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情感隔离找理由
“代沟是心理学名词,是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还有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差距。同时,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解释,我思绪万千。
年少时,父亲对我管教极严——不能随意与同学出去玩;放学马上回家,不许逗留在外;看课外书只准看老师指定的,不能到书房翻看父亲的书,比如《红楼梦》《西厢记》。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我下意识觉得父亲小题大做,便向母亲诉苦。母亲笑着说:“这是为你好。”她用风轻云淡的一句话打发了我。那时,我只感觉父母不理解我。等年纪稍长,我知道了“代沟”二字后,才知道,原来,那时的我和父母之间有代沟。
我的潜意识中,有代沟,就是我想做的事父母觉得不合适,不同意我做。中学时,父亲会因为我和偶遇的男生说几句话试探我,问我“他是谁?”初三毕业那年中秋,同学们打算一起过节,他们骑着自行车,载着准备好的食物来我家接我。父母如临大敌——父亲在窗口审视良久,母亲拉着我悉心教导。结果,父亲出马,问了带头的班长一些问题,才放心让我一起去。结果那晚,正在赏明月时,同学们告诉我,班长被问了家住何处、家里有什么人……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这件事还被大家提及,成为谈资。
我一直困惑:为什么父母情愿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断定一些事,也不会直接问我的真实想法,与我沟通?
许多年后,人到中年,我偶尔翻看《曾奇峰的心理课》,颇有同感。书中有一段话写道:“如果父母觉得不能理解孩子了,就想想在同一个年龄时的自己:你在想什么、要什么,以及希望父母怎么对待自己。不理解孩子,本质上是不愿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够理解。”瞬间,我想到和儿子一个年龄的自己。
那时的我喜欢看书,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够在父亲的书房流连,翻看那些书。但父亲和母亲一样,希望我把时间花在功课上。当时,我喜欢写作文,老师也喜欢在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父亲却三番五次要我学好数学和英语。母亲有自己的心思,想把她的十八般武艺全数教给我,母亲说,“要学做家务,包饺子、做面包、包粽子这些都要学……”母亲苦口婆心,我心不在焉。
我自然是不听母亲的。近几年的我,写文章、上写作课……我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母亲期待我会做很多家务,但我只会包饺子,别的一窍不通。我和身高一米八的儿子也有代沟——我曾经期待他爱上写作,至少有一技之长,但儿子直接说懒得写;我希望他别太沉迷于游戏,应该以学习为重,但他说在学校看得多,累了,想放松,还丢给我一句“如果你们以前也有手机,肯定也会喜欢玩”。听这句话时,我有些生气,心想:这能一样吗?
现在的我渐渐懂了,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沟通,如果一意孤行,硬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对方,就会让双方针锋相对,那就得不偿失了。正如《曾奇峰的心理课》上所说的:“所谓代沟,是在为情感隔离找理由。它代表的是人在理解他人方面的懒惰,而不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