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妇女文章

2022/12/09经典文章

妇女文章(精选19篇)

一毛钱

文/飞雪迎春sh

大年初七,春节长假结束。小区旁边的农贸市场也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开市了,摊贩们又满带新的憧憬涌入市场,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和忙碌。

我居住在农贸市场旁边的小区,进进出出顺路就可买点菜、打点油,自然也得到了生活上的诸多便利。

这天下午,我溜达在市场上,盘算着买点青菜回去换换口味。过年间,一家人餐餐都有鸡鸭鱼肉,饕餮宴席般的过年饭已经将胃口“塞得满满的”。

我于是一边看着两旁新鲜的蔬菜,一边设想着晚上的菜谱。随即间,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黄瓜西红柿炒鸡蛋!我和女儿都喜欢吃的一道绝佳菜品。

那是我经常在家制作的一道菜,因为原料简单,烹制也容易,自然也练就成为做这道菜的熟手,并能经常得到女儿的赞美。每次做这道菜,我总是先把鸡蛋烹的黄嫩后盛出,然后再热锅加油,用葱姜末蒜末炝锅,把西红柿放入锅内反复煸炒,直到炒得稀烂,这时再放点白糖加点盐,撒上黄瓜片,倒入烹好的鸡蛋,颠炒几下,出锅时洒上点鸡精,丢上点香菜,淋上点香油,一道酸甜适中,汤汁厚道的黄瓜西红柿炒鸡蛋就如此这般地做成了。有了这道菜,我往往是要蒸上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如此才觉得般配,可谓是香鲜开胃、清爽可口。

主意打定,开始采买黄瓜和西红柿,走到一处菜摊旁开始问价。卖菜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常逛集市,我自然也多少熟悉她,身有残疾,早年下岗,于是慢慢做成了这个不大的菜摊,维持生计。我也算得上是她的常客。

我打听价格,西红柿2元一斤,黄瓜4元。价格显然是贵了一点,但没有这两样菜是决然促不成我今晚的胃口的,于是就挑拣了一些装袋上称。

妇女称完后,口算着随口喊出了价格:“大兄弟,黄瓜和西红柿两样加起来一共七块一,给七块钱吧。”

我从钱包掏出七元钱递到妇女手中。这时一枚一角的硬币突然从钱包里滚落出来,掉在地下,我随手捡起,心想,一毛小钱放在钱包占空,顺手又将这枚一毛硬币递到妇女手中。

“哎呦,哎呦,大兄弟你真客气,还给我这一毛钱啊,不用了,不用了!”我执意将硬币塞到了妇女手中,“谢谢、谢谢、谢谢你!”妇女满脸堆笑接过了我的一毛钱硬币,我也笑了笑,摇摇头没吱声,示意她不要谢我。拎起菜扭头离开。

刚走出两三步,身后又传来一声:“大兄弟走好啊!”妇女显然是在因为那一毛钱,给予了我的一声欢送,这一声欢送,声调显然比刚才的那几声致谢提高了几度。

此刻,我的心里油然升腾起一种久违的快乐,那原本就是一种被人真诚致谢的愉悦。妇女刚才那伸手接我一毛硬币的满脸笑容,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许久。

其实,我面对卖菜妇女真诚的致谢和欢送,是有愧的。因为那一毛钱,我原本不想给她,是嫌弃在钱包占空,不便携带才大方出手的。

我的原始动机不是给予而是嫌弃,如此的发心在身有残疾的卖菜妇女面前,对于她的真诚让价和由衷致谢,我理应检讨我当时的心态。

农贸市场上的交易,几乎比比皆是讨价还价的买卖。在市场中,投机的商贩和抠门的顾客也不乏其人,甚至为卖者的缺斤短两,买者的砍价过分而产生顶撞,继而引发谩骂和诋毁,更有甚者会大打出手。

于是,有时一次简单的交易因彼此的不舍礼让,瞬间变成了双方一场复杂的心智博弈、骂技较量、拳脚之争。围观者众,相斗者辱。

按照常理,我和卖菜妇女交易过程中,菜价七元一角,她让利一毛钱收我七元钱,似乎理所当然。谁都不会顾忌一毛钱的利益,尤其是对于卖者让利抹零,更是小买卖中司空见惯的应有之举。

但此时这一毛钱足以让我悟道颇深。正是这一枚小小的硬币,让卖菜妇女满脸堆笑地快乐起来,更不用说她对我那接二连三的道谢,至诚高昂地欢送。那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还是一种被尊重叫价的开怀?

不是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卖菜老农,又有多少在傍晚前还没有卖完当日晨报的白发老妪,更有多少渴求你去光顾生意的期盼眼神。当我们去面对这些的时候,还能忍心再去冷面砍价吗?还能再去无所顾忌地斤斤计较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量去让别人获取快乐!你发现傍晚前还有没卖完的当日报纸,掏出五毛钱买一份,就会让卖报者快乐回家。你看到快关门的集市上还有一小堆卖不完的萝卜,花块把钱买几个,就会让卖菜者喜笑颜开。而这些给予都是我们不足挂齿的极小付出,而别人得到的却是受宠若惊般的开心快乐。

我们要坚信绝大多数人是会感恩你的付出的,就像那位卖菜的妇女给我的感谢和祝福一样。在平素里,谁敢说能用一毛钱,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诚意和祝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于你的帮助,孰能漠然于你的给予?

这个时代,太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社会中的角角落落,人生中的方方面面,去觉知觉醒,勇敢地触及灵魂深处,去挖掘出我们各自的人性善根,学会礼让,懂得感恩,还原快乐的本质,闪耀出心灵中那抹弥盖已久的真我光辉,人人都多付出一点点,少计较一点点,那样生活该会多美好!

已婚妇女,且善良且邪恶

先生出差回来,带回一大包的各种国外的特色小吃,而且是来自很多个国家的。我只是打开包装袋瞅了几眼,先生便呵斥到:“那是给女儿买的,你这个大馋嘴,又想干啥”?听他此言,我将那一大包的零食愤愤的扔在了沙发上,过而不久,又主动的将包装好的东西收拾起来,放在书房那一大堆要国庆节带回家的东西上面,生怕忘记了。

每次要放长假的时候,先生都会问:“你买的这一大堆东西,又怎么能带的回去,就是一大货车,我想你也是能塞满的”。

此话真的不假,我要考虑的人太多了,从女儿到我的父母,还有公公婆婆,大姑姐、大姑姐家的孩子,还是先生的亲朋好友,我的那些小亲戚,甚至连母亲的邻居张太太都电话请我带一些东西。

先生说:每次你杂七杂八的买,无非就是要一个心理满足,看这从大城市回来的,你给人家礼物,人家自然会说你的好,你的虚荣心也就满足了。

先生说的没错,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是这样,可是后来渐渐的也就成了习惯。

可是,哪个在城市辛苦工作的人,不是希望回家后能给家人更幸福的生活呢,我愿意给父母公婆买东西,愿意给他们花钱,愿意在女儿身上花钱,偶尔勉强的同意在先生的一些我都没见过面的亲戚身上花钱,也只不过是为了别人过的更好一些的同时得到某些心理的满足罢了。

我喜欢听别人说我好,也喜欢家人带着吹捧式的说我和先生能干,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只不过是拿青春和时间在这个城市苟且生活罢了,实在没什么好羡慕的。

这应该是一种心理的补足。

先生说我好久没给他做面膜,然后又引发对我这个妇女的申讨,从不顾家庭,不带孩子到如何如何一大堆,在极度气愤的前提下,我有开始对先生说:“这次国庆回老家你家的那些亲戚跟我们借的钱,必须都要回来”,先生说我邪恶。

去***的,我就是邪恶了,怎么了?

