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水饺文章

2022/12/13经典文章

水饺文章(精选7篇)

闲话冬至

文/张小丽

前段时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可喜可贺。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间。

冬至更是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皇家有“祭天大典”,民间也有各种“消寒”活动。

俗语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正赶上隆冬季节,他在白河边看到很多流浪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由于天寒,耳朵都被冻烂了。医圣心里很难过,回家潜心研制出一个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一起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煮熟。张仲景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棚舍药,治病救人,开张那天正是冬至日,因而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南方冬至日盛行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山东滕州等地则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驱寒。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汉高祖刘邦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异常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其实无论是水饺还是汤,都有用羊肉祛寒养生的功效。

记得上大学时,冬至当天校园里会贴出“冬至一定要吃水饺,不然会冻耳朵”的温馨标语,颇有趣味。各系自行发起包饺子活动,师生齐参与,买面粉、肉、大葱,剁馅、擀皮,人人有份,热闹非凡,仿佛有了家的温暖。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包出的饺子形色各异,吃到嘴里自然别有一番风味。至今想起,那样的冬至节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成为记忆长河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现今冬至吃饺子已成寻常,在严寒的冬日,这一习俗给人们带来丝丝缕缕温暖的记忆。又是一年冬至到,让我们来一碗热腾腾的水饺驱驱寒气吧!

要善于发现和发掘财富

文/徐东风

要善于发现和发掘财富

作者:徐东风

在我们县城的西头有一个水饺店,说是水饺店其实配有各色小菜,以备客人下酒之用,老板姓王,自打他父亲去世后就经营这个小店,已有些年头了,二十多岁的脸上布满岁月的年轮,虽赚不了几个钱却也能维持家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王老板正在招呼店里的客人,店门口进来一个非常狼狈的年轻人,身后背着一个夹子,长长的头发杂乱无章,满脸的胡子挂满刚刚融化的雪水,单薄的衣服不足以抵挡风寒;他缓慢地坐在桌子前,要了一盘牛肉,一盘水饺,不一会就吃得精光,然后,他嗫喏着走到王老板面前,很难为情地对王老板说:“老板,我一天没吃饭了,兜里又没有钱,要不我把我今天的画送给你吧,就算我的饭钱。”

王老板一听,也罢,反正他也没钱,不要白不要。于是,王老板就收下了那张画……在一旁吃饭的有一个中年男子很细心的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

两年后,饭店里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要了一瓶白酒,一盘宫保鸡丁,一盘酱牛肉一边看着墙上挂着的那张画,心情不安的吃着,边吃边和王老板攀谈了起来,他说:“我想买你一样东西。”王老板说:“只要不买我的水饺店,要什么都行。”中年男子说:“就买你墙上的那张画。”王老板猛然一怔说:“那张画是一个要饭的吃了饭给不起钱送给我的,又不值钱,你买它干嘛?”“我看着好看。”中年男子说。王老板沉思了一下说:“好吧,就卖给你吧。”

于是两人谈好了价钱以二百元的价格卖给了中年男子。

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十年后,已有五十多岁的王老板和往常一样经营着这个水饺店,不过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原来低矮的房子变成了漂亮的两层小楼,简洁的装修使店面显得干净卫生,饭店的招牌还是没变。王老板每天早起晚睡带领一家人把小店经营的很是火爆。

一天,水饺店的门口来了一辆很豪华的轿车,从车上下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个年轻人,穿着很讲究;王老板很是纳闷,心想:“我这个小店平时来的都是工薪阶层的客人,今天怎么来了一位贵宾呢?”

