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文
阅读散文(精选20篇)
不要说,改天读
文/胡颖
床头的书已蒙上一层薄薄的灰,掸去,恢复如初。已看过的三分之一微微翘角,书是有记忆的,指尖翻过的书页以这样的方式提醒我——你已来过。细想从知道书名,到看见书的实体,翻过目录与梗概,兴冲冲地买来回家都像是刚刚发生。而今,它以沉默与我对视。
想起母亲说:“回头读,就是再也不读!”买过的报纸、杂志、书籍,如果不及时翻开,恐怕真的不会再翻开。过了那番热切的期待,过了那个阅读的时间,渐渐索然,然后无味,最后蒙尘或束之高阁。
此后,告诉自己:若喜欢,就读完它。
即买即读,不会再让一本新书被搁浅。有时候会遇到读起来不太顺利的章节,索性就跳过,先从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回过头来会将没有读过的章节再读,因为只是一小部分,反而有耐心读完。想想人在求学的时候读书的选择较少,必须读完学校的必修和选修,多多少少读书是为“有用”;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要读许多专业类书籍,依然将“有用”的阅读放在最前面。稍松口气,有时间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书,又常被“没时间”和其他借口占满。朋友常在我面前流露一年下来连一本书也没有认真读完的懊恼。我对她说:“试试告诉自己不要说改天读,现在,你想读的时候,马上去读。不要再刻意摆放整齐,把这本书放在你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朋友点头默许。
不再奢望有整块的时间去读书。睡前一小会儿、等人的时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零散阅读的好处在于读书有了进度,不利在于经常处于浅阅读,需要回头再读。我渐渐明了:自己是先囫囵吞枣,再细嚼慢咽,好在枣是先吃下去了。无欲则刚这个词,其实也可以用到阅读里,没有必须读完的任务,也不刻意想着有什么收获,当读书是以自觉自愿的方式达成,忽然间就轻松愉快了许多。就像闫学老师所说: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书被读过,是人对书的礼遇;人喜欢读书,是书对人的给予。常常在读书的时候遇到喜欢的文字和观点,我与作者并不相识,她笔下的语言是我心里想说的话。或许,我与作者早已在阅读中隔空意会,心有相惜。“读书是隐身的串门”,杨绛先生早已参悟了读书的妙处,不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串门”,不用打招呼,不用经营关系,这份自在是读书的人享受的。
只是读书,总会显得浮皮潦草。记得有人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我准备了摘录和札记本,有些是书中文字的摘录与欣赏,那是对文字美、音韵美的尊重与收藏;有些是对作品角度的学习以及人物形象的阅读感受,信手拈来的思考火花。闲暇时拿起它们阅读,总有唇齿留香的欣喜。
现在,我也拿起笔,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文字记录生活,留住时光。其实,未曾想过读书有多大的“用”,现在也依然将“读”理解为“输入”,“写”理解为“输出”。人生活学习的过程总要有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和更新,借由这样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形成新的知识与观点。我们一生遇到的人或许有限,但只要你愿意,读过的书可以很多。时下最流行的评价是——你是否是个有趣的人。其实生活都是在平凡中看见真趣,读书多了,人通达了,距离有趣还会远吗?
处于这样的时代,没有人敢停下来说:“我已足够。”那么在行走的路上,带上一本书,继续走吧!
淡淡书香 沁人心脾
文/赵秀梅
4月的兆丰幼儿园,春风和煦,满园书香。以“书香漫园,魅力兆幼”为主旋律,为期1个月的兆丰幼儿园第三届“阅读节”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是兆丰幼儿园为全园教师、幼儿、家长送上的一道文化盛宴。浓浓的书香飘进社区、家庭,飘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
本届阅读节期间,全体师生沐浴着书香,尽情徜徉书海。“故事大王评比”、“图书跳蚤市场”、“书签制作”、“故事表演”、“经典诵读”、“优秀图书推荐与漂流阅读”等活动,交相呼应,奏出了和谐、快乐的文化交响曲,让孩子们真正体味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滋味,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绘本解读”教师讲坛、“学习吴邵萍先进事迹”演讲比赛、“我最喜爱的十本书”、“经典美文诵读”、“书香家庭”的评选等活动,在家长和老师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但营造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浓郁氛围,更让全体家长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本届阅读节,我们尽可能地创设时间和空间,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交流,进一步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好书传真情”图书捐赠、“妈妈故事讲演团”、“精彩一刻”亲子故事表演、“亲子阅读日记展”、家庭教育成功之道讲座等活动,精彩纷呈,不但丰富了阅读节的内涵,而且让阅读节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家庭。一位家长说得好:“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生存和发展中取得优势,学习是惟一持久的竞争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届阅读节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成为全体师幼的自觉追求,我们也充分相信通过“书香校园”读书计划的实施,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充分体验读书的快乐,并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
书香四溢的阅读节,使我们多了一份别样的美丽。魅力四射的阅读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在读书中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阅读书籍益处多
文/张雪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充满好奇、幻想和喜悦的童年。我们小时候肯定都爱问“为什么”,如:为什么铅笔能写字?为什么人们见面要握手?为什么会有小动物……今天,我就带着好奇心打开了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刚翻到目录,一个问题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问题是“做梦对身体好还是不好”。我思索了半天,觉得做梦对身体不好,有可能会让你产生很多幻想,导致失眠等。“哈哈,这问题也太简单了,我估计幼儿园的小朋友肯定也知道。”我兴奋地说道。我高兴地翻到那一页看答案。答案竟然和我想的不一致。“哎,我亲爱的大脑啊,你就不能起点儿作用吗,怪不得人家都说‘关键时刻掉链子’,还真是。”我不开心地嘀咕着。我浏览了一下答案,原来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是错的。研究者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接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处,它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的阶段。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实,像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往往会觉得这问题很简单,其实答案却恰恰相反。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多阅读书籍,让我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养成良好的习惯吧!
我是你的读者
文/白薇
年岁渐长,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夜色温柔,精美的铜版纸在台灯下反射着高贵的光泽,移步换景,万变瞬息被镜头和文字定格为永恒。线装书是沉静低调的,掩卷无声,青史又是几番春梦。近几年除了风行天下的网络阅读,又有时尚的电子书面世,掌中一握,览尽天下文章。
而我却更在意另一种阅读,顺着沉默古旧的老巷,沿着尘烟飞扬的街道,在嘈杂的井市拥挤的坊间,抚摸那些粗陋或挺括的纸张,阅读那些工整或潦草的字迹。字里行间,没有感叹,没有抒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主角,甚至有的没有读者。
“实惠小炒,满二十元送精美小菜两盘。”这是单位对面一个小小的家常菜馆的横幅。我知道那小菜一碟是煮花生,一碟是泡菜。煮花生粒粒新鲜饱满,尤其是泡菜,色彩分明,鲜辣爽脆,就是老家过去腌的老虎菜的味道。每次去点满二十元的炒菜,就为了这两碟小菜。一日问店主:“能否只买小菜,价格可议。”答曰:“不卖。”再问何故,再答:“泡菜是俺的老娘腌的,没法定价。”
长途车站的告示栏里贴满了白纸黑字的招聘启示。有一张的空白处多了一行圆珠笔的字迹:五哥:等不见你,我先回了,手机号码没变,二十四小时不关机。落笔很重,最后一勾划破了纸页。站在这片纸前痴痴地想:留言的是五哥的兄弟还是恋人呢?不知他(她)在这面墙下等了多久才离开。无论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二十四小时不关机地等待你,再远再难的路也一定要回去啊。
让人揪心的是贴在电线杆子上的寻人启示。是老人,纸上详细地写着衣着面貌,走失的时间,“重谢”两个字格外醒目。复印在纸上的照片是呆板模糊的,大约是从什么证件上翻拍下来的吧?白纸顺着电线杆一路贴下去,可以想见儿女的焦急。可为什么没有想过在老人的衣兜里放一张写着地址和电话的纸条呢?为什么他独自下楼散步时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计陪他一段呢?如果知道他一去不回,是不是还会漫不经心地回应他的唠叨?一个人真的可以衰老到忘记回家的路吗?吞没他的是遗忘还是孤独呢?
