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文章
骑车文章(精选14篇)
躲雨
文/马未都
现在出门就坐车,赶上突然下雨也没有什么感觉。北京夏秋雷阵雨多,挺好的天有时忽地一下就阴了,紧接着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至,路边的人们都作鸟兽散,构成城市夏季傍晚的一道风景。
骑车上下班在我年轻时是常态。想想骑自行车的好处真多:首先是强身健体,上下班就把身体锻炼了;其次是机动灵活,路上看个热闹有参与感,买个东西跨着大梁不下车都可以完成;再有就是骑车不受限制,下坡省力,上坡省油,还没有堵车起急之虞,最多就是等个红灯,两三分钟的事情。
但骑车有一怕,就是夏天的雷雨。北方的雷雨叫雷阵雨,就一阵,不会有南方的阴雨绵绵。这雷阵雨一般都是夏秋之际的傍晚,基本与下班时间重合。在北京骑自行车没赶上过雷阵雨的几乎不可能,被浇个落汤鸡是家常便饭。我骑车上下班的日子北京还没这么多建筑,尤其没这么多公共建筑,如果赶上雷阵雨,一般都是拼命骑,企图赶在雨下来之前回到家。
但天公不管那些,记得一次下班约了一位作者聊天,骑车没多远天就黑了上来,还没到目的地,雨就毫不客气地泼来,我没带雨衣,环顾周围也没地方躲,心想顶多还有七八分钟的路,然后麻利地脱鞋褪袜,鞋面相向夹在车后架上,袜子塞入裤兜中,以赛车运动员之势,在马路上冒雨狂奔。谁知雨一点儿都不客气,如倒如泼,将我淋个透心凉。
到了作者家门口,其尴尬不可名状,站在楼道门口,作者一个劲儿地让进屋换衣,我不好意思掏出手绢,满头满脸地擦拭,作者满脸狐疑地看着我,令我不解,直到我发现手中的“手绢”竟然是那双袜子,深蓝色,尼龙丝袜,当年流行的暗花,今日想起仍羞愧难当,不寒而栗。
单车
早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逛一个小巷子,那里有卖很多单车零件,五颜六色的很是漂亮。梦醒后,回想现在的自己,感觉现在的单车完全变味了。想到以前初中是骑车的自己,那是多么的单纯快乐啊,飞驰在美丽的河堤上,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那里只有风只有你只有快乐……
最近我一直都感觉骑车并不是很快乐,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兴奋和快乐。今天的一场梦,似乎使我知道了答案。以前我的单车不在乎牌子,也没有更多的钱去买那些牌子,初中的我也不知道所谓的名牌是什么,我就骑着我觉得好看的单车,快乐的骑着。而现在的单车,在那些所谓的群里,整天都在宣扬什么牌子等级,一点美感都没有的车子居然拿来吹牛换了什么顶级零件!我真想大声咆哮,你们那些车子真难看,庸俗的单车!都是你们,使单纯的单车变味了。
回想以前在柳州骑行的日子,难以形容的美好!南宁,我确实找不到你有哪里适合骑车了!新建楼房,汽车尾气,拥堵的交通,浮躁的城市。
下雨的国庆,不知道何时可以停雨,我想骑车,我不知道我要骑去哪里,我只想简简单单的骑行。换下骑行裤,换下锁鞋,换下骑行服,就简简单单的骑行……
纪念初二那时骑行的日子。
学骑车
文/杨雨霏
开学我就要上五年级了,面临着上中学。今年暑假,妈妈让我一定学会骑自行车。
我很害怕,因为5岁初学自行车时,我摔破了膝盖,后来就再也不敢骑自行车了。但在妈妈的要求下,无奈的我开始了学车行动。
第一天,妈妈陪我一起练习,她告诉我骑车的三要领:第一,要目视前方。第二,将脚蹬放在比较利于出发的位置上,便于发力。第三,要学会观察周围情况,及时处置。开始时,我始终掌握不了平衡,虽然妈妈扶着我,我一会儿东倒倒一会儿西歪歪。妈妈很着急,给我又是讲解又是示范。两小时后,我的动作似乎比刚开始好了许多。
有前一天的基础,第二天,我慢慢地找到了感觉,基本上不东倒西歪,能骑整圈了。第三天,我开始“胆大妄为”起来,围绕着小区的道路“飞奔”。妈妈故意给我设计了很多的障碍,让我练习刹车。经过三天的“恶补”,我基本已经学会骑自行车了。
以后每天清晨,在小区的道路上,总能看见我和妈妈的身影,那是我俩在练车呢!如今,我已经能熟练地骑车了。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骑车让我很快乐!