王老板便寻思便把客人领到里屋,请他们坐下,又给他们安排了最好的酒菜。他们一边吃一边聊,过了一会,老人把王老板叫到跟前,“王老板,你不认识我了?”王老板说:“我这里每天要接待很多客人,怎么能记起你呀!”老人说:“你还记得三十年前有一个人在你这里买走一张画吗?”“买画?”王老板很努力地在记忆里寻找,终于想起来了。

“看你这个样子一定是发财了吧?”王老板说。“是呀,我就做了一笔生意,一辈子花不完。”老人说。老人又告诉王老板:“当年送画给你的就是现在很有名的画家,他已经在十多个国家举办画展了,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我当时花了两百元,一出手赚了一大笔。”

他告诉王老板,那个画家已于十多年前去世了,他的画留下来的并不多……

金钱和财富不会轻易掉到哪个人的身上,但我们也并不是得不到。如果我们都能像那位老人一样善于发现和观察人才或者事物的潜在价值的话,就可以让梦想变为现实。

只是粗浅的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许会得到很微小的财富,然而真正有眼光有谋略的人才懂得观察与分析,才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正是他们的敏感与开拓性为自己创造了一大批财富。

漫话博山美食

文/王颜山

李家水饺要“五快”

李德喜水饺是在石家水饺风行之前的扁食精品,李家水饺铺自一九一五年开张至“七七事变”歇业。李家水饺调馅配料极为讲究,和面擀皮也大有章法。制作者与吃食者要合作出一个“快”字,方得精妙。计有“五快”:拌馅快——保鲜;擀皮快——防酸;包得快——怕浸;下锅快——防干;吃头锅——抢先。博山包子(水饺)铺都有给顾客上汤的良好习惯,在碗中调和酱油、食醋,撮上白虾皮、味精少许,胡椒散够数,用滚锅煮饺汤激冲而成,人称“饺汤”。既是原汤化原食,吃着舒心,随手拉个回头客,又不把包子汤当泔水白白倒掉。而且汤锅内新水不断,常换常清,出货利落。博山人到饭店吃水饺讲究水清,即便只吃二两(共12个饺子),也要赶个“头锅”,为的就是鲜亮利落。北京东四一带的饸饹店也有随后再上大半碗汤水的习俗,似是同一道理。我认为,至到当下,大多数饭铺又懒又奸,买水饺不上汤了,深为恨恨,我常说:吃石蛤蟆水饺不给上饺汤,这道风味快餐美食便已经失了一半风采。

甜软爽口八宝饭

八宝饭俗称甜饭,是博山传统宴席甜品之一。现在许多人畏糖,八宝饭便稍失光彩,其实不然,过咸之害尤甚于过甜。八宝饭要求“热透黏滑香甜”六字诀,会吃的还会品出个嚼咽爽口,不粘舌粘牙。同样的配料火头,口感却有差别。做八宝饭,聚乐村有个秘诀曾不外传,就是在贴碗拌糖装米之后,少淋以凉水,估计2至3汤匙,以手持碗向内翻倾,米未倾洒而在碗边,稍见清水渗出者为宜,蒸烂后即可达到上述软爽利落口感。这方法是聚乐村已故老厨师三叔公福海先生私下告诉我的。

“四四席”上每位食客仅得两匙八宝饭,所以应细嚼慢咽享用。舌头上对甜味敏感的味觉细胞在舌根部位——甜在后头,若狼吞虎咽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了”。按“四四席”主客八人的标准规制,八宝饭上席,人均先后得二匙,但是不得净盘吃光,须留二匙左右剩余,这是留给饭店端盘上菜的“跑堂”者的吃食。因为他们在饭时更忙,大多不能享得“按时吃饭”的工夫,留下一些给他们垫饥,足见食客顾恤之心意。

腕力功深吃参汤

沤底鱼肚海参汤是博山的一道名菜。所需水发海参要质量好、刀口好,油发鱼肚原板厚实干透,避免“苍”(老碎扎口),老蛋片要筋道,汤头要清醇厚道,这些要素,若是行家一吮即知高低。此菜上桌后,先要举匙品汤,这是关键,当然参条、肚片等也是要吃的,但又忌讳持箸在汤中搅捞。要吃到鲜嫩软滑的美味海参,就要稳神把腕,认真对待了,其要领是:“勺子伸到底,轻轻往上提。遇到障碍物(即指海参),慢慢往前移。千万不要慌,慌了光喝汤。”足见博山人吃东西爱调侃,连正常举止也说得让人喷饭。如介绍选用筷子也有讲究:杆要直,头要齐,倒过头来夹粉皮。调侃中蕴含机智与道理。

