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老年散文

2023/01/09经典文章

老年散文(精选11篇)

徜徉深秋

文/无心

一夜北风,骤然间将银杏树上的叶子,黄的,青的,半青半黄的,统统扫落。风卷起金光灿灿的叶子,洋洋洒洒在空中婆娑飞舞,瞬间就为大地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美丽耀眼的地毯。当晨曦初临,一条黄金大道给了早行人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是秋天临别前送给小镇人最后的礼物——一个最美最靓的早晨。几个小姑娘嘻嘻哈哈,欢蹦乱跳,用手中的相机互相拍照着,抢足了镜头。走在晨风里的人们无不欣喜若狂,流连忘返。踩在松软的落叶上,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仿佛一曲细细悠悠的乐章在脚下生成。那是秋的吟唱,秋的哀歌,秋的悲壮。

再看那脱去了叶子的白果树,完全裸露出强劲的枝干,它毫不理会脚下的叶子,倔强地矗立在路旁。这时有几个老年妇女用双手将还带有绿色的叶子装进塑料袋子,她们说回家洗净晒干,泡水当茶饮,可以降血脂、降血粘,还可以省药钱啊。还有人在捡落地的白果,据说白果是药材,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咳,缩小便,止白浊;生食有降痰,消毒杀虫的功效。还可以以它为原料制作药膳进补或调理。白果与猪肉、牛、羊肉和禽蛋相配,采用炒、蒸、炖、烧等方法可以做成美味佳肴。

一夜北风带来一股寒流,气温骤然下降。很多人穿上了棉衣,围上了围巾。尽管再有十几天才是立冬的节气,可北方的冬天才不受季节限制,它抢了秋天的尾巴,占了春天的头,会耀武扬威五个多月呢!所以啊,虽然还是深秋的季节,冬天却已经开始了。老年居民们开始渍酸菜、腌咸菜,储备萝卜、白菜、大葱了。年轻人是不管这些个,他们有现成的吃就行了。今年的秋菜比常年要贵出许多,去年大白菜一斤两毛多,今年要六、七毛呢,是去年价格的三、四倍。没办法,贵也得买,冬天总得吃菜啊!物价飞涨,而工资不涨,普通的退休工人只能望着老天兴叹!

一夜北风,花草凋零,然而晨练的人们照常在打太极拳、太极剑、踢毽子、跑步、打羽毛球。虽然穿着厚了,有些笨拙,但热情却丝毫未减。特别是老年人,强身健体的意识很浓,谁不盼望有个好体格,过个幸福快乐的晚年啊!其实老年就是人生的秋天,这个秋天就像那金黄的银杏树叶子,即使落地,也要辉煌一把。

同学老年

文/吴翼民

好像诵读毛泽东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情景还在眼前,我们这些老同学忽而都变成“同学老年”了。人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指的是流逝的岁月催人容颜憔悴老去,我说,“岁月是盏熬油灯”,则指的是岁月把人熬成一盏渐渐油干光弱的枯灯哩。

近些年昔日同学急不可耐办起了同学会,大学的办、高中的办、初中的办,连小学的同学会也办,纷纷牵丝攀藤联络通知,于是一年中连续出席好几拨同学会已然成为常态。我之所以热衷于参加同学会,是因为退休多年的同学们早摒弃了身份啦、地位啦、金钱啦,一律都是普通的老头老太,返璞归真到了几十年前单纯的状况,连每次吃饭也各自自掏腰包,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吃得坦然喷香。当然,各类同学会最让人揪心的是会时不时听到某老师某同学患了不治之症甚或就此撒手人寰的消息。听多了,也习惯了,老师们都年逾耄耋,我们也都是望七之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走了,也算不得夭寿啦。

回首往昔,我们这些同学大多还经历过下乡、下岗,备尝艰辛,但同学间的友情没有因潮起潮落而变化,有一条人生的轴线可以证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到了婚嫁期了,大家相约一定到场致贺,婚礼不免寒碜,随礼亦相应简约;接着是每人的父母相继去世,同学们也是相约到场哀悼慰抚;再后来同学们的儿女成人结婚了,仍然相约着集体前去致贺;更有后续佳话,同学纷纷添第三代了,依然一封请柬,大家一起聚集,虽然都皤然老者,亦笑逐颜开,焕发着勃勃生机……多么好的同学友情,如果再往下延续的话,这条轴线可能要延续到相约着参加某同学的追悼会啦,粗想想悲从中来,细一想也不过尔尔,其实这就是人生。

