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井是眼幸福泉
“油坊庄,垦料姜(石头),洗脚水,炸麻糖(油条)。”这句民谣从侧面反映了老家孟津县游王庄村以前土地贫瘠、田间石头多、水贵如油的事实。
在清代县志上,我们村叫油坊庄,因为村里有好几个油坊,吃油比较方便。后来,榨油机取代了油坊,村庄才根据汉末陈留王刘协曾到此一游的故事,改名游王庄。但村子在邙山之巅,吃水依然困难。
我家门前有一眼古井,它是先辈们赖以生存的源泉。它开挖于何朝何代,没人说得清。岁月在青石井口上雕刻了一道道深深的年轮。古井出水量极少,放下一次辘轳,只能绞上来小半桶带着红土粒的水。村里有好几眼这样的古井。
20世纪80年代初,生产队开办了砖瓦窑厂。这几口古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畜饮用和做砖瓦的需要。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生产队在村外开挖的“大口井”开工了。队长从山东请来一个挖井师傅,又从生产队抽出六七个壮年劳力配合。椭圆形的井口有近2米长、80厘米宽。挖井师傅在井下挖土,其他人在井口架起一个木制的大滑轮,滑轮上缠绕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麻绳,麻绳的一端系着盛土的大铁桶,另一端绑着一根木棍。两个人推着木棍走离井口,大铁桶就会带上来沉重的红土块儿。两个推着木棍的人在田间走出了一条明晃晃的小路,挖出的红土也堆成了一座小山。就这样,一公式头一公式头地挖了3个多月,一口深40米的大口井终于出水了。
人们在大口井上架起了双把辘轳。一个辘轳上可以带两个水桶,两个人在辘轳的两端绞动,一个空水桶下井的同时,另一个盛满水的桶就到了井口。这个既省时又省力的辘轳,着实让其他村的村民“眼气”了很久。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开始羡慕城里人用的自来水。这时候,六叔当了队长。他一吆喝打机井,村民们自掏腰包集资了8万元,但还缺4万元。六叔一边督促打井队开工,一边到县水利局争取支持。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分批上阵,六叔也经常把两顿饭合作一顿吃。2个多月后,井打成了,县水利局支援的配套水泵也送来了,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村民的幸福喜悦在心里开成了花。
2007年,省里的“土地平整工程”在村里如火如荼地开展,工程队一口气在田里打了19口深井,同时铺设了地埋管道,满足了2000亩旱田的浇地用水。因为有了水,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肥沃良田;因为有了水,桃园、苹果园、梨园、葡萄园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山岭;因为有了水,紫薇、樱花、石榴、菊花开满了路边和房前屋后。
告别了“看雨种田,靠天吃饭”的日子,六叔兴奋地在井房上写道:“机井引来幸福泉,滔滔泉水润心田。旱村一去不复返,党恩永远记心间。”
老家门口那眼古井,早已被青石板盖上,青石板上长满了厚厚的绿苔。再回头看看农田里,那19座排列整齐的井房,心里涌出一股幸福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