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文章
二月文章(精选20篇)
二月花·零点
文/听晓
二月的武城天气诡秘的犹胜四季当中的任何一个月季,不但风雪下的隐秘突兀,连气温都是反复无常。这使得见惯了北方大风大雪劲头的人狂躁不安,也令看透了南方温雨绵延的人恐惧异常。节气在一座简陋的郊区房间里表现得十足凶猛,让人将平常开一扇门漏一扇窗的简单动作转变得小心翼翼,似乎连某一刻水滴在地板上都能听到清脆的响声一样。
就是在这样寒冷的夜里,雨奇仍是要看着她亲爱的母亲辛苦地为自己擦拭周身,当做是一个简单的沐浴过程,而在此之前,母亲已经替她的弟弟小雨桥洗完了澡。明天就是传统的春节了,年三十的晚上,吴家人有自己的风俗,必须要在零点入岁前洗净周身风尘,静迎二月新春,倘若污秽不堪,只会被认作是吴家的罪人。
雨奇也不记得,吴家是在什么时候有的这种习俗,依稀的印象里,她就被母亲抱着在寒冷的天气里洗过澡,还有为此受凉过的记忆。但受凉总归是小事,每年的这个风俗还是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但那些年是她小,不会跑,才被母亲抱着洗的,后来的那些年,她却是奇怪的怎么也站不起来,直到被父亲送来的一对轮椅禁锢住,她就再也没有能站起来过了。
雨奇心里对父亲总是充满恨意的,因为是那个男人亲手将自己送到了那副轮椅上,之后她的脚就彻底与大地失去了接触。雨奇记得,在有一年的二月春节里,她顽强地从轮椅上挣扎而出,摔在地板上,周身冻的麻木不仁,等母亲将她抱回炕上时,父亲还是一脸责骂表情。雨奇认为,对着这样一位冷漠的父亲,她真的想不出什么好的词汇来。
三年的时光呼啸而过,对于雨奇来说,拥有改变的地方好像并不多,她小小的内心也考虑不出来其他的什么琐碎,除了自己的麻痹双腿长的更笨重外,别无他样。对了,这间房子似乎还是那么的凉,即便是在装了暖气之后,也无非是给新出生的小雨桥多点温暖,反正母亲也常说,女人的血本就是冷的,这话竟是多么有道理啊!
时光轮转多少年,这个马年的除夕又是不紧不慢而来,雨奇在被母亲抱着在浴缸里梳洗的时候,看到了洗手间窗台边上的玻璃,竟是模糊地被水汽沾满了。雨奇有点想去触摸的冲动,她伸着手指向那个方向抓去,母亲心领神会,也伸出手去,在玻璃上写出了两个湿润的字眼——“雨奇”!雨奇望着那两个字在慢慢融化,最后开成了两朵晶莹的花瓣状,她的心里也涌出一阵暖意。
二月已经来到,距离除夕的零点还有几个小时,而屋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和烟花已经陆续放起来了,“咚咚”的声音接连而来,震的屋子不时轻微晃动。母亲可能是想到了房间里的小雨桥,立刻匆匆走开,雨奇刚涌上心头的温暖霎时凉了半截,她望着窗玻璃上不断绽放的斑斓花朵,在二月冰冷的晚上,又陷入了一阵无边的恐慌之中。
父亲永远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吴家小小的房间里也不会冒出喷香的年夜饭,因为父亲讲过,吴家人的年夜饭必须要在守岁之后才能开始。沐浴守岁,岁过食来,这该死的吴家习俗,在雨奇心里更像是一幕阴霾:因为就是在有一年的除夕之夜入岁后,母亲在厨房里做菜,她受不了餐桌上已经做好的美味诱惑,挣扎出了轮椅,才摔到地板上……
父亲去了哪里?
即便是在多年以后的今天,雨奇仍是习惯性地在心里默念出这样的疑问。在这个零碎的家庭里,雨奇平时所见的人事风景本来就少,总是离不开那一丈见方的房子四周,母亲在寻常时节多半会在自己身边,唯有父亲,不但平日里难觅踪影,就连这样的除夕节日,他也时常不见。雨奇想到这,生生地打了一个寒战,从思绪中醒来,才发觉母亲又走近了洗手间,她抓起热水器上的热毛巾靠近自己,为自己擦拭洗净的水珠。
“妈,现在什么时候了?”雨奇被母亲抱在怀里走出了洗手间,等快要走到她熟悉的轮椅前,她不自然地问了句。
“大概是晚上九点钟,还早呢,还要三四个小时你爸才能回来,是饿了吗,雨奇?”母亲听到雨奇问话,走到轮椅前又停下了。
雨奇反应的很敏感,脑袋刚靠在母亲肩膀上,立刻撇向一边:“他不是我爸,我没有这样狠心的爸爸!”母亲似乎早已习惯了雨奇这样的动作,只能轻轻地抱着她,温柔地晃了晃,将她送到轮椅上,盖好了棉套。
“你这孩子就是叛逆心重了,有些话我说了你也未必肯信,还是要你爸亲自做给你看,你自然明白。”母亲淡淡地吐出这几句话,无奈地叹了口气后走开,雨奇知道,她是要去厨房准备今年除夕的年夜饭了。
距离零点之后的用餐时间还有几个小时,雨奇坐在轮椅上,倒也颇显无聊,本来她是特别好奇母亲的做菜绝活打算向她学习一二,但被父亲拒绝,说是柴米油盐钢铁厨具对小孩子家不健康;父亲拒绝这个也就算了,后来却又建议自己学习画画,还给她买了一大堆画具。雨奇想着就觉得委屈,那个男人为什么就不能真心的顺着自己的兴趣呢,不然,换作其他的事情也成,也不至于让她过了两年白纸颜料画笔的生活。
雨奇现在的房间里布满了自己的画,也不知道这间屋子的其他角落是否还有,总之,作画这件事情对雨奇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了。雨奇坐在轮椅上,观望着窗外的星空,白云,甚至是匆匆而过的飞鸟,流星和烟火,每一样景致都可能跃于她的画纸上,变成浪漫又灿烂的色彩。不管当初是如何选择,雨奇现在大抵是接受了这种纸笔生活。
“铛!”当午夜十二点的钟鸣响起的时候,雨奇似乎刚从梦境里苏醒,她揉着睡眼,才发觉自己刚才真是睡着了,应该是母亲将她推倒了房间里。雨奇就是在这时候嗅到了浓郁的菜香,伴着那股飘摇的味道,她摇下轮椅前行几步,准备打开门把手,又听到了外面大厅里响起了熟悉的对话声!
“奇奇睡着了吗?”
“应该是吧,不是你自己推他进去的吗?怎么又问我了?一年就回来这一次,刚回来就好好休息,就别过问孩子了。”
“我怎么能不多问下呢,在外面做生意久了想他们想的慌,我看别人都带孩子去做生意,我只能羡慕。”
“你又不是不知道雨奇的情况,还说这?”
“奇奇她怎么了,她肯定会好的!你别老往坏处想,我在边境认识了位大医,他说能瞧好奇奇的脚。我估计得要些钱,我还在攒,明年能攒满,咱们说好,要先治好奇奇,再考虑其他的。”
“好!好!我听你这个老实人的,世上都难再找到你这样的人了,不爱儿子爱女儿?”
“好了,别生怨气,我再卖力些,大不了再吃几年苦,最快后年就回武城来,再不离开你们了!”
“我就怕不是我有气,是你那宝贝女儿有气,你不知道。你最好跟她好好说说。”
“好好说什么?她不是挺随我的吗?喏,把这些颜料和笔给装到奇奇房里吧,别吵醒她了。零点快到了,我去洗个澡,等下吃饭。”
是父亲!雨奇听到这一番对话,突然就变的有点小小的激动。也就是在这个马年的除夕吧,她终于完整地听到了父母双亲的对话,她知道了,那个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父亲原来是在忙着外面做生意,是忙着为自己为这个家庭而奔波。也只有在这万家团聚的日子里,那个奔波的男人才有短暂的时间回家,让吴家的风俗持续,让这座安于武城外的房子,获得一个子夜的温暖!