心疼风中那些简陋的纸板,写着“家教”两个大大的字。人民桥上的风很大,那些年轻的身影就在风里站着,怀着一份期待,又似乎怀着一份倔强。在单位也会遇到同样年轻的人上门推销,有一种补酒,薄薄的粉色传单上触目的大字:“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样的夸张到了幽默,却让人笑不出来。小心地叠起那张粗简的纸单,面对一张涨得通红的年轻的面庞,心中却有一种不知何来的歉疚。不会买他的产品,只能尽量委婉地拒绝,请他喝一杯热水再走。为人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独自行路,祈望每一个遇到他的人都能善待他。
邻近的中药店有一种令人亲近的味道。橱窗在春天的时候贴着“中败毒上市”,秋天是“樟脑丸有货”。人生如四季,才买了一袋上好的杭菊未及开封,转眼间又来买煲汤祛寒的当归了。
街角那间最不起眼的土房子是卖寿衣的,没有招牌,一圈纸作的花无风的时候也在瑟瑟地抖着,中间一个墨色的“奠”字像层层压抑着的悲伤。生命中最后一家店铺如此简陋寒素,多少繁华盛事恩怨纷扰,都不过是纸做的花,花化的烟罢了。
惊喜于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像一个被渴望已久的深沉的拥抱。天地之间一片安宁浩渺的洁白,仿佛回到了远古洪荒。对门的小馆子门口不知何时站起来一个胖胖的雪人,两个啤酒瓶成了胳膊,瓶口举着一块纸牌:“雪天地滑,行路小心。”经过的人都禁不住会心一笑,雪花飞落唇角,化做一份清凉滋润……
雪泥鸿爪,随风散去,在人间的烟火痕迹里,我努力地阅读和铭记,虽然不能改变和挽留什么,但至少,我是一个真心的读者,在只言片语间感受着谁的悲欢冷暖,分享着谁的淡淡欢喜,体味着谁没有说出的疼痛,虽然时下流行寂寞,可又有谁,真的喜欢孤单?
如烟红尘,寻常巷陌,我默默地读着,静静地走过……
阅读,“微”也足道
文/范佳富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光环,如有的人工作之余获得了注册会计师、高级经济师等“含金量”颇高的证书,有的人考取了EMBA继续深造,有的人看起来普通平凡,却才高八斗,着作等身,典型“颜值一般、气质爆表”。殊不知,别人与你拥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机遇,结果大相径庭,原因何在?惟“阅读”二字。
很多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压根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系列漫画就将现实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窃以为,工作忙碌,分身乏术不过是美丽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捧一本书,品一杯茗的那份惬意,也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但是零散式、碎片化的“微”阅读却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满足。“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持之以恒地。
微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海绵宝宝”。上班途中,候车等人空隙,看各大媒体微信号众号,这些“微”内容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娱乐八卦,甚至许多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囊括其中。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分享快乐。分享经济屹立于风口,成为一种趋势,阅读分享何尝不是另一种“分享经济”。遇到喜欢的文章,轻轻滑动指尖,将其分享到朋友圈,为他人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源节省时间,还可在“赞”与“评”之间与朋友交流阅读心得。除了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随身携带书籍实现“微”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微阅读是拓展人脉的“万能钥匙”。浪费时间精力混迹“江湖”,疲于奔波应酬拓展“人脉”,努力构建维护“社交圈”,寄望“旁门左道”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只会适得其反。人生最大的“人脉”是自己,投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保值增值,成为对亲朋好友有用的人,才是拓展人脉的最佳“捷径”。浑浑噩噩耗费青春韶华,何不珍惜点滴时间,在阅读中腾飞,否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到头来后悔莫及。
微阅读是不忘初心的“清醒颗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喧嚣浮躁的时代,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或阿谀奉承,或随波逐流,为功名利禄所绊。阅读可以启人思考,滋润心灵,让人抛开尘世的纷扰,远离琐事的烦恼,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回归初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用阅读充实自己,只要坚持,定会积沙成塔,厚积薄发,成就人生的高度,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阅读为生命镀色
文/吕逸凡
我家的布局普普通通,毫无惊喜,但当你推开书房虚掩的门,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
晴朗的天气里,大片大片的阳光从窗口透射进来,斜斜地散落在光可鉴人的木地板上,大束的百合和鸢尾插在带有清水的玻璃瓶中,芬芳肆意弥漫,豪华的书柜列在墙角,满满的书籍排列在其中,古今中外,样样俱全,油墨的香气飘散出来,混合着花香,一室春光,袅袅的书香氤氲着,心仿佛在阳光下轻轻地、悄悄地升华。
书柜被塞得满满当当,里面是各具特色的书。内容丰富,纸张平滑,书页厚实,排版整齐,封面淡雅,插图精致。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配合出相得益彰的美丽。
小的时候,母亲会在有月光的夜晚念一个个童话给我听。象牙塔里的公主,黑森林中的睡美人,茫茫海底的美人鱼,还有欧式小屋中的姑娘,她们全都沉睡在我记忆里,如同一幅幅绰约的水墨画。画中的人,眉目舒展,眼如秋水,笑颜在时间的洪流中隐隐流动,不会熄灭。
长大之后,闲暇之时,一个人来到书房,挑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地观享,这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是放空的,无需过多的猜忌,无需太甚的思虑,心慢慢沉静下来,仿佛有阳光穿透进来,照亮了每一处阴暗的角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曾几何时,为清丽婉转的易安伤神过,因为欣赏她的才情。“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曾几何时,为相望天涯的侣人垂泪过,因为深知她的痴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当秋风悲画扇。”曾几何时,为温文尔雅的纳兰哀思过,因为理解他的细腻多情……浸透在书香里,整个人身上仿佛闪烁着细微的光辉,隐隐约约,如同沐浴在月光下,披戴着清冷的星光,在寂寂的夜空中轻轻地发光。
眼睛疲劳了,我坐在转椅上绕两圈,然后靠在坐背上,抬头仰望到窗外的天光云影,流转的轻风,淡淡的日光全部倾泻在我瞳孔里……
又是书香时
文/轻吟细语
鹏城金秋,天朗气清,又是书香时。在这一年最惬意的季节里,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拉开了优雅的帷幕。这是深圳的第十一届读书月,满城书香,不由令人联想书与书香之古今渊源。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知识的人把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成为书,有价值的书是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
古代的书,最初是人工写的,3500多年前的商朝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尽管那时还不能算是书。随后写书材料不断变化,到了春秋至两汉期间,多用简、帛写书。刻写在竹片上,再贯穿成册的称简策,写在丝织品上,可用轴卷的称帛书。所以古代称书为一册书或一卷书。
西汉时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至此,写书用的材料渐由纸张代替。到了隋唐出现了雕版印刷,由于印刷术的兴起,书才逐渐由竹刻手抄改为刻板印刷,并由卷轴变为册叶形式。当时人们将文字刻在一块木板上,经过雕板程序印刷。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标年板印品,图像已十分精细,至中晚唐刻印佛经、通历、医经,韵书均已屡见不鲜。随着,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宋辽金元,官司私井行,经史子集医算诸者,均采用梨枣制板的雕板印刷。亦出现了李十娘、谢氏、徐氏等一批良工,此期的版本,成为后世的文化珍品。
