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红红火火陕北年

作者: 耿永君2024/11/21心情随笔

迈进腊月二十三,陕北就打开了过年模式,进入春节倒计时。

这一天是送灶神节,灶马爷要回天宫述职。户主焚香叩头,祈求他回天宫多说好话。"二十三送灶马,只说好不说坏".有的人家还捏了枣山山,供奉在灶神前,两边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送灶马要吃长杂面,怕灶神走了忘记回来,用长杂面把它拴住。擀杂面是技术活,年轻媳妇擀不了,只有经过世事的婆姨们才会擀。吃杂面的臊子有荤有素,还有人喜欢吃酸汤杂面,味道香美。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陕北人叫"扫窑",很有些仪式感。

喜欢干净的陕北人,过年大扫除从不马虎,讲究彻底干净。全家人齐上手,炕上的被褥、毛毡、炕席统统搬到院子阳畔石床上,能搬动的灶具杂物也都搬出去,搬不动的箱子、柜子和老瓷瓮盖上报纸,把旧窗纸剥去,把毛毡和炕席上的尘土打净。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窑洞院落。扫窑从窑顶到窑掌,先里后外。清洗完毕,窑里立刻亮了,眼睛明了,心里暖了,日子红火起来了。

扫除毕,用麻纸糊窗户,用浆糊贴炕围子,最后贴年画。年画一贴,满窑亮堂,蓬荜生辉。最早的年画是鲤鱼跳龙门、连年有鱼之类,后来就成了伟人像、样板戏剧照、影星与歌星等。一张张年画,引来一片欢声笑语。

这时候,杀牛宰羊。生豆芽、磨豆腐、漏粉条、蒸黄米馍馍、炸年糕、做米酒、蒸白馍、擀杂面……陕北年夜饭,从腊月吃到正月。风味美,花样多,做工细,讲究多。油糕要软格溜溜,米馍要绵格楚楚,豆腐要白格生生,豆芽要脆格铮铮,米酒要甜中带酸,杂面要薄、细、长……这些年夜饭,大都以糜谷、豆类等粗粮为食材。油糕、米酒历来是年饭的主角,是人们最喜爱的美食,也是来人待客的首选。"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从这些年夜饭里,吃出黄土高原风物水土的浑厚绵长,品出陕北四时节令的鲜嫰芳香,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令人刻骨铭心,梦萦魂牵。年的意象,在父老乡亲的灶台间,格外鲜明与丰满,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黄土高原美食图谱。

大年三十,陕北叫"月尽",即除夕,过年的高潮到了。这一天,要敬奉神灵,祭祀祖宗,贴窗花、挂红灯、贴对联。

早早地,庙会主持人就组织村民给村里的龙王、土地、山神、药王诸庙宇贴对联、焚香火、上供品。庄户人家则在自家灶神、门神、土神、牲畜圈、石碾、石磨甚至老枣树处都要贴对联,焚香火。"点香不磕头,惹下一胡溜。"说的是敬奉神灵要诚心实意,来不得半点虚假。

接下来就是上祖坟,祭奠亲人。山山洼洼,草木萧条,空旷寂寥。这山峁,那圪梁,上坟点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告慰亡灵又过新年,让祖宗天堂安息,护佑子孙人丁兴旺。

贴对联,有讲究。窑洞门窗、大门,一般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土神窑贴"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石碾"青龙大吉",石磨"白虎大吉",驴圈"槽头兴旺",老枣树"根深叶茂",大门口"出门见喜"……

傍晚,点完香火、放过鞭炮,才开始吃年夜饭。过去日子艰难,能吃上肉撬板粉、油糕、白馍,喝上二两烧酒就欢天喜地了。现在生活好了,家家饭桌摆满鸡鸭鱼肉,七碟子八大碗。大家喝着小酒,就着凉菜,喜笑颜开,兴致高涨了,就唱起酒曲,亮几嗓子信天游。而后,围坐一起观看春晚。

天黑了,家家户户院子里的红灯笼全亮了。整个村从山上到沟里灯火通明。倘若这时有雪花从天而降,那年夜可就诗意盎然,景观醉人。"大年三十雪打灯,瑞气盈门".

闹秧歌,永远是陕北过年的重头戏。一到正月初二三,村村都闹起秧歌。人们不但追求物质上的富有,更追求精神上的享乐。

"正月里来正月正,锣鼓唢呐鞭炮声。

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秧歌迎新春。"

"黄土地上刮春风,陕北秧歌闹了个红。

大街小巷人潮涌,好像那巨龙在云里奔腾。"

陕北人,骨子里向往美好、渴望浪漫。上帝在赋予他们吃苦受累,坚韧不拔的毅力时,也赐予他们些许文艺灵感。特别是在辞旧迎新的正月里,不在秧歌里狂欢,不亮几嗓子信天游,心有不甘。

你看吧,村里的唢呐世家出场了,伞头之家现身了,秧歌把式露面了,信天游歌手亮相了……这些身怀绝技,久经沙场的民间艺人,一生埋没于黄土地。命运如果给他们转机,说不准也是文艺殿堂的大咖或明星。

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哪一个没在秧歌的气场里扭过跳过唱过笑过?这秧歌哦,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到正月二十三"燎火节".人们在秧歌里扭得酣畅,跳得疯狂,唱得尽兴,舞得天也转、地也转,转出又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