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些老师傅
我在工厂度过了40年,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常想起工人或顶着烈日或披着星斗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日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工厂这方天地里总能脱颖而出些技艺超群的师傅,他们是这个专业或工种里的佼佼者。我从事文字宣传并兼职安全工作,与许多工人都有交集,天长日久耳闻目睹了师傅们的技艺,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从记忆深处走来,让我至今仍怀钦佩之心。
刚进厂时桥吊毛病不少,金工车间提出要落地大修,可13.5米的桥架有好几吨重,庞然大物要从4米多高的轨道放下地是个大难题,自己肯定干不了,于是就联系线路工区(同属供电局)的周师傅来帮忙。起重吊装的门道蛮多,现场指挥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还得有天赋和悟性,非一般人能胜任。人为、风力等因素影响很大,全靠指挥对现场的掌控:啥人啥时干啥事,啥时该干啥拿捏得门清,根据受力角度适时调整滉绳(风缆绳)的方向、松紧,否则稍有懈怠就会搞砸,因此施工现场的全体人员(吊车司机或拉葫芦的、起重工、拉滉绳的等)都得按照他的哨音、手势或口语统一指挥。周师傅当年是线路工区的老领班,经验丰富,他带人进入现场后,安排几个徒弟迅速竖起了8米多长的圆木独扒杆,四面拉起了滉绳,其中一个徒弟像杂技演员似的爬上扒杆,挂好了滑轮组,呼地一下滑落下地。然后按照分工各就各位,有四个方向拉滉绳的、拉葫芦的、爬上桥架捆绑的、拽大绳的等。捆绑吊物选择吊点很重要,规则的吊物好找,不规则的吊物就难了,一旦选择不当吊物倾倒,轻则摔坏吊物,重则伤人。只见两人选好位置捆上粗绳随周师傅口令,吊钩徐徐下落钩住粗绳,先试吊稍作调整,桥架缓缓离开轨道被吊起,徐徐上升后暂停。周师傅指挥人员拽动粗绳,桥架在空中被拽得摆动90度,慢慢由横转直。随即他打手势带哨音指挥下降,桥架就平稳落在四根道木上,整个过程仅用三个多小时。
锅炉房的烟囱经风雨和烟尘腐蚀,不仅变薄且出现星星点点的洞眼急需更换,这时就轮到顾师傅出场负责制作烟囱了。他虽是钳工出身,但车、钳、刨、焊等样样精通。只见他量好尺寸,用一把看似笨拙的大剪刀把几张铁皮按尺寸裁剪后卷成筒状,用一根方木在铁皮的边缘上敲出一道咬口,然后把雌雄咬口敲合,如此往复操作,一根长烟囱分两段,该焊的焊,中间再用法兰连接就大功告成了。铁皮敲咬口一般冷作工就能对付,可最大的难处是烟囱下伸的管道走向不会一直笔直,会有弯道,或者高上盘下,这弯管道就不是谁都能做得了的,非得由顾师傅来担当不可。他能准确地将白铁皮裁剪出一块块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然后将它们“咬合”在一起,与前后管道严丝合缝地衔接。几个技术人员曾对顾师傅的管道弯头绘了图,也没有研究出其中的奥秘,这是他的独门绝招。
厂里的众多焊工中多半是女工,当你看到一道道光洁均匀的焊缝,就不得不佩服这些女焊工了,比那些光图快不顾质量的“糙哥”强多了。其中,技术出类拔萃的是从船厂退休返聘的段师傅,她入行30年,焊接技术出色,手工电弧焊、氩弧焊、气体保护焊等样样会干。试制钢管电杆时因环缝的受剪切力最大,对焊接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段师傅迎难而上,保持高度的专注,在焊接过程中连着操作5分多钟,没有停顿地一气呵成,最终焊缝顺利完成,一次合格率达到99%。
这些师傅的绝技和成果,情怀和使命感,付出的汗水和青春,时隔好多年仍使我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