新年头三天
文/肖复兴
日子飞快,不管2020年百感交集再如何,新的一年还是不差分秒地如约而至。新年的头两天,两个孩子分别打来电话,发来微信,问候新年。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广西。都那么远,仿佛远在天边,远得让人叹息。他们说:特意选在这两天分别问候新年,是想每一天都有人问候,免得我们老两口孤单寂寞。
懂事的孩子。细致而周到,让遥远的距离缩短。
想起去年一年,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我们老两口都是宅在家中,哪儿也没有去。生活的圈子一下子变得窄小,孩子的问候,便成为和外部世界最密切的联系方式。本来早就相约好的阔别重逢,也让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搅黄了。
一年的日子,显得那样的漫长。电话里,微信里,绵绵不尽的话语和文字,和日子一起一天天长大,可以成为一部长篇小说,密如蛛网一般,织就那曾经阴云密布之后的一天云锦。彼此的挂牵和思念,让那些揪心的时候多了倚靠的慰藉感,让那些阴霾的日子里现出了明亮的光。彼此相距遥远的时空距离,被这些无数的挂牵和思念所填满而温暖起来。
我相信,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那些很多人彼此不得不分离的特殊日子里,再没有比来自亲人的挂牵和思念更重要的了。那是让那些动荡不安的日子沉稳下来的铁锚。在前方有人替我们奋勇逆行抗争的时候,守在家中的我们,虽然老迈沧桑,一无所用,还有亲人的挂牵和思念,让我们不再孤单。在过去的一年里,如果说口罩成为我们生活中必备的无语装配;那么,挂牵和思念,是我们生活中隐性却坚实的主角,是守护在我们屋门前一副对仗醒目而温煦的春联。红色的春联,白色的口罩,便成为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的独有色彩,对比着,映照着,守护着,温暖着我们。
新年第三天,一清早,收到两个孙子发来的照片,还有他们每人写的一首新诗。新年头一天,他们到校园里骑车,放风筝。天清气爽,校园里清静得一个人都没有,只看见他们骑车飞奔的身影,和高高飘摇着飞在天空中像鸟一样的风筝。
两个孙子,老二得得刚刚九岁,老大高高才满十一岁。老二写的诗名字叫《骑车》。老大写的诗名字叫《风筝》。新年里,他们玩的是什么,写的就是什么,尽管四周疫情泛滥,他们照样吃凉不管酸,心里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让诗和疫情并存。
老二得得写他的骑车:
我骑车时我的眼睛盯着前方。
我骑车时我的手帮我找方向。
我的耳朵冻得像冰一样,
我的浑身被风吹凉。
我的头盔护着我的头,
我的爸爸妈妈在家把我等候。
老大高高写他的风筝:
我在天上飞翔,
我有很多模样。
风给我力量,
高高给我方向。
我想飞到远方,
可是高高不让。
我想落在地上,
可是得得不让。
我就在天上——
唱!
老大是上网课时老师教他写诗,一个硬性要求,便是每一句要押韵。老二还小,老师还没有教他写诗,他是照葫芦画瓢,跟哥哥学的,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由于老师教的是英文诗,他们写的是中文诗,尽管会写的汉字有限,并不妨碍他们在方寸之间找到韵脚,戴着镣铐跳舞,别有一番乐趣,在几乎封闭一年枯燥网课的学习中自寻其乐,童心帮助他们将皱巴巴的心情舒展,就像风筝飞上天空,尽情地唱。
我也想起了诗,是明朝徐渭的一联诗:旧约隔年留话久,新蔬一束出泥香。过去的一年曾经相约重逢未果,就把这旧约留在新的一年吧。新的一年,有了新的歌声、新的希望。隔着遥远的距离,我们祝福着彼此。
古稀老人骑车乐
文/赵理章
丹阳市吕城镇西街,有一支特殊的骑自行车队伍。特殊是因为这支车队的成员都是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年逾古稀(最大的76岁)。
他们退休以后,都因不沾牌桌,闲时无聊,一开始就约上几个人,以散步方式,东走走,西转转,解闷消闲。由于是徒步,只能在几公里范围内活动,后来老人们觉得,散步的形式不过瘾,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于是决定骑自行车外出,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二是可以陶冶心情,与大自然接触。
五年前,骑车队伍只有三五人,现已增加到了十三人。车队里,六十多岁的张女士是唯一的巾帼成员。为什么她有兴致加入到这纯男士的骑车队伍中来呢?原来,张女士的哥哥是车队的元老,平时与哥哥的接触中,听到哥哥每天骑车外出的所见所闻,加上被骑行的快乐感受所感染,张女士便动了心,加入到骑行的行列。张女士还有一项爱好是太极拳,她曾代表吕城女子太极拳队参加国家级及省、市地区的赛事,多次荣获奖项。她每天早晨都要保证打太极拳一小时,下午骑车运动两小时。
在吕城西街有一位老人,名叫李夕泉,今年72岁,退休后闲来无事,整天窝在家中看电视。李夕泉的老伴见到这群骑车人,有的还是附近的邻居,每天骑着车转东到西,乐呵呵地出去,齐刷刷地回来,很开心快乐,就动员自己的老伴也加入。李夕泉加入了这支队伍,每天跟着车队出去转悠。一段时间后,他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萎靡不振的状态,到现在的精神焕发。从此,李夕泉外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总是早早推着车前来约同伴。
