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散文
佳节散文(精选8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丁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我就会想起远在它乡的表哥,想起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
还是在这片星空下,我仰望苍穹,一轮明月依旧。不免心绪牵动。表哥啊!你是否也在看这圆圆的月亮?此时我真的好想你啊!
表哥,我们已经分别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我已经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五年级小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相信在你下次回来看到我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弟弟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我特别怀念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而难忘的时光。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起疯玩。天气变幻莫测,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就暗了下来,紧接着电闪雷鸣下起了滂沱大雨,我们躲避不及,结果两人都成了落汤鸡。那时我才刚刚读一年级,体质很弱,淋了雨后的我到家就发起了高烧。一开始,我只觉得头晕,心想没有什么事,可后来觉得头晕脑转,恍如天旋地转。这下可把你吓坏了,你赶紧让我睡在床上,拿来了一块湿毛巾搭在了我的额头上,又拿体温计给我测量体温。“呀!39摄氏度!”你尖叫道,你又十万火急给我正在上班的妈妈打电话,可妈妈不接,于是你又继续打,直打到妈妈接电话为止。打完电话,你又赶紧拿开水给我冲了一袋感冒药。妈妈回来了,要带我去医院,我不肯去,你便又哄又安慰我,我才乖乖跟妈妈去了医院……
表哥啊,这些事你还记得吗?表哥,谢谢你陪我度过的那段日子,我的童年因为有了你,才有了更多美好的回忆。
耍社火庆佳节
文/谢非
丹凤的社火有名,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棣花的社火。在人们对过去新年的回忆中,社火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看一场纯正的、精彩的社火,对很多人来说是过年的一顿丰盛大餐。
今年85岁高龄的刘荣老人,住在棣花景区旁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刘荣老人从十五六岁开始时就随着父亲在每年的春节期间玩社火。他回忆,当年一队精彩好看的社火必须有排头的门楼,上面写着社火是哪里出的。其中必有的是龙、狮子和小孩们扮演的各种人物造型叫“信子”。刘荣老人家里就是负责“信子”的造型和基座的。“那些做造型的架子都是用铁焊的,当年我父亲把同村的铁匠叫到家里来,做出来布置‘信子’的铁架子,然后再把架子固定在木头桌子上,下面有四个大人抬着。”
而至于小演员们的服装和打扮,全都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每个不同的人物手里拿的东西,头上佩戴的头饰,都要和人物形象匹配。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五,是各家的社火出门争奇斗艳的时候。当时,棣花街道分为三部分,每段街道都要出一台社火,大伙儿都在同一天上街,看看哪家的社火更精彩。当天中午,大伙吃过早饭,都赶到刘荣家里,从造型到服装他一手包办,其中大部分都取自古时的各种民间传说故事。花木兰从军、白蛇传等等都是经常扮演的角色。准备完毕,长长的社火队伍就会沿着街道,把周围的村子都要转一圈,整个路程长达十里。路过店门口,店主一般都会放串鞭炮,走到各家各户百姓的门口,人们都会拿点烟、糖、柿饼之类的送给社火队伍。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左右,一天的社火表演便结束了。
同村40多岁的李叙文回忆小时候看社火的情景,那时候只要听到社火的鼓点,就会上街等着社火队伍到来。等到社火经过时,孩子们就会跟在社火队伍的后面开心地跑上一天。“那时候,过年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社火。人多热闹,小孩子还能跟在后面捡鞭炮。”李叙文说,“但是最近几年的社火,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许多懂得会玩社火的老人相继去世,很多手艺都失传了。”
“现在每年村委会牵头搞社火,希望年轻人多参与到社火表演和研究中来,让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能继续传承下去。”刘荣老人说。
九月馨香醉佳节!