窗外的灯光时隐时现,透进房间里,照在雨奇稚嫩的脸颊上,开出了忽明忽暗类似花一样的影子,显得斑斓又生动。雨奇强烈地感觉到,这个年头的二月零点时间正厚厚地落在一片片苍茫又模糊的光景里,她在心里默念着,回味着,心里似有万千言语要说,嘴上却是无可奈何。
雨奇最后是哭着将房门打开的,也就是在同一时刻,屋里的壁钟真正敲起了新年到来的零点钟声。在二月零点时刻到来的那几分钟时间里,雨奇仿佛是渡过了好几年的时间一般,她面带泪花,摇着轮椅,任带着咸味的珠子撒在手臂上;她看到的父亲形象,朦胧且深重,在闪着最耀眼的光芒。
就这样长大了
文/王涛
小时候听大人唱儿歌、童谣,似懂非懂,但那些和谐温柔的反复吟唱,给我们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逗我笑,学做公鸡叫。外婆对我好,叫我好宝宝。
月光光,照学堂。学堂后面一口塘,照得学堂亮光光。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抓的就是他。
朗朗上口,明白浅显,饶有趣味,用词活泼,生动形象,含有一种天然之美。叫我如何记不住!
于是就当二传手,教小女念童谣:小蜜蜂,格外忙,真会珍惜好时光,整天飞在花朵上,采集蜂蜜糖。建蜂房,真内行,蜂蜡铺得齐又亮,辛勤忙碌把蜡藏,酿成甜蜜供人尝。一学就会,经常哼唱。有回在老家菜园子里,蹦蹦跳跳,来回穿梭,好像变成了一只繁忙的小蜜蜂。
现在喜欢读儿歌、童谣,老觉得那是唤回童年温馨记忆的桥梁,过了桥就踏进故园的旧时岁月。
夜读董桥散文,说他喜欢一首《一年里的蔬菜》儿歌:一月菠菜才发青,二月栽的羊角葱。三月芹菜出了土,四月里菜嫩青青。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向下,八月辣椒满树红。九月大瓜面又甜,十月萝卜脆松松。十一月白菜家家有,十二月蒜苗水灵灵。按月份点出菜蔬时序,既有农耕知识,也见形容生动,确是好玩。这样浅浅白白的文字,给初学者捉摸造句的韵味,最是有用。
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回来吹笛子,接不回来捏鼻子。巴掌巴掌,打到二月二。割韭儿摊饼儿,家家户户带女儿。女儿不回懒腿儿,不带女儿穷鬼儿。两首童谣,反映我们扬州接女回家的风俗。
听女儿念儿歌:房顶上公鸡吹喇叭,谷仓里农夫把谷打,牧场里姑娘晒干草,河里的鸭子在洗澡。简直就是一首精彩的小诗,一行诗里的一幅画!当我们的视线从房顶移向谷仓,再移向牧场、河流时,我们依次看到了“公鸡吹喇叭”“农夫打谷”“姑娘晒干草”和“鸭子戏水”的画面。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动感的“忙碌的乡村”画卷。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乐趣,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喜悦。这样的歌谣,农村孩子感到亲切,城里孩子觉得新鲜。
杏花一枝春意闹
文/任崇喜
春天来到,首先展示的是花朵的笑容。这杏花春雨,把美丽的新装,披在树木、溪流、原野的身上,抚慰着冬日疲倦的身躯,也抚慰着孤寂的心灵。
“红粉团枝一万重,当年独自费东风。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范成大的总结,深得杏花春雨的意境。
民谚说,“桃花开,杏花败,栗子花开卖苔菜”,“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二月来,杏花开。杏花是在梅花之后、桃花之前所开的花。在我国古代,二月又称为“杏月”。在民间传说的“十二花神”中,杏花是二月的花神。对田家而言,杏花开放的二月,是一年农活开始的时间节,“望杏敦耕,瞻蒲劝穑”,“瞻榆束耒,望杏开田”,都是在劝勉耕插、勿失其时。
“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杏花占尽春光,为春着色,让大地春回,唤醒春天更多的笑脸。人处其间,恍然置身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红红白白一枝春,晴光耀眼看难真。”杏花含苞时,色纯红,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梅妻鹤子”的林逋有杏花诗:“蓓蕾枝梢血点乾,粉红腮颊露春寒。不禁烟雨轻欺着,只好亭台爱惜看。偎柳旁桃斜欲坠,等莺期蝶猛成团。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宋祁善作诗词,曾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由于这一“闹”字下得好,传诵一时,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才怜欲白仍红处,正是微开半吐时”。杏花随着花苞渐开,红晕逐渐褪去,至大开时,为纯白色。这时,难免落英缤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原来开花之处,已经结出豆粒大小的青杏。那花瓣已经没有踪影,不知飞往何处。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杏花究竟红色为佳,还是白色更美?众说纷纭,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看杏须看红,所谓“杏花看红不看白,十日忙杀游春车”。
有的人,则从花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在《北陂杏花》诗中,王安石对着白杏花吟咏道:“一波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即便为东风吹落,但那似雪花瓣,在一波春水上,顺流而飘,仍然芳洁不染。是为托物见志,寓意深长。
二月二
文/王富强
现代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传统习俗,每逢大事喜事都要诹吉时日。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算得上良辰吉日真不多,二月二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使二月二深深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后,玉帝对这种逆人伦悖道义之举十分恼怒,遂降旨龙王三年不准下雨。看到民间众生万物惨遭旱魃,龙王动了哀矜之心,偷偷降下一场大雨。讵料玉帝将龙王羁押天宫,压在山下。黎民百姓感恩在怀,天天为龙王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在农历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二月二龙抬头”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月二象征着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发展农业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每年这天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清朝雍正期间还要到“一亩园”举行亲耕之礼。过去曾有一幅叫《皇帝耕田图》的年画: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的大臣一手提竹篮一手在撒种,手牵牛桊走在前面的是一位七品县官;远处是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有了充足的粮食,国家才能强盛,社会才能安稳,这个道理历代君王都非常清楚,所以他们把土地和粮食尊为社稷、奉为神明。
以前家乡也有二月二压粮仓的习俗。记得家里有个粮仓,在房间的一角,占地面积3平方米左右,底部用水泥抹平,四周用砖砌得结结实实,上面铺上木板,再用稻草泥浆糊上厚厚一层,只留一个小小的仓门。那时农村鼠患成灾,粮仓的好处就是集中存放稻谷、麦子、玉米等,坚固的结构和外表,老鼠就甭想打洞偷粮。在仓内摆上香案,烧几张折叠好的黄钱纸,祈求当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所谓的压粮仓只是一种信仰而已,那是物质生活贫乏时期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种跂望,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现在再也没有人去压粮仓了。
二月二是一个没有忌讳俱事皆宜的日子,因此这天的大事喜事特别多,喜庆的鞭炮或远或近地响个不停。乔迁新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天刚麻麻亮,亲朋好友就开始忙个不停,扛家具的、拎包裹的、提袋子的,这叫越搬越亮。男婚女嫁的人家就盼着二月二,走在大街上,一辆辆排起长龙的婚车贴着大红的喜字,装满丰盛的妆奁,从身边欢快地疾驶而过,载着一对新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我一直铭记在心,不管工作有多忙,不管头发是长是短,二月二我都要象征性地去理一次发,算是对民俗的传承和尊重。有了孩子后,我又向儿子幼小的心灵灌输民俗文化,并带着他一起走进理发店,尽管人很多需排队等候,我也心甘情愿。一代代沿袭至今的习俗,我哪能随便摈弃呢?