于明清两代,南北二京成了雕板印刷中心。明之南藏、北藏、道藏以及龙藏和清之武英殿本,均出自两京。此期,同时出现了朱墨套印术,分色分版的彩色套印法,版有多至几十块,各色深浅浓淡可分。到清顺治元年,又兼用拱花凸印、无色凸印。至此,中国的印刷术已臻高峰。各种版本雕版印行的书,是古代藏书人最看重的版本。
藏书人购得心爱之书,总习惯捧于手中,摩挲观赏一番,细把名家批校,孤本秘籍,毛抄黄跋。无论明刊精本,还是黑口古装,又或者万历竹纸,传世绝罕,一一当作珍品收藏。藏书人见之心暖,读之色舞,视如珍宝,爱不释手。兴悦之余,一方篆印,持重盖上,便是某氏藏书。
古代的书,纸墨古雅纯良,纸是澄心堂纸,墨是松烟制墨,纸如白玉,墨如凝脂。加之
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书中常夹有清香之气的芸香草。于是,书斋又有了“芸窗”、“芸署”、“芸省”等蕴含书香气息的雅号。书人推门入室,清气袭人,桂馥兰香,沁人心脾,固然曰为名符其实的书香。
沧桑逝水,风习递嬗。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代跨入21世纪的今天,书的演变,不仅仅现代人早已不太容易见到芸草,书的印刷技术更是超越。什么电脑照排,滚筒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丝网印刷等等五花八门。书印出后,藏书者除了名家也多为放些樟脑之类的防虫。
再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书又有了电子版本,读者可作便捷之选网络阅读,或坐在办公桌上用电脑浏览,又或走在路上打开手机拾贝,正可谓随心所欲。于是,充满现代科技元素的书与传统意义的书香似乎更是遥遥无缘了。
古人读书,在一些人是息影卸政之余事,在一些人则是培养去俗之雅事。另一些人却是求金玉之缘,再又一些人则是寻古对话之乐趣,无不有转圜的余地以及读书的环境。
明朝士大夫许自昌《卧云稿》所钤藏书印,若“万山楼”、“竹隐”、“结缘”、“美人兮天一方”、“吟诗一夜东方白”、“半亩梅花”等等,无不透露其嗜书之旨趣和生活之余裕,甚至可闻其口角留香,余味犹存的神情。所以,往往古人读书相当一部分是艺事的,浪漫的,诗意的,由意象而造,真幻相间。
今人读书,环境物欲横流,充满竞争浮躁。想要寄情山水,必做到与世无争,关起门来莳花种竹,才能静读。细赏《十竹斋笺谱》,默念“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爱书者缥缃万卷,嗅嗅墨香而沉醉。
打工一族,真正爱书者,更是命数先验的宿命。不是么?为了生计奔波劳碌一天,晚上了在繁华城市某一角,坐下来颇有聚散无常,浮生一梦之感。入夜一灯青莹,埋头苦读,心生境界。往往想拥有些书,还得省吃俭用。
如今,全民读书月,为普通爱书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条件。读书月有403项活动正在举办,其中重点主题活动就有42项。不仅开展个性阅读,还开展有声阅读,艺术阅读和高端阅读等等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阅读,让爱书者对书香有了更高雅而广泛的体味。此外,全市范围还有“图书漂流”,传递文明,传递和谐,可谓书香流溢满城馨。
“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是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由市民评选,专家审定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之一,全民读书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深圳是一个年青的城市,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显赫的历史背景,有的是向前迈进的朝气。读书月下一个十年规划,即力争把读书月打造成为与东方魅力都会相匹配的特色文化品牌,倡导并实现“每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争取申办“世界图书之都”。
在这座城市,爱书者不仅可以到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浏览,任由借阅。各社区还设立了流动电子书屋,只要输入身份证,付相应的押金,就能在家门口把喜欢的书捧回去慢慢欣赏阅读。如果电子书屋没有你想读的书,还可预订,输入书名,隔天来取,方便至极,用不着花本钱,也不用跑老远的路,就能读到心怡的好书,现代人读书的渠道比古人宽广多了。
一个现代人,应以坐集中外千古之智为幸事,以阅读为荣。手捧书卷,沐浴心灵,使自己更加优雅,智慧和机敏。为自己和这座城市蓄积力量,让这座城市处处彰显文明风采,也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现代书香是一种精神情怀。虽然没有古人那种幽韵,却可造就今人的典雅。当读书时,静心去品,诚心痴爱。书香,就会无声无息地,悠悠然地飘进心田,浸入思想,浸润心灵。那古雅清淳之气,散淡飘逸之风,会让你洗净尘嚣,驱散烦恼,身心获得愉悦。所以,书香情怀更多的是缥缃书卷里所蕴藏、积淀的一种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向往。当我们氤氲陶醉在心灵书香之中时,深深感谢书中天地,延伸了生命的意义。
话说“图书馆春节不打烊”
文/郭元鹏
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城市的图书馆都不“打烊”。
“图书馆春节不打烊”,有人认为没有多大意义。其观点无外乎这样几个:其一,春节期间到图书馆去的人并不多,读者寥寥无几。其二,图书不是赚钱的方式了。其三,娱乐方式多元化,即使有人想要阅读,也未必需要到图书馆里去。
是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似乎“图书馆春节不打烊”也只是一种形式,也只是一种寂寞的坚守。不过,看问题不能如此教条。“图书馆春节不打烊”的意义不在于能赚多少钱,不在于为多少人服务了,而在于文化的坚守,恰恰是这种坚守的精神是最可贵的。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随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纸质图书需求确实大不如前。可是,图书阅读在留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背影的时候,依然有小众需求。虽然不能为大众服务了,但是也要为小众搞好服务。社会上阅读图书的人少了,痴迷图书阅读的人也还存在,这部分人在春节期间还是有到图书馆里逛逛的习惯的。春节期间,理应满足小众需求。再小的阅读诉求也是诉求。
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图书馆还将阅读区、报刊区等等进行春节开放,满足一部分人到图书馆阅读报刊的需求。尽管说,很多人已经习惯于电子阅读,已经习惯于点开网络阅读报刊。但是,阅读纸质作品还是有市场的。阅读纸质作品的快乐,是电子阅读所不能取代的。书香阵阵的阅读环境依然是一部分市民难以割舍的。“图书馆春节不打烊”的坚守让我们看到的是为小众服务的担当。
“图书馆春节不打烊”是一种宣誓。这是要告诉人们,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无论生活怎样精彩,有一种精彩都不能消失,文化是我们的根,即使不能枝繁叶茂,也要让文化坚守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和阅读,书香和汉字永远是我们的灵魂,无论娱乐的载体如何丰富,有一种阅读的方式都值得我们“把根留住”,即使图书馆里只是读者稀稀拉拉,也要为阅读的孤单背影敞开一扇门。
世界是多彩的,文化是多元的。到图书馆里读书、借书,都终将不会消失。春节是传统的,传统的阅读方式理应有坚守的情怀。这坚守的不仅是岗位,还是对文化的深情厚谊。“图书馆春节不打烊”,全国各地城市的图书馆都这样在坚守。其意义不在于营业收入多高,而是我们多么的敬畏文化,敬畏阅读。
电影曾经远去,人们也曾经固执的认为,有了电视,电影很难再复活了。而事实怎样?电影再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谁能说传统阅读方式就没有起死回生的一天!这种坚守是为了传统阅读方式的“再回来”而坚守,坚守是寂寞的,也是美丽的。
文字是我永远的情人
文/李亮
从开始识字时起,我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爱看书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很爱看书,每次从外地回来,行囊里总会有几本书,有时是名着,有时是杂志,我最爱看的是《故事会》。父亲说,书本可以缓解旅途中的寂寞和枯燥。每次看见父亲从外地回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行李中翻出书来,然后迫不及待地阅读。可以说,是父亲打开了我求知的大门。
读小学时,一位女同学家里有一套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童话书,让大家羡慕不已,我们争相借阅。我也借了其中一本《蛇王淘金》。书一到手,我恨不得一口气把它看完。放学回到家,抓紧时间做完作业,便拿起心爱的书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有人说,爱书的人看到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我觉得这个形容无比贴切。天色渐渐暗了下去,书上的字也越来越模糊,我的眼睛不得不离书本越来越近,然而自己却浑然不觉,直到眼睛实在酸涩不已,才如梦初醒——原来天已经完全黑了!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还舍不得将书放下,书中的精彩内容令人欲罢不能!看到母亲睡着了,我打开手电筒,悄悄躲在被窝里,一鼓作气地看完了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悲伤落泪,一起沉默不语,同呼吸,共命运,那种感觉真是酣畅淋漓、不亦快哉!