欲食“大鱼”先要挑

盛产于连云港南北的白鳞鱼(本名鲞鱼),有咸鲜两种,博山人尤爱咸者,谓之“大鱼”,油煎咸大鱼配吃小米煎饼是美味快餐。现在鱼市上的白鳞大鱼大小不等,水泡盐沤,质量远不如以前,有的甚至以假充真。当下一些饭店为了遮盖鱼小肉糟,用过去老百姓的办法来个煎蛋包鱼,搪塞而已。博山吃大鱼是在端午节前后的时间里,讲个头,重质量,斤半至二斤者为佳。吃时要横着截段慢火油煎,待鳞黄肉绛之时方好。买大鱼要会挑选,先看颜色,青白者未发酵,肉死;通体泛黄者为陈,哈喇味难吃;脊白腹黄者为上品。再试质地,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大鱼中段,稍加颤掂,柔软而具有回弹力者最好。

大鱼含盐量大,多食佐饭而易渴,适量少食为佳,尤其不宜老人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肾脏疾病者常食。

吃得河豚不拼死

河豚也叫廷鲅鱼,老一辈博山人叫“吹鱼”,是极毒的海鱼,却是一道珍馐美味,只不过生手外道要想做洗鲜鱼却很不保险。东部沿海一些鱼类加工厂出售这种鱼干,长度几近半尺,状若布麻鞋底,基本保证无毒,可做原料。先将鱼干浸泡水发,多遍水冲,切为寸块,锅中花生油稍加香油,葱姜盐为料进行煸炒,然后加开水煮,快火除沫,文火煨火靠,待至七八成熟,带汤装入盆钵,上笼久蒸至烂,出笼冷凉再食用。清蒸河豚鱼胶凝冻,如猪蹄肉味特殊而更加鲜美,非常见海河其它鱼类味道可比,无怪乎苏东坡有句名言“拼死吃河豚”。

若是河豚干来历不明,制作不精细,就是再馋也不要吃——河豚不是善者。当下不少中高档饭店多有用鲜河豚清蒸红烧之菜品,我先后几次吃过,大可放心。最近听说人们研究改良了鱼种,养殖的新一代河豚没有毒性了,可以像黄花鱼一样随便吃做。如果这样,就不要再去吃河豚了,一是减味,二是减意。“拼死吃河豚”,是馋人的勇气,是食客的心态,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易理。河豚鱼天生没了毒性,谁还想在“拼死”中得享美食!

趁热拔丝盼热水

博山甜菜当中拔丝类,既好吃又能活跃场面,出个气氛。拔丝菜常见有山药、地瓜、香蕉、苹果等等。做拔丝菜关键在炒糖见火。拔丝菜易趁热拔吃,一凉便坏,丝既不出,糖饴也凝结成块,色如琉璃,硬若玛瑙,无法掰拔,只得望菜兴叹,因此这道菜吃时要采取保温和加温措施。博山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盘下放置大碗热水,保证盘温,防止凝结,耐人多拔多食。一碗开水解决问题,许多饭店却不费这点力气。正如博山做炸春卷切段并且上碗浸汤一样,举手之劳,口味不一。

巧作搭配是科学

海味席饮葡萄酒,有防腥提味之功;肉菜席宜上烧酒,得防腻佐味之趣。鱼翅应用鸡爪垫底,要得个“龙凤呈祥”,汤味也佳;燕窝菜宜上银耳,门当户对,银耳又有裹化燕毛之功;肉餐须伴食木耳,木耳不但清鲜生脆,富含维生素,且有裹化猪毛之功。银耳、木耳均是肠胃清道夫。清调芹菜撒姜末——清上加清;酥锅纳盐酱油醋糖——咸酸甜厚;米粉蒸肉荷叶包——莲香;江米糕用菠萝叶托——米香;干粉火烧菜煎饼配博山油粉——合口;大米干饭坛子肉——肥香;小米煎饼汤就水萝卜豆豉——熨帖;大头火靠咸鱼烧着吃——油煎味不正;虾油腌胡萝卜——只有它合适;海米不能代虾皮——各归各味。上至大餐,小至小吃,也都不自觉地求个美学真理——和谐。

