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艺术文章

2022/12/25经典文章

艺术文章(精选20篇)

春草梦圆

文/陈吴森

时逢九月,又是学校开课的日子。学子们一个个涨满理想的风帆走进校园。在这个庞大的队伍里,我的一位好友把他的儿子、女儿、媳妇三人齐齐送进了广东开放大学,在雷州学区雷剧表演大专班就读,这让我感慨万端。

对于雷州人来说,雷州歌是他们的脸面,几百年来,雷州人哼着雷歌长大,唱着雷歌走向生活。做为雷州人的识别标志,有雷州人的地方就有雷州歌,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招牌挂在脸上,要多荣耀有多荣耀。至于我,更是在雷歌的摇篮中长大的。

但是,对于雷剧,我却并不十分感冒。原因没有别的,他来之于我对雷剧的原始感觉。

在我的少年时代,雷剧还没完全成熟,进不了戏院,我也就无所接触。等我到懂得“看戏”的年龄时,它却已经做为“资产阶级的毒草”,从舞台上“铲除”。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雷剧被“解放”,民间雷剧团全面复活,我所在的街区也成立了雷剧团,这让我很兴奋。

一天晚上,二桥头那个地方有个雷剧演出,我决定去看一看。

这是一座临时搭建的戏台,观众人山人海,站在后头根本就看不着。于是我就找机会往前挤,终于来到台前。可是站了没多久就失望了,那台词简直就没有艺术的味道,演员的表演也很差劲,于是,我抽身就走,后来也就一直没有再看雷剧。

一个偶然的机会,县剧团来我们社区演出传统雷剧《十五贯》。我平生第一次看正规的雷剧演出,就被它狠狠的撞了一回腰!剧情就不说了,传统的精品剧目,演员的唱做念打不说一流起码也是中规中矩。后来再看《春草闯堂》,又被深深地感动了一回。再到后来,湛江实验雷剧团的《抓阉队长》到北京汇演,捧回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奋又凭《梁红玉挂帅》一剧从北京摘回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特别是做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的雷剧入列了国家级文化遗产,雷州又成了“中国雷剧艺术之乡”。雷剧艺术的辉煌,终于让我无由地爱上了她,我甚至学着写起了雷剧剧本,在雷州市的雷剧节上,我创作的《月亮湾》一剧,获得了编剧、导演、演出、音乐的一等奖。

但是,和雷剧人相处,发现雷剧的辉煌却撇不开他们的尴尬。

旧社会雷歌艺人被列为“下九流”,声名极其狼藉。有一首雷歌是这样唱的:“姑娘生仔叫妃共,有仔无人敢认宗,谁人只认姑娘仔,累她九族人笑傻。”便是人们鄙视雷剧艺人的写照。在当今社会进入全民素质大提升的时代,放眼目前的雷剧人,除了99%以上都是跟班出徒的演员不说,即使是有条件读过湛江艺术学校的,他们的学历都很低,这跟当今社会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现状相比,他们真的是“直不起腰”来,在人们的眼中,他们仍然是“戏子”。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他们没有高学历、高文凭,是来自基层的“草根”。

我的那位朋友干了十几年的雷剧,是一个民间雷剧团的团长,人生跟雷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跟他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要说我们是草根也没错,我们就是雷剧艺术的“草根”、“土包子”。

对于这样的归宿,朋友显得十分无奈。他说,儿子从湛江艺术学校雷剧班毕业之后,本来想报考国家戏剧学院,但是,这一转身,雷剧的“根”没有了,我心里很不舒服。而且从雷剧到戏剧,再考一次谈何容易?儿子说,爸,把青春献给艺术是我一生的心愿,我做梦都想进大学,要是有雷剧学院的话,我准能考上!没想到儿子的梦想,却在一夜之间成了现实!

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到雷州视察,听了关于雷剧人生存状况的汇报,突击到西湖公园看了“草根”们在大榕树下的演出。演员们的投入,观众们的热烈,让他感受到了雷州文化非凡的热度,禁不住对陪同的雷州学区领导脱口而出,办雷剧表演大专班吧,等条件成熟之后,升格为雷剧学院!

感谢上苍,校长金口一开,为雷剧艺人们的前程别开了生天,他们终于可以在大学的课堂里,正规地学习高等艺术院校的教程,毕业后可以捧着大学毕业文凭,过着台上受人追捧,台下受人尊敬的日子,踏踏实实地做着当明星的梦想。

广东开放大学雷州学区立马决定,2018年先招40名学生!

招生简单一出,雷剧艺人蜂拥而至,几天功夫就招生满员,后来者缠着校长“走后门”,无奈又增加了十名,再到后来实在是班额无法解决,他们只能等明年再来报考了。

9月25日我有幸被邀,参加了广东开放大学雷州学区雷剧表演大专班的“开班典礼”,看着那一张张青春张扬的脸上荡漾着梦圆的喜悦,我不由得从心底里头发出一阵感叹,这些孩子们啊,你们是雷州文化原野上的春天之草,对于雷州母亲而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活的艺术

文/尺牍几梦回

--关于老子生活的智慧

一直觉得老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身处乱世,却处之泰然,有着走世界的嗜好,喜欢玩味某些生活细节,不愠不火的调侃,淡淡的幽默。以隐逸者的姿态静静地阐述万物规律,看似低调含蓄,于我看来则蕴含着无尽的哲理,蕴含着以静待动、和平容忍、简朴知足的崇高理想。

老子推崇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认为柔弱不是价值目标,目标是以柔弱的处世方式达到真正的坚强,查阅了相关典籍,以弱胜强出自于这句话,"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的以弱胜强充满了强烈的辩证色彩,在老子看来,水便是柔弱力量的象征--水滴石穿便是其最好的说明,轻轻地滴下来,可以再石头上穿一个洞。水具有道家最伟大的智慧,善于从最低下的地方寻找它的地平线,正所谓"大道若水""上善若水",这是一种近情的微妙的智慧。

最初对于道家思想的认识源于电视剧中的些许场景,江湖武侠片中总有一些道士偎红倚翠、隐于山林、没于闹市,俨然一副超凡脱俗的姿态,闭眼捻指悠悠道哉,"大道若水".最先自己的理解比较浅薄,以为只是一种心灵的纯净、澄明状态,保持精神上的一方净土。如今,细细想来,这样解释与理解未免太过狭隘。"大道若水"集合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我们心目中最高智慧和崇高性格的象征,从而实现诗意地栖居。

水,是处世的辩证,是交友的榜样,是惜时的警笛。老子之所以推行"上善若水",就在于老子认为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品行要同水一样。极柔极刚,攻坚克硬,善于容忍,虚怀若谷,启迪人们工作中以柔克刚、事业上锲而不舍,老子的智慧就在于无为无争,以无为而实现大为,以一种隐逸的内在的力量禅悟大道无形、大音稀声,实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独步气韵。善于韬光养晦,善于藏锋,这种生活智慧可以使人们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可以有效地环节心理压力、化解社会纷争、协调人际关系,使自己的生活得更轻松、更潇洒、更本色、更自然。

欣赏"大道若水"的那一种平和的心境。老子主张"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知足知己",于我看来,本质在于"淡".淡薄名利、顺其自然,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习惯以及行为进行一次自觉的指导。然而,这种"淡"并不是提倡以消极颓废的心态看待人生得失,而是崇尚本真、洁身自好、纤尘不染。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纷至沓来,人之本质的东西已在寻寻觅觅中丢失。周围人长吁短叹,纷纷叫嚷,"活着真累".我把现实社会中的朝里本真的"累"归纳为四点:交际过多,苦于应酬;受制于人,唯唯度日;迎合社会,失去自我;欲望过高,心为行役。这种累并非汗流浃背、腰酸腿疼或是头昏脑胀、两眼昏花,而是精神上的负累。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喊累者,多不能想想自己因何而累,故仍忙个不停、累个不休,甚至乐此不疲,以累为荣也。这种境地正如苏菲教派老师卡瓦贾。伊。帕格曼所说的"把自己关进了牢笼,情绪的牢笼,用的是你们自己亲设的牢栏".然而,试想当日渐风烛残年,当世界变化得只剩下钢筋、水泥、玻璃的时候,人往往更容易忆起曾经纯真无虑的童年时光,更能领略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更能意会水木清华、似水年华、木本水源的气度和妙境。

返璞归真,于纷繁杂芜中保持一种淡然的心境,正如周国平先生"内在的从容"的思想境界,看白云在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闲暇之余,追寻自己的心去自然中寻找一份安宁,工作之余,别被功名利禄迷失了自己的心智,而偏离了自己的本性,做一个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清纯如水的人。

追求"大道若水"的那宽容大度的胸襟。老子有语,"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老子反对逞强,认为世间的纷争多由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也即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导致。众所周知,老子、孔子思想不合,老子反对孔子夸耀知识的行为,强调"不敢为天下先".当然,自己不能完全赞成老子的思想,只同意其中一些积极的意义。水往低处流,本身就是一种谦卑的姿势,虚怀若谷,以柔性的力量去打动人、去感染人、去熏陶人、去塑造人,这对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启迪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情感等软控制因素。并且启迪政府人员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强化"公仆意识",同时对于企业间上下级人事关系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不要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始终善于容忍,敢忍不能忍之耐,敢任不能任之劳,敢承不能承之重,敢思不能思之路,敢作不能作之为;始终虚心求教,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见闻,开阔视野,正如老子所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憧憬"大道若水"的那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善念。老子有言,"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水中有道义。如今社会在人们汲汲于功名的同时追逐那些使人香气四溢的财富、地位、美貌,灯红酒绿的下面或许是心灵的苍白,欢歌笑语的背后或许是难言的孤独,豪华奢侈的下面往往是精神的贫穷,辉煌灿烂的背面可能是深深的空虚。也许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纷纭世事中对自我品味的坚守,是谢绝繁华、回归简朴的生活情趣,也许失去的更重要的是屈从于金钱、献媚于权势乃至被功名财富所蒙蔽了得内心的那份客观与公正,在所谓的身外之物的枷锁下不得不猥琐地活着,这倒真的是生命的一大悲哀,古人尚能饮酒喝茶、静坐默思,然而于物质充裕的我们倒成了一种奢侈。