文/淡了红颜
九月之秋,晨露裹寒装,略感寒冷,月陨桂花馨香味正浓。九月之秋,举国普庆国庆佳节也将到来。也是众多忙碌之人合家大团圆,携全家外出游玩的佳节,很多身在异地之人,亦会携家人返故里与家人团圆。
九月之秋,空气舞动残留翅膀,满载寒秋的韵味,悄悄走近冬的身旁。阳光依然展露笑颜,和蔼俯瞰尘世每一个角落。虽然与夏之骄阳相比略感消瘦,热情逐减,气息显得些许力不从心,她仍然坚持使命,欲使得尘世变祥和温暖。
秋雨绵绵, 连续不断。桂树毅然承载绵绵秋雨的洗礼,酝酿延长桂花的花期。花蕊浮幽香,秋韵锁桂园,桂花享受着阳光苍白无力抚摸,展露花蕊,散发浓浓香味。桂馥浓浓清雅之香,满目金色呈现绿树丛中。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小花,虽是中秋月圆之后盛开。它仍然那么素雅、大方、那么生机勃勃,令人不得不另眼相看。特别是它那浓郁的幽香,渗透了空气每一寸肌肤,花香陶醉众人。
晚桂飘香、浓香远溢、沁人肺腑 。纵然是晚开,延迟之花期,却能把全身的香味吐露出来。香飘满园使人留恋,顿足停留花丛间。桂花树下,躺着飘落花瓣。轻轻触摸桂树的身躯,它害羞轻颤,欲抚摸桂花娇颜,花儿羞怯逃避。使得它们翩翩起舞,携带温馨桂香纷纷飘落尘埃。
满园飘零花瓣,吸引一只孤单的蝴蝶,在花瓣飘零的瞬间飞舞,欲搂抱花瓣身躯。怎奈,树随风摇,风伴花舞。这自然现象,无人能改移。小小孤蝶岂能攥改自然规律?虽然,常常陪伴花树,与花厮守,细说情愫,相守誓言。怎知相守时短,幽幽桂花随风而逝,连句道别之语也来不及说出!唯用阵阵浓郁之香环抱孤蝶飞舞!
悲伤孤独之蝶,孤单盘旋,以凄美的舞姿,舞动翅膀。告别曾经相思厮守得花魄,欲飘欲降的身姿,攥着一缕幽幽桂花之香,慢慢向远方飞去。 目送渐远消瘦的孤单蝶影,飘零的桂花。我不禁思绪纷扰黯然。花恋树,蝶恋花。不正如此时为情为爱的苦闷情结吗?相互的情感只有自己知详。尽管我知道,缘来缘散有定数,无约期。该来的总会来,而不该来的,虽一步之遥也不会出现。那道雨后彩虹,也不再高挂天际!
看着因我触动桂树,使得,花瓣飘尘埃一刹那,惭愧内疚心绪潜伏脑海。为什么就不能远而观之,却触摸它的身躯。让她们随自然规律漫漫飘零。那样,它们散发余香更久更远,或许浓郁幽香会蔓延国庆佳节之后,使得游乐返乡之人,树下共赏花,馨香花海丛中叙团聚的气氛不亚于中秋小团圆!
醉闻阵阵浓郁香味,盘旋缭绕四周,越飘越远。双手静捧浓浓花香味,抚摸飘荡空气分子中最后一抹悲伤身影。仿佛尘世间情与爱,也可能无法恪守最初的誓言!莫名的浅伤轻愁不再掠过心头,犹如雨后朗朗晴空。尘世间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生活着也不全是为了爱情!既然彼此挣脱不了割与舍,得与失,各种因素造成的羁绊。何苦死守苍白无力的誓言,以致身心疲惫不堪,不如放手!毕竟,生活还得继续!
寒秋包裹最后的桂花幽香,漫漫挥洒,浓浓花香味,延续举国普庆的国庆佳节!我亦攥着一捧。浓郁幽幽桂花之香,经久余香缭绕,等待下一个佳节桂花开!
欢度佳节
文/朱雨轩
蛇年到了,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内蒙古,在北京的大爷大娘也赶来与我们一起欢度佳节,团聚的滋味多美啊!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我展开红纸,几个字映入眼帘:春回大地春光好,福满人间福气浓,横批:吉祥如意。我又展开另外一副对联:玉兔辞旧老少都健康,金龙迎新内外皆平安,横批是:幸福过大年。这两副都是爸爸精心挑选的,一副贴在大门口,一副贴在阳台。望着红红的对联,我觉得年味顿时浓了起来。
接着,就要购年货了。我们来到一家超市。呀!只见店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广播里播着一首首热烈的迎新年歌曲;柜台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什么糖果啦、中国结啦、红辣椒啦……来采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我小心地推着购物车和爸爸妈妈在人流中穿梭。我们买了瓜子、薯片、糖果,还特地买了两盒保健品准备送给外婆和姨妈。最后我们来到了服装区,一件件款式各异、色彩明丽的羽绒服吸引了我。看看这件,好像颜色亮了点,再看看那件,多漂亮啊!可惜对我来说大了点。咦!这件蓝色的好像不错,适合外婆,正中我意,好了,就它了!我把它从衣架上取下,放进购物车里,忙得不亦乐乎。
回家的路上,爸爸一边开车,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过年时的情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攥着平时攒下的各种票据排队抢购商品,为了节省开支,各家各户自己制作年货,架一口铁锅,放进一碗沙子,加入花生,挥动铁铲将沙子炒热,香喷喷的炒花生就这样出锅了。最有趣的是儿时的爸爸由于没钱买鞭炮,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冲到街上,将大人们点燃扔到街中央的爆竹一脚踩灭,然后得意地将来不及燃放的鞭炮收入囊中。有一次,爸爸在放鞭炮时,点着了火却没来得及扔,鞭炮便在他手上炸开了,至今手上还留着一个伤疤。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会儿就到回家的时间了,我们满载而归,在车上,看着外面,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真美啊!