民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不需要什么明文规定,像一个特定的符号标注在岁月里。一年又一年,人们还记在心里,还在不断地延续着传承着。有了这些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习俗,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平淡见真。
理出好兆头
文/李汝骠
“二月二,龙抬头”,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要理发、剃头,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小时候,每到二月二这天,母亲总要把沿街吆喝的剃头师傅叫到家里来为我剃头。师傅挑着剃头担子,手里拿着“唤头”,一边走一边擦着“唤头”,那声音清脆悦耳,悠扬动听,似乎在呼唤着人们来剃头。这一天,剃头师傅的生意忙得很,走出东家,进到西家。有人要剃头,师傅就放下担子,担子的一头挑着长板凳,让剃头人坐下,担子的另一头是炉火和又黄又亮的铜盆,烧好热水泡上毛巾,师傅拿出锋利的剃头刀在长长的皮带上磨几下,刀起发落,手艺纯熟。不一会儿,一个锃光瓦亮的光头就剃好了。师傅还要在光头上轻轻用手指弹一下,表示大功告成。母亲付了钱,用手抚摸着我光光的头说:“我儿今年要抬头喽。”说来凑巧,那一年我考了个全班第一名,在全校大会上领到了奖品,应验了“龙抬头”的说法。
后来我在太原成了家,有了儿子。二月二这一天,大人、孩子都要剃头理发。妻子是山西人,是勤俭持家的一把好手,能省就省。记得也是二月二,勤劳能干的妻子从供销社买了一把上海产的理发推子,向别人学习用推子理发。于是,我们父子的脑袋就成了“试验田”,由于妻的技术不熟练,推头发时就像生拉硬扯似的,痛得我呲牙咧嘴。儿子挺懂事,一声不吭,但眼角挂着泪花。后来妻子越理越好,成了我们父子的义务理发员,为家里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街面上大大小小的理发店、美发厅取代了走街串巷的剃头担子。有一年二月二,我带着孙子去理发店理发,店里生意格外忙碌,需要排队等候。终于轮到我们了,一边理发,我心中一边默念:二月二,龙抬头,爷孙去理头,期盼好兆头……
二月的影子与光
文/何安
以前总怕一觉醒来,身边的一切都会面目全非,每天从沉睡中惊醒,然后又活在飘飘荡荡的梦境里,日复一日。那些不能说的,不敢想的,不可再奢望的。都已经变成了纸上的文字,压箱底的故事,总在这样深情的日子,肆虐的狂风里,像一辆失控的跑车,随心所欲的奔跑。天气突然变得寒冷起来,温暖总是转瞬即逝,在平静中寻找惊喜,在惊喜中寻找平静,没有轰轰烈烈,也再不乏善可陈。每天都能看见新一轮的太阳,并且知道自己依旧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看着自己日益凋零的希望,与仍没枯败的梦想长在心口,不是葱茏的样子但从未消失。
就像从丽江的清晨兀自醒来,穿过四方街爬到狮子山的最高处,看着缓缓升起的太阳,看着这个世界从漆黑逐渐变得明亮,仿佛有一道光直直的射到心里,影子微弱的跟在光的后面,我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轮廓,清晰的洒在石板路的深洼,连同光一起。 二月在丽江的日子熠熠生辉,和四年前不同,那时心里满是沮丧与失落,甚至没有力气看头顶的太阳,看着身边的行人会觉得恍惚,试图在陌生的街道和人群里寻找快乐,无疾而终。四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平静,回到那个还算熟悉的城市,故人去,已成新。看着影子在清澈的河流里笑靥生花,在石板路上尽情跳跃,还有人们脸上的憧憬,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只是嘴角微微上扬。
驼峰客栈换了老板,陈设还是一如从前。唠叨坊始终深锁着门,再没有人声鼎沸,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就连大石桥上的足迹都依稀可见。街头巷尾哼唱的不再是侃侃的《嘀嗒》,而是野娃娃的《一瞬间》,还有宋捷的《我会想起你》,似乎顺着河流还能看见过去的影子,水里的光还是依旧通透明亮。阿安酸奶的房檐褪了色,四年前的留言应该烟消云散了。在登巴停水的日子算得上苦中作乐,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至少那些笑是真的发自内心。晒太阳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仿佛就是一眨眼,清晨的光总是提醒着每一个做梦的人,昨天已经成为了过去。
回程的火车上听着宋冬野的《鸽子》,看着一晃而过的景,想起从前的许多人。总是匆忙的相遇,又匆忙的分别。可是就算过了很多年后,我依旧会记得他们的笑,就算知道有一天或许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甚至是搜索枯肠。能遇到愿意驻足的人已经是万幸,不管是失落,还是无助,他们总会伸出手,说别怕。从前觉得一切都有尽头,不敢有所执着,呆滞的观望着未来而忽略当下,珍惜这个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后,才恍然领悟。我不想再苦苦等待或许这辈子都得不到的东西,坐过了车站,就硬着头皮往前走,就算是后悔也义无反顾。父亲说人生有很多选择,尽头是什么永远是个谜,选择了就大胆的往前走,朝着有光的地方走。
记得在丽江的一个夜晚,裹着毛毯和朋友坐在屋顶谈天说地,那是很久以来难得的平静,我渴望那样的生活,可无法摆脱强大的现实。最痛苦的莫过于把自己长久活在别人的期许里,日渐麻痹,直到行尸走肉般过着完全厌恶的生活。尼采说,你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就能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勇气选择流浪,就注定沦为平庸,我害怕和别人一样,然后发疯似的怀念孑然一身走走停停的日子,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清晨到另一个凌晨。一边失望,一变流浪。
很久以前看过一段话,有些姑娘天生适合宜家宜室的生活,所以无论再过多少年,她们笑起来总像是夏日枝头盛开的花朵。而有些姑娘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擦肩接踵的人潮里,在震耳欲聋的喧嚣里,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想我是后者。很多人都在问以后的事情,可是谁又能未卜先知,特别是在谜一样的二月,所以选择在二月出逃。人们都喜欢询问和刺探,出于好奇和关心,有时候沉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逃跑也是。选择任何一种姿态活着都没什么不好,在不同人的眼眸里有不同的样子。就像太阳下的影子,长短不一,在意的越多越不容易快乐。
卧室里的阳光不及丽江的柔软,但也足够令人昏昏欲睡。他们都走了,我和他们说起这里的阳光,可是他们感觉不到。人多了太吵闹,人走了又太冷清。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又害怕时光飞逝。要做到两全其美太难,或许这个世界就没有两全其美。在这样明媚的二月,看着窗外盛放的樱花,满腔的热情化为孤芳自赏。樱花实在幸福,有阳光也有愿意为它而停留的赏花人。至少我看到它会笑,哪怕它冷冷和微风起舞。生活总是充满惊喜的,就像好久不见的人突然出现,就像荒无一人的街道突然有了欢笑,就像一睁开眼睛世界就焕然一新。
头顶上二十多年的蓝天,忘记了当时是怎样的乐此不疲。那个时候阳光不太强烈,看出去的是一望无际。现在的阳光能把人灼伤,看到的也只是一个拉长的落寞的影子。二月总会结束的,然后又变成记忆中的二月,除了照片和只言片语,其他的又都将随风而逝,就像四年前的心境,只有看着从前的文章才依稀记起。做了一个失落的梦,醒来生活并不会因为失落而停止,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去做梦。就像天气,雨雪交加或许只是一时。春天到了,发霉的,潮湿的,枯萎的,都会焕然一新。一大早阳光就穿过窗外的桂花树,书桌大片大片的斑驳,书桌上的沙漏缓慢的流逝。昨晚又做了很多梦,睁开眼睛就零碎不堪,忘记了好,又有新的故事要发生。
趣味浓浓二月二
文/张叶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白居易这首《二月二日》所描写的景象,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家乡二月二赶庙会的情景。
我们家乡的二月二,那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传说中的青龙要在这天降临人间,从此雨水渐多,带来丰年。同时,蝎子、蜈蚣等各种毒虫也随之醒来,所以二月二那天,我们是忌讳触摸一些针线绳索之类的物品的,不然就会被毒虫蜇咬。因为龙能降服这些毒虫,所以这天要给龙的到来提供一切方便。如果家中有属龙的人,那天则不能推磨轧碾子,因为据说龙来了之后会盘踞在这些地方,假如推研磨盘,会将龙头碾碎,属龙的人在这一年里将会患头痛等疾病。
这天的重头戏从黎明开始。母亲早早起来炒黄豆,按乡亲们的说法,是炒“蝎子爪儿”,让蝎子不敢出来蜇人。黄豆用水洗过,晾干,入锅时不必放油,文火炒至焦黄时,撒入红糖或白糖,使豆儿粘成一串串,放置通风处晾片刻,入口香甜嘎嘣脆。这时候,平日贪睡的孩子们也早早起来了,带着自家炒的豆互相品尝,而后聚到一起去看各家大门口画的粮仓。粮仓是用锅灶里的柴灰画成的,多数为环绕的圆形,最大圈外侧有一个开口,画的时候嘴里要念“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听奶奶说,画这些圈,除了能让青龙顺利归来,还将可以蝎子蜈蚣阻挡在门外。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不懂这些,都觉得那些图案如同“麦田怪圈”般神奇。
吃“炒蝎子爪”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才有效,太阳出来之后,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去地去赶庙会了。去庙会的路旁有一条小河,河畔风轻细柳斜斜,各色花草竞相争艳,正映衬了李商隐的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和煦的春风,似乎将赶庙会人的心都吹化了。二月二的庙会是一年中唯一一个大规模的集会,会上有舞龙灯,还有各种稀罕古怪玩意儿以及平素少见的江湖杂技、南北小吃等。喜欢赶庙会的,多是意气风发的小青年,以及打扮俊俏的乡村姑娘,他们平日里朴素又保守,只有借着这热闹的日子,释放一丝儿隐藏的青春情愫,悄悄看他(她)一眼。至于那些八九十来岁的小孩,多半都是为着吃,买爆米花、甜甘蔗、糖葫芦,看耍猴等等。这天的庙会,几乎人人都是各有所获,尽兴而归。
今天又逢二月二龙抬头,刹那间我无比想念家乡了。
情人结,玫瑰香
文/红尘@一笑
漫步微风熙暖,静听咖啡小语,一阙驿动,两、三点相思,魂过处,香盈袖,你,只一个回眸,我,已月光倾城。情人结,玫瑰香。
——文/红尘一笑
二月,生长温情的季节,透过心草离离的呢喃,有玫瑰花的芬芳,暗香了情人节的天空,又有谁的轻唤,妩媚了谁的眼?