由是同学们到了老年阶段了,皆千方百计设计着来日无多的老年生活怎样活得更精彩些,过得更舒心些。有的同学圈子决定每周一聚,聚会的地点涵盖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风景区。有的同学设计着趁腿脚尚健,一年组织一次国内游。笔者就是倡导者之一,同学老年自己组团出游,各自带上家眷,一大家子人似的,可以随心所欲,了无拘束,旅游大巴恍如当年的教室,赏着窗外的风景,车内笑语杂沓,唱歌啦、朗诵啦,互相称呼乳名绰号,把学生时代的趣事糗事抖漏抖漏不亦快哉!我有位老同事和他的同学群则更绝,几十个人租一辆大巴,各人带上炊具,漫无目的游山玩水,或北上鲁豫,或南下浙闽,或西进川鄂,一出门就是俩仨月,拣便宜的旅店投宿,驻扎下来后,去菜场买菜,在旅店内炒炒爆爆,然后集体进餐,经济实惠,气氛浓郁,把盏欢饮,踏醉而归。这样的同学老年生活谁不艳羡?

老来乐

文/金克木

六十整岁望七十岁如攀高山。不料七十岁居然过了。又想八十岁是难于上青天,可望而不可及了。岂知八十岁又过了。老汉今年八十有三矣。这是照传统算法,务虚不务实。现在不是提倡尊重传统吗?

老年多半能悟道。孔子说“天下有道”。老子说“道可道”。佛教说“邪魔外道”。我老了,不免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自觉悟出一条真理:老年是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十岁开始可以诸事不做而拿退休金,不愁没有一碗饭吃,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要看书可以随便乱翻。金庸、梁羽生、克里斯蒂、松本清张,从前哪能拜读?现在可以了。随看随忘,便扔在一边。无忧无虑,无人打扰,不必出门而自有天地。真是无限风光在老年。

偶尔有人来,不论男女老少认识不认识,天南地北,天上地下,天文地理,谈天说地,百无禁忌。我的话匣子一开,激光磁盘便响个不停,滔滔不绝。无奈我闲人忙,听众逐渐稀少,终于门庭冷落,只剩一屋子广阔天地,任我独往独来,随意挥洒。

打开电视,又是一番新气象。古今中外,赤道南极,变幻莫测,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忽而庄严说教,忽而插科打诨。帝王将相,牛鬼蛇神,无不具备,应有尽有。忽而高歌一曲,忽而舞步翩翩,场场不同。

这正是:小屋之中天地阔,老来无事是忙人。

老有所乐老有所爱

文/罗立志

6月27日早晨,我正在邵东县昭阳公园健走时,被一阵浑厚、嘹亮的歌声吸引,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贺绿汀音乐广场,发现是我的老同学唐定妍正在录音。

唐定妍是我32年前在娄底师范45班的同学,退休后在邵东老年大学专修“声乐”。听老同学介绍,她参加的是“昭阳公园‘春花秋月’歌唱队”,成立于2013年,队员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队长叫王荣华,是原邵东钢铁厂退休的工人,他是邵东老年大学声乐一班的班长。

廉桥镇中心学校82岁的退休老师刘灵志与王荣华搭档排练节目,她扮演母亲,王荣华扮演儿子,独唱《一壶老酒》。老人排练了两次,真情投入,声情并茂,吸引了众多观众欣赏。

还有一位老人,就是今年78岁的李大希老师。他与一位女队员合唱《美丽的邵阳》,音调音高把握准确,音色音质浑厚宽广,富有磁性。

最让我感怀的是欧阳太平大哥,今年七十的他是一位老帅哥,一把二胡拉得悠扬动听,韵味无穷。

活到老,学到老。看看这些老年人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我也要向他们学习,退休之后到老年大学去“深造”,培养一技之长。

我的老年梦

文/陈安雄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生活,如何安度晚年。

闲在家里,浪费光阴,未免可惜,甚至可悲。想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箴言,顿时心中激起从头起步,再开新局的波浪。

我把旅游与写作作为老年梦的目标。退休之后,我跑遍11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处,都会坚持写一篇日记,作一首小诗,拍一张留影。通过旅游,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动筋骨,愉悦身心。

视写作为伴侣,我把笔耕当食粮。退休十二年来,我陆续出版了《长歌晚唱》、《闲暇漫笔》、《烈女传奇》等十本着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点滴精神粮食,为文学园地增添了几片花瓣、几株小草。

因为这些,我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果称之“老有所为”,其实难负;要说“老有所乐”,倒是心悦而诚服。

古诗云:“莫道桑愉晚,为霞尚满天”。作为老年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时刻胸怀梦想、与时俱进,光阴就不会虚度,梦想就会生根!