品尝佳肴要文明

自古以来,美酒佳肴是天人合赐、口腹之享。宴请宾朋,是人们进行交往、增进友谊、洽谈业务的一种社交活动,应当讲究文明。稍饮轻啜,大快朵颐,尽尝美味佳肴,本应是人间一种美的享受。而强人所难,一味强饮猛灌却是一种陋习。最恼人的是巨杯威胁,强人把盏,以灌倒别人为能事。酒气冲天,秽话连篇;自己不吃,也不让他人安享;浑天黑地,唾沫飞溅,连泼加扬,全然不顾满桌美味佳肴。端的是难为了主人,辜负了厨师,暴殄了天物,浪费了钱财,增长了恶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酒要品,菜要尝;酒随量饮,主随客便,才是正理。餐饮业要注入文化,消费者要讲究文明。

那一碗满满的母爱

文/史太群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主题,因为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吃饭的过程,也不尽相同。

小时候,老家在农村,除了农忙时,吃饭不定时外,其他时候的一日三餐, 基本是早晚餐在六点左右,午饭在十一点左右,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因为妈妈做饭的时间久了,也便成了一种习惯,即使她并没有什么时间的观念,但是,她一样知道时候该做饭了,这也许就是人体生物钟的理念吧。

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几多变迁,从乡村进入了城市。现在在城市生活,也已有很多年的时间了,由于工作的性质吧,一日三餐,一般都是不定时的,休息时,早晨大多都在睡懒觉, 早餐一般都到中午才吃。上班了,又要赶时间,早餐吗,要不在家随便吃点糕点之类的东西,要不就到卖早点的摊上,匆匆买点吃的,把自己打发了。午餐呢,也都是在工作的地方,随便买点可以充饥的食物,只有晚餐的时间最充实,也是最丰富的,往往又会猛吃一顿,时间一久,胃也就支持不住了,胃痛,胃溃疡之类的胃病,也就无可避免的时常发生着。

前些时候,由于老妈的身体欠佳,我便把她接到我这来住了,与其说是为了照顾她,倒不如说是方便了我自己。因为,我不愁吃饭的问题了,休息时,想睡个懒觉可不行了,早、中、晚三餐,那可得按时间来吃,老妈说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那得有个规律,这样对身体好。有时,老妈还会自己蒸上一锅花面馍,自制的馍,那才叫香呢,这种香味,是我儿时记忆中的馍香。

一日休息,本想睡个懒觉,却被老妈喊了起来,原因是她包了水饺 ,老妈知道我很喜欢吃水饺的。我起来刷刷牙,洗把脸,就打开电脑看我的新闻了,老妈忙着到厨房下饺子,不一会,厨房里就飘来了水饺的香味,老妈见我正看的入迷,便给我端来了满满一大碗水饺。“这么多啊,你还有吗?”我一边接过水饺,一边问老妈。“有,锅里有呢,你喜欢吃,多吃点。”老妈说着,也从厨房端来一大碗水饺坐在了我的旁边。

我们娘俩一边吃着水饺,看着新闻 ,一边拉着家常,不经意间,我扭头看了老妈一眼,这一看,我惊愕了,老妈的碗里尽然是面条,只有几个水饺,老妈看出了我的疑问,说:“我昨天已经吃过了,这是给你留的。”原来饺子包的不多,给我盛了这么一大碗后,锅里就剩下几个了,老妈就在饺子汤里下了面条自己吃,怕我发现,把剩下的饺子放在面条上面,这样我以为,她也有一大碗水饺呢。此时,我的嗓子有些梗塞,眼里满是雾气,湿湿的,我扭过脸,看着显示屏上的画面,有些模糊,这哪是一碗水饺,这就是一碗满满的母爱。

吃水饺

下午五点时,我说明天孩子就开学了,吃水饺吧。老婆一边玩电脑一边说你去买菜肉我和面。我说好。就动身到小区前面路上采购。

先到肉店买半斤猪肉,因为国庆节,猪肉又涨价,十元一斤,买了五块五毛钱的,绞好打包。看见路边有卖杮子的,黄通通的,很喜欢人,只一块钱一斤,就买了三斤。又到东面买菜,先买两斤韭菜,花三块五毛,又买四块五毛钱的鲜香菇,香菇八块一斤。最后买了五块钱的大葱。