漫步微风熙暖,静听咖啡小语,一阙驿动,两、三点相思,魂过处,香盈袖。
钟情于二月,不仅因了这二月里有鸯梦微醺,更因二月里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换我心,入你心,始知相忆深”。是谁说过:这一生中,总会有一个人,陪你忧伤,听你欢畅;这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和你魂梦相通,心灵交融。剪一段柔软时光,种植心香,那浅笑迷离里,便会开出袅娜的花来。
思念,是此刻的主旋律吗?红尘深处,你一个凝眸,换我痴情一笑,一朵花语,满纸诗行……
依稀,是你含笑的眼,穿过蒹葭苍苍的水湄,将万般牵念摇曳,陌上花开,我等你来,星光旖旎处,相依相伴醉流年;依稀,是你温暖的唇,柔情两颗心的驿动,从此,高山流水,琴瑟相和,星月相耀,不诉离殇。
遇见,别问是劫是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放心牵起彼此的手,看流光飞转,听甜蜜婉转,品沧海桑田。或许,这一生所有的含苞,都只为了这一刻的缤纷;或许,这一世所有的期待,都只为了这一刻的春情荡漾。携丝丝缕缕的柔情,晶亮岁月的风铃,用一季妩媚轻扬,缠绵低吟浅唱,心相知,手相牵,你微笑懂得,我倾情相伴。
雪小禅说,每个女子都是自己的杜丽娘,心中都有一份一个人的爱情,一个人的芬芳。想来,这尘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在对视的那一刻,擦出怦然心动的喜悦,然后,感叹着,相见恨晚。一种情缘,若烟花般美好,纵使短暂,又何妨?庆幸,山路十八弯,我们终于没有错过;感恩,转角遇到爱,这一程,已足够温暖。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一缕月光,满盏衷肠,只道痴情深深深几许,莫问谁温柔了岁月,谁惊艳了时光?
凝一滴雨露,聆听花的微笑;抚一曲琴音,任云卷云舒。含情凝睇,低眉弄墨,从此,天涯海角两相依;从此,日子被裁成一段一段,每个段落都与你有关,每个二月里,都会有芬芳沁暖,穿过时空的门楣,绽放淡淡玫瑰香。
人这一生,总会有一个人是你解不开的心头结,总会有一个人是你看不够的蓝月亮,总会有一个人是你做不完的相思梦,总会有一个人是你流不完的痴情泪,总会有一个人是你读不够的朦胧诗,总会有一个人是你写不完的婉约词。你就在这心头结中彳亍成风,你就中这蓝月亮下羽化成蝶,你就在这痴情泪中翻江倒海,你就在这相思梦中立地成佛,你就在这朦胧诗中望穿秋水,你就在这婉约词中缠绵悱恻。
没有人知道,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情,属于浅相遇,深相知;更没有人知道,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情,属于默然相伴,寂静欢喜。于万千的人群中,于无际涯的时光里,一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奔赴到你的人生中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缘?四目相望的日子,是年华里最美的时光,纵使隔了蒹葭苍苍的水湄,仍会有阳光般的欢喜在心里,因为知道:无论何时,月盈,情在;月缺,情亦在。
剪一缕二月的柔情,芳菲呢喃软语,陌上流年醉,共闻此花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拈一支玫瑰,遥寄远方思念,陪君笑醉三千场,不诉离殇。
亲爱的,你,只一个回眸,我,已月光倾城。
情人节,情人结,双丝网,玫瑰香。
二月春风似剪刀
文/娄炳成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却处处已是柳枝吐翠,樱桃泛白,油菜现黄,杏花绽蕊,桃树挂蕾了;虽然还没有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那般繁华,那般热闹,但还是明显感觉到了大地的蠢蠢欲动,春意荡漾,万物复苏。二月是年方及笄的处子,青涩中见鲜活,恬静中发萌动,矜持中有好奇,酣睡中枕美梦,羞怯中露俏皮。拥有了二月,便拥有了春天,拥有了四季,拥有了人生,拥有了整个世界。
其实,我们对于早春二月的感受与认识,赞美与感叹,钟情与爱恋,只是古人的情感与思想的重复,一点都不新鲜了。唐诗中有许多关于早春二月的诗句,在这个季节里赏读,会觉得分外的贴切、亲切、深切,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贺知章在他的柳枝词《咏柳》里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三句也就是一些很平常的语言,唯独这“二月春风似剪刀”成了警句,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春风成了剪刀,柳叶成了剪纸,拟人拟物,生动形象,令人叫绝。
李商隐的七律《蜂》写道:“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早春二月,就可以看见勤劳的蜜蜂了。诗人把蜜蜂的身形体态,比喻为宓妃的“细腰”和赵飞燕的“身轻”,读来不禁令人生出无限遐想。再者,崖蜜主要产于云贵,我们陇南也有,但没有形成规模,其蜜一年两熟,是中华蜂在悬崖峭壁上营巢而酿成的优质蜜,比现如今引进的意大利蜂一年四熟的蜜价格昂贵。这首诗不仅咏物叹时,还使我们知道了中华蜂与崖蜜的悠久历史。
冬日的沉郁正从一些阴冷的角落缓缓退去,随之而去的,还有一如冬日的忧郁心情。时光流转,春天又至,院中的蔷薇又会再度织出满墙的锦绣;那一株桃树,也会再度晕上了一抹微红,牵引我和过路者的视线。而我,很想就这样以草色为帘,以花香为茶,手握一卷诗书,默默地品,静静地读。摈除红尘里的喧嚣,世俗的浊气,让一颗浮躁的心片刻间沉静,在淡淡的春的花语中,将如花的心事汇成一条潺潺流芬的河,蜿蜒流过几近干涸的心。
经过一冬的沉寂,终于又盼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日子,那些少男少女们终于又可以轻挽秀发,轻扬素裙,轻轻哼着一首歌儿,在星星点点的花丛中追逐穿行,听百鸟婉转,闻百花飘香,让裤脚裙边洒满属于青春的芬芳。终于可以端坐抚琴,用如潮的思绪拨动时光的琴弦,弹奏出泠泠如水的音韵,缭绕过手中的一杯清茗。“幽兰生庭前,含薰待春风”,植满新绿的岁月中,你欣喜地发现,这个春天里新到早晨又是别样的明媚。
抑或,在细雨中再度梦回那条童年的小河,去倾听“时有落花至”的清音,去轻嗅“远随流水香”的芬芳。让淡淡的春水在眼眸中荡漾,浓浓的春意在眉梢上凝结,随着一汀烟雨一树杏花,氤成一幅恬淡而又飘渺的山水渲墨。纤细的雨丝,步履轻盈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春姑娘笑意盈盈,欣欣然撩开神秘的面纱,随着春风春雨轻盈飞舞,绽放自己的美丽。沉睡了一冬的草儿也开始揉揉朦胧的双眼,伸伸懒腰。和蔼可亲的春,用柔嫩光滑的手掌轻轻抚摸草儿、花儿、苗儿,唤醒沉睡的万物。
崔护在他的七绝《题都城南庄》里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虽没有写出时在早春二月,却也以桃花代替了。是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人事如何变化,日升月坠,潮起潮落,花开花谢,终归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就让我们轻装简从,迎着东来的和风踏上征程,向着各自的目标出发吧。
二月二的传说
文/王贵宏
儿时二月二的主要吃食便是猪头肉了。父亲通常会在前一天,将年前冻在仓房里的猪头拿进屋化冻。二月二当天,父亲先在院子里生上一堆旺火,搭个三角架,将猪头吊在通红的火上,“吱吱啦啦”地将猪头上残余的猪毛解决掉。同时,用烧红的烙铁仔细地烧掉藏在猪耳朵和皮皱中的毛。此时,院子里便会弥漫着一股糊焦味儿,那味道是节日里才特有的。在漫长的岁月中,那味道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处理好的猪头要先用清水洗刷干净,再放进煮沸的开水里烫一烫,父亲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去掉猪头的腥味。倒掉开水,将猪头放入刷洗干净的大锅中重新添水,加上调料,真正的烀猪头才算开始了。父亲烀猪头不急不燥,火候把握得当,开锅后大火烧十分钟后改文火,这样的肉软烂、味道好。