繁花落尽尽憔悴
文/松淸拂檐
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对于传统佳节、法定节假日、生日等等这些几乎人人向往的人生黄金时间不再感冒,甚至于忌惮恐惧。
每每遇到像春节啊、端午啊、中秋啊、国庆啦、个人生日啦等等总是莫名其妙地紧张、从而抑郁乃至于厌倦。
其中端午节似乎还是要除外的,一则端午节这个传统佳节据历史文献说是中华民族为纪念屈子而逐渐兴起的一个佳节。屈子是我人生中最为景仰的人物之一,他的高亮雅洁,他的执着爱国,他的矢志不渝,他的奇伟瑰丽的想象和精神世界的伟大创造,以及可以见证他以上人品的《离骚》、《涉江》等不朽诗篇,都是一直打动我令我无法更改的人生偶像。因此,对于端午节这个节日,我是心有所想的。除此,端午时节的自然风物,可谓是一年四季中最为绿色、生命和昂扬的季节。四野的流水承载着无限的生命,满目的绿意蕴蓄着无尽的柔情。千姿百态的绿、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绿,漫漫地盛满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沙漠似乎也会被这旺盛的绿意荡漾着,生机盎然。吸一口这个时节的空气,这个时节的空气恐怕也会是一年四季之中最为富氧的空气吧。从田野里采回岑艾、菖蒲插在门框上,那种特有的香气长长地弥漫在家门里,点缀着端午时节的气韵。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突然对于那些传统的佳节莫名其妙地恐惧乃至无所适从,从而心生厌倦。看着别人为了过好一个传统佳节而兴奋地奔忙,会从自己的账务开支中支出很大一部分来,采购各种各样的过节物品,邀请各方各面的人员,便于在这个传统佳节彻底绽放,从而享受到人生的成功和喜悦以及由此营造出的富丽堂皇来。
仔细想,自己原本并没有什么不哪样之处啊,为什么会是如此一个态度来对待我们传统的佳节甚至于自己的生日这些呢。我一直都是一个很传统很传统的人,对传统佳节的向往和渴盼原本很应该啊,居然心生如此态度绝然不是一个好兆头啊。
自小的时候,盼过年,经常念叨:“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看着红萝卜刚刚将种子撒进田地里,仿佛过年也就是三几天的事情。盼过端午,淅沥淅沥的春雨中箬叶慢慢变绿长长,端午节的热乎乎慈糯糯的粽子似乎已经挂在滚着水珠的箬叶之上。盼过中秋,丹桂的十里芬芳似乎已经横空出世,穿透岁月的隔阻飘进鼻孔……也曾对自己过个生日这些很向往渴盼,虽然至今我还一次都没有大张旗鼓地过个生日。儿时,家贫,记得有过一两次母亲给我煮了两只鸡蛋给我过生日,似乎就这样。但接下来,我对于吃鸡蛋也产生了厌倦,因而,到后来,我过生日就连鸡蛋都没有吃过了,当然不是吃不起,确实没兴趣吃。
小时候同样对于那些节啊日的很向往很向往,以至于兴奋到不能自制,往往乐极生悲而获得惩罚什么的结束了。要不然就是几夜睡不着觉,真到了过节啊日的那天,精力已经提前耗尽,身体生病啦或者是无力再去超越那些兴奋愉悦的活动啦,或许是肚子受不住突然的大鱼大肉啦等等,让自己早早的就把节日的气氛和激情透支了,使得整个节啊日啊过得索然寡味。
