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人间烟火气
中国人过年,虽然祭灶神、贴门神、拜财神,但真正的主角不是"神",而是"人",体现的是人间浓浓的烟火气。
年在汉语里指"谷熟也",是丰收的意思。对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来讲,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丰收意味着民生国本,这也许就是中国人为何把一岁中最盛大的节日叫"年"的一个缘由吧。年与丰收有关,老百姓靠天吃饭、靠地生存,对种庄稼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农业的丰歉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那灶台上的袅袅炊烟,寄寓着华夏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中国人的年,是紧贴地气的年,尽管缺少些浪漫,却如八百里秦川的土地一样,年过得实实在在。关中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年"的称谓源于周,其中寄寓着先民对于农业的深厚情感。"年"作为"岁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是"新旧交替""星回岁终"的交始点,也是中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重要节点。
中国人过年的人间烟火气,不仅有实实在在的物质表达,更有浓浓厚厚的精神期盼。在物质表达上,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财源广进、百业兴旺等,体现着中国人对丰收的期盼、家财的平安、发财致富美好生活的向往。"五谷""六畜"都是农业的命脉,"五谷熟而民人育","六畜"牛、羊、马、鸡、狗、猪与中国人最为密切,也是中国家庭的特殊成员和家庭财产。中国人过年,贴福字不仅院门、家门要贴,而且与"六畜"相关的猪圈、牛圈、羊圈、马圈、鸡圈、狗圈都要贴,一个都不能少。当然,中国年的精神表达更是体现了人间的温度;一年岁终时,正是万家团圆日,祈愿阖家团圆、五福临门、国泰民安、一帆风顺、健康长寿等,都是家庭平安、家族旺盛、家国康泰的吉祥祝愿。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中国年连接着国与家,体现着中华情、民族魂的深深凝聚力。所以,物质表达是中国年的基础,精神期盼才是中国年的灵魂。
中国年的序幕拉开得比较早,从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开始,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但是,真正进入中国年的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也就是老百姓称的"小年".从时间上看,祭灶距离除夕之夜刚好是七天,一周左右的时间。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七"这个数字是十分神秘的,从祭灶到除夕是七天,叫忙年或备年。从初一到初七也是七天,叫拜年或过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初七叫"人日",也称"人胜节".从初八到十五,叫闹年或闹元宵。中国年的三部曲就集中在这几个"七"天。正因为此,祭灶的重要性就十分明显了,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短缺经济的国度里,对过年美食的向往,是多少人的期盼啊。中国人有"宁穷一年,不穷过年"的习俗,平日里节俭度日的中国人,只有过年才会"奢侈"一把,放开肚子吃。过年灶台上热气腾腾炖肉的场景,那诱人的香气至今仍是过来人的记忆。
中国人的灶神究竟是谁?说法很多,有"炎帝作火而死为灶",意思是炎帝以火德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也有说是黄帝,说黄帝发明了灶。还有说是火神祝融等等。火与灶密切相关,但火神并不一定是灶神。我认为以上这些"神"都高大神圣,似乎与民间信仰的灶神有一定的距离,缺少了一点人间烟火气。
比较接近人间烟火气的灶神,出自唐代《酉阳杂俎·诺皋记》。故事是说民间一位叫张禅的负心汉,原为富家子弟,却不务正业、喜新厌旧,休妻放浪,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家业烧尽,张禅也成了瞎子,四处乞讨为生。一日乞讨到一户人家,女主人见他可怜,好菜好饭招待。言谈之中,张禅听出了这位女主人就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难当,一头扑进灶火被活活烧死。后来,玉皇大帝觉得张禅是浪子回头,还是有用之人,于是就封他为灶神。显然,灶神地位比较低,而且还是个有缺点的神,爱占小便宜。这就为民间"媚灶"习俗打下了基础。
灶神是离人间烟火气最近的"神",民间对灶神有"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之誉,每天与老百姓朝夕相处,并监督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每年还要到上天去报告每家每户的饮食生活,听从上天来年给每家每户分配粮食。所以,祭灶是一年之大事,家家户户不敢马虎,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保佑家家炊烟兴旺。所以,"小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尤其要为灶王爷供糖,让他"嘴甜如蜜",多说些好话。灶神从腊月二十三走,到腊月三十接回来,中间这一周的时间是老百姓"百无禁忌"的时间,想吃什么都放开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起。过去,这一段是民间集中结婚办喜事的时间,也就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有"赶乱婚"之说,到处是一派人间烟火气。
从祭灶点燃的人间烟火气,到除夕之夜的"年夜饭"大餐达到高潮,一直延续到正月的拜年与闹年中。这种烟火气从每家的灶台,蔓延到每家的桌台,扩散到村里的戏台、城乡的舞台,最后成为中国人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