我的老年大学生活

文/杜连明

读书使人明理增智,与圣人为友,与高人对话,不亦乐乎!

我读书是为了圆儿时的大学梦。儿时,家里穷,读不起书。然而光阴似箭,当我有时间、有能力读书时,我已由少女变成了奶奶,我也从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南充城。儿女都在工作,每当闲暇之时,我就读读书,看看报。但儿时的读书梦,总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老年大学的事儿,我心动了。然而却听到不少反对声,人都老了,还去上什么大学,又不拿文凭,得奖金,何必自找苦头吃?

然而,我却高高兴兴地到老年大学报了名,参加了“诗词班”的学习。学校专门为我们老年朋友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老年朋友们便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去选择,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项。比如我以前不会使用电脑,我就选择“电脑班”。老年大学可好啦,有辅导老师专门为我们讲授课程,手把手教我们学习。老年大学就是我们的家,我把上老年大学看作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不认老,不服老,我要把儿时丢失了的时光追回来!

时光一天天过去,我的知识也一天天增长。我用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烹调技术,给家人做出了可口的三鲜汤,一家老小吃得有滋有味;我用在“电脑班”里学到的知识,不时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子们发短讯,送上祝福和平安,表达奶奶对儿孙们的想念。我还把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保健知识教给邻里,大家都夸我是热心肠人,是“百事通”。渐渐,和我一起到老年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还被评上了“模范学员”,我学写的诗词也常常在校刊上发表,还被省市老干局评选为“最佳”学员。

曾经的羡慕

文/杨宜勤

星期天,家人团聚,儿子拿来两瓶外地酒,我正看酒盒上的酒精度和产地时,外孙拿出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瞬间就告诉我,这酒168元一瓶。看看外孙功能齐全的iPhone5s, 望望我那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手机”,久违的羡慕油然而生。

细细想来,许多行为的选择,都源于羡慕。羡慕,犹如心中荡起的道道涟漪,难以忘怀。

孩提时,我曾羡慕邻居家的孩子夏天吃冰棍,撕开带花纹的白色包装纸,上下来回吮吸,心想,咽到肚里一定是甜甜的透心凉。家庭条件所限不能买,为此,每当看到有人背着冰棍箱子叫卖“冰棍,3分钱一支”时,就迅速转身离去,把涌到口腔的唾液咽到肚子里。

上学时,我曾羡慕同桌的书包,是他外地工作的舅舅买的。浅黄色的帆布料,中间还有个夹层,一侧有两根2厘米宽的带子,与书包另一侧的黑色金属环系上,背带的长短还可以伸缩。我的书包是母亲缝制的,由多块布料拼接,上下长左右宽,像个半成品的布口袋。对同桌书包的羡慕,一直心底藏着。

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学校有的老师戴上了手表,有人问“几点了”,人家会潇洒地抬起手腕作答。那时,买手表不仅要经济条件允许,还须千方百计弄张购表的票证。初登讲台的我,上课有时讲练都完成了,下课铃声还不响;又有时为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被迫拖堂。我想,如果有手表,这些现象就不会发生了。于是省吃俭用,从31.5元工资中每月省出几块钱,一年后,托人在县城买了一块30元南京产“钟山牌”手表,羡慕变成了现实。

住上了新房,可时间不长,就羡慕同事买的房子面积大,大客厅、宽阳台,还有书房。后来,换了面积大的,方便了许多。可没住几年,又觉得城区的住房不如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房子环境好,空气清新,羡慕又一次产生。

