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散文
道理散文(精选5篇)
团结力量大
文/徐优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虽然它是一本插图书,但是我读了以后,心里也有不少的感触。书中有四个主人公,他们分别是正义大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好吃懒做但又善良可爱的猪八戒;诚心向佛且正直单纯的唐僧;还有善良淳朴、任劳任怨的沙僧。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他们不怕挫折,翻火焰山、打白骨精,历经了千难万险,最后终于取得了真经。书中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一开始总是艰难的,但是只要树立信心和勇气,不畏艰险,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
在这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上保护唐僧成功取得了真经,他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如果没有沙僧和猪八戒的帮助,孙悟空有时候捉妖也没有那么顺利。所以这又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办大事,大家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成功。
我很喜欢《西游记》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后我还会看更多的世界名着来丰富我的课外知识。
从远方回原乡
文/王安琪
我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
当然,很多作家也和我一样,都是“混”到城里的乡下人,在我们像树根一样尘封深埋的个人档案里,几乎每张表格上都有一个遥远、古老的地名,那就是我们的原乡——孵化我们的蛋壳和子宫。可是,多数的日子,我们都迷恋城里的繁华,耽于自我、甚至自私的城市“生活”,而淡忘了生养我们的乡下的泥土,淡忘了泥土里的那些人和事。于是,我们变得浮躁、轻薄……
接到省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任务,我正准备创作电视连续剧《秘方》的剧本,可谓恰逢其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洛阳孟津——故事的发生地。
我的老家在伊川,文化上与孟津同属河洛系。所以,当我一回到故乡,那颗久被纤维化的心,一下子就变得柔软活泛了。老少爷儿们都挤着、扛着往前凑,用河洛方言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的情感。而我,就像一条走失多年的小狗,重又回到了主人身边,一下子就找回了归属感。当知道我这个剧本是写平乐郭氏正骨的时候,乡亲们都说:“中,平乐郭家那可是满门圣贤,几代大医啊,中,好好写。”又称赞说:“你出去恁些年,还没忘了老家,这还差不多!”
他们说“中”。
河南很多地方都说“中”,但用河洛方言说出来,听着就特别入耳。外省人常笑话这个词土气,那是他们不了解“中”这个词的文化含量。外省人表示肯定时,都说“好”,那么,“好”的标准是什么?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河南人就给出了一个量度:“中”。一个“中”字,表述了“天道恒常,不偏不倚”的道家哲学,也表述了“中于正,无过之而无不及”的儒家思想。于是,“中”在河洛方言里,不但表示肯定,表示“好”,而且是“非常好”。
他们还说“差不多”。河洛地区以外的人,常对这个词发生误解,以为这个词是“差”、是“不好”。其实,“差不多”是“差强人意”的口语化,是“不错”的意思。细究这个词,跟“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谁都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明白“谦受益,满招损”,但在河洛地区,人们却把这个道理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凡事不求极致,“差不多”,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在平乐郭家的老院门口,有个老乡在做木匠活儿。我看到榫头比榫眼大了许多,就说:“大了吧?”老乡说:“没事,大了再修。”又说:“长木匠,短铁匠,得留点余地。”想想也是,恰如其分固然好,可圣人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却很难把握。这也不要紧,因为圣人还说了“过犹不及”。“长木匠,短铁匠”,就是这个意思。在“过”与“不及”之间,河洛人常常选择“不及”。“不及”,就还有余地,可以想办法进行弥补。要是“过”了头,那就费大事了——调整、整顿、矫正、纠偏……这些出力不讨好的动作,都是“过”了之后,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便是如此,也常常难以挽回。
我老家有许多这样的方言俚语,听起来通俗,品起来却充满着文化和哲理。