书看得比较杂,中外名着、历史故事、游记采风、侦探故事、诗词歌赋等等,都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因为爱读书的原因,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夸奖。因为爱好阅读,我也喜欢信笔涂鸦,这也使得我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动笔的习惯,能用手中的笔抒发我的喜怒哀乐,记录我生命中每一个精彩与感动的瞬间,成为人生中一种别样的乐趣!
徜徉在文字中的感觉真好!我忘记了一切尘世里的喧嚣与纷乱,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豪放洒脱的苏东坡大唱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浪漫不羁的李白吟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篇,和淡泊悠闲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梦想中落英缤纷、风景绝美的桃花源,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游遍祖国的锦绣山河,和多愁善感的三毛走进撒哈拉的怀抱,去体验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真正热爱文字的人,总会找到贴近文字的方式。当阅读与写作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文字就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不易,只要心里有文字信仰,有文字支撑,我依然会微笑面对一切。
文字是我永远的情人,我感受它的气息和温暖,感激它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今生今世,我将与它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阅读让我自信
文/孟宇涵
我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平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有时甚至一看就是一整个下午。如今,我已经看了整整两柜子的书了。我经常能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奶奶正在对着桃子发牢骚。我急忙跑上前去,拉着奶奶的手问:“奶奶,怎么了呀,怎么了呀?”“哎,这桃皮很让人气愤!你看看,我都洗了好几遍了,可这皮上的细毛却始终除不掉。”“奶奶,要不然让我试试吧?”我用恳求的目光望着奶奶说。而奶奶却用瞧不起的眼神看着我说:“连我都没能把桃子上的细毛除干净,就凭你?”“对,就凭我,如果您不让我试一试,您又怎么知道我不行呢?”我一本正经地说。“那,那……那好吧!”奶奶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我。我赶忙跑进厨房,从里面拿出了一包食盐,将它倒入冷开水中,再把桃子放进盐水中,接着用手在桃子上轻轻一枺,只见桃子上的细毛一下子就没了踪影。奶奶见了,把我搂在怀里,在我的脸颊上重重地亲了一口,还问:“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我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从百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哦。”
瞧!阅读让我懂得了知识,阅读让我获得了快乐,阅读让我获得了自信!
快意阅读
文/王开林
由兴趣引导的阅读往往快意无比,这就如同一次蓄谋已久的春游。你驾驶敞篷越野车,在远郊的林阴道上驰骋,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清脆的鸟语,旖旎的景色,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全都是超值的愉悦。你扑向它们,或它们扑向你,没有任何区别。
快意阅读必定是全身心投入,目光在字里行间疾速穿梭。惊艳于某句某词,你可能稍稍停顿。倾心于某节某章,你可能细细咀嚼。该笑的时候,你不会吝于一笑。该哭的地方,你也不会羞于一哭。一连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你仿佛具备了金刚不坏之躯,不知困倦为何物,不知饥饿为何物,甚至不知生死为何物。竟然比收割机更能收割,比推土机更能推进,比扫描仪更能扫描,就算你想停下,也根本停不下来。你的兴趣越是浓厚,就越是担心,这本书已临近结尾,最终的那个句号即将浮出页面。
几年前,我阅读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套六大本,沉甸甸的,将近三百万字。我在心里盘算,能用二十天时间读完它,就算相当不错了。结果呢?只用一周时间,差不多一天一本,相当于“定点清除”。有时,我决定放下它,写一篇文章,或干些别的活计,但就是不成,它比磁石更有磁力,牢牢地吸附着我,令我着魔,手不释卷,心不释念,吃饭不知鱼肉香,就连睡觉的时间也变成了一块“压缩饼干”。据说,丘吉尔撰写这部卷帙浩繁的回忆录时,久治不愈的抑郁症把他折磨得够呛,因此他告诉一位朋友:“心中的抑郁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我们真应该感谢他,自己的精神倍受抑郁的煎熬,却给后世留下了战争的真相和警示。
以往,我阅读萨克雷的《名利场》、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双城记》等等,都在三天之内收工。有趣的是,我阅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书太薄,一口气读完了它,竟不免有些怅然,意犹未尽,只好重读一遍。读小说,我这样任性,读回忆录,读史书,我的干劲一点也不差。大学期间,我阅读卢梭的《忏悔录》,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光,由于挑灯夜战,同室好友抗议了三次。我斩钉截铁地回应他:“你小子再抗议一次,我就跟你绝交!”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则是另一种快意,一定要大声朗读,方才感觉过瘾,鲁迅先生夸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朗读它,就像黄酒不温,其味不全。去年,我阅读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也是兴趣满到洋溢,这回还算有所节制,总共花费了半个月时间。