一个已婚妇女,在城市没日没夜的为生活打拼,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支撑的大家庭,我邪恶一下,又如何了?

当然,这只是气话,大部分的时候,我还是中规中矩的生活,踏踏实实的做人,就连跟菜市场的小商贩都要勾心斗角的讨价还价。

我自觉我是善良的,在我无数个细胞里面,应该有着善良的有机引子,可是在某些时候,我又是邪恶的。

我曾经甚至至今我都会觉得先生的家庭是一个负担,但是我从未有要放弃这个负担的念头,我邪恶,在邪恶中又带着善良,这大概是很多的家庭妇女的共有的心声吧。

很久为写生活,实在是没有时间,怠慢了很多朋友,收到很多人的留言和纸条,还有人惦记,挺好。

张太太委托我买的酵母我还没有买,将自己的QQ签名改成:“记得给张太太买酵母”,就是怕忙起来忘了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张太太要的酵母是过年蒸馒头用的,蒸馒头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是老传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

而我,自然马虎不得。

这就是我的生活。

一个让我钦佩的女人

文/紫玲珑

今天 我的病房里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说他特殊因为他是男人。一般医院都是男女病房分开,除非床位紧张。他看起来大概五六十岁,是由于脑梗和脑出血而入院,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药物的液体正通过滴管缓缓地流入他的体内,照顾他的是一位约四十七八的憔悴妇女。

早上医生查房时说他脑出血和脑梗是完全对立的,一种要止血,一种要活血,所以他的治疗方案很复杂,当着病人的面说得非常严重,还说让主治医生给他下病危通知书。我不知道病人躺在床上听医生说下病危通知是什么感受,他是有意识的,反正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觉得有些残忍。不管治好治坏,医生提前说到了,那么出现什么情况医生的责任就小了。

在我输液时跟这个妇女交谈了几句,值得我关注的是,男人今年才47,而这个妇女也不过刚四十,看起来却这么苍老。这不是第一次发病了,长久的病痛折磨让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从八点半到现在,除了必要的交费,找医生,去拿药,她一直陪护在丈夫床前给他按摩,按按胳膊,按按腿,非常细心。久病床前无孝子,人情冷暖我自知。长久对着病人一直在做这种枯燥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情。我自认为我刚开始还行,但时间长了肯定做不到。她让我心里充满敬意!

美丽的 “妇女”

文/杜学峰

单位一个“90后”小姑娘曾经对着我们“抱怨”:“你们这些妇女啊,嘴巴里天天就是老公孩子婆婆,无聊透了!”我们反驳她:“难道你不是‘妇女’?”她眉毛一挑:“我当然不是!我是女孩儿!”

我们都笑了。人们口中的“妇女”,好像专指结了婚并且生了孩子的女人,在人们印象中就是扎着围裙的黄脸婆。可是,我要说,青春妙龄的女孩固然美,但“妇女”更美。妇女的美,多了一种母性的温暖,多了一种责任在肩的沉稳,多了一种人间烟火的可亲,也多了一种岁月历练的风韵。

妇女懂得爱,因而美丽。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人,最懂得无怨无悔的付出。她把爱给了老公,给了孩子。为了让一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她们费尽心思。老公孩子吃得满嘴油汪汪,她就一脸灿烂。她喜欢逛商场,乐此不疲,可是更多的时候是在童装区和男士部落徘徊。为老公孩子买东西,她会连眼都不眨。

她是妻子是母亲,同时也是女儿是儿媳。她会常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嘱咐他们按时吃药,注意身体。天冷了或者天热了,她会及时为老人们买上几件换季的衣服。周末领着孩子回家,她会张罗一桌好饭。人人都说她贤惠,她却说只是尽孝道做好本分。她懂得,爱是付出,爱是尽责。

妇女懂生活,因而美丽。她也会偶尔约上三两知己,喝茶赏花。她会为某一天自己眼角多了一条细纹而叹息,也会因读到一本好书而欣喜。她爱好广泛,音乐、旅游,活得精彩而精致。

每一个女孩,都会成为“妇女”。成为了“妇女”,女人的一生才是真正美丽和圆满的。

恋恋红尘

文/罂粟飘香

每年的二三月份过得都非常快,快到几乎都不能用“一刹那”来形容。年前年后的日子就这样飞了过去,今天来博上逛逛,一看,南方好多的博友都在晒春暖花开的照片了,原来三月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时间真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眼前跑来跑去的,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成长着。循坏往复的季节,叠加成岁月,仔细想想却又是各不相同的日子。

昨天去上瑜伽课,刻意在迎春河的河堤上走走,午后的阳光透明耀眼,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也映得两岸白雪晶莹闪亮。春水在沿岸白雪的欢呼声中荡漾流淌,似乎萌动着更大的激情和动力。早春的寒风扑面而来,刺得我满面酥酥麻麻的如针刺般痒痛。东北,早春,动人,不冻水。

与往年的三月一样的是,“三八”还是要好好过的。要不然女人不开心,会更三八地指责领导和老公,实在不利于安定团结。单位的小领导,极尽所能,为同志们办实事。冒着顶风作案的风险,虽然不能带着大家出去Happy了,仍然给大家搞了小福利,尽管都是女人们洗洗涮涮的日用品,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经常沉溺于锅碗瓢盆洗衣做饭的良家妇女来说,也算是投其所好,物尽其用的好礼物了。

老家伙更加高屋建瓴、风雅识趣。听我唠叨着过年期间整天大鱼大肉的腐蚀,从内到外都感到浊气上升,清气下降,于是送了我两瓶清甜滋养的花茶,以清肠胃;又送了我一条小叶紫檀手链,以养心神,喜得我瞬间像迎春河水一样春情荡漾开了。

知足、感恩吧,女同胞们,一定要在家好好劳动,在外努力赚钱。建设和谐家庭,小康社会,全靠我们这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三八”妇女了。

节日过后,欣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寻找些中意的、喜欢的不增肥、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把我们的战斗力从内到外武装到牙齿,使我们成为家里家外,都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圣斗士。为了能与时俱进,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关注快乐,我先关注健康。于是,约上小薇,去辽阳的假日温泉舒舒服服地享受花瓣儿浴、青瓜浴、还有什么什么的浴,每个露天小浴池,热气缭绕,正巧那天天降春雪,身体沐浴着温泉,头面部附着雪花,真的是滚热的心底流进了丝丝的清凉,好不惬意。

三月,春意待发,好多的新鲜新奇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我喜欢这种生机萌发的时节,好多的鲜亮亮的嫩草一样的情愫在胸中萌动,再灌注些深深的爱意在心中,眼中心底岂不到处充盈着青山绿水、云淡风轻?