回家,老婆已经和好面。我动手洗香菇,老婆择韭菜。本来家里还有一块白菜头,老婆说既然有韭菜和香菇,就不用白菜了,我们就包两样:韭菜和香菇的。洗好香菇,我就剁起来。老婆很快磨好韭菜,拌好了韭菜馅。我剁完后,香菇馅也拌好。一切准备停当,老婆擀面皮,我来包。

擀水饺皮子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用长轴子先将和好的面擀成一张大薄饼,然后一层层折叠成巴掌宽一大条,用刀切成数方巴掌宽长条,再将长条摊开,一条条撂起来,最后用刀切割成一头宽一头稍窄的方形面皮,这叫“放皮子”;第二种是将面搓成柱状长条,切成象棋厚薄的小毂轮,然后一个一个地擀,面皮是圆形的,这叫“踅皮子”。记忆中,母亲一直做“放皮子”,老婆没有长轴子,经常做的是“踅皮子”。在老家,母亲嫌我包的水饺鼓着个肚,不要我动手;在这里,有时包得露出馅子,模样是也不中看,但是老婆非要拖着我干不行。

现在街上的面食店都有加工好的水饺面皮卖,人们都嫌那些机器压的皮子硬,没有自己擀的筋道,所以只要不赶时间,家常想吃地道的水饺,还是自己动手擀皮子好。

四十分钟后,两样水饺全部包好。

半小时后,水饺就煮好上桌了,两盖顶,分盛两样水饺。蘸着加了酱油和米醋的蒜泥,一家人吃得非常尽兴。

老婆不断地自夸手艺不错味道鲜美。我说,从起意想吃水饺,到端上桌来,也不过一个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麻烦。以后,我们得开发些不同馅的水饺,像韭菜鸡蛋木耳的,豆腐粉丝胡椒粉的,鲃鱼的,羊肉萝卜的等等。

最后吃完,还剩下一大盘,可以做为孩子明天的早餐。明天用电饼铛煎一下,又会是另一番不错的风味。

王老汉和他的水饺梦

文/任瑞成

王老汉被窸窸窣窣的声音弄醒了,再无睡意。房间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不动。他不想起床,起床做什么呢?与其无所事事地闷坐,倒不如躺在松软的被窝里更舒服些。况且他一点也不饿。人老了,消化系统也不中用了。昨晚的饭,味同嚼蜡。这一刻食物似乎还原封不动地贮放在胃囊里。他多么希望腹部别这么鼓胀。他一会儿瞪大昏花的眼睛凝视斑斑驳驳的天花板,一会儿合上生有老年斑的眼帘沉思默想。其实,他日趋衰老的思维器官什么也懒得想。

三天前的夜里,辞世多年的老伴走进了王老汉的梦里。醒来后,他很想吃一次羊肉水饺了。吃前,一定请老伴先品尝。

街巷里杂沓的脚步声不绝如缕。带有温度的阳光照射到他的床前。他开始磨磨蹭蹭地起床。儿女们一个个翅膀硬了,纷纷到外面闯荡世界去了。他们总是忙,忙,忙,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面。王老汉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大孙子给他安装了一部电话,如今静默在床头,他已经记不清多长时间没响起过电话铃声了。几次想与孩子们通通话,他抓起话筒后又缓缓地放下。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他不想打扰他们。但儿女们无疑是孝顺的,给他的零花钱,足以让他衣食无忧。村子里的其他老人们对王老汉羡慕不已。

他下床时已然打定主意,今天要与老伴共享一顿羊肉水饺。

一个小时后,他出现在通往重阳镇的路上。他显得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东瞧瞧西望望,像个寻找灵感的诗人仔细地端详着春天的原野。原野上熟悉的蓬勃景象早已经镌刻在他的记忆板上。

阳光照耀得王老汉的眼睛不得不眯缝起来的时候,他来到了镇上的农贸市场。市场上人声鼎沸。他夹杂在拥挤的人流里,买了葱和姜,然后来到了羊肉摊前。王老汉精挑细选了一块上好的羊肉,破天荒地没跟以往一样讨价还价。

王老汉顺原路回到空寂的家。太阳稳稳当当地悬挂在中天。他有些累了,人不服老不行。他很想到床上歇歇,但这会儿确确实实饿了,早饭还没吃呢!

