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老街旧事

作者: 上善若水2011/04/27生活随笔

天高云淡,一个适合怀念的日子。和老妈逛逛厦门老街,重走她的大同路。

虽然时常走走这条老街,但每次都会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一式的骑楼、高高低低的路段、拥挤杂乱的住家和铺面,失却了往日的繁华和喧闹,颇有些破落贵族的光景。

当我记得这条路的时候,它叫作“人民路”。每天清晨,朦朦胧胧听得楼下的叫卖声。外公踱到窗前,将用绳子系着的钢精锅,从二楼的窗户里放到楼下。楼下送牛奶人便将奶瓶放进锅内,一上一下,方便又默契。那时的大同路似乎每天都铃声不断:送牛奶的、卖油条的、卖冰棍的,卖小吃的、甚至收垃圾的,都以摇铃为号,只是摇铃之后的吆喝声,告知人们这铃声的功能。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应该是卖冰棍的铃声和卖麦芽糖的用铁片敲出的“钉钉”声。天热的时候,大同路上就出现了“铃铃”的铃声和“霜条”的叫卖声。冲下楼去,5分钱一条果味的,1角钱一条牛奶味的。从保温壶里取出, 一路捧着跑回家,忙不迭的撕开包装纸、送进嘴里,冰冰凉凉甜甜的,真是人间美味啊。那时的牙膏壳是铁皮的,喜欢麦芽糖的孩子,将家里用过的牙膏壳攒下,待卖麦芽糖的来的时候,用牙膏壳换糖。没有牙膏壳的,也可用钱买。看着小贩用铁片在一大块白色麦芽糖上敲出一片片的小糖来,还没到嘴里,就已满口生津了。有些孩子家里牙膏还没用完,就急着把牙膏送来换糖。现如今,更好吃的各式雪糕冰激凌,却已然没有了当年的滋味。曾经在中山路买过一种“古早味”的冰棍,也和当年的 “霜条”不可同日而语。 而做成各样的麦芽糖,更少人问津了。

那时的“人民路”,有许多当时看起来很繁华的百货商店、粮店、药店、煤店、食杂铺、画像铺、纸花铺等等,每日里熙熙攘攘。外公外婆家教甚严,对女孩子更有严格的言行规范。除掐着点上学、买东西之外,如无大人随从,不得随意外出。因此,趴在窗台看楼下的风景,也成了我一个小小的乐趣。外公家楼下是家理发店、对面有个烧饼摊。两家似乎都是福州人,血气方刚的,常常此起彼伏的听到楼下的声音。 理发店人来人往,烧饼摊也生意兴隆。做烧饼的是一对老夫妻,卖的两种烧饼:包肉馅的1角一个、小光饼2分一个。端午的时候,他们也卖些粽子,那种QQ的、黄黄的碱棕。我常常在下午上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到楼下买个那种状似甜甜圈的小光饼,一路满口香香脆脆的上学。

走进骑楼人家,一式狭窄的过道、狭窄的木梯。二楼的外公家,有7个大小房间。后面的阳台,与隔壁人家的阳台紧紧相邻,一抬脚就可以跨过去。表哥说:他们小时,那家的男孩经常抱着饼干盒躲在阳台偷吃海苔,一被人发现,便跳将过来躲藏。阳台上有个天窗,从那可以看到楼下人家的卧室。原来那栋四层楼是外公一家居住,后来被分给了其他人,那天窗却原样留了下来。虽然大人们严禁往下看,但底下有大动静的时候,几个孩子偶尔还是会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常常在隔壁阳台看到一个肤色白净、衣着整洁的老太太,外婆让我喊她“六婶婆”。那曾是个大户人家,老太太是他家的六太太 。据说大同路上的许多房子都是他家建的。

离开厦门、再回厦门,“人民路”又成了大同路。沿街的屋子大多成了店面。经过一段热闹之后,又萧条了许多。家人已搬离了大同路,在外地的亲人回乡时,走走大同路成为一个保留的传统项目。

走在老街上,依然响起同学在楼下喊我一同上学的声音、依然看到天晚时外婆到路上接我的身影。街上人家飘出的饭菜香依然很熟悉、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