至于为何要在二月二烀猪头吃猪头肉,我曾问过父亲,他说:那是因为猪头属猪身上的等外肉,没有其它部位的肉好吃,所以一般不会在春节期间吃。而元宵节过后,各家各户过年准备的吃食已所剩无几。到了二月二,便用猪头肉来补贴一下。此后,若再想吃肉,大部分人家就要等到下一年了。我这才明白,原来二月二吃猪头肉的习俗源自解决春节留下的边角余料。
豪爽的北方人在吃方面费的心思并不比南方人少。猪头肉的吃法也有很多。有一道地道的北方菜叫“猪头糕”,俗称“猪头焖子”,是红白事都要登桌亮相的菜。说起“猪头焖子”这道菜的来历还有个故事。据说,此菜是郑兴文在道台府事厨无意中留下的。有一年腊月,府内厨房杀了几头猪,以备过年之用。厨役们忙了一天,还剩猪头没有烀,第二天道台请客吃“杀猪菜”,现做又来不及,只能连夜把猪头烀好。郑兴文嘱咐一个厨师,记得晚上把猪头烀好。厨师满口答应,可是过于劳累,烀猪头时不小心睡着了。第二天早晨郑兴文来到厨房,发现猪头烀得一塌糊涂,又气又怕。为了补救,郑兴文试着将猪头肉和少量烀猪头的汤放在一起冷却,凝固后切成块,又调了两种蘸汁,提心吊胆地端到道台面前。没想到道台吃后连连称赞,说这道菜清凉爽口,郑兴文悬着的心才落了地。道台问这道菜的名字,郑兴文随口回答:猪头焖子。这道菜自此成了道台府厨房的保留菜,后来觉得名称不雅,改为“猪头糕”,民间依旧称“猪头焖子”。
父亲做猪头肉也比较独特,他把猪耳切成丝,拌上炸熟的花生和焯熟的波菜,淋上辣椒油和少许醋,再撒上葱蒜末拌好,这道菜香而不腻,色香味俱全,是下酒的佳肴。还有辣椒炒猪头肉、猪舌蘸蒜泥,都让人口舌生津,久久难忘。
“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吃猪头肉已算不上珍馐佳肴,但这个民间传统节日却让我们同样拥有一份好心情,让我们满怀希望的迎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的一年。
二月,一字相思情寄处
文/断箭断魂
未名时节
着一袭淡紫长裙
轻挽一季浅素年华
长发为君留
烟水笼沙
桃花盛开
此刻
是如初的笑嫣
你一直是情怀温婉的女子,聆听一首离歌,挽不住时光前行的匆匆,挽不住如花美眷的似水流年。不知有没有来生?来世只是一场空等,切切的期盼,只缘感君一回顾。仰望夜的星空,流星急急地滑落,寂静的周遭。终于明白,从此,听雨的歌楼,长袖霓裳,叮咚声响的风铃中,烟雨江南的街角,又多了一个与寂寞相依相爱的女子。凝神遥望,知否,这是一场梦,水月镜花。
适时的转身于岁月的年轮之中,无法扭转,曾经长亭灯影,水岸烟波,共千里红尘。曾经如初的最美,却是今生飘渺的过客,为欢几何,一似这漂泊的小舟。小径香茵,清馨四溢,谁曾牵手走过?小石桥,落叶飞花,片片凋零。青苔几朵,遍布苍痕。知否,牵牵手,就足够。如今斑驳的梧桐枝,凌乱了曾经的梦,有谁看见一个孤寂的身影,指尖的柳枝,身后的幽香,寄与谁?
独上灞桥,暗泪滴。在冷风的旋律中,沾满了前尘的笔,书写一抹凄迷残红,一纸相思,一抹挣扎。知否?陶醉在一个人的故事里,自愿沉沦,你在,爱在,左右的幸福,便是彼岸一朵花。春复秋,夏与冬,四季轮转间,你的纤手划出季节变更的弧线,深夜里走过长街,看万盏灯火,温暖闪烁。为你写诗,江南的小巷,结着丁香愁怨的女子。轻轻地拈一朵相思的花,共一缕红尘的风,弹奏一首婉约缠绵的爱情绝唱,听雨,阶前点点滴滴洞彻,一干二净的黎明。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谁掀起一幕幕记忆,折叠成泛黄的情笺?青鸟不在,谁可将这寂寥的念,寄鱼书尺素,恋恋心寒。手掌心里的痣,如何于掌心散开,不会消散,轻闻,书卷味道,注定薰醉。无情的岁月,光影的流年。你的那一首隔世的青调始终袅袅,如此清晰,如此动听。
闭上眼睛,散落在芬芳花间的,爱恨嗔痴的幻影。
手执往事,凋零的红颜成落花,划过心海的疼痛。
因为懂你,所以微笑着回忆。
因为懂你,所以把青丝熬成白发。
水边的人儿,滴雨的湖面,再也看不清你迷人的倒影,烟花落尽,知否,曲终人散。知否,执念着等你,以花的姿态。一任纷飞的细雨打湿曾经干涸的记忆,一任来往的冷风拉长多少萧索的疼痛,多少红烛泪痕,却依然挽一眉浅笑,盼一场如初相遇。惟愿心不再飘零,一世倾城,一世倾心。
莫负春光
文/李守金
轻轻地,美丽的春姑娘已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了。一双温婉柔情的巧手将多彩洒向人间,给大地换上了件件新装。草木展露绿意,花儿微笑绽放,蜂蝶在花间忙绿,小溪欢快歌唱。轻装的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新一年的耕耘,播种新的希望。是日,适逢周末,日丽风和,不胜欢喜。携妻将子,振臂一呼:走,我们踏春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河堤。走进公园,远远的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齐着河两岸高大柳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柳树,这位春的信使,每当春回大地,万物还在沉睡之中,她就最先感知春的讯息,第一个醒了,枝条软了,绿了。缕缕春风吹过,万千枝条,飘摆摇曳,密密的,细细的,飒飒的,就像是一片缥飘缈缈的绿烟微微游动的翠云;走近看,又好似绿珠儿串成的一副副门帘;倘若再钻进去,则宛若置身于丽人绿色的秀发当中。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贺知章的《咏柳》 佳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是诗家的爱物,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不断激发着历代文人墨客的灵感和想象;柳就像一位已经长成的邻家少女,披着满头绿油油的长发,低眉含笑,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仿佛在沉思,仿佛在憧憬着什么。
柳是沿河公园的标志,其他树木也不甘落后,矮点的女真、龙柏、海桐及红叶石楠,高大的玉兰花、榆叶梅、樱花、法桐等都争相吐绿。娇贵的香樟树,经历了2017年入冬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和连续几天零下16℃的低温后,元气大伤,2018年暖风早就把它们唤醒,已枝繁叶茂,馨香馥郁。沿河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春天的沿河公园,那真是花的海洋。当小巧玲珑的迎春花就要谢了的时候,暖风会把春天到来的喜报交给第二个春的使者——杏花来传播。“二月杏花独洒娇”。不错的,朵朵杏花像只只蜂蝶闹上枝头。看,那雪白的杏花,如纱如玉,洁白无瑕,悄悄地告诉我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故事。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伴随着温暖的春风,桃花也随即热烈、慷慨地争相展瓣吐蕊,个个笑红了脸,在春光里旖旎着,但不过几天的功夫,花瓣儿就褪去云霞般的红,随春风飘舞,跌落到刚刚钻出地面的小草边。一场春雨过后,树上的,地上的,都不见了踪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如雪为人开,就在这如雪的花海里,我们一家三口在树下不停地穿梭,儿子兴奋得不停地喊着“这棵好,妈妈爸爸,来看这棵。”淡淡的香气引来了不少的蜜蜂,在梨花上嗡嗡地飞着闹着忙碌着。
人工种植的几片油菜花,形态各异,有的刚刚开放,金黄的花瓣闪闪发亮;有的早已开放,花瓣落了,花蕊有点青青;还有的含苞待放,鼓鼓的花苞仿佛要破裂似的。最寻常的是遍地的野花、野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几场小雨后,全都探出了脑袋,绽开了笑脸,眼睛还眨呀眨的,迎接春天的到来。
一曲曲春歌在悠扬传唱,一弦弦春曲在不停拨响,一首首春颂在高空嘹亮,新一年的希望在此刻绽放!站在春天的门槛上,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放飞欢快的心情,纵情歌唱!趁着大好春色,走,踏春去!莫辜负这青春的美好时光!
