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变越美的母校
二哥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蓝天白云下,一栋米黄色的小楼掩映在泡桐树浓郁的绿荫里,很美。问他这是哪里,他不回话,又发了几张照片。宽阔平坦的绿色操场,红色的塑胶跑道,笔直的旗杆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还有整洁的教室。原来是一所学校!
接着他发了学校大门的照片。呵!是我们老家的学校,我们兄妹曾经就读的村小学——伊川县彭婆镇槐庄小学。多年不曾光临,我未想过它现在竟如此美丽。
我们村位于伊河东岸,是有着五千多人的大村。我六岁上学时,村小学在原大队部,但大队部没有足够的教室,所以一年级学生不在那里上课。为了让一年级小孩少跑路,就按生产队划分,就近找一处教室上课。我们一至三生产队的十几个孩子编成一个班,在寨上一个废弃的窑院里上课。崖壁上的窑洞是我们的教室,课桌是用泥坯做腿儿、刨开的粗糙桐木板做面,老师是寨上一队的民办教师。
二年级时我们搬回大队部上课。大队部最早是张家祠堂,房子很破旧。左边是一排单层教室,右边是一栋简易两层楼,两侧外楼梯可直接上到二楼教室,楼板是木板,走动起来,响声很大。同学们下课在教室里追逐嬉闹,感觉楼板颤颤巍巍像是要塌了。为此,老师没少警告我们。
在我上四年级时,这栋超负荷的老楼,早已腐朽的楼板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警告而得以保全。一天下午,我们隔壁教室的一处楼板坍塌,砸伤了楼下教室的同学,有一个小男生被砸伤了头部,鲜血直流。我们惊得纷纷跑出教室,看着老师、校长一群人抱着受伤的学生向村卫生所奔去。
后来我们终于搬到了村南的新校区。新校区规划得颇有些学校的样子了,进校门左右两边各自排列着三排教室,教室是单层的砖瓦房,砖砌的墙高不过一米,上面是用泥坯垒砌的。教室算是盖起来了,可买了马,配不起鞍,课桌还是残破不堪的老课桌,连教室的窗玻璃都没有装,冬天要钉上白色的塑料布防御寒风,严重影响了光线。现在,我们村小学的教室标准化设计,宽敞明亮,还有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那时,学校基本都是半教书半务农的民办老师,类似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语文老师念错语音语调是常有的事儿。现在,我们村小学的老师全部是师范专业科班出身,本科文凭的就有好几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关注教育,为教育投资,让每一个地方都有美丽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一批批孩子从农村走出来,接受更高的教育;一批批孩子从偏远的山区走出来,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