其实,羡慕之心,人皆有之。如今,回忆那些曾经的羡慕让我产生许多思考与启迪。曾经的羡慕锻炼增加了我的自控能力;曾经的羡慕让我努力地学习与工作;曾经的羡慕让我勤俭节约发奋图强。羡慕可以产生动力,让你自强不息,它不仅是人生历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也是人生阅历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耳顺之年开始,似乎羡慕心少了淡了,比如,那些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经济能力可信手拈来,可现代文盲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头几年,想买一辆老年代步车,从交警队退休的一位老同学听说后,专程来我家给我做工作,权衡利弊后放弃了这个念头。出行就靠公交公司发的“老年卡”,既方便又不花一分钱。

近期,常想起活到90多岁的郑逸梅先生说的一句话:“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老年了,还是少一些羡慕,“不比为贵”的好。

致正在日渐逼近的老年

文/尚宝英

前两年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炮走红,影坛随即掀起了青春电影的热潮。青春终将逝去,永驻只是美好祝愿;老年也终将到来,这似乎也不可逆转。极少数不幸者或羸弱薄命,或天灾人祸,只体会了起跑的紧张激烈,没能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混个及格,就提前退赛下场,没福分欣赏后半段的风景,没机会享受夕阳的余晖和暮年的悠闲。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绝大部分人是能够而且必须经历和体验“老年”这个人生阶段的,躲不过,逃不掉,如影随形,挥去复来。而且这老年也像悄悄逝去的青春一样,不知不觉地就迎面撞入了你的怀抱。

静心回想起来,自己向曾经的年轻说拜拜的过程,似乎是从不知不觉眼花了开始的。俗话说“花不花四十八”。可那是祖上留下的规律。现代人对眼睛的使用和损害比过去厉害无数倍,许多人感觉看不清近处的东西时年龄往往还没到四十八。不知不觉中看手机短信就需要伸直胳膊了,看报纸书籍就需要坐直腰板挺起脑袋了,打字上网就感觉显示器越来越小了。刚开始还以为是劳累过度,还以为是光线太暗,还以为是幻觉梦境。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谁会把自己跟“老”字挂上边?遇到过来人相互一交流,人家好像先知先觉一样:“什么也不是,老了,眼花了,配花镜去吧!”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花镜往脸前一伸:“不信试试。”心存不甘地接了,敷衍着往脸上一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可是当年点蜡烛煤油灯寒窗苦读都没有近视的眼睛啊,这可是当初高考体检时2.0的视力啊,这可是几十年久经文场,连续熬两天两夜不带疲倦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眼睛啊!曾经为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眼没有近视不用戴眼镜而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我,怎么平白无故眼睛就花了?发自心底的不服和对自身器官的高度自信体现为对花镜的一味排斥和敌视。而自然规律却是无法抗拒的。看不清药品说明,看不清产品包装,看不清电话号码、看不清报纸消息,看不清票号数据,如此等等。一次次面对紧急情况需要视力的时候因为没有眼镜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原来自己从来没有注意过生活中怎么那么多让人看不清的东西!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眼花去。赌气似的直奔眼镜店,老花镜一口气买了五个,办公室、客厅、卧室、车上、背包里一处一副,既然你这个不速之客说来就来了,咱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于是,与日渐逼近的老年的遭遇战正式打响。

从来知道自己要老,终究会老,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快就老,也没有感觉自己已经变老。但从日益变白的鬓角、日渐稀疏的头顶、开始松动的牙齿、逐渐笨拙的腿脚感受到了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公交车上年轻人开始主动给让座了,商场里乘电梯服务员开始关照小心脚下并下意识伸手搀扶了,酒席桌上的位置已经从门口逐步上移到里边主座了,当年的同学朋友越来越多人升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感受最深的是高出半头的儿子已经开始主动把沉甸甸的米面袋子往自己肩膀上扛了。开始的时候,我还倔强地争上一争,一副不服气的感觉。怎么,难道我老了吗?后来干脆不再强求,一切变成了自然的常态。感觉在旁观者的眼里自己是真真的开始老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老”不是七老八十的老,更不是耄耋之年的老,而且连国际上流行的衡量老年的标准也够不上。在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时常同真正的老年人打交道,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比起来,我似乎跟“老”字还沾不上边。年届五十,刚过半百,离退休还差着十个年头呢。要是赶上延迟退休,不定还需要再拼搏奋斗多少个春秋。而且,在心里是没有丝毫老的感觉的。在年轻人眼中是老了,在真正的老年人眼中还是小字辈。说自己“老”,实在的,连自己都感觉心虚没底气,都感觉理不直气不壮,都感觉脸上发热。什么老啊,还是换种说法,只是不再年轻了而已。只是太阳过了中午而已。只是身体机能过了全盛期开始逐渐衰退了而已。作家路遥躺在病床上写下数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突出展现了他叹人生之苦短,与病魔抢时间、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精神。我所接触的许多老同志笑迎老年,离退休之后焕发第二青春,演绎了无数多姿多彩的早晨从黄昏开始、青春从60岁开始的传奇佳话。如此说来,我们的青春也需要从50岁开始,从戴老花镜开始,从颈椎腰椎劳损开始,从血压高血糖高开始了。