公平做事,公正做人,追寻自己的内心,安贫乐道,恪尽职守。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人心。"上善若水",善待一切,不苛求他人,不妄求环境。保持那纯真的善念,适境而生,适境而居。始终记得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人人倘使如此,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不要让日风渐下、人心不古成为世人的慨叹,不要让"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成为人生的一个警示。

总之,对于"大道若水",自己做了以上的诠释,也许还有许多自己未挖掘出来的深刻含义。一句话中蕴含的艺术的智慧,智慧的人生哲学就此产生。人生在世,当如静水,保持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姿态,静动结合,刚柔并济。秉承"大道若水"的理念,生活也就有了艺术。

刻瓷

文/冯彦伟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在古圆窑旁的陶镇老宅,不时传出清脆、悦耳的雕凿声……

其实,在陶镇,只要信步在街市上一走,你就好似进入了一个雕刻艺术的陈列馆。圆的,方的,长的,扁的;刻山水草木,刻飞禽走兽,刻人物品文,真可谓无所不有,多姿多彩。

陶镇的刻瓷在艺人的刻刀下,代代相传,终积成一部厚厚的今古奇观。

从博物馆里,看到出土的古朴典雅的刻瓷,探寻出刻瓷艺术的根脉。相传它起源于秦汉时的“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清代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现存的取意于陶渊明诗句的光绪年间刻瓷艺人的作品。在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

从破坏到灵感的发挥,刻瓷是在破坏中达到艺术造诣的。刻瓷所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现线条笔墨和情趣神韵。早期的手法,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不失简朴,难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层次。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将书法绘画运用到刻瓷艺术上,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点、线、面、黑、白、灰巧妙地融于刻瓷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如折钗骨,如屋漏痕,如虫蛀术”的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的水墨妙趣,作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

一块偶然落在瓷盘上的泥巴,引起了艺人的创作灵感。于是,操刀雕刻,一只麻雀跃然盘上。这偶然的发现便是浮雕刻瓷工艺的开始。他将浮雕立体与刻瓷点线结合,把刻瓷艺术从平面推到了半立体。作品《祖国万岁》,采用无光釉,底子呈浅灰蓝色,和谐而鲜明地衬托着灰白的仙鹤和墨绿的松柏,色彩丰富而淡雅,层次分明而柔和。由于采用浮雕手法,那仙鹤就像站立在盘上,简直活了起来。作品《寒雀图》,展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老树披上浮雕的白雪,几只活灵活现的小麻雀交头接耳,与老树相映成趣。1985年6月在宜兴举办的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会上独占鳌头,获一等奖。《玉兰花》又以喷、堆结合的手法完成,使兰花叶蕊如绒线一般,淡雅高洁。

动彩刻瓷则利用陶瓷釉色高温窑变的自然色彩与刻瓷相结合的艺术。《千里明驼》巧妙地利用窑温使釉彩发生物理变化后的流动釉面进行雕琢,把陶瓷釉面的绚丽色彩与刻瓷的金石趣味结合在一起,生成既有主题又有背景依托的艺术刻瓷,技法新、意境奇,洋溢出明快流畅的现代气息,开创了刻瓷艺术的新天地。

用刀笔在瓷盘上造像,不同于在纸上绘画,要做到惟妙惟肖,刻画出人物的神韵气质,必须借鉴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肖像刻瓷揉中西技法于一体,点线结合,虚实并举,同时,把粗犷豪放的大笔手法与传统的工笔技法相结合,人物眼神和面部表情,刻画得十分细腻、准确而传神,服饰简洁洒脱,似有画外有画的感觉,十分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质。倘用手拭之,似有触摸肉体的感觉。从刻瓷艺术作为陶瓷艺术的精美代表,夺得第一枚国际博览会金牌,到众多国家元首头像的刻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重要礼物,刻瓷艺术更高层次地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作为中国国粹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人们漫步在这精美的刻瓷作品前,触摸着这些凸凸凹凹的艺术珍品,除了感叹艺术大师们非凡的创造力外,更钦佩他们以苦为乐、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如果没有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怎么肯大半生钟情于一个瓷盘、一个小锤、一个小凿。而这一盘一锤一凿,或许就是他们的整个人生、整个世界。

极普通的技艺,极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瓷盘上敲敲打打,敲出了爱和美,打出了陶瓷艺人的神采和威风!是痛苦还是快乐,是现实还是追求,是艺术还是生活,只有亲历者才能体味,他们分明就是在雕刻着自己的人生。

非手艺时代

文/周竹生

在多媒体时代,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这样,遇到《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工匠》《超级工程》这样的节目,我也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看,细细地品。我看的是中国手艺,品的是中国功夫。

手艺,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但是对于我们的父辈祖辈,手艺是一个恭敬神圣的名词,在他们的时代,凭手艺吃饭,靠手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什么都可以不学,但是手艺不能不学,什么都可以没有,手艺不能没有。

在我年轻的时代,还是一个手艺人走四方的时代。铁匠、铜匠、漆匠、箍桶匠走村穿巷,木工、瓦工、电工、搬运工早出晚归。在我搬入新居打家具时,曾和几个木匠有过亲密接触。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初,父亲买了一堆木料,要为我打一套家具。木料买回来,打什么,怎么打,全由我做主。我联系了我做木匠的同学,按照简洁实用、美观大方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组合家具一套、书柜一套、书桌二只、餐桌一只、大床一只的家具计划。根据房间的面积,当时流行家具的式样,经过反复测量比对,确定了家具的尺寸图样。

暑期一到,动手开工。我和两个木匠就开始打家具,前期是锯板开料,把木料锯成不同尺寸的板料和方料,之后是刨光开凿,粗糙的圆木变成了有棱有角光滑无比的木块。这些工序到位之后,进入到拼接阶段。三合板正反贴在木龙骨上,成为一片一片的柜门。近两个月的慢工细活,一件件家具全部做好了。把这些家具按照原来设定的位置一一摆放,全部到位,距离不多不少,恰好。

这套实木家具,材料地道,做工考究,牢固结实,虽然搬家几次,但是始终没有舍得淘汰,虽然不用了,依旧在老屋里摆放着。原因很简单,这是我参与打造的一套纯手工家具,倾注着一份感情,有着我对手艺的一份了解和尊重。

回想过去,思考当今,在机器人甚至是智能机器人更多地替代人工的时代,手艺人怎么办?手工工艺路在哪里?

手艺投入的成本太大,太辛苦。手艺这玩意,长在谁的手里,真还有先天后天之因素,并非个人心愿能成。先天要足,爹妈要给,如果没有那么一点天赋,不是那块料,榆木疙瘩是雕刻不成玲珑琵琶的。后天要续,有了高于别人的禀赋和兴趣,也要磨刀霍霍。有时候自我努力也不够,也要时代给力。

这个时代真的不要手工手艺了吗?因为这个时代的浮躁已经不兴手艺了。

手艺和艺术的养成跟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丰年荒年,丰收歉收,有时候既在人,也在天。汉魏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艺术。艺术来自风尚风度,燕瘦环肥;艺术来自气质个性,郊寒岛瘦;艺术来自沉淀沉静,十年一剑。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山寨掠夺,蜂拥而上,都是艺术的大患大难大忌。好酒不怕巷子深,从这个意思上讲,真正的艺术都在巷子深处,都有一个长长的窖藏过程。深处就可以慎独深思,入静修行,窖藏就可以吸收天地之精华。否则心神不宁,见利思迁,火候不到,浅尝辄止,就不可能有艺术之精,功夫之深,技艺之绝。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一些以作坊为承载的手艺和手艺人难免趋向消亡。铁匠、铜匠、笔匠,可能兴盛了千年,但是让他们推出舞台不过是三四十年而已。生活不需要了,想留也留不住。

这个时代真的不要手工手艺了吗?不!大国工匠是国宝,手艺蕴含的工匠精神更是国粹。

当今时代年轻人不热衷于学艺,职校学生不热衷于学技,手艺人越来越少,手艺越来越生疏,手艺时代,渐行渐远,非手艺时代,危机四伏。

实业的基础是手艺,企业的根基是技艺。根据有关机构调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而欧美企业平均生存年限是12.5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原因何在?这一统计数字告诉了我们众多答案中的一个,没有工匠的手艺,就没有精密制造,没有工匠的精神,就不可成为制造的大国强国。

是时候了,果断地说,把非字去掉,让手工手艺与工匠精神和时代同行。

八大山人的润笔

文/陈世旭

清初一代画圣八大山人晚年“常忧冻馁”,且常生病。他给画商写信,说自己病得抓不住画笔,画不了画,没米下锅了,能不能借点钱给我周转?活比死还难啊。

世上的艺术家各种各样,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上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只知艺术不知钱,到了知钱的时候也不知怎样搂钱;一种是既知艺术也知钱;一种是不知艺术只知钱。第二种不必说日子过得如同公卿,第三种靠炒作钻营也可以肥得流油。最惨的就是第一种了。

八大山人恰恰就属于第一种。他早期的书画,供释门里外的师友娱情逸趣,无所谓“润格”。即便有人酬谢,也是给庙里做的功德。他痴迷艺术,却不像今天聪明绝顶的艺术家一样懂得艺术可以是生财之道,不懂装贴润笔告示,不懂让夫人揣着印章不给重金就不盖印。只凭着兴之所至就泼墨挥毫,不计较作品的价值。市井百姓送他一条鱼,他就画条鱼答谢人家;送他萝卜白菜,他就画萝卜白菜答谢人家。他唯一嗜好酒,想得到他笔墨的人,就拿酒招引他。他酒量有限,很快就醉了,一见纸笔便大肆泼墨,或用笤帚挥洒,或用破帽涂抹,然后再抓起笔来大肆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花鸟竹石,无不进入妙境。如果喜欢他的书法,他就捋起袖子,挥舞笔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随后就任由人家拿走,别人以为他着了魔,而他也整个一个人来疯,越画越快。

八大山人生前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那些随便就得到他作品的人也多是穷书生、小市民、杀猪的、卖酒的,还有寺庙的和尚。他们争先恐后地围着他拉拉扯扯,向他索画,他有求必应。

不过,他不可以强迫。清醒的时候,权贵即便送金银珠宝给他,也得不到他的只字片画。因此,权贵们求他的书画,反而要从寺庙僧众和五行八作那儿买到。被霸蛮的武夫招去两三天不让走,他就在人家厅堂上拉屎,人家只好把他赶走。有长官让人拿了请柬来请他,他说你不来见我,我怎么会去见你!对他不高兴的人,他会举起一柄写了“哑”字的扇子挡着脸,懒得跟人家啰嗦。