二月山野
文/任随平
正月是一杯浓酽醇香的烈酒,醉了东风,醉了阳光细密的针脚,而时光,就像这针脚里游走的丝线,不经意间已走上二月的花毡,整个山野,便沉浸在草木萌动的馨香里。
时近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便是仲春时节的开始。若是夜半风轻人静,窸窸窣窣落过一场春雨,黎明推门而出,澄澈的阳光的细线丝丝缕缕地穿过杨树干枯的枝桠流泻下来,青青瓦舍泛着润泽的光芒,人浸染在浓郁的和煦里,眯缝了双眼,抬手而望,只见远山苍苍茫茫的褴褛已被鲜嫩的草色所遮蔽,这时候,你我便迫不及待夺门而出,毕竟,春色虽不及夏花之绚烂,但却孕育了秋之成熟与收获,于是,春色满含了惊喜与期待,令人心向往之。去往山野的脚步一定要轻而又轻,路旁的草茎托举着珠露,却是那般孱弱,好似积聚了全身向上的力量,极力地托付着,一不小心,脚步挪移的跫音都会将它们震落下来。那么明亮的珠露,有如喜泪般干净透亮,浑圆的身体里包裹着春天的全部热望,颤颤悠悠,似娉婷而立的女子,似乎每一滴,都能润泽出一个明媚的春晨。及至到了山野,无需疾步而行,成片成片的草色浸润在旷野的安谧里,就连一声声简短的虫鸣,除了轻盈的赞美之外,别无拖沓之音,似乎它们的梦想亦如蝉翼般透明别致,容不得尘埃与污浊。轻轻地附身,抑或安卧在草茎稀疏的空地,让鼻息贴近草叶的呼吸,你就能听见地脉涌动的声响,如麦浪阵阵,簇拥着你的心脏与爱怜,渐渐地,你的呼吸就会急促,急促如马蹄疾走,急促如震雷过耳,春潮的马车就会纷沓而至,在简短的时日里开进村庄的每一处空地,踏上村野的每一寸肌肤。
暮晚时分,丝丝缕缕的雾霭从山顶笼下来,飘飘渺渺,罩着漫山遍野,如薄纱,但比薄纱更有质感;似雨帘,但比雨帘轻盈。就这样萦来绕去,将整个山屲裹挟在梦幻里,人行其间,如入仙境,来不得半点惊呼与匆忙,唯有独坐山巅,安谧内心,方能悟化这美妙的境界,颐养身心。此刻起身下山,暮色就跟在你的身后,如一袭长袍,将村野,草木,青青的瓦舍围拢起来,山下明灭闪烁的灯火,顺着炊烟缥缈的方向氤氲开来,给人温暖与恬静的感觉,牛羊归圈的唤声,正在将村庄的绵密点燃。
二月的山野是孕育生命成长的温床,每一缕清风,每一丝草色,都是山野的王者,它们将春天辽阔的爱灌注在无垠的山野,就像群山环抱的小河,以澄澈和甘冽滋润着大地,滋养着辽远的穹苍,穹苍之上的云朵,鸟雀和游走的神灵,共同守护住山野明媚的春日,悠远而又恒久。
仲春二月
文/寇玺
正月过去,天明显暖和起来,洛阳进入了仲春时节。
仲春指的是春季三个月里中间的一个月,也就是农历二月。这时的世界正处在一个万物生长的时期,玉兰花开、迎春飘香、柳吐新芽……大多数人们熟悉的花,都赶在这时竞相开放,沉寂了许久的大地,仿佛一瞬间被染上了缤纷色彩。
农历二月,迎来的第一个重要日子便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洛阳民间相传,武则天改唐为周,使得玉帝震怒,命令四海龙王不得向人间降雨,以示对武氏的惩罚。司职天河的龙王眼见人间江河湖海干涸,五谷不生,路断人稀,便偷降甘霖,最终被玉帝贬到红尘压在山下,并立碑书诗:“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为了报答龙王降雨的恩情,人们便在二月二这天,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以此帮助龙王重返天庭。山区的人则会唱祈雨的歌词:“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最终,人们的行为感动了玉帝,他在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在祈求春雨和丰收。
“二月二”在洛阳还有个特殊的含义。据《洛阳市志》载,古时候,这天也叫“花朝节”,武则天时兴起,到北宋最为隆重。那时洛阳城中就有不少人种植牡丹,在花朝节这天,人们结伴踏青,赏花春游。
对如今城市里的人来说,“二月二”理发的习俗保留至今。长辈们说,老洛阳有腊月二十七以后不再剃头之忌,到了“龙抬头”这天,刚过了一个多月,正适合理发。所以,不少人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讨吉利“剃龙头”。
今年农历二月初八,迎来了惊蛰节气。惊蛰在“九九”的第三天,“九九”过后,土地开冻,洛阳人的春耕就在这时开展起来。
念着“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春耕多一遍,秋后多一担”的农谚,人们忙活在田间。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了。
土地开冻,冬眠的蛇虫鼠蚁也被唤醒,除了忙春耕,民间还有些与除虫相关的习俗,如“打小人”。节气当天,人们手持艾草,以香味驱赶害虫。时间长了,这些害虫有了指代,也象征身边的“小人”,伴着传承与演变,如今,不顺心的人拍打纸偶,或是到庙里烧香拜佛,都有“打小人”之意。
在洛阳的一些郊县或山区,人们要在自家门槛、窗台上放一些用玉米面做的灯盏,里面放上食用油,插上灯芯点着。这样,晚上蝎子就不敢出来蜇人了,第二天,这些面食还能供人食用。
那边农民忙着春耕,这边我们也来了任务。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五,是洛阳人上坟扫墓的日子。洛阳的上坟习俗是一年两次,一次在清明节前,俗称“上春坟”;一次在中元节至中秋节之间,叫“上秋坟”。
小时候,我常随家人到邙山上坟,记得亲戚们都带着各色凉菜、烙馍做供食,香、纸元宝、白纸条和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坟上,家长们忙着摆供品、往坟头树枝上挂白纸条,孩子们也帮忙挂。两指宽的长纸条挂满坟头树枝,白花花随风飘着,代表这里已经有后人上过坟了。坟顶也要压上一块纸,代表“褥子”,再添些新土,点燃鞭炮,全家磕头祭祖。上坟往往要全族出动,人数的多寡,代表的可是家族人丁兴旺的程度呢!