好日子

文/韩联鹏

每年秋后天一变冷,我和老伴就像侯鸟迁徙似得去到在市里工作的孩子家过冬,并且一下子过起了新颖别致的市民生活。待到下年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时,我老俩便又打点行装回到故里,重新开始了本属自己的田园生活。

两地生活,难说有什么心得和见识,但对周边熟人的面貌和长相却印象颇深且心生感触。比如说,我每年初冬去到市里时,看到邻居们的脸相总还是春天的那个样子,没有逐年衰老的迹象,他们好像要将这副面孔永远不变地保持到老似的。可是每年春天回到村里见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我就想,和他们不见面也不过三、四个月怎就都老了许多,面容干瘪,没有光彩,老年人脸上的皱纹像树木的年轮又多了几圈,生命的阶梯又下了一级。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近两、三年来村民们的面貌几乎是突然地好看了,人们的面容都那样地洁净,和滋润,很多人还容光焕发,脱胎换骨似地年青了许多,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当我们和乡亲们谈起这种变化的缘由时,一个男人就不假思索地说:“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我们不是想年轻就能年轻了,主要是身上和肚里得有真东西,现如今我们农民不交农业税了,反过来种地还有补助收人,老年人每年都有养老金,低保等待遇。咱们真的是尝到了幸福的滋味,想不到这辈子竟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他的话音未落,一个妇女就急着说:“你说得对也不对,什么‘这辈子、好日子’,你没长眼呀,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咱们的日子将会一天比一天好,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男人怔怔地看着这个妇女,显出欣慰和佩服的神情。

啊,谁说不是呢,我们农民不只是吃得好,穿得体面了,同时,兴致也丰富多彩了。电动摩托就是我们的随身工具,就连小轿车也不是什么交通宠物了。再远的路瞧戏赶会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年轻人手机不离手,晚上在电脑上看世界,老年人和妇女白天忙家务或打工,晚上便活跃在电视机和广场舞之间。他们都精神矍铄,轻松愉快。村民们满脸洋溢着笑容,见了面相互问好,十分的亲热和友爱。

正像人们常说得那样“树有根,河有源”,当我们细数和感受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时,胸中便涌现欢快幸福的心灵之歌,并且由衷地感激和赞美这神圣美好的光辉时代,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摘花椒

文/白东和

一进入伏天,家乡的田野里,漫山遍野,红了的是花椒,忙了的是农民,尤其是那些女人,田野里飘荡出采摘花椒的歌,女人的汗水与美丽的身影交织在一起,跳起了采摘花椒的舞步。

其实,采摘花椒要从入伏开始直到初秋时节,跨越时间长,所需劳动力多,风景也最美丽。

花椒是一种调料,近年来,价格一路上涨,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我的家乡种植了大量的花椒,花椒也成为家乡的一大支柱产业。尤其我的家乡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而且这里的大红袍花椒更是全国各地客商青睐的佳品。每当此时,当客商纷纷前来收购花椒时,农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计,集中精力采摘花椒,打一场采摘花椒的艰苦战役。

采摘花椒的活大部分是妇女们完成的,因此项工作靠的是手巧,还要靠指甲长,妇女是天生采摘花椒的能手。可如今,适生区家家户户都有几亩花椒,光靠妇女采摘,很难完成。因此,全家老少齐上阵,学生们放暑假后,也加入到采摘花椒的大军中,甚至有些小学生也都会加入到队伍中。这还不算,一些花椒大户,还要到市场上找来一些摘椒的妇女,以每公斤6至8元的价格雇佣她们,还要管吃管住,只为早早让花椒颗粒归仓,获得一个好收成。

季夏和初秋,家乡的田野,是丰收的田野,是红色的季节,也是最忙碌的日子,从早到晚,人们谈花椒,讲花椒,摘花椒。每天天还没有完全亮,村里人就已经起床了,妇女做饭,男人们准备家什,大家一吃,开上三轮车,拉上水和中午的饭菜,唱着美妙的歌曲就上地了。这时候,花椒树底下就围上几个人,把笼子用一个铁钩挂在花椒树树枝上,两只手不停地把红红的花椒用指甲掐下来,放在笼子里。有些妇女双手并用,左右开弓;有些一只手按住花椒树枝,一只手摘花椒。不管怎么样,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摘花椒,就如同妇女们一针一线缝衣服一样,就得细细地采,密密地摘,她们从早到晚在花椒地里,吃在地里,歇在地里,渴了喝口水,饿了吃口馍,累了就地稍作休息,就又忙着采摘起来。采摘花椒,难免会受伤,有时候手上会被刺扎得生疼,但一般不流血。正当你采摘得劲时,不小心,摘过花椒的手抹一下眼部,会被花椒刺激得非常难受,还不敢揉,只能跺脚,慢慢花椒的麻味过了,才好一些。

当盛放花椒的笼子已满的时候,就会在地里铺上一块塑料布,把采摘的花椒先堆放在上面。在太阳的照耀下,每一粒花椒都红得鲜艳发亮,让人很是喜爱。直到傍晚时,装进筐里和背篼,用三轮车再拉回家。

一些看家狗也会跟随主人来到花椒地里,看着主人忙碌。在地里,一声不吭,静静地卧在晾花椒的塑料布旁边,帮主人看护花椒。

此时,采摘花椒的男人,会唱上一段曲子,而平时那些喜欢拉家常的妇女们,此时讲的内容基本是:谁家的花椒收入要到20万元,谁家花椒出售后购买了一辆汽车,谁家又准备种植花椒树了……

小孩子们采摘花椒采不动的时候,就会悄悄溜出花椒地,在地边上,你叫叫我,我喊喊你,走到一起,“谝谝闲传”,或者直接远离花椒地,在空地里去寻找蚂蚱,逗逗蝉,玩够了,听到大人喊时,才各回各地。

我虽是个男人,但采摘花椒的手艺不亚于那些手巧的妇女,这也源于我小时候就早早学会了采摘花椒。记得刚上小学时,我家的花椒树少,一到暑假,我们几个同学一起相约给那些花椒大户采摘花椒,也能挣个学费,当时采摘花椒也就是每斤几毛钱,我们每天也会采摘十几二十斤,晚上拿着挣的几元钱,回到家里,那个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能言表。当然,采摘几天,实在摘不动时,我们也学会了偷懒,约几个伙伴,坐到树底下,打牌玩游戏。

现如今,我一到周末,就赶回家给母亲帮忙采摘花椒。母亲的花椒树虽说不多,但一个人摘还是比较困难,前前后后要采摘40多天。我的到来,给母亲减轻了负担,也加快了采摘花椒的进度。前年的时候,母亲一人实在采摘不过来,我就向单位请了几天假,也叫了几个亲戚,一起摘花椒,结果就我一人会摘,叫来的城里亲戚不会摘,倒延误了采摘花椒的好时节。

采摘花椒的时候,乡亲们为了节约时间,能多摘一些花椒,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在地边支起锅灶做饭。前年给母亲帮着摘花椒,中午的时候,母亲在她储放农用品的窑洞里生火做饭。早上在家里把清汤烧好,中午在地里生火下面条。我吃着面条,似乎比平时香了许多,因此多吃了几碗。

采摘花椒是夏秋之季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妇女们最忙的季节。花椒红了,家乡的人们忙了,但忙得开心,忙得幸福。

遥远的河

这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

村子依山而建。青石块垒砌的墙,黄石板做成的瓦,简单陈旧却牢固的村庄像一段静止的往事,村前一条大沙河流淌着山村平静的岁月。这是一个冬末的午后,暖暖的太阳在天上挂着,孩子们在街上跑来跑去,老人们蹲在墙根晒太阳。一支队伍走进石板房村,在墙角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们一下子睁大眼睛,扶着墙站了起来。看着草绿色的军装,鲜艳的红旗,青灰色的布鞋,紧裹的绑腿,背后的背包,肩上的长枪……几十年前的记忆拉直了他们的腰杆,眼睛也变得格外明亮。

这支队伍走进村子,让老人们记起当年这里是根据地时的忙碌和热闹。听说村里来了这样一群人,村长慌忙从村部里出来迎了上去,身后跟着一群报信后嬉闹着的孩子。队伍里走出一个人对前来的村长说: “我是导演,我们来拍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导演抬手指着周围,“这里的老旧石板房和村前的大沙河,很适合做电影里的一个场景。”

“欢迎欢迎!”村长热情地握住导演的手。之后,安排人烧水做饭又和村里人一起帮他们做着各种安置。各种长枪短炮似的东西安顿好后,导演又叫来村长。

导演说:“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咱们这个村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们的部队要过河和敌人作战。”导演边说边抬手指着坐在河边休息的队伍,“河上的桥被敌人的飞机炸坏了, 可村里的男人都支前去了,只剩下妇女们,于是,这些女人带着自家的门板跑来,跳进水里肩扛门板架起了浮桥……”导演说着,掏出一根烟递给村长,“我们要找几个群众演员,当然是妇女,每人给一百元劳务费。”村长把烟夹在耳朵上:“好的,你跟我来吧。”

村部的大喇叭传出村长的声音: “导演同志说了,要找几个妇女跳到水里架浮桥,让咱队伍过河打敌人。那什么,导演还说每人给一百块钱,这可能买好多斤肉呢,娃娃们可以过个肥肥的年了!”

