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与人生
父亲来信息说,村里的路灯通电了,隔着几百里的山水迢迢,我依然能感觉到父亲心中的欣喜和言语中溢出的激动之情,满满的几天,我也被这美好的情绪感染了,乐陶陶地感受着这一件件幸事,不自主地回想着故乡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
自打记事以来,记忆中故乡的情景还不容乐观,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光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知晓外面的世界,家家户户都是守着几亩田和几座大山过日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乡亲们的粮食收成, “民以食为天”,在那个年代,潜意识里,只要能解决温饱,乡亲们就很知足了,于是雨水、虫害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那时候,还没有电灯,一到夜晚的时候,母亲便将家里唯一的一盏带有长罩的煤油灯炉拿出来点着,一家人就围在厨房的锅灶旁吃晚饭,拉家常。待到晚饭过后,又将这“光明的使者”请到房间里,于是,母亲便坐在这微弱的灯光下为我们纳鞋底,缝衣衫,我们端坐在旁边习字、看书… 即便这不足耀满整个房间的光亮,也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朴素的温暖与知足。
夏天的时候,夜晚星月的光芒,漾满整个庭院,搬个凉竹床和几个小板凳,带几把蒲扇,或坐或躺地在院子里纳凉歇息,听奶奶说着嫦娥月宫里的故事,听田园里呱呱的蛙鸣和山林中不知名的鸟的啼声与草丛里蟋蟀的低吟,或是准备个玻璃空瓶,捕捉着这亮眼一眨一眨的萤火虫,这夜晚的精灵,印象中感觉是件很美的事情。
后来,渐渐地通了电灯,置了电视和风扇,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了神州,故乡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起来了。我们也因求学,离开了多年养育我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围在一起的时间也自然而然地少了很多,只能通过书信方才略知故乡的草木人情,却在每次离别再相逢时,总能感觉到故乡翻天覆地的可喜的变化。一栋栋新式的阁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乡村公路蜿蜒绕行,一根根自来水管百转千回通向了家里…
如今,常年生活工作在外的我们,不曾想这带有城市化气息的路灯,也在原本夜晚出门需靠手电筒引明的故乡扎下了根,并且已经全线“通车”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想想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自那么艰苦的时代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他们并不羡慕灯红酒绿的城市里的浮华,只在自己的土地里默默地耕耘着,挥洒着汗水,播种着希望,有一点收获,即使在他人眼里不足为奇,也深深感动其中,并引以为乐,他们这种知足而常乐,感恩而知福的性情,又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之性灵呢?
试想当年还没通电那会儿,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不也其乐融融吗?没错,知足者,常乐也。把握当下,放眼未来,脚踏实地,调整心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敞,幸福,原来是唾手可得的美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