忙碌着,忙碌着,感觉白天越来越长了,看看日历,农历二月中的第二个节气——春分就到了。
在洛阳,春分又被称为“日夜分”。据《春秋繁露》中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到了这天,太阳的位置在赤道正上方,昼夜时间相差不多,春分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这时的土地含着暖气,春苗返青,得抓紧往地里浇水施肥啦!
农忙的日子,少不了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民间流行在对开红纸或黄纸上印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画面,叫“春牛图”。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拿着春牛图到各家各户串门,根据看到的事物说些和春耕有关的吉祥话,语句押韵动听,一直说到主人乐得给钱为止,俗称“说春”。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古诗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这火热的农忙之时,万物生长之际,可别误了大好春光!
二月二
文/儚裡噓喥
呵呵,二月二,龙抬头。
按照习俗,今天是该吃猪头肉的。按照惯例,今个儿中午食堂是该有猪头肉吃的。
我去得早了一点,果真有猪头肉。和以往一样,一桌两盘。和以往一样,一盘瘦肉多一些,一盘肥肉多一些。和以往一样,瘦肉多的那盘摆在领导通常就坐的那一边。
我看看左右无人,就偷偷把两个盘子调换了位置。等人来得差不多了,领导也来了,果然不出我所料,领导看着眼前的盘子嘟囔了一句:“挺肥啊!”我听了,心中暗自好笑,擦擦嘴巴,吃完走人。其实我更笑自己,我今生注定是不能“进步”了。
下班后,一路颠簸去岳父家接女儿。本想接了女儿就回家,可还是去了菜市场,买了些猪头肉和其他小菜,陪老爷子喝几杯吧。
吃喝之间,我跟老爷子指点江山,纵谈古今。酒至半酣,我忽的想起了已离我而去多年的父亲。
那一年,也是二月二,大概也吃了猪头肉吧,也许没吃,我真的记不清了。那天,病危的父亲笑谈,他熬过了二月二就有盼头儿了,因为龙抬头了嘛。他这话可能是为了给被病痛折磨的他自己打气,也可能是为了给担惊受怕的全家人打气,然而就在二月初五的夜里,属龙的他却抬不起头了。
想到这些,我语塞了。这时加班后刚回家的老婆打来了电话,岳父见我言语少了,以为我要着急带着孩子回家,就喝干了余下的酒,结束了晚餐。
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给女儿讲了这段往事。她一定听得不大明白,但我还是建议她,要记住类似于今晚陪她姥爷吃饭这样看似平常的情景。她说她记不住,那么多的事儿为啥都要记住呢?我说,也不用刻意去记,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你会不经意想起的,而那必会是一个令你感动的回忆,即便它是痛苦的。女儿还是似懂非懂,但我知道起码她会记住二月二的习俗的。
呵呵,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回娘家
文/王忠范
老爷岭下的乡间老家红旗社那地方,一直把农历二月二当作雨节来过,是个快乐多趣的好日子。这天讲勤劳,讲亲情和友情的交往和顺,就是图辛勤合作多打粮食获得好年景。祖父曾教我一首这样的老民谣:“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夺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勤劳农家乐悠悠。”
二月二的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节日的到来。在我家,祖父拿起小木棒敲敲房梁,目的是叫醒还在冬眠的龙准备降雨。他接着撒草木灰“填仓”,祈愿五谷丰登。祖母把早就用秫秸棒串制的“龙尾”挂在窗前,屋里拉花,显现出节日景象。父亲母亲都是勤劳能干的样子,他们先去田里踏垅而行,表示亲近土地;然后回到院子里整理绳套,试车试犁,意思是开始忙着备耕生产了。我们这些孩子手拿扎满爆米花的树枝,结伙成帮地跑到街头上,欢欢乐乐地一边吃一边唱童谣:“看一看,瞅上瞅,金豆开花龙抬头;春风吹,春雨流,今年又是好年头……”
太阳升到两竿子高的时候,出嫁的女儿只要娘家在本村或者附近的邻村,都要笑眯眯地回娘家。孩提时代,母亲每每二月二回娘家,我总是跟随做伴,美滋滋的。可去姥姥家之前,必须剪头理发,还要把头发梳得光光溜溜。我小的时候农村剪头都是笨刀笨剪子,不但疼,而且一不小心会划出血的,所以有些害怕。这时母亲就念诵流传的童谣:“二月二,春开头,小外甥,先剪头,去到姥姥家里头;姥姥笑,在炕头,伸出手,摸咱头,让咱将来占鳌头。”走出家门时母亲按老习俗带一块叫回娘肉的精肉送给姥姥。这孝敬娘家妈的肉,表示女儿没忘自己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更知道自己永远是妈妈的心头肉。有这样一首民谣:“二月二,进娘房;一块肉,孝敬娘;心连心,粮满仓。”
母亲回到娘家,姥姥特别高兴,端出来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姥姥给我往脖子上挂上一桄线,意思是好养活长命百岁,也表明亲情丝丝缕缕代代相传。舅舅抓起爆米花塞满我的衣兜,然后领我去跨小河钻树林追鸟望云,玩得痛快。这叫:“舅舅外甥笑笑笑,遍地春光好好好!”午间,我和母亲跟随姥爷、舅舅往地里送几筐粪,田头插几枝柳,田间扬几把雪,祈愿风调雨顺,庄稼茁壮,有个大好的年景。
听说母亲带我回来了,左邻右舍便送来自家做的油炸圆果,说是吃了二月二的圆果不会腰疼的。我们也把从家里带来的春饼、春糕送给别的人家,是礼尚往来。乡间二月二的这种村俗乡风暖融融的。晚上,姥姥家吃龙耳饺子、龙须面和猪头肉,越吃越香,姥爷、姥姥看着我吃的样子笑个不停。饭后,母亲带我跟姥姥一家人一起看舞龙看乡戏,玩有趣的套圈、跳格游戏,特别欢快。母亲说这是二月二乐,农家这一年的日子更红火。如今进入了新时代,老家那地方过二月二似乎更讲究了,我觉得那是亲情乡情的回归。
二月絮语
文/天野浪客
乍暖还寒时候,最容易心怀期待。期待雨水,期待阳光,期待柳絮纷飞,期待含苞待放,期待鱼影鸟啼风铃鸽哨,期待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残雪还在,山已渐渐丰腴。倚窗守望,何如步出东门。沿一条软泥小径,走向广袤原野,看枯草之下,新绿隐隐,寻荆棘深处,暗香阵阵。抛却几多闲事,捡一首久违的小诗。
风可还是那年的风?掠过发端,撩拨起青春的躁动。
向天空搜寻,向大地问讯,抖落蛰居的红尘,溯流而上,在那最幽深的溪涧,寻一池清泉,濯洗沐浴,再去那白云深处,寻找结庐的石屋。
有诗有梦,定不负那山中明月。
或者无书无酒,但诗还是诗,梦还是梦。二月,一些什么,才刚刚开始。
二月小蒜
文/吕晓宁
过了阴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没几天,心灵手巧的春风,便雕琢出了人间的红花翠芽和白絮绿畦。野小蒜早早便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成为二月春风里一道并不起眼的风景。
周末恰好风和日丽,正是去山上挖野小蒜的好日子。午饭过后,挎着竹篮子,拿把小铁铲,沿着崎岖的山间小径,朝着司马迁祠的后山走去。那儿有大片的山坡荒地,正是适合野小蒜生长的好地方。