村长和导演走出村部时,门外已聚集了不少妇女,叽叽喳喳地争着去。一个抱孩子的大嫂,把孩子往村长怀里一放,说:“村长,你给俺抱一会儿,俺也要去!”一群妇女跟着导演呼呼啦啦来到河边。

这是后来电影播出时的镜头:

河边上一处处战火燃烧着已风干的灌木丛,硝烟四处弥漫。宽阔河面上,敌机一次次俯冲。炮弹炸起一排排水柱,冰碴子四溅。穿着棉衣的妇女们扛着门板纷纷跳进河里,河水很快浸透她们的棉衣,炸起的冰凌子砸在她们脸上,血在脸上流淌。她们的手紧紧地抓住肩上的门板,一双双大脚在门板上跑过……

妇女们在河边的帐篷里换下水淋淋的棉衣走出来,还冻得瑟瑟发抖,身上的热气全被河里的冰凌子抽走了。

导演和村长正等她们。

“太好了,你们的戏演得太逼真了!”导演很激动, “这是劳务费,每人一百元。”大嫂看了一眼导演手里的钱没接,伸手抱过村长怀里的孩子。

导演一愣,忙说:“每人再加二十元!”

“给我们一杯热茶吧。”大嫂紧紧地抱着孩子, “我们不要钱,要了钱对不住当年跳下河的那些奶奶们。”

导演一愣,眼睛一热,转身大喊:“快,热茶!”

城市的风

文/朱钰

初冬的风略有些刺骨,街道两旁偶有落叶稀疏飘零,漫步于路上的行人脸上只有行色匆匆。空气中沉沉的雾气强压下来,好似漫不经心地提醒人们,该终止一天的忙碌,回家休息了。

急促的行人脚步声中,夹杂着“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

循声寻去,寒风中,一个人正在清扫街道,五十多岁的样子。和路旁的匆匆人流比起来,她似乎没那么匆忙。青石铺就的小道,尽管承载了诸多行人的脚步,以及他们留下的种种痕迹,但在她的精心打扫下,依然干净整洁。

“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渐渐缓了下来。她直起腰回头看了看刚刚清扫的街道,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忽然一辆小车驶过,只见车窗打开,从车内飞出几个烟蒂和一个食品袋,恰巧落在她的身旁。看着远去的的车辆,再看看地上的垃圾,她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默默把它清扫干净,之后拉着斗车,吃力地向不远处的垃圾池挪动。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街道已经清扫得差不多了,她下意识地加快了速度。这时,“笃笃笃……笃笃笃……”一阵急促的声音愈来愈近,一位浓妆艳抹的中年妇女,右手撑着一把大大的雨伞,左手拎着一个大大的塑料袋,走近了才看清身后还跟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什么也没有拿。妇女身材高挑,可在紧身的棉袍下又显得有些臃肿,仿佛一位画师故意描摹了一幅失败的图画。她径直向环卫桶走去,将袋子塞进环卫桶。显然袋子太大,桶太小,妇女一用力,生活垃圾撒了一地。

她见到后,于是走上前去,笑着对妇女说道:“不是有规定,市区居民生活垃圾必须丢进对面的垃圾池吗?”说罢,她指了指对面的垃圾池。妇女听了后,白了她一眼,高傲地说道:“呵!我们不丢,还要你们干嘛!那你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啊!”可能震动太大,竟把脸上的脂粉震掉了一些,凑近瞧,仿佛是因为生冻疮烂掉了一般。

她听后,一句话也没有再说,只得呆呆地站在哪儿,眼中含着泪,看着她们远去。然后默默地拿过扫帚,把桶内的垃圾清理出来,又将地上仔细打扫一番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朝着垃圾池走去。

寒风中,她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孩子,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只能扫大街了。”“嗯!妈妈,我要好好读书,以后当大官,挣很多很多的钱。”“呵呵!这就对了……”

第二天,城市的空气尚好,街道一片净洁。这座小城以良好的环境迎来了许多旅客,他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小城,导游背诵着已经讲了好多年的台词,游客不停地拍照。

忽然一个孩子指着城墙发问:“妈妈,城墙上的字什么意思?”

众人顺势望去,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只见城墙上挂着:创建文卫莫范城市。

妈妈仔细辨认了一番,对孩子说,应该是“创建文明卫生模范城市”,“明”,“生”二字与“模”字的偏旁都掉了。

孩子问:“妈妈,是谁这么不讲文明,把这些字弄掉了呢?”

妈妈回答道:“不是我,不是你,是风。”

我读懂了阳光

阳光,是一种很特别的光线。它不仅可以给予人们光亮,又能温暖人的身体。似乎,在阳光下,人们也变得“温暖”起来了……

那是在阳光下……

冬天的斑马线,寒冷而且冷清。我站在斑马线这头,搓着手,不耐烦地等着汽车通过。

斑马线那边,一个看起来已经有三四十岁的妇女一手拎着一个又大又鼓的袋子,一手提着一个编织袋,地上还放着一个尼龙袋,非常大,塞满了东西,上面扎着的绳子已经快被撑开了。

斑马线那边的指示灯已经闪起来了,不一会儿,变成了绿灯。

行人们纷纷走了起来——寒冷的天气,让人一刻也不想在外面停留。

那边那个妇女一看可以通行,便立即准备提起那个尼龙袋。但是,尼龙袋太重了,她提了好几次也没提起来。冬天,她的额头上却淌着几滴汗珠。

人行的时间快过了。当我为那个妇女可惜时,一个女孩走了出来。“我帮你提吧。”那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子提起那个尼龙袋——袋子很重,女孩吃力地用两只手拿起,二话不说就要过马路。“这怎么好意思?”妇女吃了一惊。“没事的。”说话间,两人已经走到了马路那边。“谢谢。”妇女想道谢,但这时,女孩已经被人群淹没了……

此时,此刻,我感觉身上暖暖的,心里暖暖的……不知,是阳光的温暖,还是来自心灵的温暖……

这次,我读懂了阳光,读懂了阳光温暖的含义……

文/三三

周日过得飞快……早上八点起床,吃过早餐,看三毛散文集,看老子道德经视频,写一篇日记,一个周日的上午就去无踪影。中午吃过饭,躺床上看老子道德经视频。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觉睡到下午四点半,出去逛逛街,吃过晚饭,晚上十点继续睡。整个周日就去无踪影,早上五点醒来已是光棍节!