相比快意阅读,刻意阅读则要难得多,苦得多,慢得多。我读老子的《道德经》,一字一词反复琢磨,有的注解不详不尽,绕着大弯小弯,藏着大坑小坑,注解者在某处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我就只能抓阄、抓瞎,甚至抓狂。五千多个字,我用了一个月时间也没琢磨透,至今仍有许多疑团搁置在那儿。我读《易经》,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也没有啃下这根硬骨头。我接触过几位自称通解周易卦象的神算子,看着他们冒充内行和专家都觉得累。
有位学哲学的朋友很诚实,曾告诉我,他读康德的《批判力批判》,使狠劲,用蛮力,花费了三年时间,仍然似懂非懂,他妻子开玩笑说:“你再这样折腾下去,康德能把你送进疯人院!”因此他得出结论,刻意钻研某些狠角色着的天书,就如同老鼠啃铁门,两排细牙不够用。
北宋诗人陈师道有一首七言绝句,令人过目难忘:“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还是快意阅读更舒心,世间好书多,不难找寻,一本易尽,千本、万本则难尽。
春读小记
文/杨泽文
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虽然阅读不分季节,但这并不表明就不在乎季节。比如对我来说吧,春天的阅读是最为看重的,也是在四季阅读中最不可缺少的。
年少时曾在乡村生活,许多同龄人年年盼望新春佳节,为的是能添一件新衣,能吃几顿好饭,能放几串鞭炮。可对我来说,这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所关心的是,能否在新春里购买几本连环画和几本文学故事书。可在饥馑的年代里,这的确难为了父母,毕竟这意味着他们要比别家的孩子支付更多的费用。于是实在没办法时,我就劝说父母只买新书不买新衣,其结果是小伙伴们大都在新春里喜气洋洋地穿上了父母买来的新衣,而我则身穿旧衣却在新春里如醉如痴地阅读父母买来的新书。这样一年又一年,等到我在乡村完小“农村附设初中班”毕业时,我的大木箱里竟然已经存放了上百本连环画和三四十本文学故事书。可以说正是这些图书,在一年又一年的春天里,温暖了我的身心,也启发了我的心智,最终还给了我最好的回报:顺利考进县城第一中学读高中。
在县城读高中三年,尽管课程多,学习紧张,但每年春季,我还是尽可能地从学校图书室陆续借出一些优秀文学图书。而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地点,也大多是在校园之外的广阔田野。常常是在暖暖的春阳下,靠着一个金色的稻草堆,闻着稻草的特有芳香,一旦打开手中的书本,往往一看就是大半天;要是在星期天,实在看累了就依偎着金色的稻草堆午眠,让自己在睡梦里与书中人物尽情交流与互动……多年之后的今天,我都认为那是自己所经历过的最美好的春读时光。
高中毕业再到大城市继续求学的几年间,尽管没有到田野春读的条件,但我还是尽可能地选择校园的某个春阳暖照的角落,静静地享受我的春读时光。而我的许多同学呢,他们只将春天当作或恋爱、或出游的最好季节,以至忽视了可能的春读,自然体会不到春读的美好。
转眼几十年过去,至今虽为面朝书海的一介书生,但始终喜在有书,乐在阅读。每年的岁尾年初,我总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准备好几本新书,然后满怀喜悦地踏上美好的春读旅程……
其实,对一个想阅读的人而言,要“春读”起来并不难,因为春天里我们并不缺少精力和时间。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自认为重要、其实并非真的那么重要的事情之上。
在我看来,春读因有自然环境的辅助,比如阳光妩媚,大地温暖,万物复苏,让人充分感受到岁月的静好与季节的迷人,阅读也因此容易变成“悦读”。此外,春读还有季节本身的导引与促进,进而让人明白:春为四季之始,一切可以从头开始。故而对阅读者来说,对春读寄予厚望和抱有热情,自是情理之中。
清人朱锡绶曾在其《幽梦续影》中这样写道:“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无可疑问,在到处“图快求新”而充满喧哗与躁动的今天,“不浊”已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而变得日渐麻木乃至不知所措时,我却因为每年的“春读”反而能使自己的生活节奏变得愈来愈慢,进而享受到生命应有的闲适、恬淡、轻松、惬意与从容。
鸟声伴读
文/李笙清
院中有几棵高大的柳树,枝繁叶茂,垂着长长的枝条。每当黎明来临,我总会被啁啾的鸟声唤醒,虽然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喜鹊的清脆,黄莺的婉转,麻雀的活泼……声音或舒缓悠长,或短暂急促,挟带着亲切的问候,心情便格外舒畅。
在鸟声中阅读,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打开窗子,端坐在书桌前,晨风扑面而来,挟带着缕缕清新的气息,清心润肺,让人精力充沛。这个时候读书,可以不必顾忌太多,或安静地默读,或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与枝叶间逡巡的鸟声互动。有时读到深处,正为某段精彩的章节而自我陶醉时,这些可爱的精灵会调皮地掠过你的视线,或在窗台上作短暂的逗留,摇头晃脑,顾盼之间,用尖尖的喙梳理身上的羽毛,不时发出几声短促的叫声,似在跟我友善地打着招呼。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常常被一种生命的活力感染着,书上的一行行文字就像串串音符在眼帘间跳跃,充满了灵动的意蕴。
常常在鸟声中打开一本喜爱的书,阅读一段段赏心悦目的文字,便感觉这些文字中蕴含着鸟语花香,像晨风一样在胸间荡漾,一颗心,总是被阵阵暖意填满。晨曦中,书页在指间轻轻翻动,鸟声在户外萦绕,思路会变得异常清晰。鸟声伴读,到了深处,会感受到身心、文字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是那样和谐。
清晨的鸟声就像一支交响曲,或叽叽喳喳,或喃喃自语,或高亢,或低回,此起彼伏,似在倾诉爱情的心声,又似在讨论一个新鲜的话题。在鸟声中阅读一首诗,一篇抒情的散文,一篇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种美好的感觉就像清脆的鸟声一样,充盈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到这时,我习惯闭上眼睑,心无旁骛,构思一篇唯美的文章,大脑中常常跳跃出鸟语一般的音符,在笔下变成充满灵性的文字,我想,这也是鸟声伴读的一种收获吧!