这支车队的老人们每天下午会在约定的地点集合,两点准时出发,四时返回,每天骑行两小时。不论春夏秋冬(大风大雨大雪天除外),今天这个方向,明天那个方向,在吕城周边的各个乡镇间,十多公里的范围内,东西南北方向轮流骑行,依次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欣赏着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果、一蔬一禾……
吕城镇河南村委原党支部书记吴先生说,有时老人们骑行到其他乡镇上的店堂门口休息,人家看到这班老人有这种精神,有这一爱好乐趣,都很乐意端上凳子让他们休息。有一次,老人们往常州奔牛机场出发,行至机场候机大厅附近时,有一位值勤的老者,看到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一群老人,风尘仆仆地各推一辆自行车,老者很热情地把他们带到机场旁边人不易到的地方,看看转转。
吴先生说,他们每天骑行外出,后勤保障准备得很周到充分,首先是茶水和雨具,其次是气筒及小件的修理工具必须备上。如遇个别人员车坏后,不能修不能骑时,不会把他落在路上,大家一路相陪,手推着自行车,步行回到家。互相照顾,团队至上。
这一群特殊的老人队伍,天天活跃在乡间野外的道路上,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行车 自在行
文/齐兆瑞
我曾经这样描述我的退休生活:“白天去打球,晚上去打更,骑上自行车,走南北,逛西东,畅游九台……”真的,现在九台城大了,路宽了,景美了,骑上自行车,穿街过巷,方便灵活,耳闻目睹九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体会人们幸福和谐的精神风貌,不怕堵车,不愁停车,更不会带来污染,轻车简从,优哉游哉,好不惬意!只是老伴儿总在耳边念叨:“骑车加小心!”“道上车多,慢点!”嘿,不放心我!就我这骑车技术,不是吹,想当年……
我是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中午时分用别人的车子学会骑车的。会骑车而自己又没车,眼巴巴看别人骑上自行车出工收工,在田间小路上追逐嬉戏,我真是羡慕极了!
不久,我终于也买了一辆长春产的“红星”牌自行车,脚闸的。这台红星车为我出了不少力,除了下地干活骑它外,我还曾骑它去吉林市贩卖过鸡蛋,到缸窑卖过猪崽,也卖过笤帚,换过大米……总之,但凡爬山涉水,它就充当脚力。当然,在不得已时,我也扛过它。
我的第二辆自行车是鞍山产的大“梅花”。先是儿子骑它去上学,儿子当兵后我又骑它去上班。从奢岭搬家到上河湾,所有的家具都扔下了,只是骑着它拿了一包衣服。后来由小学调到八中,住校,没成想一住就是15年!这台“梅花车”也就在仓库里放了15年!只有每年领学生到远在塔家窝棚的校田地里劳动时,才带着打气筒骑过几次。直到退休,我才从仓库里把它推出来,经校门口修车师傅的检修,换了内外胎,换了车辐条,又带回九台家中。
现在,我退休十来年了,这辆自行车和我形影不离。甚至每年冬储的土豆、萝卜、白菜,我也都是用它一趟趟运回家的。想当年,拾烧柴时我也用它运过木头,运油毡纸,运煤面子。就连往楼上搬家,也是用它倒腾的。
如今它已光彩不再,或者说已经面目全非了:只有架子是原来的,圈是“红旗”的,叉子是“飞鸽”的,大轮盘是“永久”的,小轮盘是“白山”的……但它依然是我的好帮手、好朋友,我舍不得丢弃。古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对我这台自行车的情感,亦诚如斯言。
骑自行车多好!既省钱环保,又锻炼身体,还能缓解停车位紧张的矛盾,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
其实,很多有识之士早就呼吁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代步,这一倡导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不信,你站在大街上看一看,总有些骑自行车远足的“驴友”不时地从身边掠过,商店里各种款式各种功能光怪陆离的自行车,吸引了不少俊男靓女……
但愿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喜爱自行车,更喜欢骑自行车出行,为环保贡献一己之力。
自行车的回忆
文/何处放
快到下班时间了,伸伸略有倦意的胳膊,起身向窗外望去,看见马路上有几个学生骑着自行车边说边行,看他们一个个骑车时轻盈潇洒的动作,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哦,自行车,思绪也随着自行车而起伏飘荡起来……
想起那物质贫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如谁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毫不夸张地说其风光程度绝不亚于今天拥有的一辆小轿车。小时候,很羡慕那身穿绿制服的邮递员,每天能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信送报。只要家门口那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一响,我就知道是父亲的信件或汇款到了,就会三步并成二步跑过去,围在邮递员的自行车前抚摸起车把来,幼稚的眼中充满好奇和羡慕。当邮递员按着车铃离开时,我和小伙伴还兴奋地在车后紧追不舍。有时偶尔也能坐一次别人的自行车,虽行驶在坑洼的碎石路上身子被颠簸碰疼,但心里却无比激动,美滋滋的感觉好极了!