上述所有这些,八大山人同时代的几位传记作者都写得明明白白。

八大山人现存的信札和书画题跋中有大量关于或“承拜登为愧”、或“助道”、或“荣寿”、或“年翁所托”之类为朋友作书画的内容,这些作品也谈不上“润格”。   

多少有些象征性报酬的是燕集一类社会活动中的作品。真正要鬻画为生得靠画商销售。但他书画的卖价却令人寒心。一个江浙人开年时托人带半百(五十元)钱来江西,让八大山人为他书写《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共计八百八十一字,仅卖五十元。八大山人在一封信札中写道:“……河水一担值三文者,汉东方生以为何廉也之说……”

说自己的书画廉价得与一担河水差不多,就像汉东方生的“拔剑割肉……割之不多,又何廉也!”但即便如此,他也是满心欢喜——这样的价格,已经有些出乎他的意外了。

这就是晚年鬻画为生的八大山人书画最早的卖价了。

而三百多年后,不知有多少人指着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养家活口,扬名立万,发财致富。以得其真传自诩的伪书家伪画家、以他为主角的伪演艺伪传奇、以他为旗号的伪学者伪学术,沸沸扬扬。最为恶劣的是仿冒八大山人的赝品之多,使得八大山人作品的鉴别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连许多声名显赫的巨匠,也靠几可乱真的伪造八大山人作品而获取巨额财富。与此同时,八大山人书画在国内外市场奇货可居,拍卖价动辄上亿。

与今世稍有名气的书画匠相比,八大山人是太可怜太渺小了。

在一个重名轻实的世界,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呢?但艺术的铁律是永恒的。书画匠与书画家二者的区别其实无须特别指出。书画匠的意义在技术;而书画家的意义在美学。古今中外,伟大艺术家贫贱而终的不乏其人,但他们永远高耸在艺术史的巅峰;而生前尽享荣华富贵的书画匠多为平庸之辈,他们当时即便寸幅寸金的笔墨也最多是过眼烟云,甚至垃圾。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之言,用来形容八大山人,一样适当。

有人诘问:如今,技巧替代了精神,艺术从业者大都痴迷于“术”,而抛弃了“道”,我们还能再找到一个能够为天人境界隐遁苦修的艺术家么?还有多少可与天地同寿的艺术生命给我们以如此的震撼?有识之士慨叹:“返视流辈,以艺事为名利薮,以学问为敲门砖,则不禁怵目惊心,慨大道之将亡。但愿虽不能望代有巨匠,亦不致茫茫众生尽入魔道。”

诚哉斯言!

《单独中的洞见Ⅱ》之十一 ——天才、艺术

文/张方宇

1. 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产生出耀眼的天才并且被他的光芒所照耀,那么这个时代就碌碌无为地虚度了自己的岁月。

2. 普通人为人类繁衍种族,天才却繁衍自己的精神。

3. 天才活着时不被世人所理解,死后又被大多数人所误解。不理解造成默默无闻,误解造就名声。

4. 一个人的名声很少与他的实际相符合,那里面有太多的误解。

5. 名声是一种善意的通缉。

6. 名声是一种炙热的烘烤,有谁能对自己的名声隔岸观火呢?

7. 一个人不会想在猪的世界里出名。

8. 一个人的才气很容易被他的名气所腐蚀。

9. 人们并不讨厌伟大的事物,只是讨厌被它们的阴影遮住。所以,我们更乐于接受那些已经与我们不在同一时空的伟大事物。

10. 逝去的伟大总是比现存的伟大更令人信服。

11. 人们崇拜自己那个时代在肉体上伟大的人,人们也崇拜过去时代那些精神上伟大的人。

12. 崇拜需要一个距离,人很难崇拜距离自己太近的东西,因为没有身位可以让他们拜下去。

13. 人们在情感上不太能够接受一颗新星的升起,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再一次直起腰、仰起头来。

14. 很多人不愿意甚至不能接受去仰望那些伟大的事物,他们宁愿自己倒立着去俯视它们。

15. 三流的人最多只会去赞美那些二流的事物,一流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显然是太过分了。

16. 最伟大的往往就是那些最独特的。

17. 独特性是稀有的开花,那是神的特赐。

18. 天才的独特个性常常与社会的平庸特性水火不容。有史以来,独特就一直就是平庸的眼中钉。

19. 对美的喜爱是我们天性中无可指责的部分。但这种喜爱是倾向于欣赏还是倾向于占有,却真正体现出一个人品性的优劣。

20. 很多人对艺术的嘲笑和排斥,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理解为那是丑对美的一种嫉妒,或者是恶对善的一种敌意。

21. 如果一个人没有领悟过艺术的优雅与高贵,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感叹自己原来是那样的粗俗。

22. 给死的东西赋予一种活力,那是一种魔力,一种创造力,或者是神性的体现。艺术和诗歌就是这类东西。

23. 艺术家--灵感的捕捉器。

24. 庸人成功所及之处,仍然远远达不到天才失败所在的高度。

25. 悲观主义其实是人类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一种体现,而乐观主义则更多地反映出人类的自我陶醉和自恋情结。

26. 如果没有悲观主义,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哲学和宗教,而只会有道德和法律;如果没有悲观主义,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艺术和高雅音乐,而只会有马戏和大众娱乐。

27. 乐观主义者满怀热忱地为这个世界提供彩绘和装饰,悲观主义者则冷静地向人们提供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张张剖面图。

28. 乐观主义站在人类自身欲望的立场上,悲观主义则站在客观认知的角度上。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这涉及到人类的面子问题。

29. 其实,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为客观。一个人的悲观,通常是他对社会、人性以及自己这个人生有了清晰认识后的产物。

30. 假设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存在,那么绝大多数人都会倾向于认为他们死后能进入天堂而不是去地狱--这就是乐观主义。

31. 平庸与乐观主义似乎有着近亲的关系,高贵与悲观主义好像也志同道合。

32. 悲观主义者敏锐地发现了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诸多缺陷,而乐观主义者因为麻木迟钝反倒能够乐在其中。悲观主义者容易走向偏激,乐观主义者容易趋于平庸。

33. 乐观主义有一种把自己的存在合理化甚至美化的倾向,这与个人的自恋倾向如出一辙。

34. 乐观主义,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虚荣心而已。

35. 乐观主义者讴歌生命,悲观主义者调侃人生。

36. 悲观主义并不是一种颓废,而是一种深沉的勇气。

37. 悲观主义者大都宁静而深邃。而乐观主义者的喧哗,与小孩子们的嬉闹无异。

38. 悲观主义真的有那么悲观吗?相反,站在悲观主义的立场上,一个人反而更能够看到人世间的很多荒谬与可笑。叔本华被世人认为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但叔本华著作里的幽默,恐怕比所有那些乐观主义哲学家著作中幽默的总和还要多吧。

39. 悲观主义者幽默,乐观主义者则常有滑稽之举。乐观主义者的滑稽,正好为悲观主义者提供了幽默的素材。

40. 乐观主义者最后必定会来到一个死胡同,而悲观主义者终有从中走出来的那一天,那时,他将会大笑。

41. 只有在创造和审美活动中,人才有了一点神的样子。

42. 创造力是生命力最高的表达,暴力是生命力最低的发泄。

43. 艺术,它来自一个创作者的灵感,也最能激发一个审美者的灵感。美被欣赏时,美体现了自身的最高价值,审美者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境界。

44. 距离产生客观性,无论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上的距离。所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能力完全公正地评判自己时代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跨时代的伟大作品。

45. 正如天才的作品总是远远超出了世人理解力的范围,世人的理解力也完全不在天才的预估范围之内。天才与世人之间,总是相互误解。

46. 一切高贵的事物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孤独,所有低劣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趋于拥挤。

47. 在艺术中,音乐比绘画更具有震撼力。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更多地承载了物质的特性,而时间更多地承载了精神的特性。

48. 美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然性,而妙则更多的是一种神性的展现,美妙是自然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

49. 在艺术领域中,当一部作品被当作这个世界上的经典样品而广为人知,那么它很可能就成为了那些精神下流的人所嘲笑和攻击的靶子。这种情形就如同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那个主部主题的命运,有史以来,这一小节音乐已经遭到了多少人的戏谑和调侃哪!

50. 除非一种艺术或者一部作品在全世界都能找到知音,不然它永远只是地方性的东西,那甚至是有点土气的东西,方言和地方口音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51.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大众对高雅艺术的排斥,我们也会了解愚昧对智慧的敌意。因为,他们隐约地感觉到自己被那些高贵的事物降格了,却还不清楚被降到什么程度,这真是让人有点恼火。

52. 平庸真是无孔不入啊!即使在那些平庸被明确禁止入内的高雅地盘,它也总是能够奋力地挤开一条缝隙,把自己植入其中,并最终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

53. 一个真正高雅的人,他早已超越了大众所认为的那些高雅,你无法在这一堆高雅中找到他。

54. 艺术,它是一扇让我们得以瞥见神性的窗口。

55. 如果美尚且不能使人醒悟,那么宗教也是枉然。

56. 宗教最初都是纯净的、鲜活的,后来却不知怎么变得有些陈腐了。艺术则后来居上,超越了宗教。

57. 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关于美的宗教。但它既不提供天堂的承诺,也不给予地狱的恫吓,它只提供当下的精神愉悦。

58. 美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

59. 创造者没有收集东西的嗜好。

60. 人们可以原谅一个傻子甚至疯子,但他们不会原谅一个天才。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天才的存在,其本身就构成了对多数人的嘲笑。

61. 一个天才并不是表现得傲慢,而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骄傲。

62. 一个天才,如果他不骄傲,我们又要让他怎么办呢?一个庸人,如果他不谦虚,他又能怎么样呢?骄傲是天才的本色,正如谦虚是庸人的本分。

63. 天才就像是烈士,只有当他们死后,才会被世界追认。

64. 对于天才来说,这个世界太浅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宽广的水域。

65. 一个天才若幸运地得到了在世的荣耀,那么他就同时拥有了两个世界的荣耀。

66. 每当一个天才满怀热忱地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时候,世人却常常把他当作上门乞食的乞丐来看待。要说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没有比天才这类人更绝望的了。