耐不住对鸟声的向往,捧着书缓步树下,在走动中阅读一篇游记散文,便会觉得大自然的美一如这些原生态的天籁之音,不经意间,就生动了眼前的风景。这时候不妨大声朗读,唤来一片鸟声,如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古筝舒缓,琵琶悠扬,天地间仿佛一下子被鸟声充盈,那种阅读的忘我境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意。
那些温暖的读书记忆
文/冻凤秋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与阅读相伴的过程。
当孩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摸到第一本书,就意味着开始从懵懂走向智慧。最初的读书记忆应当来自家庭,父亲、母亲,或者祖父、祖母等,在星辰漫天的夜晚,橘黄色的灯光下,阅读,讲述,用美妙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一个个神奇的世界,那慈爱的声音给我们的心灵以最深的滋养。
或许那记忆来自学校,从幼儿园时的绘本,到小学、中学时的教科书,老师带领我们遨游在文字的天地,那谆谆的教导和琅琅的读书声铭刻在关于校园的精彩回忆里。当我们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们与书的故事就更加缤纷多彩,那或许是借书、购书、藏书的趣事,或许是阅读带来的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的时刻,或许是因书而生的缘分,或许是凭借阅读、写作改变命运的奇迹。
2019年4月20日,适逢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这是农人播种的时节,也是适宜友朋品茗的时节。那天午后,来自全省各地的读者相聚在郑州瓦库17号店,和穿越岁月的旧瓦,带着清香的新茶一起,和来自北京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刘玉琴,来自武汉的出版家、作家周百义,和剧作家陈涌泉,编辑家许华伟,作家南豫见、南飞雁父子一起,做客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回望温暖的记忆,述说阅读带来的奇迹。
培根铸魂
她清瘦,如茶。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玉琴曾数次到中原,多是为观摩戏剧,这是第一次,为读书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她说,中原风读书会所做的事情,也是在培根铸魂。因为播撒书香,可以让每个人从阅读中受益,得到灵魂深度的滋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她说,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读书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宗旨。
她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寄居在乡下外婆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比较贫穷,唯一的精神大餐就是每年会有说书人到来。聆听“杨家将”等故事,让她记住了烧火丫头杨排风,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她那样拥有不一样的个性和人生。
正是民间文学的滋养,让她考大学时选择了文科。后来,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又进了文艺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且读且编,读书对于她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曾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等评委的她,回首读书生涯,仍谦逊地说,自己读历史、哲学、社会学、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太少,致使很多的思考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今,还在努力弥补。
她如今在思考什么?她提到国学大师钱穆说的,哲学就是研究两个问题: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她提到北大哲学系教授张世英,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读书、思考,会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高度,最终超越功利,到达审美境界。正如她那天动情朗诵自己的新书《万物皆有爱意》中的文章“相隔一朵桃花”里的句子:人生若白驹过隙,秉持一种信仰,一种坚守,葆有一份美丽的情怀,便能在内心里找到永恒的美好,开阔出锦云般的又一方天地。
他充满激情,如戏。
如今,“全国戏剧看河南”,精品剧目不断、屡获大奖的河南戏剧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其中,有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陈涌泉的一份成绩。
那天的读书会上,他悄悄地把《程婴救孤》《陈涌泉剧作选》两本书放在展台,他希望它们能遇到自己的读者。
他年少时读书不多。在南阳唐河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最初的启蒙,便是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在他入睡前讲一两个“瞎话”。而隔十天半月,村子里会来一个民间曲艺艺人,说鼓词,唱大调曲;逢年过节,还会有庙会,大戏。戏中的忠孝节义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在他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这注定他走上戏曲创作的道路。每一次创作剧本,他都有针对性地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写《程婴救孤》《阿Q和孔乙己》《风雨故园》《张伯行》以及新近创作的《黄河绝唱》等,莫不如此。读书与创作结合,让他越来越体会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真谛,他说,读书要善于思考,善于吸收,使之真正成为支撑、引领我们前行的力量。
那天,投影仪上播放着他创作的《风雨故园》,朱安在戏中唱着:一句话拨云见太阳,沉闷的心情顿开朗,心潮荡漾人已醉,如饮琼浆似飞翔,一飞飞到百草园,百草园里好风光……
他捧着书,念诵着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期待隔着时空完成一种富有意味的心灵的跨越。
他以戏曲人的方式诵读、表演,期待更多人读懂中国戏曲这门综合艺术,爱上传统戏曲。
贵在坚持
那是1965年,小学毕业的周百义连考两年初中,都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没能考上。于是,15岁的他,随当教师的母亲下乡,当了5年农民。之后,带着一腿泥,去做了乡村小学代课老师。
那些日子,一有时间,他就读书,如饥似渴。读《红楼梦》,他做了两大本读书笔记。正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参加考试,语文成绩竟考了98分。后来,到师范学校读书,教书,又因为勤奋写作,当上县文联主席。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真正圆了大学梦。
大学毕业后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当编辑,他勤奋敬业,每编一本书都要认真写书评,同时在工作之余大量读书,不断写作。41岁当上出版社社长,一手打造辉煌的“长江10年”,策划出版《二月河文集》、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等优秀著作,先后获“新中国60年100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
面对家乡读者,他诚恳地说,读书贵在坚持,人生贵在坚持,一辈子能够做成一件事,足矣。
那天,他深情地回忆起与作家二月河31年的情谊,那是一位编辑和一位作家之间的真诚与信任,是经得起岁月淘洗的心与心的碰撞。
他认真地朗诵自己那篇怀念家乡的散文《木梓树》: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正如《诗·小雅·小弁》中所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所以,家乡田野上的木梓树,始终是游子心中的向往。
河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许华伟20年前,因为出版孙皓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而与周百义先生从交锋辩论到相知相惜。
他说,读书会给人底气,让你坚信自己的价值判断。
他回忆起当年见到94岁的南怀瑾先生,先生说,读书,一定要读经典,从文化源头读起。先生给孩子们推荐《千家诗》,以其选诗内容健康、向上、乐观,格律严整,“诗词三百首,每天不离口,平时当歌曲,学问自然有。”
他记住了南怀瑾先生的话,如今仍坚持每天诵读经典诗词。现场,他以自己的方式吟唱,张继的《枫桥夜泊》,苏东坡的《定风波》《赤壁赋》等,神采飞扬,气韵贯通,让人忍不住跟着唱起来。
书香永恒
身为父亲,作家南豫见自豪地谈起儿子南飞雁第一部书《冰蓝世界》出版时,他如何把手写书稿交到周百义先生手里,如何受到鼓励,第一次出书就印了一万册;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有儿子读高中时,因为功课紧,他不允许儿子偷看课外书。南飞雁每次进卫生间,都让父亲检查有没有带书。他一直很放心。直到后来,清理卫生间时,在浴盆下面的洞里,发现很多文学杂志和经典名著,这才知道儿子故意藏了书。
这些关于书的往事铭刻在父亲的脑海里,比他自己的读书经历还要记得清楚。他自己1978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参加导演系专业初考,朗诵的是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路顺利,但最后因为政审不过关,没有读成。后来,他埋头创作,推出10部长篇小说,两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两部电视剧在央视播出。
文学为他赢得了荣誉和尊严。那天,他深情朗诵的是自己新创作的长诗《爱情宣言——献给我亲亲的大沙河》:肉体会消失,灵魂却永生/爱,没有终端/千百年后,依然/与大沙河相依为命的:那一株株挺拔的岸柳/那一条条活泼泼的游鱼/那一簇簇随浪摇曳的水草……/就是我/一个憨憨厚的我/一个傻乎乎的我!