谈起周日,还得追溯到周日00:30分前的睡中之梦。 自从悟通点老子道德经,心平静不少,梦也静谧、神奇。周六19:00左右跟二姐通完电话,22:00已进入梦境。梦中哥哥要我打电话告诉我二姐,“周围别看都是好人,实则藏有坏心眼、好色。要她小心注意安全!”我马上打电话给二姐,喂,老二!我男朋友哥哥要我打电话给你,要你小心注意安全!衣服穿的不要太暴露、性感,要穿的保守,最好给脖子也围起来,只露出脑袋就好。二姐高兴的应着,又跟我说,想换工作,现在的工作要上晚班,另外一个岗位不用上晚班。我一听就有点来气,才刚上班没多久又要换岗位!但还是未发怒,说,你去面试吧!有什么不懂的,打电话给我就好。不知为何?我跟哥哥就来到了二姐所在地,那里环境优美、空气美好、群山围绕、树木葱葱、人民友善。山中我跟哥哥遇见不少大叔,他们都友善的跟我俩微笑打招呼。突然,就飘下一位有着墨绿繁多的齐发、素净漂亮古典白衣飘飘的美女。我马上百度,电脑上她的资料跳出。跟哥哥说,她跟小沈阳一起拍过电视。小沈阳搞怪的咧着牙的笑脸也出现在眼前。之后,抬头看见一位大叔微笑着跟我俩打招呼。那时我俩就在岩回的山洞边,下面是万丈深渊。跟大叔刚打完招呼,就闯出一位黄头卷发的坏妇女,妇女手上抱着一位大叔。那妇女一看见我俩,就给大叔抛下万丈深渊。马上冲上来想给我推下深渊……紧急之下哥哥淡定的说了一句话,那妇女转过身看了一眼。我立马抬脚就给妇女踢下万丈深渊……妇女在下落时指着我说,你站了我的位置,你站了我的位置……我大笑不止说,O(∩_∩)O哈哈哈~我站了你的位置,O(∩_∩)O哈哈~我站了你的位置。笑着笑着就笑醒了,醒了还在梦中笑,还在说,我站了你的位置。醒后还止不住笑……笑声大的不得了……

醒后就爬起来洗了个又大又甜的梨吃,喝了杯水,翻开手机看看时间00:30分。想,心里还是放心不下二姐跟她崽涛涛。睡前跟二姐通电话,二姐虽说她那里很好,但很山,偏僻,烧菜用柴火。跟爸妈上班是三班倒,涛涛很好带,周围人都挺好的,晚上邻居还叫她去看电视,有时给饼给涛涛吃,还热情的叫她去田里砍甘蔗吃。

愿二姐以后得人生能顺利幸福美满!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文/周慧慧

小时候,常听外婆絮叨“女孩是菜籽命”,大意是如果嫁得好,就像长在肥沃土地里的菜籽,就能开出美丽的花;否则,便如撒在贫瘠土地里的野草,瘦弱无助。我有时会想,外婆如果还活着,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妇女们越来越自信、自立、自强,将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翻看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简史,那是一部与新中国共成长的历史。新中国刚成立时,就探索建立了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事业翻开了崭新一页。妇女的命运,也逐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获益者。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只要肯吃苦、肯动脑筋,敢想敢干,就能致富奔小康。我的母亲就恰逢其时。她出生农村,年少时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机会。但她吃苦耐劳,不服输,有韧性,始终相信凭着自己的双手,就能过上好日子。她起早贪黑,做小吃摆小摊,风里来雨里去,虽然辛苦,但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经济独立,解决了家人的温饱,也解决了我们三姐弟的学费。在我们陆续上大学后,母亲又攒钱在城市买了房、买了政策性养老保险,由农民彻底变成了市民。改革开放,给了母亲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我,虽然从小家庭不算富裕,但是父母在我的学习上舍得投入,买学习资料、课外书,花多少钱都给买;也没说是个女孩就不给上学,我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大学毕业时,虽听说少数企业有“女职工入职三年内,不得恋爱结婚”等说法,但实际上女同学们都很快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而此时,公务员队伍实行“逢进必考”制度,经过公平竞争,我也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现在,作为一名妇女工作者,我已任职近十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时下,我省有了“皖嫂”“徽姑娘”等妇女创业就业品牌,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杰出妇女代表、团体,她们给广大妇女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她们中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淮北市妇联,这个群体不忘初心,关心妇女的疾苦和切身利益,以实干精神赢得了信任;有勇攀科技高峰,敢于探索、勤于钻研的女科学家和中科院院士;有全国自强模范砀山县女青年李娟,她因患脊髓性空洞症而全身瘫痪,但她用嘴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完成了一单单交易,开微店、开公司,直接带动家乡的贫困户走上电商脱贫路……

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以及见证妇女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广大妇女也从谋解放、求独立,到逐步实现男女平等。进入新时代后,每一位妇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我的祖国,妇女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就是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来人往中,即使是看不到的,里面也会有一份爱。爱,这个字眼在很多人嘴里说过,在恋人对白中,在朋友互相关心中,在亲人的抚慰中。可谁能想到,几个素不相识的行人之间也有一份浓浓的爱。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去上学,走到一条小巷时,那里没有红绿灯,没有人行道,也没有斑马线。正当我走过小路时,“吱啦”地一声。我回头一看,一辆亮黑色的上海大众正斜在马路边,轮胎下面有四条长长的刹车印。车前,一位中年妇女正双眼紧闭,嘴里一直喊:“哎哟,哎哟。”她的双手正压在小腿部,鲜血源源不断地从那里涌出来,流满一地。我心里一惊,怎么办呢?

正当我心急火燎的时候,一位身穿西装的男子走了下来。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像在责怪自己。他小跑到妇女的身旁,蹲了下来,关心地问:“大姐,你没事吧!”“快送我到医院,好疼,哎哟。”妇女露出痛苦的表情。那男子匆匆地打了120,然后叫行人过来帮妇女止血。一位小伙子走过来,用随身携带的毛巾细心地给妇女包扎着伤口。渐渐地,周围的行人也走了过来。有人问伤者要不要喝水;有人紧握她的手,不断安慰她:“忍一忍,救护车马上就来。”还有人用一些软垫垫在她的头下,许多人都在关心这位素不相识的女人。

一会儿,救护车来了,男子和行人一起把妇女抬上车,男子对妇女说了几句话,交给医生一叠钱,又交代了护士几句,就匆匆忙忙地开着车跟救护车走了,行人也渐渐地散开。

一切都平静下来,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唯有那滩刺红的鲜血,见证了这一刻。爱不用有多复杂,一点点就够。

爱,不用言语去表达,也不用刻意去装饰。你的爱,你的努力像保留相片一亲保存了下来,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刻痕。

这,就是爱。

蓝围巾

文/闫耀明

那天,我的朋友在我家闲坐时说,小城中的最后一片棚户区已经改造完了,还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广场。这对我来说真是一则喜讯。锦城的棚户区是我十分熟悉的,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到那里去采访。棚户区改造完工是锦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最好见证。

熟悉的东西一下子消失了,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事件。我说,一定抽时间过去看看。

我在广场边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了大半天时间。在那儿,以前棚户区的混乱与肮脏不见了,新修的广场成了一个温馨浪漫的休闲所在。这里的环境太好了,有树,有草坪,有假山,有流水,有花坛……大理石铺就的广场上,孩子们快活地奔跑玩耍,老人们或闲坐,或在器械上锻炼,还有放风筝的、跳广场舞的、健步走的……整个广场生机勃勃。

坐了一阵儿,我注意到,旁边有个妇女在摆摊儿出售小东西。货物的种类不多,大体上有羽毛球、羽毛球拍、塑料玩具、电话本等。看她没什么生意,就与她闲谈起来。

妇女对我的问话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倒是对她的生意很在乎。我们刚聊了几句,有两个年轻人过来看东西。他们大概是一对恋人,蹲下来翻看电话本。电话本小而精致,女孩子看中了。接下来就是谈价。一个电话本,妇女要两块钱,两个年轻人说一元钱一本正合适。双方谈了好一阵,才以一元五角钱成交。我看到妇女的脸已经有些涨红。

妇女衣着朴素,头上扎着一条蓝围巾。那蓝围巾已经有些陈旧,颜色也不再鲜艳醒目,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发白。从这身打扮和刚才的锱铢必较,我判断她也许是一个生活比较困难的女人,对一角两角钱也很计较和在乎。

两个年轻人不大高兴,拿出一张50元的大票递给妇女。那蓝围巾妇女并不在意,兜里没零钱,就跑到旁边的商店去找零钱。

年轻人走了,我继续和“蓝围巾”闲聊。我说,你的摊儿太小了,挣不了多少钱,恐怕连维持基本生活都难吧。

“蓝围巾”笑了,说,我家里不缺钱。20多年前我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生意火着呢。

我顿觉意外,说,那你怎么还在这里摆摊呢?还是个这么小的地摊儿?