记得刚上初中时,家里有了一辆加重型的“永久”牌旧自行车,每天放学后我就推到操场学骑车。有一次,我双手紧握车把,左脚踩车蹬,斜着身子往前使劲,右脚从自行车横梁下伸过去,踩上另一个车蹬,车子便歪歪扭扭向前行驶。但一不小心失去平衡,左腿就跪在地上,身体随着车子画个半圆,也倒在地上。这时裤子被磕破不算,膝盖也磨层皮,把我摔得好痛。后来学车时我总会叫上两个同学帮忙,她们在自行车后面用两手紧紧地帮我抓住车架,让我大胆地坐在车座上骑着来回转圈。有了她们的保护,我胆子大多了,心里也有了安全感。就这样学了一段时间,我渐渐学会了骑车。刚学会骑车时,就算道路再宽,我也总把车笼头偏往有人的地方冲去,多次把路人吓得纷纷避让。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大叔低着头向我走来。我紧张得忘了按铃,也忘了刹车,只是大声喊着:让开!让开!当他发现我歪斜地骑着自行车,便想让路给我。可他向左躲,我也向左拐;他向右躲,我偏向右拐。正要撞他身上时,他立刻侧身双手死死抓住了车龙头,这才避免我从车上摔下来。我下车后,一个劲地向他道歉、赔不是,这件狼狈的事情至今想起来我还会忍不住发笑。
那时候,绝大多数人家是没自行车的。而自行车在家里的作用却很大,骑着到哪里都很方便,办点急事不耽误,是家里重要的运输工具。我最奢侈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26寸的小轮自行车。就是那种带大链盒、链条全封闭的,既不会挂裤腿,看着又很气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要攒钱买辆自行车,花的心思和费的劲,不比今天买辆小汽车的少。上海的“永久”牌、“凤凰”牌、或是天津的“飞鸽”牌,是大家盼想着的名牌。如想要这名牌自行车,不光是攒钱,还要有车票,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后来全家人齐心协力终于买了一辆新自行车,这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有了新车,擦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放学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一大块棉纱布,将车头、三角杠、后座、钢圈甚至每一个钢丝都擦得亮锃锃,一尘不染。还怕伤了车架的烤漆,用布条、绝缘塑料带仔细地缠住,凡能缠的地方都缠到,连标牌也用块绸子布栓着蒙起来,怕积太多的灰尘。平时擦得也很勤快,车座下总塞着一团棉纱,有空就擦车。逢到雨雪天,全家人一般都不会动车,走着来去,相当爱惜。自行车上的装饰也不少,车把手上用塑料套子,踏脚板上套橡皮套筒,车钥匙上栓些喜爱的小挂件。如谁有事需骑车出去,把双响的转铃按一下,那铃两面都滚转起来铃声清脆悦耳。那几年,在清晨的阳光里,在困苦的条件下,在单调的生活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自行车曾驮起了我中学时代的青春年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单位办公事出行也是以自行车为主的,有公家给配自行车的,算是一种较高的福利待遇。我也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后来家离单位近就不骑车了,再后来就慢慢放弃骑自行车了。时光过得匆忙而美丽,不知不觉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看到学生们骑自行车,心里有种感觉重新复苏,便产生想去骑一回自行车的念头――真的好想在紧张的忙碌之余骑着自行车在春色中游走大自然,真的很怀念那远去的骑着自行车出行的温馨快乐的青春年华……
你在伞里吗
文/孙榕谦
那件事,爷爷也许已经忘了。
那是在多雨的秋天。还不懂事的我因为家里一辆新买的自行车而拉着年迈的爷爷下楼学车。
刚开始需要爷爷扶着,瘦弱的爷爷手里要握着车子和我加起来的重量。当我学会的时候,爷爷已经大汗淋漓,后背已经有些潮湿。
幼小无知的我却看不出什么,借着刚学会的嚣张向爷爷直喊直叫,嚷着要带着爷爷去兜风,爷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骑出去有好远一段路了,渐渐发现天上的黑云已经压了下来,豆大的雨珠砸得越来越密。
我和爷爷躲在地铁站门口,恰逢一个卖伞的摆摊,于是我们便买了把伞。
雨势不减,看来非现在骑回去不可,于是爷爷要求让他骑,那样很快就能回去了,但那时面子重要,我执拗着要自己骑回去。于是依旧是我骑着车,带着爷爷。
雨好像催化剂,回家的路上,我骑得异常平稳。
渐渐注意到雨并没有打在头上,突然想起什么,向爷爷喊:“爷爷,你在伞里吗?”“在!”爷爷沙哑的声音高过车水马龙。过了一会儿,雨更大了,气势凶猛,路边没伞的人都吓坏了似的低着头乱跑。我的心也随之吊起:“爷爷!你还在伞里吗?”“在呢,骑你的车!”爷爷再次喊道,那声音有力而坚定。雨势不减,我的余光扫见路边有人看着我,我也没有定下心:“爷爷!你被淋湿了吗?”“没有!专心骑车!”我这才放下心来,更加卖力地骑车,风灌进敞开的外套,冷飕飕的,却无法停下拉拉链。爷爷伸出手,从后面拉住我的衣服,说:“别太用力,我们有伞哩!”