河洛地区是盛产道理的地方。八百诸侯会孟津,讲的是“纣王无道,人人得而诛之”的道理;伯夷、叔齐叩马而谏,讲的是“君臣之分”的道理。但最会讲理的,要属程颐、程颢两位夫子,他们一生给乡亲和弟子们讲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上升到学术的高度,就形成了“理学”,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道理说了一箩筐,归根结底也就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说一千,道一万,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我常常这么想,当日本人用刺刀逼要正骨秘方、郭家先人不惜以命抗争,是对家业、祖业、国宝的坚守,而郭氏家训中“穷人看病不收钱”或“穷人看病,富人出钱”,则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道理,论天理。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尊上礼下,奉德守法,就是为了好好活着。活着,并让活着的姿态尽可能地自尊和体面,是人的本能和原欲,也是天理。
那么,“去人欲”又怎么说?洛阳正骨医院的白书记给我讲过一件事——在卫生部一次骨科会议上,主持人问:在座的诸位不是出自平乐正骨的请举手。结果,数百位骨病专家,举手者竟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医正骨都与平乐郭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可见,“天下骨病一石,平乐能医八斗”,实非虚言。建国之初,郭氏正骨已传到了第五代。当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河洛地区乃至全国医界的大事:郭家的媳妇、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先生献出了秘方、办起了第一所公立正骨医院——洛阳专区正骨医院,接着,又创办了全国唯一一所中医骨科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在中国的传统里、特别是在传统中医领域,谁持有秘方,谁就可以扬名立万,同时也就拥有了财富,自然也就可以让自己和整个家族过上好日子。高先生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郭家的秘方成为国家的秘方”,让郭氏正骨医术在全国开花结果,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医。医者仁心,不仅在于仁爱之心,更在于能够去私欲,行天道,以博爱德泽万方。
在“深扎”的日子里,结识了当年郭家的药工、车夫,也结识了许多郭家的后辈、郭氏正骨的弟子和在郭家治过骨伤的病人。当他们把许多陈年旧事复原在我的面前时,我耳边总会响起程老夫子浓重的河洛方言:“存天理,去人欲!”“人欲”,驱动着人们的日子从寒碜走向体面;“天理”,又提升着他们的生命从凡微走向崇高。这就是德和理的力量——道德和天理,凝聚了一个家族、一方土地的人脉,也铸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很多时候,作家都把自己的创作当成私人劳动,我自己也曾在所谓的“私人写作”里吃尽了苦头,做过很多出力不讨好的傻事。这次“深扎”,让我回归了故乡,那些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老家方言,那些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和故事,不但激活了我的文字,更打通了我的文学经络,接续了我与故乡故土的血脉,也使我意识到,鲜活的艺术生命,都诞生在故乡的泥土里,玄妙的思想之花,都开放在老宅的屋檐下,我应该用自己的文字,更多地表达一份对故乡的礼赞,并为故乡争取多一点的理解和尊严。
一个作家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的分量,也许会让我们感到沉重,但当我们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们才能真正创作出堪称经典、无愧时代的作品。
父亲的道理
文/单兆伟
有人把父亲比作山,有人把父亲比作海,还有人把父亲比作天。在我看来,只有“父亲”这个词,才能最大意义上代表父亲。
父亲有他的道理——“庄稼活,不用学,看着看着就会了。”我从小跟父亲学习农活,主要靠观察。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就能开着拖拉机在麦场上打粮。耕田、拉车、打牛草等农家活,我似乎一看就会。父亲有他的道理——“同样种田,如果没有别人种得好,那多丑!”“同样过日子,没有别人过得好,那也很丑!”家里除了种田,还做豆腐卖、做凉粉卖、做粉丝卖。老濉河里的水草枯萎的季节,父亲还穿上皮衩和叔叔伯伯一起去打渔卖。在十里八村,父亲是个过日子的能手。父亲有他的道理——“自己过好日子不算本事,还要想着乡亲乡邻。”几十年过去了,已经记不清还有多少人赊的账没给、借的粮没还。
父亲似乎很少关心我的学习,他有他的道理——“你当学生就要学习好,否则就是不对。”他至今唯一抽查过我的学习,是在初一上学期。有一天晚上,他叫我读英语字母给他听。我结结巴巴地糊完26个字母,父亲一声长叹:“你这样,让我干活还有什么劲呢?”听着他的道理,我竟然吓哭了。我舍不得辛苦的父亲这样伤心。从那以后,我就习惯用奖状去证明父亲的道理。