这里的“老”其实只是一种对现实的正视,一种对将到的未来的感应,一种对日渐逼近的挑战的积极应对和超前心理准备。如今,戴上老花镜已经三四年了。度数从100度增加到了200度。鼻子耳朵已经习惯了这个新伙伴,媳妇孩子同事们自然也都见怪不怪。皮鞋买软的,衣服买鲜的。吃饭注意养生,业余加强锻炼,且把世态炎凉看透,把功名利禄看淡。一面憧憬未来,一边回忆童年,一边勤奋工作,一边注重保健,该来的总要来,该去的总会去,夏有夏的火热,冬有冬的浪漫。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既然你迟早要来,终究要来,摩拳擦掌、气势汹汹,情真真意切切呼风唤雨要来,我这里就扎紧篱笆,清扫厅堂,把酒抚琴,挑灯看剑,沏一壶佳茗,奏一曲仙乐,静下心来等着你翩然而至。省着跟眼花了一样慌里慌张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地被动应付。顺势再铺纸挥毫修锦书一封,托清风明月捎了去,邀你携手对饮,共谱一曲依然激扬荡漾依然美妙动听的青春乐章。

老年人美在心态

文/徐亚斌

小区里的梅阿姨最近心里有点不爽,因为不能容忍日渐松弛的脸和下垂的眼睑,老人悄悄去做了一次美容。她想给平时一起跳广场舞的老姐妹们一个惊喜。那天傍晚,梅阿姨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小花园边上的广场,期待老姐妹们对她赞赏一番。然而令她意外的是,大家非但没有一句赞美,反而都以怪怪的眼神看着她,弄得梅阿姨好一阵尴尬。

应该说,梅阿姨追求年轻的心理本没有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要说,生命是一个过程,从青春靓丽到年老色衰,是生命的必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韶华褪尽,美貌不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坦然接受,勇敢面对。

再说了,容颜的衰老并不可怕,外表的光鲜靓丽,并不是美的全部,更不是美的本质。步入老龄,老人有老人的美。老人的美在心态。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生活态度,行为处事中展示出一分从容、淡定和优雅,那不是一种美吗?

人到老年,如果依然还希望通过改变外形来取悦于人,那不能算是一种正常的心态,至于借助外力手段,希望保持美貌,留住青春的做法,更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其实,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和魅力。如果我们老年人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那么一定会折射出属于老年人的那份独特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美在心态。

重拾梦想

文/何红雨

周末去看望父亲,却没有见到他。

母亲说:“你爸爸上课去啦!”

“上课?”我愕然地问道。

后来,才终于明了,原来,父亲是去老年大学上课了。

近期,父亲报名去老年大学学习油画。

而去年,父亲才刚刚在老年大学参加完摄影专业的学习。

退休后的父亲,与大多数“闲不住”的老人一样,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读书、写字……但这些仍远远不够,他又去老年大学开始学习摄影和油画。

坐在父亲书房的沙发上看书,却很想给他打个电话。然而,电话即将拨出的那刻,我又放弃了。是呀,这个电话不能拨打,也许父亲正在上课,正学着画一幅油画呢。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父亲和几个年老的学生都在老师的辅导下作画。画布上,父亲画下了一幅金秋图。——几只白鹭分外愉悦地栖息在金黄色的田野上,草地上有蓝色的小野花,粉红色的打碗碗花开成了一片。果园中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石榴树上的石榴也已然咧开了嘴巴。几个农人在采摘苹果……

父亲画得十分投入。因为长久地站立作画,他显然有些疲倦了,但他却仍旧没有放下画笔。只是略微休息了片刻,就又开始涂色了。

一位中年老师静静地站在父亲身后,他是父亲老年油画班的指导老师。从他欣慰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他对父亲画作的赞赏。