67. 崇高的努力总是被世俗的阻力所延缓。

68. 要理解一个天才,一个人自己就必须至少是半个天才。

69. 天才的悲剧在于:他的洞察力太过超前于自己时代的理解力。

70. 天才常常打扰自己的时代,因为他发出的光并没有让自己的时代感到舒适。

71. 人才、学者和专家都忠实地服务于自己时代的需要,他们为自己的时代量体裁衣。而天才设计出来的款式,相对于他自己那个时代总是显得过于宽大,甚至漫无边际。

72. 天才是智慧与闲暇结合的产物。无知若与财富结伴,则必然走向奢侈。

73. 天才若是迫于压力而向世人表示谦虚,那将是对自己天赋的亵渎。

74. 每当一个新的真理产生,它都很难在自己的时代立足。最好的作品,都不会被同时代的人所认同。

75. 天才常常因为疏于人情世故而怠慢他人,不过,世人也以冷淡天才的作品作为回应。

76. 在事物的瞬息万变中捕捉到它的神韵,这就是艺术要达成的目标。

77. 艺术家就是那些以自己奇形怪状的意识之网捕捉到奇珍异兽的人,那些非凡的猎物来自彼岸。

78. 伴随着创造力而来的,是最真诚的欢笑。

79. 诗歌的美,也许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句子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或者说这种格式,使得其中的每个句子都增添了某种它本身所不具有的韵味。这是距离产生美的又一印证。

80. 每一个旋律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一定是比我们更古老的生命。

81. 在所有艺术中,没有比音乐更不可思议的了;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没有比旋律更不可思议的了。音乐表达了语言无法达到的意境,旋律使所有的语言文字都相形见绌。

82. 科学来自于理性,艺术源于神性。

83. 美的魅力就在于它不需要经过争论便能够确立自己。

84. 美这个东西,要么就是领悟了,要么就是没有领悟,但它不需要任何争论。

85. 高雅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一点都不像是从这个世界升华起来的东西,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它们与这个尘世的连接点在哪里。正如檀香不可能出自于猪圈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完全来自于彼岸。

86. 一个天才竟然诞生和成长于我们这个时代,这太过分了!如果他是天才,那么我们算是什么?

87. 每个时代都嫉妒自己时代的天才,每个时代都拒不承认自己时代的天才。

88. 在分数中,分母的愿望是分数线上的分子越小越好,最好是分子为零,这样分数线甚至就可以取消而不需要分母再扛着它了。

89. 为了完成自己在这个世上的使命,为了打开一条通向今后时代的智慧之路,那些高贵者不得不向愚昧的大众宣战。

90. 每一个真正的天才或智者,无不经历过对人类深深的厌恶。但是,他们最后却成为了人类最大的启蒙者。

91. 世间的一般价值观对于智者和天才没有意义,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

92. 天才常常被凡俗之人视为来路不正。

93. 如果人们无法看到一个天才头顶上的光环,他们就会将视线下移,并且将目光一直聚焦在天才裤腰带以下的部分。

94. 天才、智者这些人,他们一方面藐视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又常常高估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上的很多事情,总是比他们想象中的最差还要差。

95. 美是一种自然性,优雅则是神性的体现。

96. 所谓审美,就是既能以整体性的眼光看事物,同时又能觉察到它的深度。大自然之美就在于它的整体性,而艺术与音乐之美则在于它的深度。

97. 对美的感受是一种直观和直觉,它完全不属于理性和逻辑的范畴。美因此而超越于一切争论之上。

98. 大自然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而非理性的存在。诗意是整体的,理性是局部的。这也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个比例。

99. 多愁善感与诗意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两者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多愁善感围绕着自我,而只有当自我不在,才会有诗意。

100.浪漫就意味着向各种可能性开放,而不被其中任何一种现实性占据的状态。

101.一个不执着于任何事情的人才是浪漫的,浪漫是一种流动性,现实是一种僵硬和凝固性。

102.浪漫只能存活在由潜力蜕变成现实之前的那个过度期。

103.音乐是存在中最灵性的现象之一,它是那永恒的在时间中的流动。

104.真正的美是不能被占有的,能够被占有的美只是一种妖艳。

105.纯净的美常常让一个人凝固在那里,不纯净的美却使人想要有所行动。

106.艺术的可贵在于它的纯粹性和持久性,它能够持久地给人以不带杂质的精神愉悦。

107.一个高处的人如果要往下看,他就得把自己的眼皮翻下来,那种看的方式好像是一种蔑视,但他的蔑视就是他的正视。

108.人们即便仰望一样东西,也难免不把它低估。

109.天才把伟大的作品留给世界,自己却隐身而去。但更多的人是通过华而不实的作品,把自己推了出来。

110.很多人在喧嚣声中登场,也有少数人在静默中退出。

111.即便是对牛弹琴,有时候也比对人弹琴的效果要好一点,对于那些优雅的古典音乐,牛最差的反应也只是无动于衷,但至少它们不会产生排斥和反感。

112.没有比严肃的古典音乐更容易激怒那些低劣的耳朵了。

113.偏激是平庸之辈用来指责智者和天才最惯用的一个术语。智者有他们的锐利,但愚者也有自己防身的盾牌。

114.伟大总是饱受非议,唯有平庸才能够免于任何争议。

115.不具有犀利的批判能力的人也不会真正地鉴赏任何东西。批判力和鉴赏力是完全对称的两个东西,有了鉴赏力,才会有批判力。

116.谦虚是这个世上平庸之辈所热烈鼓吹的美德,以此警告那些卓越的人不要将自己的脖子伸得太长。

117.偏激是跨出平庸的第一步,平庸的人没有偏激的能力。

118.平庸与偏激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敌意。偏激对平庸的主要情绪是轻蔑,平庸对偏激的主要情绪是憎恨。

119.偏激是带着情绪的真知灼见。

120.偏激是一种力量,平庸意味着软弱无力。事物只有在极端才会有超越,平庸就意味着永远陷在那里。

121.偏激是一股让人不太舒服的力量,不过,它常常就是真理本身的力量。

122.很多被指责为偏激的思想,常常正是击中了平庸大众的痛处,从而激怒了他们。平庸对偏激的仇视,就犹如家犬对野狼的敌意。

123.对艺术和音乐这类美和智慧性的事物,如果一个人丝毫地不能领悟,就已经表现出平庸的征兆。假如再对那些事物加以嘲笑,那就是庸俗的确凿证据了。

124.不仅仅高贵者对粗俗的东西会流于不屑,粗俗的人对高贵的事物也同样会表露出不屑之情。前者是出于完全了解,后者是因为不能理解。

摘自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Ⅱ》作家出版社

山的那边还是山(终集)

文/杨辉剑

有回要拍一场葬礼上的哭戏,负责哭的是从当地找来的群众演员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当时我负责饰演一个国军卫兵站在门口,而这时的摄像头刚好对着我,等现场布置完后,导演就一声令下:哭,于是现场立马地腾起了一片哭声,哇哇的,哭得那是个凄惨。看到这个场景,听到这种哭声,我实在是憋不住了,于是就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实在是太搞笑了太搞笑了,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也会被这种滑稽的场面给逗笑的。

“卡”导演当即喊停并向我走了过来,我顿时收起了笑声并突生了几分害怕。“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摄像头真正对着你呢,你一笑就全穿帮了,记住你是卫兵要保持严肃的表情,你再笑就把你换了”。我也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不是你想亲她的时候她却吃了大蒜,也不是你如厕完后却忘了带纸,而是你想笑的时候他却不让你笑!没办法,憋吧,能不能憋得住就看自己的意志力了。于是乎我便采取注意力转移法,想一些有谁欠我钱还没还之类的事或者之前一些很坑爹经历,咦效果还挺好的,在拍的过程中我不仅没有笑出来,反而越想越愤怒,以至于戏都拍完了我还在那里意犹未尽,看来我是真的入戏过头了。

好了,现在是切近景了不过还是拍哭戏,拍几个群众演员哭的时候的特写,所以也就没我们什么事了,我们只是在旁边看着。只听见导演一声“开始”令下之后,她们几个便若无旁人地哭了起来,也是哇哇的,那声音那悲伤响彻了好几个庭院,以至于引来了不少好奇的游客,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这里干嘛了呢。我们在旁边无声地笑着,直到导演喊了OK,我们才终于可以释怀地笑了出来,哈哈哈……

在片场休息的时候,我们都会找一些三四线的明星们聊天(一二线的他们的助理不让接近)。他们一般都比较随和,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了很多他们从前的艰苦经历以及很多这个圈子的人的故事,像王宝强的故事,文章的故事等等,同时他们也向我们支了不少更上一层楼的招数,像买角色啊,送礼啊等等这些,有些看起来还特别※※,想想这水也真够深的,一般人还真玩不起,实力是需要的,但关系和后台那也是绝对必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哪一行不都是那样,你以为官场和商场会好到哪去?只要是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会竞争甚至斗争,然后就会诞生各种手段和伎俩,你说它肮脏也好,残酷也罢,这就是规则,只有最终胜利的人才能操控这一切。所以每一个成功人的背后不仅都有一部血泪史,同时也会有一部我们简单称之为“野史”,就像李世民称帝之前的“玄武门之变”;明成祖称帝之前的“靖难之役”和宋真宗时的“狸猫换太子”。有很多事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但并不能代表它没有发生,历史的走向永远朝着胜利者的一方,因为这是一个胜王败寇的世界……

有一天,在我的身上发生了件趣事。那天我们好几个人正在候场,无聊着就打起了牌,不知怎地几个高中生模样的小女孩向我们这边直径地走了过来,来到了我的旁边并正儿八经地跟我说:哥哥,能给我们几个签个名吗?我以为他们是想要哪个明星的签名想叫我过去帮忙,我回绝地说,明星他们都有助理叫他们帮忙更方便些。她们解释说她们不是想要哪个明星的签名,而是想要我的签名,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又不是什么明星,而且她们肯定之前都没见过我,更别提认识我了,我有些吃惊。她们又解释说,她们刚刚在旁边看了些时候,觉得我长得很像明星,很有明星范所以就想上来要签名了。我表示很受宠若惊,我旁边那几个同伴也露出了发笑的表情,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吃醋。面对这盛情的“追捧”我当然一百个不拒绝啦,分别给她们签了名还合了影,哈哈,那感觉超爽!!!不过总有一天,我会让它实现的,姑娘们,谢谢你们看中了我这支潜力股,哥哥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日子在一天天的重复中度过,不经意地终于来到了月末,这时的黄土高原分明地多了些绿色,风也开始变得温柔起来,清晨时分还能看到了些雾气,高原的春天终于来了,不过我却要走了。一个月的历程确实有点短,但却让我收获了很多,这里有很多我的第一次,第一次上镜;第一次说台词;第一次和明星们(也不是很出名的)演对手戏,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很重要的开始。