而南飞雁,那个六七岁时读着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把《罗马史诗》《神曲》《罪与罚》等经典作品的画面印刻于心的孩子;那个接过母亲买的《故事大王》录音带,学说普通话、讲故事的少年;那个大学时在金水河边背诵《山鬼》,读金庸、二月河、黄易作品成长的小伙子;那个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文学硕士,认真研读外国经典长篇的“80”后作家,已然成为成熟的实力派写作者。长篇小说《大瓷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集《天蝎》等精准地呈现了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新作还在不断推出。
但骨子里,他仍旧是那个少年。就像他那天朗诵的金庸自传体散文《月云》里写的:他总是觉得,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他写武侠小说。他正在写的时候,以后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常常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哭出声来;他写张无忌与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写萧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朱时哭得更加伤心……
读书,让人日渐阔大,更加悲悯。
那天,现场每一位读者心中应该都有一份关于读书的记忆。一代代人,一个个家庭,一群群友朋,与书籍、阅读有关的故事、记忆温暖而绵长。
光阴易逝,书香永恒。
文学的诱惑
文/刘希梦
赵丽宏先生说过:“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在他的笔下,文学变成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而在我的印象中,文学却成为寄托我幸福的储柜。
我仍对我刚上小学时背的第一首诗记忆犹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那时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解其意。再大一点,我开始朗诵唐诗宋词,杜甫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志,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闲情雅致,让我似懂非懂地领略了唐宋诗人的各自意境。
上初中以后,我开始阅读名着。我会为了仁慈的唐僧错怪一心为师的孙悟空而义愤填膺,我也会为了多愁善感的黛玉的咳血身亡而黯然神伤。那些作家,用他们的妙笔牵动着我的思绪,把我引向如桃花源一般的文学仙境。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阅读郭敬明的书,他用低调的文字描绘着青春,用尖锐的词句讽刺世间的黑暗,用伤感的字眼描写青春的灿烂。他写的结局常常让人出乎意料,在墨色深处被隐去的,是大片大片的有关青春的疼痛。受郭敬明影响,那时,我也会随手记下一些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的句子,再次翻阅,却总觉得幼稚和可笑。
现在的我又有了新的“猎物”,那就是侦探小说。它们带领我进入心惊肉跳、毛骨悚然的犯罪现场,然后又引领我进入逻辑缜密、找不出一点差错的推理,不断地追捕、不断地探索直至柳暗花明,让我有一种探险的感觉。
文学,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文,尚待细细寻味;文学,是一杯醇香四溢的茗茶,尚待丝丝品赏;文学,是一阵淡雅扑鼻的花香,尚待缕缕回味……这,就是文学的诱惑。
半窗明月乐读书
文/天一尘
冬夜,清冷寂静。月光莹莹如水,静静地洒落在窗上。夜空茫茫,一灯如豆,陪伴着孤单的我。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沏上一杯普洱茶,放上两三朵白菊花,再捧一本心仪的书,安然地坐在书房里,看杯中轻烟袅袅,任芳香萦绕心怀,少了喧嚣和浮躁,多了安闲与自在,静静地潜心阅读。此时我才感觉到一个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释放了出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书为伴,与书为友。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世界,让我的日子过得很有意义,使我的人生走出迷茫,找到了方向。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会废寝忘食,一一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胃口慢慢大了起来,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不同类别的图书,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会购买和阅读。日复一日,家里的书渐渐堆成了山,有时想找本书,都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便于查找,我做了几个书柜,分类放置,还在电脑里建了档案。即便如此,家里还是放不下,很多书不得不放在书柜顶上,堆叠在一起。那些心怡的书,我把它们放在枕边、床边,每天睡前读上一篇小文,才能安心入睡。
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是于谦,他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独特而透彻的见解令我佩服不已。看来于谦是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不然怎么做得了救国宰相呢?
我经常暗暗地问自己,人这一生,到底要读多少书才算够?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过略窥冰山一角。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不断慨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
读书让我精神愉悦,这种幸福是钱财所不能及的。我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只学习了一些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那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堆废纸。一要读,二要用,把书读活,才是真正理解了读书的含义。
以书为友,让我感到幸福、快乐、充实;以书为友,让我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不再迷惘。
夜深了,半窗明月为伴。坐拥书城,手捧香茗,一丝幸福和喜悦,渐渐溢满心田。
多读书 读好书
文/马龙
平日里空闲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喜欢找一些课外书籍来阅读,有的同学读课外书是因为兴趣所在,有的是因为喜欢阅读。而我则认为读课外书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写作方面。接下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我被班上的同学称为“阅读王”。因为我的阅读能力比其他同学强。还有我阅读的文章和书籍超过了一般的同学。但有一次单元检测,使我深深体会到了阅读的好处。考试前,我觉得很有把握考第一名。但当我拿到试卷时,看作文要写什么时,我愣住了。因为要写《草船借箭》的缩写。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读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考试过后,老师问我:“你有信心考第一名吗?”我说:“那个……作文不会写。”老师说:“你可是班里的阅读王。”此时,我的脸涨得通红。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要不断地从课外阅读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当然,课外阅读也分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要谨记: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是一种救赎
文/马亚伟
很小的时候,我就爱上了阅读。但真正沉醉于阅读,是从青春迷茫时代开始的。
敏感脆弱的青春时代,我遭遇过落榜,也遭遇过失恋。每一次伤痛,都足以让心灵千疮百孔。那时候,一颗心沉到了海底,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书里,开始在阅读中寻找一方宁静的水域。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阅读真的把我拯救了出来,渐渐修复了心中的伤痛,让我看到了一片柳暗花明的风光。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深以为然。阅读是一种救赎,可以让心灵慢慢成长起来,变得柔韧而强大。我清楚地记得,阅读是怎样拯救我于苦闷沉沦之中。
那年落榜后,我像得了自闭症一般,不肯和任何人交流。母亲见我终日不发一言,只知道叹气。家中被我的坏情绪笼罩着,父亲也开始默不作声,只是闷头抽烟。我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但却找不到自救的方法。后来,姑姑来到我家,送给我很多书,她说:“你从小就喜欢看呀写的,看书吧,看过了你也写写!”多年后我才知道,父母对我的状况无能为力,只好去求城里的姑姑,姑姑想让我在书中寻找自救的路。
阅读是多么丰富而神奇的过程啊!那些神奇的文字,仿佛一个个有魔力的精灵,排列组合成千姿百态的样子,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有的深刻,有的感人,有的冷峻,有的温情,有的智慧,有的幽默。你就像是和无数人对话一样——人是需要交流的,和书的作者交流,无异于和许多富有智慧而灵性的思想对话。我一向以为,一本书一定是作者所有聪明才智的结晶。平日里,大家可能都在与别人做着无关痛痒的交流,而一旦以书的形式呈现,作者必定会把所有的智慧都浓缩其中。我看的那些书,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也有不太知名作者的作品集。这使我既可以仰望,也可以平视,我还拿起笔,尝试着自己表达。这样,我的情绪有了表达的出口,心灵也有了寄托。阅读让我充实了起来,也让我淡忘了自己的伤痛。
从那以后,我坚信,阅读是一种救赎。阅读就像一双有力的手,每当我孤独无助的时候,阅读总能给我力量,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后来的岁月里,阅读成为我最亲密的伴侣,我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阅读。
