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饺子故事

2023/02/04经典文章

饺子故事(精选9篇)

知足常乐是修为

文/陈世渝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见到他都乐呵呵,好像从来没有忧愁烦恼的时候。出于好奇,我问他,每天这么高兴,像中了大奖似的,有什么秘诀吗?他哈哈大笑,说,哪有什么秘诀呀,就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所以才开心快乐。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为啥要自寻烦恼呢?把任何事情看淡点儿,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心胸就宽广豁达了。现在退休了,每月有退休金拿,钱多钱少,知足就好。每天早晨去爬爬山,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身体,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

有个老太太,在菜市场摆了个饺子摊,一边包,一边卖,常常有人排队等她的饺子。她的饺子干净卫生,货真价实,皮儿筋道,馅儿好吃,可老太太每天只做半天,卖完就收摊。

那天,我对她说:“你生意这么好,怎么不请人来帮忙多赚钱呢?”老太太说:“一个人吃不过两碗饭,睡不过三尺床,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每天能挣几十元,我就心满意足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我退休后,不再忙碌地赶时间。每天买买菜做做饭,看看书报写写稿,闲适惬意。别人开宝马奔驰,我则安步当车。不攀比,不羨慕,过自己的日子,做喜欢的事情,享受每一天,尽力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倒也其乐融融。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一首这样的打油诗:“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再一看,还有挑脚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知足常乐,不是平庸和无为,而是一种心态,是更高层次的修为。做个知足常乐的人,快乐才会一生相随。

最后一顿饺子

文/成石

那年11月,年逾八旬的母亲很难料理自己的生活,一支拐杖支撑着她颤抖的身子,满头白发随风飘扬。那时我工作很忙,没有请假照料母亲,只能从百忙中抽出一些时间给母亲做饭、洗衣……那天中午,我急急地下班回家给母亲做饭,母亲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案板上艰难地剁菜。母亲剁得菜馅细细的,和她以前剁得一样细,炒锅里还倒了一些油。我问母亲,“您这是做甚?”母亲说,“妈给你包饺子吃,你好长时间没吃妈包的饺子了。”

我心里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母亲又能做饺子了。惭愧的是母亲衰老以后,我一直没有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连她最爱吃的饺子也没有亲手去做。我把母亲扶着坐下,说,“妈,不要包饺子了,我给您买速冻饺子吧。”妈说:“那种饺子不香,还是妈给你做得香,你快和面去!”我说,“妈,我要是包饺子,下午上班要迟到的,我还是给您买速冻饺子吧!”妈不吭声了。我赶紧骑车买了一袋速冻饺子,和母亲吃了一顿饺子。当时我心里很高兴,母亲的病情见好了。但是,我却不知道,那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

第二天,我又急急地下班回家,进了家却不见母亲坐着的身姿。我的心头不禁一阵紧缩,走进卧室,看到母亲躺在地上昏迷不醒……

我赶紧把母亲送到医院,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母亲恢复了知觉,但母亲不吃不喝,目光呆滞,偶尔喃喃低语:“平儿,妈妈怕是不行了……”我不相信,我说:“有大夫给你治病,你的病会好的……”

母亲住院的三天后,天气寒冷,北风呼啸,无情地吹灭了母亲生命的残烛……

母亲平静安详地走了,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要给儿子做饺子吃。母爱是伟大的,她对儿子已经付出了她的爱、她的情,她用生命的最后一线光亮为神圣的母爱涂抹了绚丽的光彩。

而我却陷入巨大的悲痛和遗憾中。我为什么没有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请假照料好母亲?我为什么没有亲手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饺子?我为什么没有让母亲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为什么……为什么?愧疚无法挽回我的遗憾,我不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母亲……如今,我每逢吃饺子,就想起母亲的最后一顿饺子。

“借来”的饺子

文/魏杭州

许是冬至吃了饺子的缘故,我便又忆起了那年的往事。那一年,街坊邻居都议论着吃饺子过冬至。我家里没有一点儿白面了,当时,我们兄妹四人,尤其是小妹,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母亲愁得在厨房来回转圈圈。