面对这个圈子里所发生过、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后会发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我都能理解也都看在眼里,但无论多天翻地覆,多乱七八糟,多臭味相投,它们永远也离开不了它们的载体,那就是艺术的本身。艺术是死的,也是活的;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但无论是怎样的艺术,只要是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动的,美好的,使人深思的艺术才能称得上是好艺术,能流传下来的艺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所以艺术需要纯粹的——真善美,也只有尽可能的靠近它,才能真正的触摸到艺术的真实的灵魂,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才能得以永存,才能封为经典……

返京的列车在高速地行驶着,我靠在车窗旁,看着窗外一幕幕掠过的风景,很美!远处是一座座的高山,重连叠嶂,连绵不断。当我向更远的地方望去时,发现山的那边还依旧是山……不过,对于中国地理我也略懂一二,我知道在那片山的最最尽头,就是我们华夏广阔无边的华北平原!!!(完)

说话的艺术

文/张建云

与女儿交流一些事情,她时常会把“我知道”挂在嘴边。我与她讲苏格拉底临终前悟出的七个字——“我知道:我不知道。”她一下心领神会。

对成人来说,爱说“我知道”的人,基本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很容易走入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的死胡同。还有人喜欢说“你知道吗”,而且频率很高;把“你知道吗”当成口头禅,说一句话就问对方“你知道吗”?听得人起火落火。也有人喜欢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挂在嘴边。更有甚者,以“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开头,直接打断别人的话。好像这世界就他一人逍遥,就他一人正确。

这些话语虽然是口头语,但它会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每说一次就给大脑发一次信号。久而久之,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别人对你的印象。

你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有些时候某些不好的口头语,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所以,孩子如果把如上话语说成口头语,不仅是不好的自我暗示,也是情商低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孩子有个约定:1.把“我知道”改成“您说得对”。2.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换成“您看,我说明白了吗”“您看,我这样说对吗?”3.戒除“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这类直接否定别人的说法,一定要戒除。这类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拦路虎,凶恶得很。

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多赞美他人。这方面,我们当父母的,不妨带个头。我家有个规定:吃饭之前定要赞美一下做饭的人。赞美,让彼此的心情愉悦,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所以,教会孩子真心赞美别人,是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发现对方优点的好方法;而且,时间长了,孩子会有不错的人缘和机会。

当然,家长对孩子也要多赞美。但是,你在赞美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在赞美孩子的同时提要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的赞美藏有深意,或者像个计谋,让人不敢接受;而且,不要明褒暗贬,如“你做得比我预期的好多了”,这样的话基本上不是赞美,它可能会让对方感到窝心。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收起好为人师的倨傲,前方的风景才会愈发美好。

艺术需要追求极致完美吗

文/灵遁者

很多人问到了这个问题,但其实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艺术是用来表达人的想法和感受的。那么艺术就不需要追求极致完美。人本身也不是极致完美的,人的艺术怎么达到“极致”呢?放眼整个世界,你能举出一件“极致”艺术品吗?蒙娜丽莎?《日出》?《红楼梦》?《百年孤独》?显然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答案。因为没有最好的答案,最“极致完美的艺术品”还没有诞生。

我前几天与西安青年画家侯鸣,邢皓,参加了庆祝人民政协70周年大型书画展览后,一起在咖啡馆聊天。我自然要向他们问一些艺术上的困惑。聊到赵无极和张大千,邢皓说:“张大千是国家级大师,但赵无极是世界级大师。”

我问他:“你临摹过赵无极的作品没?”他说没有办法临摹,你不知道如何下笔的。邢皓和侯鸣两位青年画家,都是美院毕业,他们的基本功和技法可以甩我10条街。

早在之前,我和侯鸣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也是这么认为。我试过去临摹,但是临摹的很凌乱,也就是失败了。通过别人回答,通过自己实践,我发现还得做我自己,才能画好画。

但是还有另一个启发,为什么赵无极是世界级大师?为什么他的画能被市场认可?上面所说的,不就是原因吗?无法临摹啊,无法复制啊!那这个原因不应该成为我的方向吗?

你仔细去想,艺术市场很奇怪,艺术收藏者也很奇怪。赵无极的抽象画,你能看懂吗?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相信我。那么收藏家是傻子吗?肯定不是!

艺术收藏家虽然看不懂画了什么,但他能感觉到这画不错,这画不是普通美院毕业就能画的。这就行了,他不是艺术评论家,通过直觉来进行艺术投资,有时候比听评论家的更靠谱。就好像你去相亲,你是相信媒人的介绍词,还是相信你自己的感觉呢?

所以这也是看抽象画的方法,你不一定要懂画中的每个色块和元素。但你知道,赵无极这幅画空间安排得当,感觉画是会呼吸的,是有生命的;然后又看到颜色绚烂,非常吸引人,不仅有生命力,生命力还旺盛!这就是一幅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感情的。

你试着去画,你就懂了。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作品。然后你再去看一些艺术作品,你会发现虽然画的很好,但作品缺乏生命力,缺乏饱满的热情。而且同质化非常明显,这就是一些系统学习培训所带来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永远不希望我像冷军那样去画画。冷军式的极致不属于我,虽然那也是艺术的表现和表达方式,值得钦佩,但也不该属于大多数人。好好去想着去表达想法,感情就可以了。

莫奈的一个草垛能拍出几个亿,靠的不是“极致写实”,而是对“光”,对“温暖”的追求,就好像我们看到这幅画,我们自己正坐在草垛旁休息,或者懒洋洋的晒太阳。

最后一句话说给我自己,也给所有爱好艺术的朋友。美是我至美的追求,但追求美的方式永远不单一。你无法复制我,就像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人生是一种艺术

人生是一种艺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什么,舍弃什么,这需要知识,也需要独具慧眼。选错了种子误了一季,选错了时机或伴侣,则贻误了一生。

人生如登山,只要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你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体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处。登临绝顶,你还能领会到“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与壮丽。

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如果说“人是铁,饭是钢”,那么理想就是火。唯有火才能把铁锻炼成有用之材,唯有火才能照明脚下的路和前进的方向。

人生能遇一位良师,如同旅游者遇见了一位向导,人生能交一位益友,等于沙漠中发现了甘泉。

人的性格决定于生活习惯和环境,而性格又操纵着个人的命运。其实命运就在你的手中,只要你抓住了机遇的纤绳,你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因此,不要抱怨生活中的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能躲得过岁月的雕刻和生活的磨砾?所有好的、坏的、红的、白的,终究会在历史长河中变得明朗清楚。

人生是一种艺术,追求是人生完美的过程,有的人追求表面的浮华,有的人追求内心的充实。浮华稍纵即逝,充实永葆活力。“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境界。

人的一生要走过多少路,要认识多少人,要经历多少事,我不知道,在最热闹和最寂寞的时候,偶尔会想起这样的问题。生命是一株慢慢成熟的庄稼,就应该辛勤地躬身耕耘,默默地收获着。

有人说;生命是一种寻找,人生是一种过程。不是所有的花开都有会有结果,但要珍惜每一朵花开的芬芳;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但要钟情每一天努力的愉悦。

人生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没什么意义的,所谓的人生意义就是人们为了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寄托,而制造出的一个童话。

当你放手时,整个世界落入你手中,幸福的时候,往往是你放弃一切的时候。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为了化悲为喜,人们追求着快乐的体验,追求着快乐的最大化。

一个人生来就是为另一个人活着,只是那个人一定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一种深沉的理解,是世俗的眼光,是无法抵挡的彼岸。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真爱是默契,是心灵的碰撞和震颤;因为注定要和你相遇,所以我默默地等待。

我希望你能记住我,请不要问我为什么,对于你,我只是你面前一过客,对于我而言,你则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颗星。世界那么大,人事相遇,则是一缘份,既然已有这个缘份,就让我们把握这个机会,珍惜它,对人如此,对事亦如此。岁月、环境、人事随时间改变,但留下来的却是你我他(她)所经历过、并且沉淀在心田里的那份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意。

话说涂鸦

文/何永康

当学生时,如果书写不工整,老师的批语大都是“鬼画桃符”,也有个别文绉绉的老师则说是“信笔涂鸦”。一些文化人写文章或弄国画、书法什么的,也总爱说是“涂鸦之作”,这当然是自谦之词。

一日闲读,读到唐代那位嗜茶如命的“茶仙”卢仝调侃自己小儿子的两句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方知“涂鸦”的出处,原来还是一“国粹”。之前则误以为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涂鸦早已蔚然成风。有的城市专门规划出涂鸦区,立起涂鸦墙,供人们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尽情挥洒色彩和才情。

涂鸦的开山鼻祖,远古先民在岩石和洞穴留下的岩画就是例证。我以为,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带有涂鸦性质的岩画,才有了后来敦煌等地的壁画、云冈等地的石刻。告别原始社会,有了纸张,有了文字和艺术,国人反而不敢随意写写画画了。为何?人进化了,思想也复杂了,有了框框和禁忌。拿儿童来说,其最早的艺术实践或许就是涂鸦———在厕所和一些隐蔽的地方,用石块和粉笔画出拙劣的表意不清或有猥亵意味的图案,以表现懵懵懂懂的潜意识———而在特殊年代,这样做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说你道德败坏。所以,那时大人教育小孩要把手管紧。