时间一分分地走过,太阳渐渐隐进了云层,天色微暗了下来。然而,教室里,大家依然还在静静地作画……

“吃晚饭啦!”母亲过来唤我吃饭的时候,我方从想象中回过神来。

“你爸爸年轻时就喜欢艺术,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去老年大学学习摄影和油画,我虽然很担心他的身体会吃不消,但是一想到他年轻时因为没有条件去学习艺术,也就支持他去老年大学了……”母亲话语中对父亲的理解、赞许和疼惜让我分外感动。

离开父母家时,已是傍晚时分,但父亲还是没有回来。母亲见我还想继续等待,而天色却已渐黑,便说:“回去吧,天黑开车不安全。你爸爸下课晚……”

一路开车返回的路上,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梦想,每个人大约都是有过的。然而,年轻时的我们,或许也曾努力过、奋斗过,但后来,也许梦想仍旧未能实现。荏苒时光中,心中的梦想渐次地被现实蚕食与消融,我们渐渐地被生活打磨得异常现实。身上的锋芒以及对梦想的期待也消失不见,庸常生活中的我们,于梦想,大约也唯独剩下了分外的不屑。

有天,或许我们还会偶然地想起自己的梦想。也许,在想起来的那刻,仍会泪湿眼眶。又或许,还会心有不甘。但是,即便如此,也许我们仍会选择继续我们的放弃,对梦想的彻底放弃。

父亲今年已经76岁了,然而,他却选择去老年大学学习油画。在这之前,他才刚从老年大学的摄影专业毕业。

已是古稀之年的父亲,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年迈的岁月里,他重拾自己早年的梦想,拿起相机,更拿起了画笔……

父亲仍旧不忘学习,更重拾年轻时期的梦想,不仅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梦想,更让我想到了我们的“中国梦”。一位老人在已逾古稀之年去学习什么似乎是个人兴趣或爱好,或者是他们养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追求还是令我非常感动。我想,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像老年大学的那些老人一样,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共同建设一个学习的社会、有教养的社会,那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也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美丽在身边

文/舒罗兰

年轻人会说初恋是美丽的;成年人会说工作是美丽的;老年人会说泡上一杯浓茶、听听音乐是美丽的;而我却选择了到老年大学学习摄影。我要说摄影是美丽的。

“第三只眼”,使我无时不感受到这所学校、这些摄友、这小小的匣子留给我的记忆、带给我的惬意,美丽定格在瞬间。

自从2012年,在老年大学学习了摄影后,我就慢慢玩起了相机。一开始用的是智能卡片机,我称它“小傻瓜”。它伴随我一年多,为我记录下了好多美丽的景色,让美丽时时刻刻围绕着我。后来又添置了微单相机,我昵称它为——“小家伙”。我走到哪里,“小家伙”就跟我到哪里。

社区志愿者活动、老年大学学员表演、一朵盛开的花、、一片嫩绿的叶,甚至是那凋零的花瓣,都由“第三只眼”了记录下来。题材丰富的图片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美丽、遐想和对未知的期待。它让我感到了退休后生活的充实。摄影伴随着我,它带给了我乐趣、带给了我美丽,美丽在我身边。

别人眼中的风景,别人脚下穿过的小径,别人遇到的事情和生活……本来无从得知的一切,现在我能透过这个小小镜头得以共享。

因为摄影,我看到了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自然的多彩,我亲吻着美丽。

摄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结交朋友,还能提高自身修养。在老年大学里,有一支红颜白发的松散型摄影队伍。是2年多的摄影情趣,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踏青拍摄、花季拍摄、活动拍摄;皖南行、宝岛行,一群爱好摄影的老年人一同出去采风,一路欢声笑语,无不透视着他们的开心、知足。在游玩散心的同时又带回了不少的佳作,让人心旷神怡,让美丽在身边围绕。

在市里各种活动场合也能看到这支红颜白发的队伍,神采奕奕地行进着,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在许多摄影参赛项目中还频频得奖。我品味着大家的优秀作品,让美丽感染着我。

大家来到老年大学给人生最后四分之一的路程充一次电,让这段路程走得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老年大学学摄影,迎来人生新天地,学习休闲两相宜,美丽永远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