王老汉开始忙碌。他在瓮沿上磨了磨菜刀,弯腰捡起一截木棍,熟练地试了试刀刃的锋利程度,然后认真剁起了羊肉馅。

剁着剁着,王老汉的背部隐隐酸痛,手臂也渐渐酸麻。他放慢了菜刀起落的节奏。要是老伴还健在就好了。近来他异常频繁地想到跟他生育了三儿两女的妻子。那真是个称职的好女人。他不顺心的时候没少粗暴地骂过她,情绪失控时甚至动手打过她,她总是一声不吭地承受着。她噙着泪水仍然忙碌着的身影最近不时地在他的眼前浮现。王老汉不知不觉地放下了菜刀。唉,妻子临终前吃回羊肉水饺的心愿都没能满足她。妻子深知他的苦处,家里已经负债累累,所以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当时只是努力地笑着问他羊肉水饺是啥味来?他听了垂泪,心都碎了。老伴啊老伴,你走的太早了……

他终于做好了饺子馅。就在起身去和面时,却发现馅里忘记了放葱花和姜末。这,若是老伴在……他怔了片刻,将菜刀用力地剁在了菜板上……

怒气未消,他还得自己拌馅,自己和面。不知为什么,心跳一直稳不下来,手一直颤抖。他努力抑制着,左手提着面盆,右手拿着面瓢,身体不由自主地朝面缸探下去。面粉是挖上来了,左手中的面盆却猝然落了地。

他呆呆地望着摔碎的面盆,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皱褶堆叠的脸颊滑下来……

“抢”饺子

文/胡常倩

上周末,全家人相约在四妹家包水饺。看着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拌馅,有的打蘸水,热火朝天的场面,我又回想起小时候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情景。

小时候,母亲在县城国营饭店下属的水饺店里工作。水饺店位于县城汽车站旁,生意异常火爆。每天中午下班后,母亲总是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不懂事的我们还缠着母亲,让她为我们包水饺吃。缠的次数多了,母亲总会尽量满足我们。她抽空利用休息日,召集我们六兄妹,分工合作:母亲和面,我们六兄妹分别做肉沫、洗菜、切菜。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母亲才拌馅、擀皮。母亲擀皮的速度极快,一人擀皮,足够我们六兄妹包。母亲包水饺的手法很娴熟,十多张面皮同时叠在手心上,放上适量的馅,用食指把面皮一翻,两只大拇指一捏就包好了,动作既快,又包得漂亮。

饺子包好以后,余下的工作就交给大姐,她负责煮水饺。首先在烧开的水里放少许盐,然后将饺子下到锅里,盖上锅盖;饺子煮沸后打开盖子,倒进半碗冷水,继续煮开;再倒进半碗水,待煮沸后饺子漂浮在水面,饺子就熟了。

往往第一锅饺子一上桌,还未等到母亲将蘸水做好,饺子就已经被我们几兄妹一抢而空了。这时候的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吃慢点,多的是,不要抢,锅里还有,够你们吃饱的。”

那时的我们哪顾得了那么多,生怕没有了,都赶紧舀一碗,大口大口开心地吃,满屋子回荡着饺子的清香和我们的笑声。饺子吃完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反正一个个都吃得肚子鼓鼓的。母亲怕我们吃多了不消化,总是叮嘱我们再喝上一碗面汤,那面汤的味道真是好极了。

时间就在全家人有说有笑中悄然而过,这是我们家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

长大后,只要我们一回家,母亲便早早上菜市场,采购包饺子的原材料,待我们回来,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这是我们家多年来家庭聚会的“必修课”,也是母亲用来招待我们的美味佳肴。

成家后的我,经常在自己家里包水饺,儿子也喜欢吃我做的水饺。我常跟儿子聊起小时候我们兄妹之间抢饺子吃的情景,他就觉得不可思议:吃顿饺子还用“抢”?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各种口味的水饺我几乎都尝遍了,却总吃不出当年“抢”着吃的那种味道。我总是觉得,那时候的水饺是世界上最最美味的佳肴,总也吃不够、吃不厌,那清香的味道至今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