也许在最初,涂鸦只是个人的宣泄方式———或表达对社会、事件、人物的愤怒与不满,或挥发多余的荷尔蒙,袒露青春期的冲动和狂躁,也有一些人仅仅是表现欲太强,以此吸人眼球获得虚荣心的满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现在的“涂鸦”逐渐演变成一门时尚艺术。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桎梏打开了,很多类似涂鸦的行为被宽容和默许。就有那年轻的时尚达人,拿着一个喷油漆的喷头,朝墙喷出光怪陆离、抽象难懂的画面。近年一些比较有档次的“农家乐”,为招揽生意,专门开辟一面“绘画墙”,让客人在上面随心所欲地表达情绪。城里的一些超市和卖场,也有了涂鸦区和涂鸦墙,笼络那些等待父母购物的孩子们。近来,地面多维涂鸦也在一些城市兴起,深得市民喜爱。由此看来,涂鸦在中国也逐渐有了生存的空间和环境。

其实,当下最大的涂鸦区是网络,最大的涂鸦群体是网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每个人提供快速的创作和发表通道,高雅与低俗共处,精品与垃圾并存,真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很有必要借鉴和发挥涂鸦墙覆盖、清除的功能,不断“扬弃”,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久了,水落石出,高下即见;说不好还会催生出新的文体呢。

爱情是一门艺术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门艺术。我们对于自己是否有人爱关过多,而对于是否“会爱”学习的少; 我们总是不停地找那个适合我的人,甚至到了较真儿的程度,却忽视了“只要你会爱,爱情根本不稀缺”! 只要你会爱,就很容易找到伴侣,也比较容易经营一份感情。 很多感情问题,其实不是我们找错了人,而是我们压根不会爱! 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首先: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爱情是“给”而不是“得”,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所以,以后别动不动就你虐人虐己带虐心。爱情的本质就是找个伴儿,找一个生活的伴儿,找一个灵魂的伴儿。你的伴儿不是你的仆人,也不是你的领导,所以请珍惜与他平等共处的机会,多给予,少索取,因为是你,需要和他(她)在一起,当我们学会谦恭的珍惜一份感情,多给予,少索取,那么我们的爱情也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美好爱情的态度=关心(你好么?)+ 责任(我该做什么?)+ 尊重(做你自己吧!)+ 理解(让我试着理解你!)很平淡吧,但是你确定你真的能够理解他们么?请看详解~

关心:意味着关怀,是爱的体现,关心是付出而不是索取!是我给予爱,而不是我要你爱!意味着从孩童般“幼稚的爱”中脱离出来,学习“成熟的爱”。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生活中,我们太容易混淆这一点。所以我们会在爱人面前任性,耍泼!你会说,要是在爱人面前,在自己家里都不真实,那算什么幸福啊!没错,真实是对的,但真实不意味着没有任何节制与克制。当你选择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一切从此刻开始就变的不同了。要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可以随意,自由;俩个人的生活就必须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我们无疑变成了对方生活的摧毁者,而不是建设者。摧毁者只负责让自己自由表现发挥,不担心生活在一起的那个人是否一样愉快,幸福!所以,如果你真的懂了,请你在爱情和婚姻中,有所克制的发挥你的爱,用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之心包容对方,有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意思。新的问题:会不会很委屈?这一点在最开始也许会有,但请相信,你的爱人在体察到你克制与付出的同时,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很容易建立起来了,他也会更加关注你的感受!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你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很多幸福婚姻也是就此良性循环下去的~

责任:是对自我的约束,对爱情和家庭事务的承担;

尊重:允许对方做出不符合你标准的思想与行为,因为那本身就很正常,用你的想法去约束他才是一种最不合理的过分要求。尊重,是平等的体现,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更不是唯一,要尊重对方的不同选择和差异;理解:可能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通常最容易的理解发生在热恋期,最难的理解发生在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不能理解,就是不能接受!事实是:真正的理解就意味着接纳和宽容!理解一切事情的发生有其根源,理解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变坏,变差~ 理解那背后的事情远胜于关注眼前的问题!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爱。——我们都是被妈妈宠坏的宝贝,懂索取,不懂给予!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的一切幼稚的爱的需求被父母亲理所当然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当我们成长为成年人,我们也一样有理由这样要求伴侣。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如果你还在这样要求对方,那么恐怕双方的关系并不太容易获得完美的和谐。因为没有谁愿意为了一份爱,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自己。除非他把你当做老师,那么再差的学生也会毕业,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会面临着一种平衡被打破后出现的不牢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门外读印

文/王继兴

研石斋者,中州印人王孟久先生之堂号也。

我与孟久先生,相识甚晚。但是,一经晤面,便成至交。其所以然,一是喜欢他的为人品格,二是喜欢他的篆刻艺术。

其为人也,真诚热情,坦荡倜傥,严谨认真,的确堪赞,堪信,堪交。

其篆刻也,底蕴厚重,变化多姿,意味盎然,应称韵古,势活,趣雅。

所谓“韵古”,着重指篆法,也含通体印象。印章艺术,除肖形印外,虽然也有引其他书体入印者,但主流是篆书,故泛称“篆刻”。篆法是其前提、基础和根本,只有前提、基础和根本确定之后,才能进而谋篇布局,才能进而运刀如笔。有方家说,要当一个合格的篆刻家,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书法家。诚哉斯言!孟久先生的篆刻极显“韵古”,是因为他的篆法有浓重的金石气、书卷气、儒雅气!仔细品赏那些字体的结构和韵味,不仅可以直追先秦,而且隐隐有浑厚的交响之声。那“交响”,蕴含丰富,举凡甲骨、钟鼎、封泥、古陶、古币、盘盂、瓦当、碑版文字等等,都氤氲其中。当然,文字也同世间所有事物一样,都在发展演变。他在“融古”的同时,也十分着意“化今”。从其风格讲,吴熙载的沉雄遒劲,赵之谦的厚重凝练,吴昌硕的古朴秀逸,齐白石的恣肆恢宏,邓散之的雄奇朴茂……都能融之化之,流淌在自己的艺术血液里。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篆内”蕴涵之博之厚,更可以悟出他的“篆外”功夫之深之广!能达此境,难能可贵!

所谓“势活”,主要指章法。我不搞篆刻,但非常喜欢篆刻。之所以喜欢,是时常惊叹于篆刻艺术家们在那样极其局促的方寸之地,特别善于调兵遣将,引短促长,纵横捭阖,顾盼呼应,能够演绎出那么变幻多姿、那么风格纷呈、那么魅力无穷的艺术佳作来!在我看来,印章的方寸平台,几乎不亚于张艺谋曾经精心创意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在的鸟巢大演场!正如画家陆俨少所说:“谁言方寸地,崇使鬼神惊!”这里,章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孟久先生的篆刻,在章法上特征明显:一是善挪善让。比如那方《玉润九十后书画》,特意将“润”字的水旁,斜放在“闰”字的左下方,不仅为“后”字腾挪出了从容的空间,而且,使“润”字本身陡增新颖的意趣,堪称挪得大胆,让得慷慨!二是疏密有致。诸如《五蕴皆空》、《人长寿》、《蓬莱居士》等印,都着意于敢疏敢密的布局,甚至力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因而显得不塞不滞,且爽且畅!三是以险求衡。他的很多印章,或左,或右,或左下,或右上,其边常常崩裂残断,而与其对称的一面则以粗线加重边框,如此营之,险峭惊心却不失衡,残缺古意油然而生,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四是寓动于静。印章虽为方寸小池,却极显静水流深,并不时有狂浪飞卷,雪涛扬天。这,全是因线条的倾斜、偃仰,文字的连绵、穿插,结构的疏密、散合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所谓“趣雅”,主要指刀法。孟久先生一直痴情于篆刻,经过多年的苦心历练,他游刃于印石,已经使转灵活,十分娴熟了。堪称:刀锋刀刃,操持得心应手;或冲或切,不失铿锵顿挫;落刀收刀,划间笔意毕现;曲折流转,印面刀味横生。比如白文印《厚德载物》,刀冲的密集横线,忽宽忽窄,已蕴灵动变化;“德”字的“心”、“载”字的“戈”,故作顿笔挑锋,使印面愈加活泼多趣!再如朱文印《上善若水》:层层叠叠的细线,宛如湖面涟漪;争相倾斜之态势,恍响潺潺水声;特别是“水”字上半部三笔的回转挑动,有如潜流击石,浪花飞溅!如此等等,这些笔意、刀味和雅趣,有些明显是作者精心构思,悉心为之;有些,也许属信刀走刃,尽管无意插柳,却生意外之趣。苏东坡说:“无意于佳乃佳。”倘若如是,更为难得!

以上所谈,只是为了有所侧重和表述方便。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多种构成因素有机组合、浑然天成的统一体,篆刻亦然。韵者,也与章法、刀法有关;势者,也与篆法、刀法有关;趣者,也与篆法、章法有关。——这是不言而喻的。

孟久先生的篆刻作品集《研石斋印痕》即将付梓,我有幸先睹为快!依其叮嘱,开怀信笔,聊凑些许感受,勉为大作序言,实乃“门外读印”,故而不胜惶恐!

书法与田畴

文/李丹崖

我练习书法之后,总是容易把书法与故乡的田畴联系在一起。

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总让我想起故乡的阡陌,诗词有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被阡陌分割的田垄,就像是一笔一画的方格纸,田畴上的一垅又一垅庄稼或药材,就像是一横或一竖。

书法中的“点”,好似故乡田野里的深井,庄稼人多是从这些井中浇灌庄稼,很多字也正是由“点”出发,而后有了荣枯浓淡。

春夏,是庄稼最繁茂的季节,也好似是我们饱蘸了一笔墨,开始书写,墨迹在宣纸上漫漶出好看的纹路。田野入秋,一枚字或一幅字已经基本写就,而冬日的萧索就是一枚字的最后一个笔画,多半是枯笔,是苍劲却又稀疏的枝枝杈杈,多像冬日的景象。其实,也像极了旧时被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没有了庄稼,那样的印痕却依旧淡然好看。

小时候,我常常喜欢在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边发呆,看那些田地里的勾勾画画,这是庄户人家的“枯山水”,谁说农家人就不懂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艺术说不定就源于田间的劳作。冬日的枯与守,让人想起书法中的枯笔,或者是蔡邕当年所创的“飞白体”,浓墨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最后所带来的枯丝,是墨虽弱,笔力俱在的一种见证,这样的见证,是见风骨的。

史书记载,曹操最爱这样的飞白体,也最爱在屯田督耕之时,用刀剑在土地之上划出这样的笔画来。鄙乡至今尚有两座“观稼台”,是曹操当年施行屯田时所遗留,虽然已经望不到曹操在大地上的手书,但遍野的庄稼在秋收之后,不都是苍劲的“飞白体”?