岁月沉浮,人生冷暖,阅读陪伴我走过无数个春秋。我感谢阅读,它不仅教会了我面对困境,也教会我怎样面对人生。多年来,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也得到过鲜花和掌声。人都容易在得意时忘形,当我骄傲得不可一世的时候,心开始浮躁。可是,只要沉入到阅读中,我会重回宁静,开始审视自己,然后调整心态,丢掉虚荣和浅薄,再轻装上路。
阅读始终让我保持淡然的心境,多年后的今天,我觉得自己阅读完全没有了功利性,纯粹是发乎于心的一种精神需求,我完全是在享受读书。我读书时,物我两忘,心神安宁。阅读让我不管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能让心灵生出翅膀,随风远翔。我想,是阅读真正救赎了我,让我脱离了庸俗和浅陋、狭隘与低级、粗鄙与琐碎,而抵达了一种优雅自然、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阅读——解码神秘内心世界的钥匙
文/左马右各
“疯狂是任何一个灵魂都有的令人恐惧的可能性之一,通过小说或者通过舞台来展示这种恐怖之花的产生和成长的问题自然也不是非法的。”这样一句话有点拗口,难以理解,特别是后半句,那种长句式更增加了人们理解它的恐慌和难度。这句话是博尔赫斯在一篇谈论作家的简短文字里说的,他写过很多这样的短小文字,这些文字简短地让你难以想象,但它们却又有着无法企及的神奇和平淡。博尔赫斯用一种快餐方式,几乎评论了他可能评论到的所有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样随意和娴熟地去认知和结构他人有点让人吃惊。真是不知道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心灵是怎样从一个类似神的通道向外观望这个世界的。即便是博尔赫斯老了和失明之后,他仍保持了足够让一个健康人感到羞愧的感受力,这是来自心灵的神秘力量。
按照博尔赫斯的观点,我们便可顺理成章的理解疯狂是一种人的本性,它寄居在人本身的迷宫里,不用去刻意寻找,在适当的时候它就会被激活,并从灵魂里走出。它带来了人可能具有的另一面。
这是否在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个疯子。
博尔赫斯例举的作家是刘易斯·戈尔丁,作品是《追捕者》。他说小说的两个主人公都在发疯:一个是因为害怕,另一个是因为一种带有怨恨的可怕的爱情。关于两个小说人物的发疯,是通过阅读传递到心灵的感受,并不是小说写出了两个是疯子的人。
我没有阅读过博尔赫斯所评论的小说家的作品,对此无以言说,只能从博尔赫斯简短的评论里去努力感受。也许,在某个时刻博尔赫斯对作品的感受,就是很多读者所需要的一种感受,只不过这种感受的获得有点古怪。博尔赫斯说过:“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现在,我在博尔赫斯这里得到了他作为读者对一个作家的感受,我觉得心灵有一种神秘的复印功能。
也许,还有一种交换也在阅读中秘密进行。
撇开刘易斯·戈尔丁不说,其实在博尔赫斯本人的作品里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短篇小说《第三者》,就有那种足以让人感受到的小说主人公所特有的疯狂。小说主人公尼尔森兄弟是为爱情和由爱情带来的恐惧疯狂。一次偶然,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尼尔森兄弟中的哥哥克里斯蒂安得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使兄弟二人走向疯狂的因由。他们几乎是同时爱上了她,也在难以想象的兄弟情感纠结中,彼此共同使用这样一个女人。最糟糕的是他们都爱她,并且不能摆脱这种爱对心灵的影响。这本身就是让人感到尴尬、荒谬和疯狂的行为。但他们没有办法。博尔赫斯的写作传递了这种没有办法带给兄弟二人的精神折磨和内心苦难。
当我在阅读中感到这种紧张关系濒临崩溃所带来的压抑时,我认为尼尔森兄弟更真切地用思想和行为传递出了由这种压抑所带来的精神恐慌和苦闷。这时,哥哥站出来做了一个痛苦残忍但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哥哥杀死了那个让他们兄弟二人感到痛苦、绝望和挣扎的女人。他们用一个现实的疯狂行动结束了内心的疯狂。小说在结尾前有这样的一段话:“他们来到一片针茅地边,克里斯蒂安扔掉烟蒂,不紧不慢地说:‘干活吧,兄弟。过一会儿长脚鹰会来帮我们的忙的。我今天把她杀了。让她和她的衣物都呆在这里吧。她再也不会给我们添麻烦了。’”这样的一段话是那么平静,但在阅读中却有着一股阴森可怖的恐惧,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大量的渲染和夸饰,而是来自话语本身像没有波浪的河流一样的平静。而制造这种平静的幕后推手就是博尔赫斯。由此,他作为小说家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是他用不见技巧的写作和平实朴素的文字制造了尼尔森兄弟之间的疯狂,一种让人感到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
但如果按照博尔赫斯论述刘易斯·戈尔丁的说法,是小说主人公本身就有这样的疯狂,作家只不过写出了他认识到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灵。那么这是否在说尼尔森兄弟本身的疯狂成全了博尔赫斯的写作呢?写作的事实是一个故事先于作家存在,但在它和作家相遇后,一切发生了改变,而这种变化发生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他接受了一个故事带给心灵的激变,并试图在心灵中还原一个故事的事实。但一个故事中的人是否需要彻底的疯狂,博尔赫斯并没有进一步作出解释,他以一贯的避重就轻的伎俩躲开这种问题,他轻松地说,感受是读者的。他似乎一下子就从一个作家身份回到一个读者的位置上。
博尔赫斯驾驭这种技巧可谓驾轻就熟。这位拥有80万册图书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完全可以担当起一个合格读者的身份。而这样一个身份,谁又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来和他抗争呢。
作为作家的博尔赫斯是成功的,而作为读者的博尔赫斯无疑也是成功的。
我觉得他晚年的失明似乎具有某种带有神圣意味的象征意义。有一个评价很值得注意,从他开始,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写作不仅实现了跨领域交叉,也越发具有解密世界的可能,虽然博尔赫斯让写作变得更神秘,也更具有独特的心灵属性。但一切的改变都在被接受。不仅是写作观念,就连阅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作家到读者——这种身份转换经由阅读后发生了多么神奇的改变。
博尔赫斯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追捕者》中获得一种对疯狂的感受力的。那么我们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博尔赫斯的作品《第三者》中印证了他的这种感受力。有时作家就是这样,他们从来都不会放过让一种感受力在读者这里获得接力传递的可能。
这也是小说的神秘乐趣,也是阅读的乐趣。
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与“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的苏珊·桑塔格这样评论博尔赫斯:“如果有哪一位同时代人在文学上称得起不朽,那个人必定是博尔赫斯。他是他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产物,但是他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知道如何超越他的时代和文化。他是最透明的也是最有艺术性的作家。”博尔赫斯享有这样的盛誉一点都不为过。这时的博尔赫斯已经全然和他的读者身份无关,它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被赞誉的。虽然在他的头上早就有了一顶不是王冠的王冠“作家的作家”。
觑得空闲便读书
文/王贵宏
窗户上的夜幕缓缓开启,昨夜的梦境像玻璃上刚融化的霜花一样模糊不清,一天的时光便在匆匆忙忙中开始了。起床、洗漱、用餐、接着奔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去忙那些有意义和无意义与生计有关或无关的事情,到暮色苍茫时才惊觉:这一天怎么这么快就倏然而过。
事实上,时间颇像餐桌上一盘受青睐的佳肴,会在极短的时间被“众人”“分食”,留给你用于读书的,基本所剩无几。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沉醉于精神世界里的享受。喜欢读书的人无论为生计如何奔忙,如何劳累,受多少委屈,只要沉浸在书中,一切仿佛都无所谓,都会趋于淡泊。这份安静的享受,不读书的人难品其味。
爱读书者挤时间阅读确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于是便这儿匀一点,那儿挤一点,没兴致加入低头族,看那个源源不断变幻的小小荧屏,更不屑于融进那街头巷尾的海聊闲逛行列,觉得那其中能汲取的营养实在微乎其微,健身的广场舞倒似乎可以偶尔尝试,但不沉湎太久,浅尝辄止即归,心中放不下那些未读罢的书。
觑到空闲便读书,是读书者的一种聪明,没有人比他们更深刻更透彻理解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含义。人人都拥有现实的世界,而爱读书的人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或许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因为经济或其他原因,失去过许多阅读机会,这使他们对阅读时光更加渴望和珍惜。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上情缘,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连,随着读书面的拓宽,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也将得到升华。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向往崇高,对暴力与丑恶厌恶和对弱者同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会逐步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
觑到空闲便读书,书会愈读愈多,有时虽囊中羞涩却有富贵之感,虽未筑宽宅大院却胸怀博广。书读多了,着文不再艰涩,层面会节节升高,自我要求也更加严格,沉醉其中时,常常为“吟出一佳句,捻断数根须”;为一部书稿面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捧着自己新作,如捧娇儿般喜不自禁,神情如拾元宝、形态若同中彩……
生活忙碌,觑到空闲便读书,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