那些年,农村还没有土地改革,是属于生产队管理,谁家劳力多了,小麦才能多分一些。而我家,父亲在外地上班,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自然我们的口粮就很少了。离冬至还早着呢,我家的白面早就吃完了。

当时,我弟兄三人都上学了,唯有小妹年幼,缠着母亲要吃饺子,母亲就心疼小妹,脚一跺,急出来三个字:去借面!母亲拿个面瓢就出去了。母亲去了远门的大爷家,他家都是大人,挣工分多,白面应该还有剩余。到了他家里,母亲说明了情况,大爷看到母亲只拿一个面瓢,训了我母亲,说一年就这一个冬至,连饺子也不让孩子们吃饱,那孩子们心里啥滋味呀!大爷拿了个面盆,从他家的面缸里舀了实实在在一盆面。母亲看着大爷,眼含热泪……她分明看到,大爷把面挖出来以后,剩下的面还盖不住缸底儿。

面借来了,可家里没有肉,人家吃饺子都是一大早就到镇上的集市把肉割回来了,这时已快中午了,就算是有钱割肉,早市也没人了。母亲看着家里的唯一的公鸡,对大哥说,把它给杀了吧。那只公鸡,是妹妹养大的,妹妹知道春节的时候父亲就会回来,想到那时让父亲吃。

那天,母亲把一盆面都包成了饺子,要我们敞开了吃,我不记得吃了几碗饺子,可从那天开始,我与哥哥、妹妹一下子都懂事了,都争抢着干家务,为母亲分担忧愁和劳动。

这件事情过去三十多年了,每当冬至我便清晰地记起,当然不是为了冬至这天吃饺子,而是想起母亲的辛酸。如今,她已经快八十岁了,每每冬至,都会提起这件事情,说我们几个从小就懂事。

今年冬至,我放下手里的工作,回了一趟故乡,给母亲包了顿饺子,看着老母亲一脸的幸福,我的眼圈湿润了……

“茶壶煮饺子”里的幸福

文/刘德凤

和老公结婚的第一年,我们是在广东东莞一家灯饰厂打工。一进腊月,同事们都纷纷买票回家了,唯独我和老公,因为手头拮据,打算就在逼仄的租房里,过一个“安静”的春节。这是我和老公在外面过的第一个春节,我们都决定,要让这个春节过得快乐而幸福。

腊月二十九下午,我和老公到超市买了肉和鱼、饺子和大米回来,准备做一顿“丰盛”的年饭。一大早,我们便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我掌勺,他负责洗菜、配菜,菜烧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煤气不足了,火力很差。我心急如焚,加快了炒菜的速度,煤气越来越少,后来就一点火星子,再后来,彻底熄灭了。可那时候,我还有最后一样菜没有煮——饺子。

家里连电饭锅都没有呀。好在,先用压力锅煮好了饭,要不,吃饭都成问题了。可是,拿什么来煮饺子?

不吃饺子怎么行呢?在我们家乡,年夜饭上必定备一盘饺子的,吃饺子才有年味。老公跑到楼下代灌煤气点,人家关门了。门上贴着通知,正月初二才营业。这大年三十,阖家欢庆的日子,灌煤气做饭泡汤了。

老公郁闷地说:“哎,今年吃不成饺子了。”

我四下张望,发现挂在窗户上烧水用的热得快,热得快是刚买的,很干净。于是我心里一乐,对老公说:“我有办法了,我保证今年咱们也能吃上饺子。”

他眼睛一亮,真的吗?见我拧了一壶水,拿起热得快放进茶壶里,他开心地笑了起来,朝我竖起大拇指:“还是你聪明。”