人,到一定程度不妨多一些“临枯之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没有了枯之守,哪有繁茂的张扬和挥洒?

母亲的艺术

文/王金保

素手巧穿针,

慈心若有神。

谁知成就者?

是我梦中人。

我的父亲,会炒炸药,造手榴弹,曾组织民兵实弹演习;会操作、维修柴油机,在当时山村犹如鼓捣飞机、原子弹;会唱戏,曾多年参加乡村演出;会泥水、木工,家里的农具和炊具、洁具也几乎全部自己制作;会育种、育秧、嫁接,会做水井的压水取水设备,发明切片机、去核机、玉米脱粒器械;会使算盘,粗通文墨,曾多年自己写春联;会做豆腐、漏粉、摊饹馇;会玩"鸟枪",狩猎每次都有收获,在困难时期"丰富"了餐桌;曾随地质队找矿转战各处,生活所迫回到农村;70岁时还能上树打栗子-----

我的母亲,除了像男人那样劳动、料理家务,自学成才、在全村第一个用上缝纫机,远近亲友都慕名来求她做衣服;会做小孩的虎头鞋,各类女红,曾给毛主席做过花圈;在乡村舞台上,优美的唱功和扮相也曾经迷倒一大片;会做各种可口饭菜,哪怕是在困难时期,也总能把餐桌调剂得满足大家的食欲;会接生,会中医,时常应邀给人刮痧、拔火罐、揪皮;懂兽医,敢给鸡猪动手术(猪得了眼病,用针挑开;鸡误食农药,把嗉子剪开,换掉里面的食物再缝合),而且成功率几乎百分百;70多岁还能带着老花镜拼缝、织绣鞋垫、枕套、坐垫等"艺术品"------

当初不觉得,现在细想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是多么伟大啊!

生活之艺术

文/甜心

在读周作人写的“生活之艺术”这篇散文时,我受益匪浅。

如:饮酒,“一口一口的吸,这的确是中国仅存的饮酒的艺术: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而中国人对于饮食也知道一点享用之术,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艺术却早已失传了。“中国生活的方式现在只有两个极端,非禁欲即是纵欲,非连酒字都不准说即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互相反动,各益增长,而其结果则是同样的污槽。”例如,动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调节,中国在千年以前文化发达,一时颇有臻于灵肉一致之象放恣

,后来为禁欲思想所战胜,变成现在这样的生活,无自由,无节,一切在礼教的面具底下实行迫压与,实在所谓礼者早已消灭无存了。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不容易的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生活,自然地易地生活或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英国思想家霭理斯对于这个问题很有精到的意见。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义,但以为禁欲亦是人性的一面;欢乐与节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实相成。他认为人有禁欲的倾向,即所以防欢乐的过,并即以增欢乐的程度。他在《圣芳济与其他》一篇论文中曾说道:“有人以此二者之一为其生活之唯一目的者,其人将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将其一推至极端,再转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么。一切生活是一个建设与破坏,一个取进与付出,一个永远的构成作用与分解作用循环。要正当地生活,我们必须模仿大自然的豪华与严肃。” “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和取而舍二者而已”。

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我们都知道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中国人没有像外国人那么开放,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有很多的顾忌和规矩。

“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这句话,仅仅是周作人他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全部,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后代的努力。

借鉴原文作者而作。

神话结晶釉

文/冯彦伟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淹没了曾经的老窑,与其相伴了多年,因烧制结晶釉而风靡一时的老侯也早已离去。站在丝毫没有老窑痕迹的高楼旁,心情似乎有些莫名的平淡。其实,人大都在不断地回忆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想到至今还珍藏的一个结晶釉花瓶,心情便难以平静下来,那花瓶是离开陶镇时,老侯特意送给我的,也是他离开老窑的最后一次作品。想来,脑子里总有一些绕不过的事和情,想起了老侯,想起了老窑工,想起了老窑工身边的老窑。虽然,结晶釉在陶瓷专卖的世面上很罕见,也未从找到它的制作,但老侯与结晶釉的故事,给我的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结晶釉是在陶瓷制品表面形成的一种色彩鲜艳富丽堂皇的人造晶体,呈星形、棒形、扇形、球形以及纤维状,犹如寒窗冰花,千姿百态,又像万朵礼花,绚丽多彩,给人一种特殊的自然美感。它精湛的艺术包藏着人类许多意想不到的感悟,渗透着一种艺术的魅力,涌动着一泓活泼澄澈的艺术泉流。这种特殊的艺术,是钛酸锌、硅锌矿等化学成份和烧成原理的科学表现形式,采用玻璃、石英粉、氧化锌、苏州土、烧滑石及少量的氧化铜做色剂配料,然后,在窑炉烧成气氛的严格控制下,凭着老窑匠的一种灵感和悟性烧制而成。器型有茶器和花瓶等,色调有黄、绿、蓝、赭、白、灰等多种,在陶瓷艺术中,一向被人们视为珍贵釉面。

第一次看到这种艺术的制作,竟会像初看“万花筒”内的变幻那样稀奇。坯体上无图案,仅用泥料制做,装入窑内,不时升降窑温,经火的烧炼,图案各异的花瓶就诞生了。至于为什么这样神奇,人们说法不一,当时,老侯给我讲了许多,但一则神奇故事让我印象最深。

早在明朝崇祯年间,陶镇的窑业就已相当发达,尤其是窑炉就有一百多座,可谓星罗棋布。当时穿过陶镇有条河叫范阳河,河水清澈,升腾的窑火在空中飘动,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片盛开的荷花。由此,陶镇便有了荷花畔的美称。有个风水先生路过,触景生情地说,此处是个福地,其福就在窑火倒影的荷花畔。

然而,好景不长,这福地却给陶镇的窑工们惹来了麻烦。由于这里窑业的发达,又有荷花畔之说,而闻名于世,在当朝的皇宫中成为陶瓷制作的佼佼者。于是,朝廷便要陶镇的窑匠们烧制出像莲花一样的陶瓷作为贡品,朝廷便派专人实地督办。当时把所有制瓷高手都发动起来,窑匠们各显其能轮流研制,并立下“军令状”:烧不成者便去边关出服。朝廷想象中的陶瓷贡品,其实就是陶瓷的窑变作品,这种作品有个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就是现代的陶瓷生产过程中如果稍有不适,也很难奏效,更何况古代呢?因此有很多窑匠被迫出走。

镇上,有个汉子,祖祖辈辈靠窑业为生,他学了套制瓷的好手艺,膝下只有一对女儿。当快要轮到他的时候,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他与两个孩子相依为命,如果贡品烧不成,自己出服不要紧,可孩子们怎么办?两个孩子看透了父亲的心事,既焦急,又难过。

这天,经过精心配料制作的作品入窑了,就在窑炉准备点火的时候,姐妹俩突然一起跪下,向爹请求,两人到窑内观察窑火气氛。窑匠大吃一惊,含着泪摇头说:“不行,你们还小,要好好地活着。”说罢,将俩个孩子搂在怀里,痛哭起来。孩子见爹不同意,扑上去抱住爹的腿说:“要是烧不成,不光你去边关出服,还不知再有多少人遭殃。”突然,两个孩子趁大家不备,双双跳入了窑内,眨眼间,一对儿女在红红的炉火中消失……

人们说,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一件件闪亮的结晶釉陶瓷作品出来了,陶瓷上终于开出了美丽的瓷花,这瓷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诚实的心灵写照。

但是,窑匠的一对女儿却离开了人间。传说,她们变成了窑神,为了纪念她们为陶瓷事业的献身精神,人们在窑炉最密集的地方修了座庙,叫窑神庙。

这虽是一则流传民间的神话,但依然浸润着老窑工烧窑艺术史的几多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侯等老窑工们终于将这一艺术重新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独到的烧制艺术叩开了无数中外宾客慕名观赏的心扉,最终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成为国内外交往的重要礼品。

踏着岁月的风光,烧窑艺术在不断升华,不断革新。相信,老窑不会遮挡当代人穿越时空的视线,妨碍创造的步伐。当代人的目光,每时每刻都在回望窑变的空间。或许,结晶釉的制作在现代条件下会有另一种形式出现。

成长的默契

文/张坤

高二因为一次严重的药物过敏留下了非常大的阴影,整个人终日被恐惧笼罩,连去食堂打饭时都要多问一句“菜里没有药吧”,大师傅总会奇怪地看着我不置一言,好像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一样,那时的我严重到时不时就觉得自己又起了药物反应,紧张恐惧到大哭。每一天连正常的稳定情绪都做不到,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冲刺,整个人处在崩溃的边缘。那时同桌的你看着我向神经质的道路上一天天坠落下去,心中焦急。有一天,我又不知不觉陷进恐惧里哭泣,你在我面前放下一块早就准备好的香橙味蛋糕——我最爱的味道,轻声地说“吃完再哭”,浓郁的奶香和果香味道让我慢慢放松下来,我吭吭唧唧地自艾自怨着刚吃完蛋糕,你突然哈哈笑着说“我在蛋糕里给你下药了”,一时惊惧之下,我“哇”地哭出声来,把包装纸狠狠扔向你。你继续大笑着,说:“谁闲得没事专门找出来你过敏的药给你吃呢?怎么这么自恋。”经这一提醒,正在哭着的我突然间发现自己反应有点过头,也跟着笑起来,紧张的情绪一下子释然了,看着你可爱的笑脸,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神经质般无谓的担心有多可笑。从那时开始,在你的陪伴下,我尝试着掌控调整情绪,终于慢慢走出人生的第一个困境。

我是艺术生,成绩很差的艺术生。在老师眼里,只要是学艺术的孩子就会办各种出格的事影响班里学习氛围,很轻易的我就被老师划到重点监控对象里。而你是成绩优异又听话的种子选手。因为和你关系亲近,上课时我又爱毫不避讳地对你扔纸条做鬼脸。很快你被班主任叫去谈话,内容无非是别和艺术生走太近,影响学习还容易沾一身坏习气。听说这事的我,一气之下把课桌拉到教室的角落,单独一桌跟班主任叫板。没想到的是,你也拉着课桌,淡定地在我身边坐下,把一本用各色笔标注详细的数学笔记放到我面前,不动声色地说:“看完不懂记得问。”当时好像被全世界孤立的我,觉得你就像个天使。大学后偶尔和同学一次网聊,才知道,那天还发生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你在办公室和班主任大吵一架,对他很大声地说我不是他说的那种坏孩子,我有多努力……往事又上心头,手机屏幕这边的我已泣不成声。

