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过年“招牌菜”
小时候问母亲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多长时间过年。那时对过年的憧憬胜过一切,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那喜庆吉祥、激动人心的一刻: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吃水饺、走亲戚、看花灯……诱惑实在太多,让人应接不暇。
这其中,东北松菇汤是最让我垂涎欲滴、味蕾大开的过年"招牌"菜。这道菜我家都是大年初一中午才端上桌。
所需食材主要有东北松菇、肥肉片、猪肉丸子、豆腐丸子、山药、自家养的青蒜苗。在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一切靠"票"供应。为了准备过年的肉,母亲真是操碎了心,千方百计讨要肉票,割那么几斤肉,其中就留出一点为了做这道"招牌"菜。而东北松菇则是这道菜的主角,不可或缺,无它,味道就大打折扣了。它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离春节还有些时日,母亲便到集市上采购东北松菇、山药等能储存的食材,还有为这道菜勾味的蒜苗。母亲亲自剥蒜,然后把白嫩嫩的蒜瓣串连成一圈一圈,放到一个盛水的搪瓷茶盘里。那时室内温度低,为了让它长得快,需放到火炕子底下取暖。剩下的时间,我就数着日子和它一起成长,共同迎接日思夜想的春节了。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近了,到处都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气氛,大人们都忙起了年,孩子们都睁大了眼。此时,这道菜的另外两个"家庭成员"——猪肉丸子和豆腐丸子也终于要"联袂登场"了。母亲剁好肉馅,把晾干的几个馒头剥皮捏碎,再准备好葱、姜、盐、酱油、五香面等调料,然后把它们搅拌好。接着是准备炸豆腐丸子的料,当然豆腐必不可少,那时家家都有石磨,可以自己做,也可用玉米换,每当听到街上有敲梆子的声音,便知是换豆腐的来了。
一切准备妥当,把一年来省吃俭用的一点油倒入锅里,炉火烧旺,这时蓝生生的火苗很卖力地"舔舐"着锅底,等油沸腾后,一个个圆溜溜的丸子,从母亲那灵巧的手里像变戏法似地滚落出来,然后井然有序地跳进滚烫的油锅里,随着滋啦滋啦的声音响起,立即飘来一股股油香、肉香、豆腐香。炸丸子关键要掌握好火候,早了晚了都不行。丸子们调皮地在锅里打着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碰撞着、嬉闹着,等到闹够了,母亲再一个个把它们从油锅里捞出来,放到铺着煎饼的柳编垫子里。此时守在一旁的我,早已是垂涎三尺、不能自已了,不等凉透,就抓起一个填进了嘴里,烫得眼泪哗哗直流,而心里却是美滋滋。
做菜之前,先用清水把藏在松菇里面的泥沙草屑清洗掉,再放到温水里泡发起来继续清洗,然后把松菇捞出,等水澄清后倒入干净盆里留用。清洗完第三遍,同样把澄清后的水继续倒入干净盆里。把后两遍清洗松菇的水留住是关键,用这种泛着浓浓颜色的"松菇汤"做菜才出味道,否则滋味就寡淡了。
临近中午,把几块肥肉片、松菇、山药放到锅里一块炖,个把时辰就行了,临出锅时,放进猪肉丸子和豆腐丸子热一热,最后往汤里撒上早已切碎的绿油油的蒜苗提味,就算大功告成了。舀到碗里,年味便袅袅升起,香气扑鼻。这道菜金贵,奢侈不起,只是打打馋虫,还要用它来招待贵客呢。
2019年,母亲去世了,这是我长大后过年第一次没有吃到这已走进我生命里的"招牌"菜。
现如今,生活品质提高了,鸡鸭鱼肉蛋、各种蔬菜瓜果摆上了餐桌,如同天天过大年。但我总是忘不了那年那菜那味道,这也许就是时常萦绕我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