十多分钟后,水就沸腾了,我往茶壶里洒了点盐,将事先准备好的饺子倒在里面,盖上盖子,不大一会儿,屋子里便有了饺子的香味,待饺子整个浮出水面,我用勺子舀上来,盛在盘子里,洒上葱花,浇上香油,老公尝了一下,不住地咂嘴,说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我吃了一口,其实味道一般,他是为了哄我开心才故意那样说的。那一个春节,因为有了“茶壶煮饺子”的创意,我们过得愉快而圆满。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谈起那次“茶壶煮饺子”的事,会忆起那些年过的贫穷而快乐的日子,谈到细节处,内心里就会涌起无限的温暖,彼此会莞尔一笑。也许正是因为两个人经历了那些艰难的岁月,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那个“茶壶煮饺子”的春节,让人终身难忘。

那年冬至饺子咸

文/彭庆东

又逢冬至,倏忽想起40多年前,我们几十个年轻人包过的一顿冬至饺子。

那是1976年初,我刚参加工作,就被单位派往阳曲镇歇子寨村支农。派去支农的共10个年轻人,与村里的二十几个本单位家属的知青们同吃同住,村里指派了一位大师傅为我们做饭。转眼到了冬至,大师傅因家里有事告假两天,临走时为我们留下了面和肉,嘱咐我们冬至自个儿一定要包饺子。

冬至那天上午,我们早早收工回家,大伙儿一块动手包饺子。我们分了几个小组,男的和面、剁馅,女的擀皮、包馅。等待一切就绪后,我们开始调馅。俗话说:“众口难调。”因为三十几个人同吃一盆馅,所以谁也没把握调到位,就让平时帮厨的男知青来主调味。他往盆里撒了一包盐,回头瞅瞅大家说,差不多了吧。一个女知青说,再撒点,味儿淡了不好吃。于是帮厨的又撒了半包盐,疑疑惑惑地说,这该差不多了吧。有一个男知青用筷子品尝了一下,说还差点。于是帮厨的把剩下的半包盐全撒在了盆里,开始搅和了起来。这时,那个品尝了菜馅的男知青才恍然大悟地对帮厨的说:“你搁盐没搅和就让我尝了?这下肯定咸得要命了。”众人哄然大笑,也只好如此了。按程序又倒了一股酱油,大家就开始擀皮、包饺子,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就这样,一群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男女,笨拙但自主地准备着可能是他们人生独立后的第一顿集体饺子。

大家都努力地表现着自己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女孩子们,暗暗地使着劲儿,比着谁擀的皮儿快,谁包的饺子俏,有的包出了月牙形,还有的带着花边,似乎饺子成了她们手里的“才艺秀”。几对彼此有好感或者暗恋的,这时候更是凑在了一块,一个擀,一个包,眼睛还不时互相偷瞟着,估计他们包的不是饺子,包的是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

我不会包饺子,也没有哪个人“偷瞟”我,只好去灶房帮忙拉风箱,不过这个差事可以先捞个饺子尝鲜。不一会儿,十几箅子饺子都端到了灶房,人们也都涌了进来,找盆找碗找筷子,都想早点吃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

其实,那天的饺子一点都不好吃,本来肉就少,又因为太咸了,咸得几乎没有了肉菜味儿,真应了那句戏谑话“打死卖盐的了”。

下午出工,个个嗓子眼儿里冒烟,我和几个小同事们跑到工地窝棚里,厚着脸皮喝了看工地大爷的两大罐水,还是不解渴,只好继续回村找水喝。一路上不禁让人想起了小学课本上曾学过的一段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我们这是几只乌鸦呢?”我问,人们又是一阵大笑,笑得那么开心。

许多年后,我还是怀念那个冬至,那顿咸饺子的鲜味。

给大神人瑞留影

文/工山飞月

“回南京啊?”周老停了下来,笑嘻嘻看我挎着包,先打起了招呼。

“嗯哪,我给您拍张照片吧,好不?”我边说边掏出手机点开了“照相机”图标。

周老很配合,眼睛看着镜头,笑意一直挂在脸上。

“再来一张!”我得寸进尺,提出请求。

周老拄着拐杖,精精神神地站好,让我拍。

一旁的人插嘴,要周老别用拐杖,再来一张。

周老眉毛一皱,拐杖在地上杵了一下,没有搭理。

我知道老人一向喜欢捣实拳,不喜欢玩虚的。这是扬州方言俚语,自己明明用拐杖了,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糊弄人。