“蓝围巾”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笑,摸着头上的旧围巾说,不瞒你说,我这年龄有点儿精神头儿不足了,管理公司有点儿干不动了,就把公司交给儿子经营管理了。我呢,刚闲下来的时候,每天只管打打麻将。可是……麻将打了一年,输了不少钱不说,身体也不舒服,还没精神。我忽然意识到,再这样以打麻将打发时光,我就废了。

于是你就摆了这么个小摊儿?我似乎明白了。

是啊。“蓝围巾”说,我这么做,就是让自己不要忘了创业之初经历过的痛苦与艰难。你看,我特意翻出了很久以前的旧围巾戴着。真幸运,这蓝围巾是我创业之初摆地摊儿时戴过的,还真找到了,没有丢掉。

妇女把头上的蓝围巾摘下来,向我抖了抖,又认真地戴在头上。“我摆摊儿并不是为了挣钱”,她说,“我只是在寻找回忆与初心。现在我特别开心,又找到了当初创业时那种充满希望、浑身干劲儿的生活状态。”

“蓝围巾”的话让我陷入沉思,我又在广场边的树下坐了很久。太阳西沉时,“蓝围巾”收摊儿回家了,我仍在那儿坐了一阵儿。

这天遇到的事情很小,像一条蓝围巾那么平常。但这很小的事情,却值得我认真思索思索。

难以忘怀的美丽

文/徐惠智

曾因生活和工作关系,我走遍了云南省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耳闻目睹了那儿奇异的边地风情与旖旎的民族色彩,其中给我印象尤深的是当地民族妇女的别致情调和多彩风韵。日前我旧地重游,寻访往昔的妇女风貌,觉得其习俗并未有太大改变,但色彩变得更艳丽了,汉语说得更流利了,生活更美满富裕了。

“象达姑娘龙陵雨,遮放谷子芒市米”。这是流传在滇西的民谣。象达是德宏傣族自治州辖的一个小镇,在首府芒市附近。象达的女孩一个个长得如花似玉,吸纳了天地山川之灵气,出落得亭亭玉立,仪态万方。那些“小卜少”(芒市傣语小姑娘)束着头发,嚼着槟榔,腰肢自小就勒得细细的,穿着花裙,曲线分明,给人以典雅之美,仿佛个个都是出水芙蓉。而龙陵每到雨季,则会连续三四个月下雨不停歇,成为当地的一道特别风景。遮放坝子出产的香稻闻名全云南。运到芒市碾成米后,非常糯黏好吃,成为前来观赏游玩者抢购的好大米。

“苍山脚下找金花,蝴蝶泉边唱山歌”。这是滇中地区的民谣。大理的白族姑娘能歌善舞,她们个个戴着色彩鲜艳的头帕,穿着宽大的筒裤,怡然自得地在洱海采莲捕鱼,不断唱着民歌“聪明的姑娘啊样样会,样样会,气死那游手好闲的赶马哥……”每到三月三,蝴蝶泉边,白族姑娘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纷至沓来,像蝴蝶纷飞,光艳照人。

“玉溪姑娘河溪布,通海酱油禄丰醋”。这是流传在滇中、东一带的顺口溜。玉溪位于昆明南部约100公里,是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好地方。红塔山、云烟为该地主要特产,这儿还诞生了人民音乐家聂耳及大航海家郑和。玉溪的彝家女爱穿对襟翠绿碎花小褂,浪漫奔放,面容姣好,爱好轻歌曼舞,像一株株盛开的带露杜鹃,绽放于云南高原。

边城思茅(现改成普洱,原普洱县改称宁洱),在历史上被喻为不毛之地。由于“瘴气”(恶性疟疾)横行,思茅城的数万居民曾全部死光,变成一座死城、空城,故后来的思茅又称“复兴镇”。新中国成立前有“要到思茅坝,先把老婆嫁,若往版纳走,要把棺材买到手”之说。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培养了大批“摩雅傣”(傣医),种植了大量金鸡纳,根治了瘴气,少数民族获得了新生。我在版纳州勐海县广双一带工作生活时,请了三位布朗妇女当向导,她们光着脚,身背长砍片,挎着自制的土弓和泥丸弹子,在原始森林里健步如飞,好一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武气概。我们每天晚上都能享用到这些妇女用土弓竹箭打来的箐鸡、竹鼠、野兔、麂子等野味……

我曾在金沙江两岸看到彝家妇女的泼辣勤劳,贤惠能干;澜沧江畔傣家姑娘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红河岸边哈尼妇女的勇武刚强,侠义好客;独龙江流域独龙妇女的大方热情,豪放洒脱;怒江两岸景颇、傈僳、纳西、怒族妇女的率直坦荡,敢爱敢恨……众多民族妇女的美丽风姿,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忆念。

中年妇女

文/凿冰煮雪

一直认为定义年龄段的专家们是我的同龄人,他们总是在我逼近中年时改动界限。20岁时他们说35岁进入中年,35岁时他们说40岁才是中年,40岁了他们说最新划分年龄是45岁。他们和我一样希望年轻,但还是走到中年,再也不好意思往后推了。

如此中年的时间定义就和女性更年期重叠,中年女性便和更年期结缘,常有阴晴不定、情绪失控之嫌,吵架时有了终极武器:“我就更年期,你把我咋地?”瞬间可以逆转局势,战胜青春和老年。

更年期的症状千变万化,如同中年妇女的复杂多样。缺了青年的朝气,偏还有未灭的梦想;接近老年的暮气,偏还有不甘的雄心。中年妇女的多样性表现在从里到外巨大的差异。

外形气质:爱打扮会保养的半老徐娘,朦胧的灯光夜色、美肤美拍的镜头下,足可以混淆视觉、叹时光停滞,如刘晓庆、赵雅芝等岁月无痕;有素面出镜中年本色,大多数如我之辈,时常让年幼的孩子疑惑该叫“阿姨”还是“婆婆”;也有因疾病或压力花白了头发,佝偻了背脊,提前显出衰老误认老妪。

家族辈分:既有少数早年为了事业努力工作,错过最佳恋爱时节,还在不放弃原则寻觅配偶;也有早恋早婚早生孩子的中年妇女们,已晋级当上了婆婆或奶奶;更有多数正养育着10—20岁的孩儿,孩子们进入大学开始自由却孤独的空巢生活。

工作事业:有人早早停止工作提前退休,爬爬山、跳跳操、打打牌、带带孙,操持家务;有人在单位摆着老资格,工作松懈混等退休;更多的却是工作多年,单位里重要岗位把关,悉心教导年轻人,传输积累的工作经验。

中年女人在我看来有三种趋势,爱花的、爱钱的和爱花钱的。爱花的工作松懈或停止工作,认为老之将至放弃努力,养养花种种草,享受年轻时积攒的资本;爱钱的浑然忘记年龄,透支着身体拼命,把持着资源和年轻人争和同龄人争;爱花钱的一边不放弃努力,多年工作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一边享受生活,看花开叶落风吹草生。

中年女人的优势在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继续努力表扬你不忘初心,放弃努力体谅你量力而行。生活的磨砺让我们老辣到敢说敢做,女性的温柔让我们平和到优雅安静。