更多时候是自己在节日里兴奋过度,从而在激情中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招致惩罚而结束了节日的兴奋和激情。要不是就是不小心打坏了碗啦盘啦,立即就会有体罚,后脑勺上遭致重重的一击,吃惊的脸上分明还有笑容凝固在那里,等到痛的感觉传到大脑中枢时,才明白自己做错了事遭致了体罚了。这个节日就算白过啦,饭菜是吃不好的,心里也很难受,这个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诸如这样的传统佳节以及过生日这些,小时候似乎经常遇到。有次好像是过国庆节,那时的国庆节没有长假,但农村人即使有长假也休不成啊,无非就割点肉,打点酒来改善一下伙食这些。那次我姑妈来啦,我就很高兴,一则很久没有见到姑妈感到亲热,一则姑妈来啦家头会弄好吃的东西,最起码也要推豆花吃嘛。我积极主动去削红薯皮,那时农村粮食十分紧张的,一般自家吃红薯都是连皮一起密西掉的,除非要用来招待稀罕的客人这些才可能将红薯皮削掉,混在大米中一起煮成红薯饭,既体面又节约粮食。那次我主动削红薯皮预先没有母亲的允许的,二来也许母亲觉得姑妈本身就是自家人用不着要把红薯皮削掉招待她。结果,我在削红薯皮时用力过大,削刀将红薯拦腰削成了两截,削刀的力道并未减弱,继续前行最后刀刃削进我的左手拇指的第一节关节处,削得很深,痛得钻心,流了很多血。我一手捂着伤口,向正在烧火做饭的母亲跑去,希望得到她的呵护和包扎。结果母亲很生气,抡起火钳就给我两下打在屁股上,我带着无法理喻的委屈又捂着手迅速逃离厨房,躲到屋后的竹林里哭泣,等伤口慢慢止血。那顿饭我至今记不起吃还是没吃,我至今也无法理会母亲那么恼羞成怒地在那个时候体罚我,只记得当时她大声叱责我:“我要球你去削红薯,我要球你去削红薯!”
像过春节这些,不被体罚的时候几乎很少很少。除夕有除夕的忌讳,哪些话不能说,说了要体罚。正月初一有正月初一的忌讳,哪些话不能说,说了要体罚。一个春节,单是为了忌讳用语就让我头痛,不是我记忆力差,我的记忆力是相当好的,只是人小,植物神经还很兴奋的状态,说着说着就忘了忌讳,那些不能在除夕或者正月初一所说的话不知不觉溜出了小嘴:“哎呀,这个鸭子被杀死了。”话还没有说完,脸上就挨了一下:“你狗日的批话多,老子给你封印!”自己就捂着被打痛的脸颊,知道自己说漏了嘴,该打。心情难免不受到影响。正月初一一早,长江流域的人家吃汤圆,“汤包、汤圆,汤圆浮出水面,汤包浮起来”这些是不能说的。结果,我往往将口水含在嘴巴头,直勾勾地盯着锅里慢慢翻滚的汤圆被煮熟然后浮出水面,飘在水面上。一看到哪只汤圆煮熟浮出水面,我便立即高喊:“哎呀,那个汤圆煮好啦!”结果,后脑勺上就挨了一家伙:“叫你不要放快你狗日的放快,给你开个印!”之所以,在传统佳节这些挨体罚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年尾叫“封印”年头叫“开印”,将话说漏了嘴叫“放快”。
那种对于传统佳节以及生日这些的向往渴盼由此慢慢蜕化,淡漠,压抑到乃至于消逝。
成人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逐渐占据上风,很多时候,为了衣食住行这些磨骨头养肠子的事情不得不而为之。每每遇到传统佳节以及个人生日这些,往往头痛。一是钱的问题不得不面对,一是人情债难偿。感觉那些日子就是将个人血汗钱挥霍一空的日子,对于传统佳节向往的热度以及渴盼就此荡涤干净了。
今年,在自己的出生地过了一个传统的元宵佳节。很多很多年没有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也许是因果论使然吧,去年莫名其妙地放弃了较为优越的大城市工作,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找了一份并不太满意的勤杂工来做,安慰自己说:“人生百年,叶落归根。”其实自己并不老,可谓年富力强的时候,身体正当力,头脑正成熟,智商经验这些都几乎正是时候的时候,我辞了重庆的一份高管工作,回到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做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勤杂工,每天仰别人的鼻息等着那些别人做不完的事情漏点给我做做,获取一份并不丰厚的报酬,每次还要感恩载德地仿佛手上拿着好大一摞钱沉甸甸的样子,等到下次老板感动后多开一点薪水给我。