车子进入了小区大门,我在楼门口停下车,转头一看,爷爷衣服湿透了,头发一缕缕都在滴着水。他收好伞,摸着我的头,自我安慰似的说:“没淋上。”而我要给自己找台阶下,却说:“你为什么骗我!”说完便生气地走进单元门,眼睛却湿润了。
这件事,我永远无法忘记。
感悟骑车
文/作者-张人
骑自行车几乎每个人都会,是小事一桩,但我却从中悟出了许多“大道理”:
顺风只知车飞快,逆风才知风扑面。若顺风,你往往不觉得风的存在,只觉得省力或车的速度快,当然对风就不会多么感激;若逆风,就是不太大的风,你也易觉得它的存在,若这风很大,还会怨恨甚至骂它。许多人对人,对境遇的态度也是如此。例如对人,许多人对别人的“好”不易感知不易记忆,当然也不很感激或不去感激了。而对人的不好,却非常敏感且念念不忘,甚至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会以牙还牙。由上可以启示我们,风有顺有逆,人有好有“坏”,这是很自然的事。谁真心地对自己好,就要感恩回报,这样才能使好人更好,好人更多。对待别人的“坏”,要多宽容多理解,要多用感化的方法使“坏”变好,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实,许多人对自己的不好,并不是真心的要与自己过不去,有的是过失,有的是有难言之隐,有的是“很无奈”……又如对待自己的境遇,许多人是“生在糖中不知甜”,不去利用顺境时的大好时光,而碌碌无为,反而稍有不顺就哭爹叫娘,怨天尤人,不做一点努力就轻易败下阵来。由上可以启示我们:有顺境就有逆境,顺时要充分利用顺时的有利条件有所作为,逆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努力拼搏奋斗。
要想使劲蹬,必须闸先灵。骑车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假如你的车闸不灵,你就不敢使劲蹬不敢骑快,否则很易出事故,轻者伤身,重者丧命。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想发展快,必须制度严,即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人要想发展得快,也必须“闸先灵”。例如,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得快,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健全的且能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否则不但不能发展,甚至出现动乱与倒退。同理,一个集体要想快速发展也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一个人要想尽快地发展自己、进步自己,必须给自己“约法三章”,并且定下近期的计划、远期的目标、每天的作息时间等来约束自己,否则就会纵情纵欲、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甚至可能违法乱纪,害自己也害他人和国家。
车在转弯时要缓。这是因为:一,转弯时人车较多,且都在改变方向,若不减速,就很易与人相撞。二,转弯时若速度过大,则离心力过大易冲出路面翻车。这启示我们,人在转折时要缓。人在角色转换时,总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对别人要给以这样的过程,开始时干得不好是很正常的,不要太苛求,要给以宽容和理解,多鼓励;对自己也要给以这样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因刚开始干得不好就灰心泄气、自暴自弃,要自我鼓励,给自己加油。其实,企业的转制,国家的转型等都需要“缓”,否则就易“翻车”
闸不灵早制动。若你的车闸不灵,路上遇到情况需要减速时,一定要早些制动,否则就易出事,机动车更是如此。那么它对我们有何启示呢?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脑不灵早用功。就是说,若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不如人,就要在这方面早用功多用功,这样才能不落后于人。何止是人,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不也是一样的吗?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笨鸟先飞”之意。
东张西望,易与人撞。骑车时要一心一意地向前看,看着路,不要东看乌鸦西看燕,“一路行军一路歌”,否则不是易掉入坑里,就是易与人家的车人相撞。这启示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一般的事不专心就会干不好或干得很一般,责任重大的事不专心就要负大的责任,危险的事不专心就会有生命危险。
左右不定,易于人碰。这是我们都有的不愉快的体会:遇到对面有了车人,特别是自行车,若你越躲就越易与人家碰撞在一起。“东张西望,易与人撞”是由于心不在焉所致,而“左右不定,易于人碰”是由于“心太在焉但不果断”所致。这形象地告诉我们:犹豫不定害死人;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车前不撞人,车后有人撞。车后有人撞的原因不单是因为别人速度快、闸不灵等,也常与自己突然减速及突然改变方向有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你没有害人之心之举,不一定不被人害。所以要“防人之心不可无”。二,被人所害,