在毕业后各自经历人生,拥有新的朋友,虽然不再像过去一样,能够时刻陪在彼此身边,察觉每个细小的改变,不再像过去一样,每件事情都能够参与见证。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彼此间生长的爱。每次放假都要混在一起,每句话都笑得前仰后合。虽然被各种事情烦得不可开交,只要是和你在一起,忽然又开始热爱生活。

赤子之心

文/尚新娇

上世纪90年代买过一本《傅雷家书》,九块六毛钱,简装本,朴素的白底封面上斜印着一管鹅毛。傅雷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面貌,在轻松恳挚的艺术话谈中一一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他为在国外研修钢琴的儿子造就了一颗带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国心”。从中,我们看到一个既苦心孤诣又柔情似水的父亲形象。

今年暑假前到单位图书馆,在一排书架中挑选了傅雷、张大千的艺术随笔。巧合的是,把两位的书放到一起读,发现一桩艺术史上“王牌怼王牌”的批评。傅雷先生对张大千的批评如此尖锐、冷峻、犀利,令我感到意外。

对于张大千,傅雷这样批评道,“画作的审美属性解体,艺术作品变成了社会观念的附庸”“鄙见于大千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相反,傅雷对黄宾虹却是评价甚高,“先生以数十年寝馈唐宋之功,发为尚气写意之作,故刚健婀娜,纯全内美,元气充沛,大块浑成……”

“内美”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区别“外美”的特质。市面上洋洋画作,以此为参照,大体可分出泾渭来。

据说,那一时期,黄宾虹的一幅山水画,仅几万元,或十几万元,与张大千500万元的巨额数字具有天壤之别。拿到现在,一个美术评论家可能会随和附势,以显者为贵,写一点追捧阐释的文字,这样既无风险又有好处。但是,傅雷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不是画作润格的高低,不是市场冷热的风向,而是真正的审美品格。

反过来读张大千的随笔,他的性情跃然纸上。他没有太长的文章,也没有高深的理论,给别人作的序言大多区区几百字,短而精,简而赅。他的经历颇为传奇,他早年所行走的敦煌,之后所行走的海外,加上浪漫的感情生活,都使他周身充满着绘画之外的神秘感。他说作画要“大、亮、曲”,他的文字也是如此,甚至人生也是如此。

与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偶然有一次交流。那是2013年10月,为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张大千书画作品展及高峰论坛,张心庆专程飞来郑州。身着红外衣,头戴红礼帽的她,快言快语,一副乐天派的模样,让人看不出她有80多岁的高龄。从她身上,似乎可以看出些许其父张大千的影子。老太太说,物质财富我没得到什么,但精神财富得到的还蛮多的。爸爸经常对我们说,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学会做人。

画家张大千,在女儿心里是最好的父亲,在读者心里是经历传奇的画家。在耿介的评论家傅雷眼里却是另一番评骘。

傅雷字怒安,据说是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为他起名时便以“怒安”为字,这也暗合了他此后的性情做派。傅雷做学问做得十分严肃投入,他对事不对人,并不看谁的脸色,是那种不吐不快的人。

傅雷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一些翻译的谬误,因此得罪了翻译界的人。他也得罪了文学界,在为才女张爱玲感到惊艳的同时,也指责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人物“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不仅张爱玲,鲁迅、钱钟书、老舍、茅盾等都曾被他列入批评名单。

而在美术界,他则直指张大千。傅雷料到自己文字的爆发力,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你读了以上几段可能大吃一惊”,继而不无伤感地说,真有艺术良心、艺术头脑、艺术感受的人寥若晨星,要谈也无对象。

读他精辟的评论,我时常会联想起他的家书,他的柔软热忱,他的博学风骨。他追求士的弘毅与担当,也愿意负重而行,更追求精神的清洁与人格的自律。

这就是傅雷。做学问与做人,都怀有一颗虔诚无比的赤子之心,令我辈仰慕。

灵遁者散文:吵架的艺术

文/灵遁者

导读:跟女孩相处,记住一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

下笔写字,文章就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难的;可抬腿伸手,步步是生活啊。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情世故,是嬉笑怒骂,是点点滴滴。

今天就说这一个“骂”字,这里面的“艺术”可深着呢!不能说外国文化不丰富,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总之停留在影片中的那几个词“谁特”,“法克”,“必吃”“安斯”……总是略显单调。而观中国,那“骂人”的词汇和语句都宽泛得很,文化语言的丰富性和强大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就“惊了”,名著里怎么出口有“脏”。甚至我以为曹雪芹就是陕西或者山西人,因为他作品中的那些粗口方言,我是熟悉的。

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擅长“骂人”。我出生在农村,“有幸”见过不少村里的村妇吵架,那场面,我就不描述了,大家心领神会即可。为何呢?不知道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这种生活现象的。以我个人之见,这是文化现象的反应。因为男人被冠以“山”,高大威猛,有阳刚之气;女人被冠以“水”,那么叽叽喳喳似乎也可以理解。倘若一个男人像女人一样骂街,多数会被耻笑,认为有“妇人之舌”,不男人!

大蒜和咖啡哪个文明?这是出自周立波和郭德纲互怼的梗。显然我们很清楚,生活需要咖啡,也需要大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咖啡馆喝咖啡,在面馆吃大蒜,这就是文明。

骂人的粗口,可以写在名著里,这就是作品。这种作品反而更接近生活,更形象,从而更深刻。但也不能满篇脏话,过了那个度,那就是“喷子”,就是“泄粪”,不是写作品了。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打小不擅长骂人,原因是口吃。你想啊,别人机枪似的“突突突”“哒哒哒”地攻击你,你气得半死,才憋出来一句话。自取其辱,这事咱不能干。那咋办,见情况不对,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人长得瘦,家里穷,吃饭也没啥营养,自然从小没力气,所以多数时候,挨打多。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书多了,话少了,写文章多了。从一个急性子,慢慢变成一个慢性子。有时候家里人总说:“你咋慢的杂家呀?”【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么慢性子,可愁死人了。】

后来长得很大了,30多了,还没有结婚。但我妈总跟人家介绍我说:“我大儿子性格好,好得很,也乖。女人嫁过来绝不会受气。”

人家也总说:“性格好就行,包容好啊。”今年我结婚了,我媳妇总跟我说:“性格太好了,慢死了。”总说我:“你能不能快点,你能把我急死。”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跟我媳妇呢,倒不是互相骂人,毕竟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争争吵吵是有的,她说话快,我说话慢。

如果有人问我,和女人怎么相处才好?我就一个观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前几天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大概就是男女互相诉说过去呢,结果女朋友掀桌子了。下面一个哥们的评论很精彩:“我跟我媳妇前几天晚上聊天,两个人都发誓不论对方说什么,都是过去了,绝不吵架。结果那天晚上,打得不可开交。啥话脏拿啥骂我呢,简直就是泼妇。”看看那上万的点赞,和其他的几千评论,你就懂了。为啥“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女人是情绪动物,情绪上来了,嫉妒心上来了,她才不管刚才发啥誓了。

但你要问我男人面对女人骂人怎么办?我只能说你就受着吧。假如你不还嘴,沉默,她情绪发泄不出来,后面将会有更大的“暴风雨”;假如你还嘴,跟她讲道理,理论理论,也会激起她的反感和好胜心。再假如你满口承认,我错了,我错了,她可能会说你敷衍,每次都敷衍。会反问你:“错了,你改了吗?”所以呢,没好办法,如果是新婚夫妻,那就抱住她使劲亲,别让她有开口的机会。如果是老夫老妻了,那这招我估计也悬。

中国夫妻都挺有意思,女性往往爱“反讽”一下男人,比如你对比一件事呢,她说:“那很好吗!”“那你赶紧去。”“你现在大忙人呀。”……诸如此类的话,如果是刚学会中国话的外国人,估计都要遭殃。但中国人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光听,还看对方表情或者眼神,一看,再结合话语,立刻心领神会了。往往会解释说:“没有,没有。”“就是说一哈而已。”“没有你漂亮。”……

中国还有两句俗语,第一句是:“有理不在声高。”还有一句是:“先声夺人。”就是没理,也得有“气势。”有人天生说话就像吵架,声大如雷,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

究竟哪一句俗语适合你,我也不知道。我无法教会你如何生活,但生活本身会教会你生活。你得慢慢去品味生活。于我而言,声大不了,“先声夺人”也不是我的性格。气势大,有时候看似是压了别人,更是“反压”了自己。

我母亲和我父亲吵架,我母亲总是声音很大,面红耳赤,看似她占了“上风”,其实呢,伤身体。心火大,吵完架心思不宁。我总是劝她:“妈,你今年都50了,还没有你儿子我通透,吵啥呢,吵不解决问题啊,还把自己气得。”

有一部分人有皮肤病或者其他诸如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病,一急,往往加重病情,要了自己的命。可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妻子就是,她就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火。其实事后,她都能意识到自己发火了,下次会注意。

人这一生,骂人与被骂,你喜欢哪个?我希望你哪个都不要选择,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生活确实有不能控制的时候,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不是一句空话。

曾国藩为什么被多人推崇,就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在30之后,仕途扶摇直上,终成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年轻时候,不怎么节制自己,而且口出狂言之类,容易得罪人。还暴饮暴食,有一次重病之后,父亲告诫他:“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说:“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所以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吵架,骂人是一种生活现象,你我他都有经历。我的标题是《骂人的艺术》,似乎是有点矛盾。难道骂人还是“艺术”?骂人还有讲究?我旨在告诉你,当骂人成为“艺术”的时候,你心境就变了,就不再是骂人了。骂,争吵,辩论,诉说,阐述,文章——这就是一个过程。

生活需要发泄的窗口,你一定要找到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去赢得生活和另一半。就好比,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但更喜欢和悦的女人。一个漂亮但满口爆粗的女人,多数是不招人喜欢的。真正的高雅和长久的高雅,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强大。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驴将统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