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上课记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课记读后感 篇1
读了王小妮老师的作品《上课记》,我很受触动。心里想到很多,很杂乱,无从说起。
这本书只是记录了几年间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很客观的记录,没有任何主观评论。但是就从这些平实的记录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年轻学子心灵的真诚、纯净,他们的梦想,迷茫,对未来的茫然……还有王小妮老师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都保持着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她对教育现实的思索和担忧!
书里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作者与学生之间关于“好文章”的观念上的冲突。王小妮老师写道:“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们储备一些“好词好句”,万用的。……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
然而很多学生却很疑惑,甚至是质疑:没有好词好句的文章能算是好文章吗?那不是成了流水账吗?可见,多年的应试教育真的让孩子的思想都模式化了。这让我想起了不知从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一句评价我们的教育的话——我本是一只蝴蝶,你减掉了我的翅膀,还埋怨我没有兔子跑得快!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我现在却深深的怀疑,我是不是也在参与着这个“剪翅膀”的行动。
我们不管孩子的志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都规定他们必须要达到语文课、数学课上的要求,否则就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让他们练习,直到他们都达到要求为止,才觉得自己的责任尽到了,任务完成了。仔细想来,我们真的'是像工厂的流水线加工产品一样在进行教学。相信天性爱玩的孩子们都是很厌烦这种学习模式的,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我们也没有选择,因为我们有所谓的“质量”指标。这一点上,我很羡慕王小妮老师奉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观点和行事原则,也真希望自己能做到!就像书中说的,“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
我们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从心灵上去引领他们,就像书中说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中国古人在诗词里空泛赞颂的莲花,没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讲出来,说给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一定要当精英,当伟人,我们更多的人是要做一个平凡的好人,这也是我们社会更需要的。你努力,我努力,大家一起努力,也许现在这样让人失望的教育现状就会慢慢改变!
上课记读后感 篇2
20xx年的秋天,我有幸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并且在这次培训中认识了特立独行的薛瑞萍。
说她特别,其一是因为几百人的课堂,她不用话筒,要求所有参培教师跟着她拍着手津津有味地念儿歌;其二是她写书比教书有名,她从来没为出书而写书,她所有的书,都是不间断的教学日记整理而来的,比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五二班的语文故事》、《教六年级的日子》等;其三是她在九十年代获得合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等奖之后,就婉拒一切公开课,每逢评优,便主动退出,至今最高荣誉是合肥市优秀教师,职称为小学高级教师;其四是爱提意见,她说“只要书教得好、班管得好,只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就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做人!”其五是她20多年一直坚守8小时之外属于家,属于孩子。我当时就感慨:一个教师能做到这份儿上是何等幸福!是何等有尊严!薛瑞萍的班级日志累积了一种人们无法视而不见的巍峨,使她挺起了腰杆。
如今翻开王小妮的《上课记》,再次让我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一位教师如果笔耕不辍,就会在平凡的课堂发现诗意的春天,就会让普通的`学生显示出灵性,就会把平淡的工作变成一首教育诗。回想我的教学之路,23年前在北外村小教书那两年,也曾写过几篇上课记,留下一些教学故事和课后反思,不过是些只言片语罢了。后来进了城,钻研教学倒是更深了,手却懒了,笔也钝了。那么多的光阴匆匆溜走,那么多的素材白白浪费,太可惜了!我懊悔万分,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们无法取得薛瑞萍、王崧舟、李吉林、王小妮等优秀教师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追随他们的身影,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农夫,专注于教学,专注于学生,讲讲我们的教学故事,写下我们的实践和思考,给思想一个智慧的高度,给心灵一个美丽的深度,让我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而非麻木的教书匠。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耳畔又响起我们静雅读书社华姐的热情鼓励。是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从现在开始“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明天,我们一定会守望着自己的园子,欣然享受“鲜花灼灼开放,小树蓬勃生长”的甜蜜与幸福。
上课记读后感 篇3
《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xx年12月第一版。
教大学生和教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有多少区别?从学科知识专业角度来说,或许是层次分明的;但从教育者“育人”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有共通的本质吗?
一个好的老师,无论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无论他教的是懵懂天真的幼童,还是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但现实中,追求个人成绩的现象,或许是功利心使然,或许是考评机制使然吧!
读王小妮的《上课记》,仿佛看到一幅大学生生态图。让人纠结忧思,又感慨万千。常常思考教师对学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教师不是学生的管束者形象,而是能够共同成长的引导者。
教育行政单位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否也如教师对学生如出一辙?从上至下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规则,复杂的程序,对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有足够的关照和尊重?如果教师被伪尊重,学生恐怕很难得到应该的正尊重!