因此,我在我的出身地过了一个十分闹热的元宵佳节。
几根龙灯,经历了春节半个月的日晒雨淋、风霜雪露已经变色了,不鲜不艳,倒是挺长,十数个人舞一条龙灯。姿势不美,只是凑合做几个动作,翻一翻,旋一旋,来回穿梭几下。本来有个鼓,可以由此击打出隆隆隆隆的催人奋进的点子来拌和龙的飞舞。但似乎也并没有配合演练过,鼓点和舞龙人的动作并不应和,鼓是鼓,龙是龙,舞是舞,搭不在一块去。当地有几个富绅,有点钱势必在父老乡亲面前精神精神,干脆把鼓撤了,换上喜气洋洋激情四射的鞭炮、礼炮、铁水这些来造势,以此烘托气氛,营造富贵喜庆的象征。
远远近近的人,穿的各色各样的衣衫,有西装革履的、有厚厚羽绒服着身的,更多的是着传统青蓝二色的衣衫的人们,喝的醉醺醺的,挨挨挤挤,扶老携幼,数万人站在滨江大道上看舞龙灯,看焰火,听不绝于耳的鞭炮炸响。此起彼伏的礼炮、礼花带着各式各样的啸叫,扶摇着冲向天空,带着燃放人的殷切期望,在空中热情地炸响,粲然绽放,或大或小,或红或绿,千姿百态,点亮了元宵节无月的夜空。在人们咋咋的赞叹声中又将烟烬密密飘洒而下,飘到举头观望等着染点喜气的人们的脸上身上。燃放过后的礼花礼炮就将空壳漫漫地丢弃地上。
没有鼓点,龙灯在礼花、礼炮、鞭炮、铁水编织而成的似火非火的光环之中依然穿梭起舞。满耳震耳欲聋的啸叫,一直持续到那几个绅士感到心痛了,元宵节舞龙灯活动就此结束。
这个元宵节,我做了一次安全维持人员。穿着厚厚的冬装,害怕铁水这些厉害物把衣裳烧坏,又在外面罩了一件工作服,带个安全帽,将一条白色围巾套住脖子,一个执勤的红色袖笼套在手臂上。不停地穿梭在人潮之中,看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招呼他们遵守燃放纪律,直到唇干口燥,那些绅士的礼花、礼炮、鞭炮、铁水已经告馨,意犹未尽的人们姗姗离去,我们的使命结束。
终于松了一口气:“结束了,好一场传统佳节的闹剧!”我的脑海里是那几条不鲜不艳的长长龙灯和那些并不舞龙的舞龙人疲惫的身影,以及漫天的缤纷焰火和震耳欲聋的炸响,除此,什么也没有。
正月十六一早,踏着厚厚的硝烟、纸屑、果皮,穿过还没有透尽烟火味的晨雾,我突然仿佛记得,昨夜是元宵佳节噢,这里好热闹的。
我还剩下的些许热情就在这个传统的元宵佳节透尽,我还要继续干我的勤杂工挣取我的衣食住行经费。
很疲惫。
佳节,缕缕 小惊喜
文/闽菊
平素,很少奢望花时间享清福, 出乎意料的是,时光竟时不时赠我缕缕惊喜。这个国庆佳节,冥冥中,它注定要让我过得充实而愉快。
9月30日和10月3日,与老公应邀赴两场新人的结婚喜宴,品佳肴、赏美人、沾喜庆且不提,重要的是,我仿佛照了一回镜子。席间,我从两位八零后男生嘴里,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年龄。 知道他们是真诚的,无半点假话,所以点头道谢。这份实在的评价,让我满意与知足。 此外,我新认识了一位大我几岁又硬要当面喊我“嫂子”且要给我敬酒的幽默男人,他是老公婚前的玩伴,跨越三十年没出现。他戏称自己是个酒鬼,因没饭吃,只好在庙里念经。幽默嘛, 我怎能服输呢?于是,就当大伙儿的面说他天生长着一张明星脸,脸上挂着彤彤的佛祖吉祥。这话呀,把他给乐得合不拢嘴了,连续几次再称我“嫂子”(老公比他大)。回到家,老公一直说刚才那个伙伴很敬重我。呵呵,老公肯定是喝醉了!