大山好像刚从冬眠中睡醒的样子,萌萌地张开了眼,慵懒地伸了下腰,脱掉深褐色的外套,随手披上一件淡绿色的披肩,又轻轻吹口气,便催开了漫山遍野的迎春花,也涨满了山脚的小溪水,整座山滋润了起来,芝水河欢快了起来,杏树的脸也红了起来。山的美和花的香诱得小草也从泥土里偷偷探出了头,怯怯的,嫩嫩的,翠翠的。山坡上,沟壑边,小径旁,一小撮一大片长满了。跟来的小黑狗撒欢地跑着,跳着,打着滚,咬着尾巴转着圈,搅动起一阵春风,让河畔上的一排杨柳吟唱出一行行白茫茫、虚蒙蒙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明的诗句。
在朝南向阳山坡上的草丛中,很容易找到野小蒜。野小蒜,农村人多叫小蒜,叶子多为半圆柱形,中央稍空,有点像细细的韭菜,比绿草的颜色更深一些。一般是一窝一窝地生长在草丛中,运气好的话也会遇到连成一片的。白色的小蒜头深藏在地下七八厘米处。挖小蒜最好用的工具便是小铁铲,把小蒜的叶子用手轻轻捋起来,找准根部后,用小铁铲在四周撬动,不能离根太近,以免铲断了根茎,等周围的泥土松动了,一手抓扶着叶茎向上提,一手用铁铲从根部往上挖,挖出后用铁铲在根部轻轻一敲,泥土散落后便露出了胖嘟嘟、水润润的小蒜头。小的如黄豆,大的似珍珠,一颗颗嫩白剔透、晶莹如玉,一股蒜香夹着泥土的潮湿味沁人心脾,逼走了胸中的烦闷之气,不由人神清气爽。
一顿饭的功夫,就挖了半竹篮的小蒜。蹲的时间久了,站起来伸了伸腰,倚着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杏树坐下,静静领悟独处静思的快慰。有时候,可以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黄河岸边游荡,去体味上善若水的品格;有时候,可以一个人在竹林中静坐沉思,去品读竹子洒脱有节的气质;有时候,就这样斜卧于山顶之上,观蓝天上风起云涌,就有了云卷云舒的淡泊随意;有时候,手捧一杯清茶,什么也不想,就把自己揉碎在茶香氤氲中,任时光流逝,与命运相视,和灵魂交流,才会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就如这安安静静生长于山野之间的一株株小蒜,虽没有鲜花那样灿烂,却从来不惧风吹雨淋,一年又一年经历着生命的轮回……
太阳西斜的时候,提着满满一竹篮小蒜满载而归。回到家后,把小蒜择好洗净,晾在篮子里,更显得白生生、绿莹莹,如翡翠雕琢一般。小蒜的吃法颇多,我最喜欢母亲做的油泼蒜泥辣椒酱。把小蒜和少许香菜切碎捣成泥糊状,上面撒一点辣椒面和食盐,浇上半勺烧滚的豆油,搅匀后夹在刚出笼的馒头中,便是一道绝佳的美味。
俗话说:“二月小蒜,香死老汉”。在满巷子都是油泼小蒜的香味中,引来邻家的几个小“馋猫”,一大盘小蒜瞬间被哄抢一空,而留下了满院子整巷子的欢声笑语,如阳光般灿烂,似春风般欢快……
童年的二月二
文/乔兆军
在童年的记忆里,过了春节和元宵节,紧接着,农村里最热闹的便是二月二了。这一天最让我难忘的是:吃玉米花、吃春卷、剃龙头。
那时候,家家户户缺吃的。我们盼过二月二,主要是为了吃。一到正月底,母亲便到河滩去挖一些河沙,洗净晒干,用细筛子过一遍备用。二月二这天,母亲把沙子倒进铁锅里烧得烫手,再倒入选好的玉米粒,拿着玉米芯,不停地在锅里搅,不一会儿,就听玉米“噼里啪啦”争先恐后地炸开了花。
早上去学校,口袋里装满了玉米花,捏起一颗,高高抛起,仰脸张嘴,玉米花就不偏不斜地落入口中,“咯嘣咯嘣”嚼着,又脆又香。一把玉米花就足以让我们吃得满嘴留香,回味无穷。
吃玉米花象征着“金豆开花”,龙王上天,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生气,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天河的玉龙不忍人间生灵涂炭,就偷偷降了一场雨。玉帝震怒,将玉龙贬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并立下规定,只有金豆开花才予以释放。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猛然想起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炒玉米。玉帝闻讯金豆开花,只好将玉龙释放。从此,二月二爆玉米花的习俗就流传至今。
二月二这天,到了中午,一定要吃春饼的。吃春饼又叫“吃龙鳞”,母亲用温水和面,和好后揉成团,饧一会儿,切成大小适中的剂子并擀成薄饼,用小火烙成。拿起一张热乎乎的春饼,既软和又韧性十足,将豆芽炒肉丝、酸辣白菜丝、葱丝卷入春饼中,然后蘸着面酱吃,香喷喷的滋味润透心田。
二月二,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剃龙头”。家乡的正月是不能理发的,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剃头后,一个月都不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父亲的理发手艺不错,他一边给我们剃头,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都剃头,今年定有好兆头”。他是希望我们能健康成长,大人们在新一年里顺顺当当,有好运气。
二月二炒蝎豆
文/李阳波
故乡的二月二是很有讲究的,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吃蝎豆。
做蝎豆的原料是黄豆,黄豆在家乡最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种。秋天收好的大豆,黄澄澄的,成麻袋悬在土墙边,挂在大梁下,也成了农家特有的景观。每年快到二月二的时候,大人们都要取下三五碗大豆,一粒粒拣好,把黄豆提前一两天放在盐水中浸泡,让黄豆变软,入味,然后晾干。到了二月二前一天的晚上,筛些干净的炉灰,炉子上支上一口铁锅,倒进晾干的黄豆。火也不能大,还得不停地用笤帚疙瘩翻搅,一圈又一圈。孩子们呢,围坐在炉子边,探头探脑,窥视着锅里的动静。终于,“啪”的一声响,孩子们马上雀跃而起,手就伸向了锅里。抢到了那粒刚刚咧嘴的蝎豆,一边嘘嘘地吹着,一边就扔进嘴里。这样的举动,虽然吃到了第一粒炒蝎豆,但伴之而来的却是妈妈的一笤帚疙瘩。
挨了打的孩子一边抓着头皮,一边乖乖地坐回去,那眼睛,却还是不住地往锅里了。
锅里的蝎豆仍在笤帚疙瘩的指挥下自由自在地跳舞,蝎豆的香味渐渐溢满了整个屋子。
终于,孩子们困了,打着哈欠上了床。
炉台边的母亲没有困,笤帚疙瘩在她手里转得更快了,“啪啪”的响声也渐渐稠了起来。
夜深了,早春二月,寒气氤氲,整个村子的上空,缭绕着炒蝎豆的香味。
二月二终于到了。睁开眼睛的孩子们首先看到的便是炉台边黄澄澄的炒蝎豆。欢呼着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抓一颗扔到嘴里,一边还大把小把往口袋里装着。昨夜里挨的打,早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一天,炒蝎豆装满了孩子们的口袋,欢乐洋溢在孩子们脸上。上学的路上飘满了炒豆的香味。到了学校,掏出自己的炒豆,互相交换着品尝。这些蝎豆也是色彩丰富,形状各异。有的白生生,张嘴大笑,一副坦荡豪爽;有的焦黄,努着小嘴,笑不露齿;有的一粒粒圆鼓碌碌的,却是黑着脸,一肚子苦水没处诉似的。当然了,这就是哑巴豆了。人常说:哑巴有苦难言。这哑巴豆,苦味过后,倒是有一种难言的余香缠绕在舌尖。
一大早,整个学校都弥漫着炒蝎豆的香味。老师的讲桌上,不知谁先放了一把,于是就有了许多把,玉米、黄豆、小麦;白的、黄的、黑的,搀和在一起,垒成了一座五谷的山。老师来了,看到讲桌上的炒豆子,心领神会地笑了。有一次,白头发语文老师还对我们这样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希望你们读书用功都能成为一条龙。
二月二的日光渐渐暖了,晒着太阳,吃着炒蝎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