九年前,我从高校教师岗位上通过公开选拔,到县里去工作。我在电话里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我不懂这里的道理,你觉得行就行。三年前,我从县直单位负责人的岗位上通过公开遴选,到省直单位工作,我没有再征求父亲的意见,只是告诉了他我报到的时间。从县城到省城报到的那天早晨,大约四点多钟,我收到了父亲至今给我发的唯一一条手机短信。在短信中,父亲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等。因为换了手机,没有保存住那条珍贵的短信。我记得,透过那条信息,我仿佛看到父亲靠在床头,戴着老花镜,用那满是老茧的手,在那个老人手机上编发短信。虽然短信中有很多我一眼就认出的错别字,但丝毫不影响他要表达的意思。我想,也许那条信息,父亲编了半夜。看到父亲的那条短信,我的眼泪几乎是夺眶而出。
如今,年过花甲的父亲,生活在老家县城的妹妹家里。妹妹和妹夫常年在外地打工,父亲一边照看我那读小学的外甥上学,一边照看我那体弱的母亲。母亲身体稍微好点的时候,父亲就去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农忙的时候,还要回村子里忙几天。他有他的道理——“闲下来,人就不舒服。”
今年春节,我带着妻儿回县城看望父母。返程的那天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雪。我一早起床,在阳台上往楼下看,楼下的汽车上堆着厚厚的雪,只有一辆车干干净净。我心中诧异,谁这么勤快?我想,我也下去把我的车弄一弄。正准备下楼,门开了,父亲带着一阵热气走进屋里。他问我干啥去,我说把车上雪扫了,回头好出发。父亲说:“我都给你弄好了。其他事情不能帮你,这事情还是行的!”又是父亲的道理。我很少俯视自己的车,从楼上居然没有分辨出来。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儿子。毕竟我也已为人父,我没好意思让父亲看到我的泪花。
返程到家后,我给父亲打电话报平安。父亲懊悔地说,也忘记给你拿点钱了,最近你又还债,又还贷的,手头紧吧!我给他解释了一番,生活还是能保障的。父亲这次没说什么道理,只是一种判断,却再一次暖了我。我跟妻子说起这事,妻子也感叹——“父亲就是父亲!”
好校长
文/吴亭烨
他是我们鹿阜小学的副校长。虽然姓高,但一点也不高,而且相貌也平平。
“垃圾”校长
我无论走到哪里,总能看见他弯下腰,捡起垃圾的身影,他捡起了碎小的果皮纸屑,虽然他的手弄脏了,但却美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知道不能乱丢垃圾,要懂得爱护环境。
搞笑校长
高副校长担任我们六(1)班的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他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那样严肃,他总是面带笑容地为我们讲课,就像个相声演员一样,有些动作搞笑无比,比如他演小偷,演得贼头贼脑的,又像又好笑。
道理校长
他总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如果人不遵守地的规则,老天就会来惩罚你,天治不了你的话,人界法律来整治你,如果你不受法律的制裁,自然灾害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我们班原本调皮的几位同学,听了校长这番有道理的话,懂得了人生道理,最后改正了错误,成为了好学生。
爱生如子的校长
有一天早上,有一位女同学跑操时撞在了篮球杆上,他看见了,三步并做两步,跑了过去把她扶了起来,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地照看她。我看了这一幕后,心都酸了,非常感动。
我敬佩这么一个“垃圾”校长,搞笑校长,道理校长,一个爱生如子的好校长。
沉默是病
文/于文岗
“沉默是金”作为一句朴素哲言,一种处世之道,自有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但任何道理都是有条件的,某些条件下,沉默非但不是金,而是病。
一是个人的病。“见事莫说,问事不知”,神经科诊断是大脑麻木呆滞,内科诊断为怯懦奴性综合症,骨科诊断属软骨病。人作为说话的动物,咬牙沉默无以宣泄,久了易得病。尤其是体制内的人,官场职场、人情世故的种种不能说、不便说、不好说,很容易身心崩溃。
二是社会的病。面对贪赃枉法、权钱交易、冤狱错案,社会群体若集体沉默,装聋作哑,都追求“烂在肠子里”之境界,说明患了某种病症,继而又会导致更多人得病。
三是文化的病。传统文化多奉劝人们隐忍受憋,所谓“言多语失,食多伤心”、“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等等。明清《增广贤文》更是告诫祸从口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当今,许多“鸡汤文”和现代格言,教人“守嘴不惹祸,见人话少说”,说明沉默文化还在发酵。
缄口不言究可哀,明哲保身不正常。作为一个公民,面对社会存在的不公不平不义,自当该开口时就开口,担负起自己的言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