国庆放假,天气怡人,本该出去玩的;遗憾的是,我腰腿不如从前(还需锻炼),加上老公不爱旅行(他说“旅游有风险,在家最舒服”。),而我又不愿独自一人跟团,于是,干脆窝在家里看2013年拍摄的《百山百川行》。随着镜头一路向北,禁止游客进入却允许记者采访的景点,我也跟着沾了光。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体验一把,却有种耳目一新、拓宽视野的心旷神怡,类似另辟蹊径的神游,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的朋友圈又小又宅,连同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不加陌生人,总共一百人不到。黄金周走出家门的同事同行或学生,纷纷发视频照片在微信,我很荣幸地分享了。欣慰的,我追随女儿女婿的秋游行踪,跟着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分别游走了烟雨江南和泰国邻邦。把小孩托付给爷爷奶奶后,老二夫妇去了浙江,老大夫妇去了泰国。姐妹花的笑容,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这些天,照常天天看新闻,由此深切感受全国各地莺歌燕舞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当见到华夏各处旅游景点的人头攒动,我为百姓钱包鼓起了而高兴,又为那份出游的艰辛而犯愁。心想,我宁愿待家里看电视,也不愿跟着旅游大军去挤油。要玩,就避开高峰期吧,最起码的一点,玩,应当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才有意义。总之,不断追求快乐的最大化,是我每天生活的至上目标。
到今天上午为止,终于出完了国庆后要月考的150分试卷了!丝毫不累,我把它看作是一种调节身心的消遣,潇洒走一回,小菜一碟!
今天下午,我们将蹭妹妹的车回娘家,去看看厦门渔港小镇的新变化,更主要的是去看望久违的老母亲。母亲对我历来是宽容的,从不计较我忙工作而少回家。我那粘人的亲妹呢,时不时从娘家带回哥哥捕得的海鲜给我吃,哦,感恩不尽这份浓得化不开的人间亲情!
秋之思
文/水天共色
满月如玉盘,新月如银钩。不论是圆满的玉盘,还是残缺的银钩,那播撒清辉的月亮总是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无尽的思念。从古到今,人们总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月亮,总是用一种赞美的口吻描绘月亮,尤其是每年的中秋佳节,更是赞月、颂月、思念亲人的最佳时机。
中秋佳节,这个从古传下来的节日,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盼团圆、思亲人、念家乡的美好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要上街购买月饼,蒸制年糕,置办水果,等明月中升,清辉倾泻之时,在桌案之上摆放水果、月饼、枣核之类的物品来祭拜天上的明月,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同时也祈祷明月保佑全家能够团团圆圆,健健康康的。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这月圆之夜,眼望明月,心系家乡,思乡之情更是浓烈。于是乎,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就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寄托。发一条短信祝福亲人,打一个电话报告平安,寄一个包裹表达心意,回一趟老家看望亲人。真是“说不尽的相思,道不完的思念”。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月不同。”今年的中秋就有些许的遗憾。中秋节前夕,一场又一场的秋雨如同商量好了似地,一起急匆匆的赶来,好像要一起过中秋节,稀里哗啦的下起来,没个完,把大地浇了个透心凉,天始终灰蒙蒙、阴沉沉的,白天见不到笑盈盈、暖洋洋的太阳,夜里看不到清爽爽、银晃晃的月亮。几日的阴雨让今年的中秋多少失去了点喜庆的气氛。中秋那天,虽没有下雨,但天气总不见晴。到了夜晚,细瞅天空,暗淡无光,黑云翻墨,连一颗星星也看不到,更别说中秋赏月了。遥想古人过中秋,亭中置案,蔬果茶点,一一摆放;亲朋好友,围坐一圈;等皓月当空,月光倾泻,起舞弄影,对酒当歌,吟诗作赋,猜拳行令,那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温馨,月圆人全,相思锁心。可如今,同是中秋,却没有了那份闲情逸致,时尚点的就是邀几个朋友到歌厅或酒吧唱歌消遣,庆祝一下节日;通俗点的就是全家一起出去吃个饭,在饭桌上聊聊天,说说事;最普通的就是自己在家看电视,欣赏丰富多彩的中秋节目。