也可能因自己所致。所以不要一有事一发生矛盾就先埋怨别人,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三,自己在做某个决断时,要想到对他人的影响,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行则立,不行则倒。这不用解释,但这可启示我们:一个人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让人轻视,若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就会被炒鱿鱼;一个企业要时刻想着、进行着科研、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立足之地而破产倒闭;一个国家要及时地在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国家不断地更加文明、进步、强大,否则就会落后挨打直至亡国!(作者:张人)
母亲的“五一”
文/姚秦川
记得那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也是我迎来的第一个五一假期。当我骑车回到家时,母亲正在麦田里锄草,听到我的叫声后,母亲惊喜地抬起头,急忙朝我挥挥手,顾不上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就朝我快步走来。走近后,母亲先是亲切地点了我一下额头,说,死小子,看你不好好吃饭,又瘦了,以后别老想着给家里寄钱,妈用不着,你自己挣钱自己花,别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母亲一边嗔怪我,一边拉着我的手朝回走。走了一半的路,母亲忽然像记起什么的样子急切地问我,我记得今天不是星期天呀,你怎么跑回来了?刚开始上班,哪有想家就不工作的道理!好了,现在你也看到妈了,回家喝口水,赶紧再骑车回去,别让人家给批评了。
我一听母亲的话,哧哧地笑出声来。我拉着母亲的手,说,我没有不好好工作,今天放五一假了,我专门回来看看你。
母亲听后,有些回不过神来的样子说,哦,是五一假呀,你看妈忙得都将这茬给忘了。说到这里,母亲不好意思地拂了拂被汗水浸住的头发。母亲忽然又开口道,我听说五一假期,有许多人都会趁机外出旅游,对了,你怎么不和同事出去玩儿呢?大老远地跑回来做什么?母亲略带不高兴的神情问我。
我听后,鼻头一下子就变酸了。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母亲说,骑车回家,一路上风光无限,跟旅游有什么区别吗?母亲呵呵笑着,说了句“贫嘴”后,拉着我一起往家走,脸上挂着开心的微笑。
路上,碰到村里的几个叔伯,母亲大声地对人家说,儿子放五一假了,回来陪她过五一。对方开玩笑地问母亲,还是你老有福,都能和城里人一样,过五一假期了。母亲就笑得像远处的油菜花一样灿烂。
帮我做好饭以后,母亲叮嘱我去房间里眯一会,她还要去地里锄一会儿草。我急忙对母亲说,我陪你一起去锄地,顺便也可以锻炼一下身子。母亲一开始不答应,但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后只好顺从了我的要求。锄完地后,母亲对我说,以前从没有过过五一,但这天,她过了一次最开心的五一节。
第一次学骑车
文/冯楗涵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尝试的,有时可能你少尝试一回,就与成功擦肩而过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我学骑自行车的故事。
早春时节,天气已暖,但晚上出来散步,会觉得晚风带着丝丝寒意。我来到一个废弃的工厂中,这里很大,灯火通明,就算在这里飙赛车也绰绰有余。我推着自行车进入空地,此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骑车不难,只要按照动作要领去做,肯定能骑得轮下生风。
我先踩在左边的一个脚蹬子上,另一只脚向后一蹬,车子果然向前滑动了,正当我满心欢喜想要跨上去骑的时候,车子猛地向左一歪,惊慌失措之际,脑子一片空白,等我明白过来,车子已直接压在了我的身上,腿上被擦破了一大片皮,那叫个疼呀。
这时候,值班的大爷跑了过来,拿出纱布和酒精,帮我消过毒后裹上了纱布。他说,骑车不要着急,要按照动作要领慢慢推进……我忍着疼认真比划着大爷说的动作要领,之前觉得踦车不难的念头早已荡然无存。“现在伤口包好了,上去试试吧!”大爷说道。我推起了车子,还是心有余悸,怀里像揣着只受惊吓的小兔子,唯恐有什么闪失。
我按着动作要领,先将脚蹬子调为45°角,打开撑子,左脚踩下脚蹬,右脚向后一蹬,滑了一段距离,等车子平稳后,我择机向上一跳,本想着万无一失了,可脚还没有踩稳,车子就左右摇晃,我一着急,右脚急忙踩在地上,幸免一场“灾祸”。就这样,我反复练习,可还是骑不好,我有些不耐烦了,把车子往路旁一扔,站在那儿生闷气。这时,大爷喊道:“哎!小伙子!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再来一回吧!”我重新扶起了车子,你还别说,这次顺利多了,几乎是一气呵成,踦在车上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呼,两边树木“唰唰”直倒,我真的成功喽。