中年女性活好了便是深秋的菊冬日的梅,有春花的妩媚夏花的灿烂,还有傲雪斗霜的骨气;活不好便是枯藤败叶,哪一日风寒露重就碾成泥化着尘,虽是护花到底心不甘。

中年女性是人生的中点,回看是年轻的峥嵘岁月,前看是老年的夕阳残红。趁着还能熬点夜,K点歌,喝点酒,画一幅美女,弹一首曲子,还能疾走快跑,蹦蹦跳跳,穿针引线……让我们珍惜这花开到荼蘼的中年。

跋:闲暇时喜欢嗑瓜子,体小粒多适合让自己感到总是有事做,然后顺手用瓜子壳做一些图案。那一日买瓜子,一个同龄模样的中年妇女借品尝抓一把瓜子,边走边嗑边丢地上,实在让我为她汗颜,庆幸还没有同她一样遭人嫌弃,随即构思此文。

母亲的针线活

文/晨曲

母亲年轻时,学得一手漂亮别致的针线活,特别喜欢绣花。她总是在我的一件件普通棉布衫上或布鞋面上,绣一只小花或图案,让女儿出门带着她亲手绣出的美丽。小时,家里贫穷,母亲常说:“穿衣要珍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父亲的一件外衣,母亲洗完后习惯性的反着晾晒,我惊奇的发现:父亲肩膀上那长方形的补丁一块摞着一块,每块补丁的针脚,细密瓷实的像鱼肚里抠出的块块鱼籽,一层压着一层、一堆摞着一堆;裤子的膝盖上、屁股上大圆套小圆又像一棵老柳的年轮清晰聊眼。我穿小了的衣服,鞋袜总是妹妹接着穿。穿坏的衣服袖口上,尽管打了补丁,也是那样的别致,记得有一件我穿小了的绿布衫,袖口处磨损了一个洞,母亲就用一块粉色的棉布剪成花瓣形状,银针穿红线、不到半根烟的功夫,我那残损的袖口变成似花瓣绽放的新袖衫;我穿过的旧鞋子也不列外,母亲把鞋面洗刷干净,从她珍藏的褶皱绣花图上,铺上一块草纸、找一根火柴棒蘸着烟灰,精心地描下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绣在鞋面的前脸上,妹妹穿在脚上,乐滋滋、笑眯眯,两只蝴蝶随着少女的律动,一高一低、一左一右像姐妹、像母女,你追我赶欲落草丛中的花朵去采撷花粉酿成生活的甜蜜。

古人常说,一家人“男耕女织”我家却是“女耕男织”。家里的庄稼活妈妈干的多。父亲学到了一手“机器织袜”的好手艺,他每天迎着晨曦,挑着袜机走在乡村的集市里、镇子上。机器往地上一放,准会被姑娘、媳妇们团团围住,她们各自拿着用纺棉车纺出的线穗子,给上学的孩子、跑外的丈夫织一双新式的“洋袜子”。这就算是农村当时最时髦的品牌了。我家的经济来源就靠父亲披星戴月的织袜子获取。每到冬天闲暇时,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住在两间东厢房的草屋里,千针万线昼夜不停,忙着把一年的单衣棉衣鞋子都做好,为的是不误农活。

记得我6、7岁时,就爱看母亲绣花时上下穿针的动作和神态---娴熟、安详,灵动的手指不停的上下挥动。口中还哼着小曲,尤其晚上在飘舞的小油灯下,我躺在母亲的身边母亲那张白暂清秀的面容凑在油灯下,显得那样的俊俏、慈祥、善美。再听着她口中哼出的那支《沂蒙山小调》,随着她那纤细带有老茧的手指在我身上轻轻拍着,口中的韵律如同渗入了我的血液,浸润着我幼小的心灵,那悦耳的小调随风飘荡在两间清贫的小屋里。一种相守相望的天伦之情暖融融地飘动着……这就是我小时候,泰山脚下的李家堂村的家。

我10岁那年,被妈妈当“儿子”送进清一色的男儿学堂里。母亲把她人生经历的爱、恨、辛酸、忧愁和志气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她即不让我受委屈也不许我比别人家的男孩子差,平日的生活中,凭着母亲天生的心灵手巧,把我打扮的出众又“洋气”。她的初衷也许是在掩盖、弥补她留给女儿的遗憾吧!母亲的那张清秀白暂的脸庞中,老天赐给她一双潭水一样的大眼睛,清澈明亮,长长的睫毛、高高的鼻梁。可是,她生了我和妹妹,自己容颜的优点,一样也没留给我们。我们长大后还埋怨她吝啬呢。我想,她生来的那双巧手,也许就是想要弥补女儿的缺憾吧。

印象最深的是:我上高小的那一年,乡里来了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妇女主任,有一天,她来我们村里开会,村里的妇女们都要看看这位现代派的女干部,她梳着齐耳的短发,戴着一顶黄军帽,穿着一身黄制服,腰里还扎着一根宽宽的带有亮环的腰带。妈妈真是一见钟情啊!确切地说,是看中了她身上的那件黄制服。妈妈想法主动和村干部要求中午派饭到我家。妈妈的请求被批准,她便跑回家精心准备,拿出她的最高厨艺做了几道菜,吃饭时,村长作陪。母亲转着弯地夸奖那位女干部的身材、口才,特指身上的黄制服漂亮又气派,夸来夸去被聪明的妇女主任识破了动机。村长忙说:“嫂子心灵手巧,你不是要学做咱妇女主任的制服吧?”母亲不好意思地连连点头,妇女主任马上脱下制服递到母亲手中。母亲接过制服赶紧铺在早已准备好的草纸上,照葫芦画瓢地一气描摹。等她们吃完饭,母亲如愿以偿地送走了她们,又迫不及待地翻箱倒柜,找出一块叫“蓝士林”的新布面打开,再把那画好的纸样子舒展地铺在布面上,一片一片地裁下来,再一片一片的用针线连起来,试穿在我的身上比比大小、宽窄,直到合身时,母亲再用手针按原制服的细密针码,一针顶一针地缝起来。做这样一件制服,比起平时的一件普通便衣要费几倍的工夫呢,况且绝不是一般手艺的人能敢做的,直到做好后,母亲找来一个取暖的瓦罐子,灌上开水,包上布,让我抻着袖子熨烫垫肩、熨平针码。这就是母亲手工代替缝纫机的处女作。她端详着,自言自语地说:和缝纫机的针码也不差上下。脸上终于露出了一种如同完成一项新的工程建筑那样的喜悦和兴奋。我再一次试穿后,母亲就立即叠好,放进了我们家那个唯一的木箱子里。

半个月后,在全乡召开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大会前的那天早晨,母亲才拿出了这件新制服,像是重新审视了一遍她那如意之作。先让我贴身穿上白衬衣,再穿上蓝制服并把白衬领翻在外面。又配好相同颜色的裤子,不带花边和任何图案的鞋子,母亲上下打量后说:“不错、很精神。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也像那次来咱家的那位妇女主任一样,让乡亲们瞧得起。”接着又严肃地嘱咐道;今天上台发言时,不要怕,一定像男孩子一样为学校争光。

我穿着母亲做的那件气派的新制服,兴奋又不自然。像犯了错误似地蹑手蹑脚地来到学校。一进教室我站在门口,活像个千瓦的灯泡刺激着教室里的双双眼睛,男同学瞪着眼伸着舌,女同学手摸着我的制服,围拢在我的身旁。投来羡慕的目光。我的思绪乱成一团,大会发言稿的内容在脑中七零八乱。幸亏老校长把我叫走,为我解了围。