虽说圆月千年不变,但依旧光彩照人;虽说佳节流传至今,但依旧老歌传唱,即使那明晃晃的月亮今日悄悄隐去,但佳节总归是佳节,依然挡不住人们对婵娟的思念,反倒是人们更加渴望团圆,渴望聚首,渴望重逢。
“明月千里寄相思”,今夜虽不曾看到圆圆的、明亮的满月,但心中的月亮却永不落。
今年佳节届中秋
文/张志春
年年八月十五月儿圆。在我们的集体记忆和现实感受中,却不曾因她千古如斯而有一丝的审美疲劳。总觉得新鲜温馨,总觉得神奇幽远。远去了会追忆,来临时总企盼,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她呈现给我们的是祥瑞。中秋节自隋唐诞生起就赋予了中国节日一个全新的格局——是欣然的基调,是欢乐的氛围。在她之前,我们的传统节日一般萌生于苦难与灾祸,多是一个节坎,一道难关,其背后都蕴藏着悲惨的传说与禳灾的祈祷意味。随着历史进步,人们的生存能力逐渐提升,渐渐地便滋生出喜庆的意蕴与欢乐的形态。在这样的情境下,中秋节诞生了。仿佛这个日子就是欢乐的源泉,不断涌流着平和、清纯与欢笑。而这种欢乐不是高大上的偶像崇拜,不是抽象概念的虚无缥缈,她牵涉到普天之下每个生命的美好祈祷与期望——男子唯愿前程似锦,女子唯愿貌美如花。《新编醉翁谈录》记述的拜月之俗就是:“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与此同时,她邀集着我们团聚。中秋的团聚最能体现节日的本质。我们知道,平素的生活因工作、学习、奋斗而使人们四散开去。而节日则以巨大的招揽与包容让所有的人动起来——亲人们团聚一堂,彼此相亲,充盈着祥和与温馨。尽管因为中与西的接纳与冲撞,古与今的差异与传承等因素,节日在某些环境中、某些群体里仍有以斗为乐的遗风,然而,中秋最响亮的主题就是团聚,就是和睦相处。天上月圆,手中饼圆。平素忽略的时间不再悄悄流逝;生活中每一个不起眼的人不再被侮辱与伤害,而是迎来笑容、关注与呵护;亲戚朋友、邻里街坊、师生同事……平时因职业、位置与兴趣可能相距遥远,而此时则共庆佳节,共食月饼。一瞬间,就有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描写的“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同是欢度中秋者,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节日,没有外在的观赏者,人人都是沉浸其中的节日主人。中秋节真可谓是社会和谐的培养基,当然,这是以家庭为核心向外辐射的。笔者曾组织学生做田野调查,发现关中农村的不少地方,中秋节的月饼都是自家烙制的。倘有亲人打工、读书或经商在外,就会留一个月饼置于篮中,并悬于屋檐下,一直等到亲人回家来品尝这团圆的滋味。一石击水,衍生成俗。月饼成为相亲相近的厚重之礼,出嫁女以此回娘家省亲;未婚男以此拜访准岳父母;单位以此慰问职工、学校以此厚待师生;朋友同事以此珍重彼此……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秋节呼唤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与敬畏。清明节踏青,但那只是高速的辅道,是文章中的小标题,是上巳节隐身其中所赋予的内涵;重阳节有赏菊与登高的习俗,但其格局与影响有限;而中秋节则迥然不同,她将人生重大的审美主题覆盖了整个社会,指向了大自然。她的月光如洁白的羽毛,轻扫着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古来这方面的记述不少,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描写的便是一例:“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从柴米油盐的凡俗生活中超脱出来吧,彻底忘掉张三李四王麻子眉高眼低的世俗计较吧,滤除昨日心灵的烦闷、明天未知的焦虑吧……
靠近窗前,步入院中,走到草坪,依偎湖畔,让目光仰望晴朗的夜空,让笑容对话明媚的圆月。万古如斯,胸臆清澄。让心灵在此获得极大的自由、宁静、澄明与充实。夜空无语,星月无言,但却是净化一切的大美意象,是提升心灵的自然导师。虔敬的香烛点起来,时令的果蔬献上来,烙制的月饼捧上来……这才是天人合一的乐章,这才是渗透自然之美的必修功课。
此所谓:一轮天上团圆月,万古人间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