通过学习骑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只差一步,那就是面对失败而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勇气和决心。
暑假学骑车
文/战福君
每当我看到自己腿上的疤痕,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时代在农村学骑自行车的场景。我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根本买不起自行车。从家里到学校近10里的乡路,上学和放学都是“用步量”。1973年我上初中时,一位好心的亲戚将一台“半新不旧”的自行车送给我家,此时,我便产生了学习骑自行车的强烈愿望。
记得那年7月,学校开始放暑假了,那时候的暑假既没有多少作业,更没有什么“补习班”,家里农活也不多。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提出申请,想利用假期学会骑自行车。爸爸妈妈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同意了。我当时学骑车有个非常便利的条件,就是场地极好。我家隔壁就是生产队的大场院,房后200米左右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子,这两个地方宽敞人少,成了我练车的主战场。
回想那时学骑车的经历,真是十分辛苦:一是天气炎热,时常冒着30℃以上的高温练车,全身晒得像“紫茄子”似的;二是蚊虫叮咬,那时候蚊子特别多,经常咬得我全身是包。练车前听同学们讲,学骑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三部曲”:先要学会“单脚溜”;再学“掏裆骑”;最后才能“上座走”。为了保证我的安全并让我尽快学会骑车,哥哥当起了我的启蒙教练,手把手地教我练习。哥哥首先开始教我“单脚溜”,他郑重地告诉我:“‘单脚溜’是学骑车的基本功,一定要重视并练好。”我会意地点了点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骑车也是如此。首先是很难掌握平衡,“单脚溜”时,经常会掉下来,有好几次都把腿脚摔坏了,还经常把自行车摔掉链子或把车身摔变形,我和哥哥就一起处理或找人修理。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跌倒了,爬起来再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约经过一周的摔打苦练,我终于过了第一关。因为我当时的个子比较高,所以就执意要跳过“掏裆骑”这个环节,直接“上座走”,哥哥拿我没办法,也只好听我的了。我刚坐到车座上,低头向地面一看,不好,只听“啪”的一声,我就摔倒在地上,闹了个“人仰车翻”,左腿膝盖摔破了,流出了血。哥哥马上扶起我说:“你瞧,摔下来了吧!以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程序进行,绝不能逞强。”哥哥的话十分在理,我只好按程序学习“掏裆骑”。我带着伤,忍着痛,认真地看着哥哥给我做的示范动作,仔细地听着哥哥的辅导。第二关,我也过去了。我认真总结了前两关的经验,查找了不足之处,再加上哥哥的认真指导,第三关我反而比较轻松地过去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高声喊道:“我终于会骑车了!我终于会骑车了!”这声音就像从心底凌空飞出的雄鹰,在小村庄上空回荡。
从那以后,我又找一切空闲时间到农村公路上练习,不断巩固提高骑车的本领。不管刮风下雨,不论烈日炎炎,我都锲而不舍、起早贪黑地勤学苦练。一个暑假下来,我终于能和其他同学一样,自由自在地上路骑车了。
骑车出行
文/钟芳
穿上骑行服,戴上头盔和护目镜,蹬上山地自行车,自由穿梭在城市和郊野的路上,只为释放年轻的活力。两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骑行,每天不骑行二三十公里,就浑身不舒坦。于我而言,骑行不仅仅为了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欣赏了更多的美景,享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快乐。可以说,骑行就是一种快乐心情,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十余年来,汽车代步已成为新生活的标配,但这对于平时不注重锻炼的我的直接后果是体重严重超标,经常感觉肩颈不适。去年与几位车友自驾出游,一位朋友随车带了一辆折叠自行车。在郊外,车友们轮流体验久违的骑车快乐,随着自行车车轮的转动,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在秀美幽静的山水间,让身和心与风同行。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已远离了快乐的骑行生活,我要改变身体的不良状况,何不就从骑行开始?