周老,名德怀,今年已经103岁了。因为终身未娶,吃饱了全家不饿——— 是他自嘲的口头禅,豁达开朗的性格可见一斑。他原是某局聘用的“杂工”,把单位当家,几十年如一日,什么杂事都做,下工夫去做,做得很出色,出色得让领导放心,放心的领导对他也特别关心,谁也没有把他看成临时人员。周老老了,局里安排他两间平房宿舍,按月发给生活费,给他“养老”,彼此意会,不用言传。一人独居的周老,完全自理,屋子收拾得齐齐整整,一尘不染,生活极有规律,“闻鸡起舞”,日落而息,自己买菜做饭,不吸烟,不饮酒,不打牌,爱散步,爱读报,爱看《新闻联播》。

周老和我家两口子虽然非亲非故,仅仅是邻居关系,但是似乎特别有缘,见了面都要热情地喊我们进去坐坐,国内外大事他知道的挺多,侃侃而谈。拿出他的剪报给我们看,有趣的是一篇记者采访他这位老寿星的文章,那时他93岁。当着记者的面,不戴眼镜用线穿针,被拍了照片刊登在报纸上。他乐呵呵地告诉我:“真争气啊,一次就穿成功的哦!”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记者疏忽了,把周老名字后面两个字颠倒了,他用钢笔一一划上修改符号,认真正名,严谨态度可掬。

楼上楼下有人给他送吃送用的,周老一般都婉言谢绝,他不喜欢别人怜悯。我们无意中发现周老喜欢吃饺子,于是每次自己动手包的时候,都要给他送过去,送的时候得说好话,好好说话,周老才好说话。我会故意地说:“周老啊,我笨手笨脚的,手艺不好,包的饺子请您打打分。”周老很受用,欣然接过去,他要亲自煮。不慌不忙揿开电磁炉,烧水,下饺子。自兑佐料,倒醋,滴麻油,放胡椒,撒蒜花。不一会饺子熟了,我准备告辞,他挽留说:“再玩一会儿吧!”我说:“祝您老活一百二十岁哦!”周老很淡定,说:“慢慢过,活好今天先。”我的心里一热,人过百岁成人瑞,人瑞才是真大神也!老人家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哦。

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不胜感慨,人生想长寿,得学得悟。

最高兴的事

文/何秀清

吃过早饭,刚收拾完,手机传来微信提示音:嘀嘀!嘀嘀!打开手机发现是女儿给我发来微信。原来是想让我选几幅我画的画发给她,她准备给我做个新春台历。于是,我选了几幅前不久新画的写意牡丹花和写意花鸟画,通过微信发给了她。

紧接着她发来了语音,我立刻点开,听到不满三岁的小外孙果宝甜甜的有声有色的童音:“姥姥!祝你新年快乐!”这声音悦耳动听,充满诚挚的祝福,让我这颗古稀之年的心感到人间温情。

我调好了羊肉馅儿,老伴和好了面,准备中午给孩子们包顿饺子吃。就在这时,刚上初中的豆豆背着书包回来了。他进屋把书包放下,洗了洗手,走过来和我说:“奶奶我和你一起包饺子吧!”“我来擀皮儿,奶奶你来包饺子,看咱们谁干得快!”我欣然同意。豆豆擀皮儿擀得又圆又均匀又快,我包饺子也很快。不一会儿我们两个人就包了100多个饺子。我们收拾了案板,把桌子上弄干净。孩子回头对老伴说:“爷爷你快点儿煮点儿饺子,我给我妈送去,让我妈也尝尝咱们自己家包的饺子。”