从那天起,我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和祖祖辈辈的母亲一样让她们的儿女穿上母亲缝制的衣衫去耕耘,去干考,去江湖闯荡,仕途跋涉。年年岁岁,红尘滚滚。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即是如此。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像风筝一样牵在母亲手里,个个儿女都是母亲期盼中的龙、凤,又像一盏盏漂亮的孔明灯带着各种愿望高高地飘在空中,亮在祖国的大地上,亮在代代母亲疲惫却充满希望的心窝里。

读“三八节有感”有感

文/海阔天空

读“三八节有感”有感

今天是“三八节”,爱人参加节日活动去了,我没有资格随行,只得在家里“无聊乱翻书”。

偶然翻看到丁玲在一九四二年三月九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三八节有感”一文,感触颇多,随心录下。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有着非凡影响的大作家。纵观丁玲的一生,优秀文章层出不穷,着作等身。但她最有杰出成效的散文却创作于一个有着诸多争议的社会环境中,即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解放区。其中尤以“三八节有感”为其代表作。

从文章的“附记”看出文章似乎是由报社约稿,或是“遵命文字”。文章阐述了当时延安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妇女不平等的政治和生活待遇,给妇女们提出一些在思想上改进生活境况的建议。正是在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日子,她敢于发别人之所未发,从“被重视”的,热闹的表面看出了实际上正是因为不被重视才被重视的严峻本质。她以自己艺术家的敏感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揭示了遗传在革命队伍里,滋生在理想社会肌体上的某种恶瘤。

这本来是一篇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文章,以期通过纪念“三八”妇女节,为妇女们说几句话,让妇女们认识到即使在延安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由于几千年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的遗毒,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就被全部清除掉,还需要广大妇女不断地从思想上觉醒,从行动上自立,从感情上自重,以完成妇女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丁玲之所以能写这篇文章是与丁玲当时在延安的地位分不开的。

丁玲在到延安之前就是名闻遐迩的作家。1936年,丁玲从南京脱离国民党控制,曲折抵达延安,与刚刚完成长征的红军、毛泽东聚首,极受重视,得到高规格接待,专为她举行欢迎晚会,中共高层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均亲自赴会。毛泽东还专门为丁玲赋诗一首,这在毛泽东的个人生涯中为女作家赋诗是唯一的一次。“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冲动。因此用一支可抵三千大军的如椽大笔,为妇女们鼓噪呐喊,冲锋陷阵,便成了丁玲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丁玲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篇文章,完全扭转了丁玲一生的命运,栽下了丁玲下半辈子永生的苦果。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与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成了被批评的众矢之的,成了鲜花盛开得广阔原野上的二株万劫不复的大毒草。最后还是由于毛泽东“口下留情”,才没有落下与王实味那样的抢下毙命,落尸荒野的下场。

为老百姓说几句话为什么那么难?

我想起了汉高祖囚萧何的典故。汉高祖时期,在长安建上林苑,地跨五县,纵横三百里,其主要用途是供皇帝游玩狩猎。而当时长安一带,人多地少,百姓缺衣少食。宰相萧何建议让出一部分土地给老百姓耕种。而这个忠心耿耿,尽心效力的萧何却被刘邦囚禁起来。有一位侍卫悄悄问道:“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气冲冲地说:“吾闻李斯为秦相时,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为民请命者,必体无完肤也,这似乎成为恒古不变的法则!

刘邦和萧何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丁玲也已去世近三十年了。“为民请命”依然是我们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为民请命”百姓拥护,自身无愧,但很可能落得身首异地,死无完尸的下场。这确需要我们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无私者无畏。现今时代我们还需要千千万万个“为民请命”的勇士!

心灵的挣扎

文/海阔天空

心灵的挣扎

站在春夏交接之时,我的心突然有些茫然,望着走过的日子,无论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是像白纸一样洁白,对于我来说都一脸的无奈与伤感。春暮夏初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想,也是一个令人思考的时节,在此时,一件早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时不时的煎熬着我的心灵。

二个月前我买了一辆电动车,二千八百多元。车身宽大,车架丰满,车子周身瓦蓝,光耀照人,尤其是车前的挡车面板,光明透亮,在阳光的辉映下,熠熠发光。好像一个男人的硕大粗犷的鼻梁,威武雄壮。有人说,男人的鼻梁是男性阳刚强健的外在器官,骑在车上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

我办好了购车手续,便兴高采烈地沿着宽广的马路骑回去。

一路上春风拂面,阳光和煦,花木扶疏,芳草依依。周围的环境就像我的心情,透明亮丽。

当我骑到卫桥路口时,对面的绿灯已经转为红灯,绿箭头指向左转弯方向。我正好要向左拐,便顺势向右偏,转过车把再向左拐去。就在我左转过来的一瞬间,一辆陈旧破烂的黑色自行车,突然撞到我的车头,人仰车翻。我一骨碌从地上爬了起来,再看我那新买的车子,车前挡板已裂成三、四块,几块碎片零落地洒了一地。在我背后,那辆自行车也歪倒在路边,一位中年妇女,正踉踉跄跄地从地面站起来。我不由得怒火中烧,向这位妇女怒吼道:“你怎么骑车的?”那妇女嘟嘟啷啷地说:“我看你向右转了,我以为……”我没等她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抢着说:“你没看见是红灯吗?你怎么能闯红灯呢?”那妇女抬头看了一下,“你也没有打手势!”“废话!”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指示灯已经显示了,还要打什么手势?!”那妇女还在自言自语地不知说什么。“怎么处理?”我怒火未消地责问道。“那…那…那就请警察来吧。”我立即打了“110”,向警察汇报了交通事故,请他们来处理。

在等待交警的空隙时,我才有时间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妇女。她个子高挑,纤瘦苗条,上身是一件浅灰色外套,下身一条沾满了油污的黑布裤子,脚下是一双蓝边黑底的球鞋。齐肩短发,脸色发黄,面容憔悴,眼角边有几条隐约趋向耳边伸展过去的鱼尾纹。只是那一对微微上翘的丹凤眼和一副早已过了青春期的瓜子脸,才使人回味起她年轻时的风韵。

交警到来时,我们双方的车辆还残缺不全地躺在马路上。交警详细地询问了事发的经过,并做出处理决定:全部责任在对方,由对方赔偿100元。

那妇女极其无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洁白的手绢,缓慢地打开,里面还有一团白纸,打开白纸,都是一张张零钱。有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还有一些硬币。她抖抖呵呵地把钱数了数,还剩下十多元,又重新用白纸包裹好,再把手绢包上,小心翼翼地装入口袋。

当她递过钱来时,那无奈,不舍而又愠怒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我震撼的不是她那幽幽的目光,怒气的神色,心颤的不是她那无奈的举动,不舍的留恋,而是她的窘迫与无助,她的艰辛与困境。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我还是把钱接了过来。

几天以来我的心灵备受煎熬,我痛恨自己,为什么当时我就不能说一句“你看来也很不容易,这钱我就不要了。”而居然把钱收了下来……

这位中年妇女也许只是路边卖早点的,一元稀饭,二元豆浆,起早贪黑,寸缕筹措;也许是捡破烂的,一个酒瓶,一根铜丝,东摸西索,滴水汇集;也许是打零工的,一个钟头,二个钟头,蹉跎度日,日积月累;也许……

我不敢想下去了,心灵的负罪感深深地吞嚼着我。

外面是夏雨缠绵,淅淅沥沥,朦朦胧胧,滴滴答答的声音不时的传进我的耳朵里,或低徊婉转、或缠绵悱恻,但每一段旋律都是那么自然飘忽,浑然天成,然而我觉得它就象是心底流淌出的悔恨之泪。

……

有时善良不需心灵挣扎,善良只需要实际行动,当你的手拉起那些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原本挣扎矛盾的心灵将会变得清澈而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