P155“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坚守自己,也许如李提摩太所说,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上课记读后感 篇4
我的大学学堂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既是母校的办学理念,更是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延展,它给我受用一生的知识与自我。
王小妮老师身上的气质,让我想到了两位大学老师。
一位是主修专业的教授——棱角分明,犀利和蔼,幽默可爱的“老头”,看到他,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鲁迅先生。他对称呼无所谓,直呼其名可以,葛老师可以,葛老头也可以,他觉得“葛老头”更亲切。后来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喜欢称呼他“葛爷爷”;上课时,恣意洒脱地坐在桌子上,教我们做课题的方法,细致入微,教我们生活的点滴,甚至包括了恋爱、吃饭等等,包罗万象,这是学堂里的踏实。
一位是辅修专业的副教授——气质美女,才华横溢;在复旦大学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做了老师之后,更是过关斩将,野蛮成长,是中文系最年轻的美女副教授。课堂上,直接带我们去博物馆,独立担当讲解员,优雅从容;后来举行了一个浪漫的教堂婚礼,连结婚请帖都是自己手写设计的,在课堂上,给我们上辅修专业的学生讲解和发放,我感觉甚是美好,这是学堂里的浪漫。
哦,我有点想念我的大学生活了呢!在大学,我所受到的熏陶就是这样的踏实和浪漫,我想传承下去;同时,我感受到的一个个独特的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次次灵动的思维,点燃我一次次的成长。
我的教学生活
从课堂走出来,再到课堂中去,我发现很多有趣又无奈的现实,所以有时候请在脸上保持好尴尬不失礼貌的微笑,假装波澜不惊。
曾经的我就像是那个只会考试的人,也是那个读书芜杂苍白的人,可如今,我竟然成为一名老师,在教育一群又一群年轻的孩子们怎样成为曾经的我,多么可怕!
学校生活就像是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社会,一样形形色色,鱼龙混杂。我时常坚持Y理论,相信心向美好,激励启发,每一个孩子都能变成Z理论中鲜活向上的生命。所以在教学中,我很少批判孩子们的无知、孩子们的丧,接受每一个我遇到的孩子,给每个孩子接触新知、又不促狭于新知的眼界,要做一些“无用功”,相信“无用功”带来的美好,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等待邂逅。
最近在讲必修二的文言单元,内容庞杂,我给学生补充了魏晋风骨、玄老思想、刘伶、陈迈、《逍遥游》、《定风波》、《月出》、“矛盾哲学”、王安石变法、《晁错论》等等内容,是的,在考试中,这些内容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当我转身离开教室的时候,学生可能就已经忘记,我觉得悲凉是有的,可是我不觉得后悔。有一天当孩子们再长大一些,他们会有机会触发到这些鲜活的文字。毕竟这些都是生活,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实际用途,所以干脆就闭口不谈。
“在今天,做一个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束手待毙。多数人都会认为我的理由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让这徒劳发生”“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王小妮老师写的这些话,似乎让我更坚信这是应然,不怕徒然。
心里藏着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这是《上课记》给我触动最大的地方,“今天没有课,过得好充实。”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王小妮老师就是那个贴地行走的读书人,用自己的一颗心感知生活,享受生活点滴,用苦香的烟火气,燃起浓郁悲悯情,保护每个学生的纯净,给学生博大的胸怀,跳脱自我的狭隘。
做班主任的时候,我跟学生说过:我和你一样,坐在一间教室,所以我以身作则,不违反纪律;以此感受学生的心态与情绪。后来,我让学生给我分享他们周末的生活,结果都无话可说,因为很多学生逛街、打游戏、通宵上网(在网吧)、吃饭、打篮球、打架、谈恋爱等,最常见的生活就是打游戏、逛街(闲逛),作业常常是周末来学现补,理所应当地敷衍了事。我会反问,有意思吗?学生竟然都告诉我:没意思啊!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人类”规律的一种现象呢?我想不通,所以我说这一群孩子们没有生活,可是谁又教过他们怎么生活吗?于是,我反客为主,给他们讲述我的周末生活,或许只是一盆花、几句拌嘴的小事、做了新菜、某个店、零食、书、点点(一只萨摩耶的名字,学生见过她小时候巴掌大的样子,现在已经长大)等生活琐碎,可这不就是生活吗——一堆零七八碎的东西堆砌起来的悲喜,且乐此不疲,不轰轰烈烈,但真挚温情。
接着,我发现,感受永远是不对等的——我觉得你的生活悲凉,你轻描淡写说还好;我觉得我的生活很有趣,你心不在焉说“哦”。我也在告诉每个孩子这个社会最近的改变,消亡或前进,可是没有一个孩子能诚心接受我的讯息,孩子们是为什么在拒绝生活呢?象牙塔可以保护你一时的麻木与任性,可是它也会瞬间无情坍塌,把你推进社会洪流。
师者也好,学生也罢,我们都一样,都是宇宙万物的那一个,如星辰、似大海,长大了,迷茫了,经历了,顿悟了,才活着,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