老伴很快煮熟饺子,装到饭桶里。豆豆拿上饭桶给元旦加班的妈妈送去了。临走时说了一句:“我回来再陪你们一块儿吃饺子。“

我心里又一阵欢喜。豆豆这个学期刚进入初中住校学习。由于没有离开过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经常闹病,不是发烧咳嗽,就是满嘴口疮,其间下颚骨还脱臼了,说话、吃饭都受了很大影响,来回跑医院求医看病无数次。最近,我发现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虽然瘦了,但个头渐长,还能主动完成作业,近两周每次回来都想帮我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我因腿摔伤,行动不便,豆豆还要扶我出去走一走。有时我不想麻烦他就不愿意出去。可他却说:“出去走走吧,锻炼锻炼,晒晒太阳,好让你的腿恢复得快一点。有我陪着你比较安全。”我没有想到孩子变化这么快,变化这么大。

想到这儿,我喜不自禁。这时老伴走进来,看着我说:“你现在最高兴的事儿是什么呢?”我说:“孙子外孙的健康成长和对我们的知心达意,是我最大的快乐!”他看着我,我看着他,我和老伴相视而笑。

窘迫

文/杜强

小时候村里经常有讨饭吃的乞丐,人们称他们“讨吃子“,有的挨门逐户要米要面,他们到了农户的院中,看到年老的,就会喊着:“大爷大娘帮帮我吧”;看到年轻的就会喊“大哥大嫂帮帮我吧”。还有的“讨吃子”他们能说会道,到了你的院子中,先来一段“莲花落”,然后再开口要米要面,看似公平合理的。那时村里的文化活动单一,听“讨吃子”唱“莲花落”也是村民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因此每当有这般要饭的“讨吃子”,人们还是很喜欢的,没事的村民们会跟随着“讨吃子”挨家挨户听着他们唱的“莲花落”,有时还提出自己要求的曲名,一般只要他们会唱,都会满足村民的要求。这样的“讨吃子”总是比那些不会说唱的在村里受欢迎,要的米面就会多了不少。

村民们尽管也是缺衣少食,但也会抓上一把莜面或白面放到他们的口袋中,母亲心软,看到这些“讨吃子”,总是用小碗从泥瓮中挖面,母亲说这样比用手抓面要好点,没有看不起他们的意思。她体会过穷人的生活,知道穷人也有自尊,应该受到尊重。

母亲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人,她喜欢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得到满足。“他们没办法,如果有一点办法,谁愿意低声下气去讨吃。”这是母亲每次给“讨吃子”挖面后说的一句话。

父母最困难的时候,好像是1961年,那年父亲因“布病”不能下地劳动,自然没有工分可挣了,只有母亲出去挣工分,家里有三个孩子,吃饭都成了问题。

这年的过年,家里只杀了一只公鸡,三个孩子眼巴巴地等着正月初一吃饺子,母亲用红罗卜丝加点素油为饺馅做了素饺子,那个公鸡是不能动的,等到正月除六后请客用,当饺子做好后,大姐只吃了一口,就生气不吃了,别人家的饺子里有肉,咱家的饺子没有一点荤腥,气唬唬地去了大爹家。二姐和哥哥可没有走的地方,饺子虽然没有肉,那也比麸皮馒头要好吃。

前些年的“讨吃子”一般过了正月除三才开始来村里要饭,这几年村里正月除一就有了“讨吃子”早早上门了。

水龙湾离元山子村只有四五里路,杨喇嘛是水龙湾的一个“讨吃子”,一生都在要饭,只要农闲时就会出来,他是最先来到村里的一个,来到父母家时日头已经升高,一群大人小孩簇拥着走入了院内。

杨喇嘛身穿白茬子旧皮袄,黑色的大裆棉裤前后突出,腰中系着麻绳将皮袄紧紧地裹在身上,左肩上披着一个油腻腻的看不出什么颜色的褡裢,站在父母家的院子中央,将插在麻绳腰带上左右两端的竹板和竹落子取了下来,呱嗒呱嗒地打了起来。迈步向窑前边喊边走:

一进大门走三走,

前后左右瞅一瞅。

东边粮满垛连天,

西连猪羊添满圈。

抬起头来向前看,

主人娃娃福气满。

东家发财啦——。

走到了窗户前停了下来,右手竹板翻飞,左手振动着竹落子,唱了起来:竹板一打响连声,东家就是那好命人,院子的对子红茵茵,窗花糊的花生生,家里打扫的亮晶晶,炕上娃娃精灵灵,过年的饭菜香烹烹,家人个个喜赢赢。

东家吉祥——。

向前一步迈,东家喝酒我吃菜。

向前两步迈,点心送我两口袋。

向前三步迈,炸糕烧肉数着给。

向前四步迈,拿点烧酒让我醉。

向前五步迈,主家发财没例外。

向前六步迈,人顺家顺事事顺。

杨喇嘛的竹板停了下来,高喊:送喜来了。母亲急匆匆的端着碗走了出来,碗中放着三个点心。杨喇嘛看着碗中那外皮发青的馒头,就知道点心内部包着麸皮面,摇着头说道:”过年时节,给点麻花炸糕吧。“

母亲低着头返回了窑中,过了一会,将一盘发青的熟饺子端了出来:”家里没有炸糕和麻花,给你点饺子吃吧。“

杨喇嘛用手拿起一个饺子,放到了嘴里,嚼了几下就咽了下去,说了声“唉,你比我还穷。”没有再说什么,将竹板和落子插入腰中转身就离开,听唱的人们也离开了,只留下母亲端着盘,呆呆的站在那里。

发现生活的窍门

文/梁建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是这样。几十年的工作忙忙碌碌,我对做饭是既不会也没兴趣。退休后,妻子上班,自己赋闲,做饭成了我的“重要”任务。

刚开始,对做饭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面不是软就是硬,做大米吃水也掌握不准,水多像粥,水少夹生,常常手忙脚乱。炒菜忘了放葱蒜、调味品的事也时有发生。灶台、地下汤汁碎叶到处撒,费力又“挨骂”也是常态。特别是到了夏天,剩饭多,浪费在所难免,自己也看着心疼。于是一方面向妻子请教,她做饭时多看多问,看看刀工怎样切,调料如何放,火候咋掌握。二是自己多操心,吃一堑长一智,不能让一块石头绊倒几次。这样一来进步还真快,慢慢就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几经揣摩,发现一次两人舀两大勺子面粉正好,大米蒸一碗就够。一开始,妻子看着少,还怕不够,我就讲,宁吃八分饱,不吃十分,对身体有好处。

量的问题解决了,在做菜上也细细体会,慢慢也还在色泽味道上有了长进,炒的豆角、茴子白、土豆丝还居然受到妻子的表扬。同时,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活中也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做文章。

往常煮饺子时,我发现一般人的做法都是锅煮沸了,加上些凉水,如此再三,饺子就熟了。问为什么?不论是妻子,还是来家做客的亲友,口径一致:老人传下来的。我想,饺子熟主要靠的是温度和时间,扬汤止沸是怕把饺子皮煮破。在使用煤糕、炭火的年代,锅煮开时,如果用炭、煤泥压火,等水再煮开,就要好一阵,恐怕饺子成片儿汤了。现在用煤气灶,“釜底抽薪”就很容易,大火煮起饺子后,就可把火调小,盖好锅盖,保持小煮即可,一会儿就熟了。熟得快,皮不破,还省火。这一“先进技术”还在亲友中得到了推广。其实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小妙招,让生活更加简约、方便。

现在,做饭已有条不紊,上午锻炼身体回来后,看一会儿新闻,浏览下微信,10点多活动一下身体,把面和好早点饧上,中午做面时柔软筋道。在炒菜的间隙就把案头、锅台上用过的餐具归位,撒下的汁汤菜叶清理干净,做到灶台光、面案光、地上光,保持厨房清爽整洁。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平凡琐碎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窍门,生活就会乐趣无穷,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