回家后一个星期,我就置办了一整套骑行装备,开始了骑车出行的生活。
只要天气晴好,我几乎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无论酷暑严寒,都没有阻挡我骑车的热情。在骑行中,我感受着春夏秋冬大自然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不仅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工作压力和紧张心理在每天的骑行中也得到排遣。
周末,我喜欢约上三五个朋友骑行到更远的地方,体验户外休闲的乐趣。山路蜿蜒曲折,盘着延绵山脉,远方层峦叠嶂,山花烂漫,近处山郭炊烟,茂林翠竹,大家骑在单车上,欢声笑语,一缕缕清风拂面,一幅幅美景划过,那一刻犹如逃脱樊笼的鸟儿般,自由、愉悦。我们站在山顶大声呼喊,在乡间小路尽情飞驰,身心放松了,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
如今,我们这群骑行爱好者已把骑行活动作为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傍晚定点集合,根据城市地形设定骑行路线。我们每次骑行的来回时间约为1小时,路程在20公里左右。
节假日期间,大家会组团骑长途。在旅途中,随时可以停下来欣赏身边的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骑行过程中大家互相鼓劲,彼此照应。因为队员们的水平不同,每个人骑行的速度也不一样,但不论前面的队员骑得有多快,都一定会等后面的队员。前几天,上山路时,我的车胎不小心被扎了,但是没带工具,这时后面跟着的队友发现了,帮我把自行车放倒在路边,拿出便携工具包,娴熟地将车胎补好了,让我感觉特别温暖。
就这样骑行了两年,我的体质当然比以前增强了很多,身材也变得匀称苗条。骑车出行,一举多得,真正快哉。
风景这边独好
车窗外,视线内,出现了一支摩托车队伍,两人一车,一男一女,都戴着头盔,数一数共有十六人,最后一辆车上插着一面小红旗。那面小红旗向人们展示着这一支队伍的信心和力量。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你看,他们是集体旅游的!”老公在座位后略带赞叹的语气告诉我。我回过头去小声地说:“不要说!”
儿子坐在我的前边,想必已看到了那支摩托车队伍,我想这时儿子心里一定会不平静的。
说起骑车,去年寒假,儿子就对我们说过他想和他同学放暑假时骑自行车从学校回来。我想支持他,但想到从南京回来,几千公里,不是一天两天能到达,从安全出发,也不敢轻易答应他。于是我把儿子的想法与他姨爹、姑爷他们说了,他们不赞成:要锻炼,方式有多种,不一定要去冒险。他爷爷就只有这个男孙子,按农村的习俗,容不得去做危险的事。于是儿子的计划又一次不能实现。
去年高考过后,他和两个好朋友就相约想骑车到兴文竹海去玩,没得到他爸爸的允许。当我们还在谈危险时,他两个好朋友都从泸县骑车到了竹海。儿子觉得好没面子:自己提议却不能实现。
今年,他有三个同学按计划从山东学校骑车返回,每到一个城市就给儿子发一条信息,把儿子羡慕死了。儿子也埋怨我们太保守了。
我真的很为难,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一方面又怕出事。去年就听说有一位大二学生跟驴友们一起骑车到西藏,骑到川藏公路一段危险地段时,队友们眼睁睁地看着他冲到崖下一条江里去了。十九岁的孩子,青春年少就这样没了,对社会、对国家无疑是一种损失,对家庭更是一种沉重地打击。对这种冒险的活动我们不敢轻易答应。
看着这支摩托车队伍,爱好运动的儿子心里一定是波澜起伏的。不要说儿子,每一位见证者都会为他们的精神激动的。沿途的风景也会因他们的出现增添一份魅力。
运动,前行。风景这边独好!我在心里默默祝他们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