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本嫁衣》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澜本嫁衣》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澜本嫁衣》读后感 篇1
读七堇年的《澜本嫁衣》,从自序开始,便给人一种实幻不定的感觉。连那家引发作者创作动机的名为“澜本嫁衣”的店子,也在两个月后,作者再次抵达津城时,无迹可寻。这场幻觉一般的“邂逅”是不是隐喻了《澜本嫁衣》所书写的亦是一个幻觉一般的世间?真幻难定,因此令人难以把持脚下的方向。
叶知秋和叶一生,这两个看似有着完全不同生活轨迹的女子,却同样为求得一个所谓的归宿而心血耗尽,身心俱惫。她们如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地奔赴这样一场在劫难逃的宿命,大概正源于成长过程中的那一份“缺失”。所以无论今后的人生如何发展,总被一种不可知也不可控的力引入一条凹凸迂回、布满荆棘的路,仿佛偏执成了一种习惯,而受挫也成了一种必然。
看叶知秋,总容易令人想起《悲伤逆流成河》的主人公易遥,那个同样因为生长于失温的家庭而在一连串的噩梦中不断挣扎,最后死于梦魇中的可怜女孩。“一个人若生性不被人喜爱,得不到怜惜和帮助,就注定要为同一个结果付出更多代价。”知秋如此,易遥亦同,她们那被扭曲的人格与阴冷沉郁的个性注定了自己不可能被“灼灼艳阳”下的“盛世”所收容与认同,因此她们挣扎、跌撞,别人唾手可得的幸福她们却要头破血流地去争取那么一丝一毫,最后却依然沦陷于泥沼之中。不同的是易遥面对不公的世道依然选择隐忍,即使被三番四次地误解乃至虐待,却一再退让和求全。而叶知秋则铁下心背离至亲,并将自己狠狠放逐,她对于自我,对于世俗的叛逃,比任何人都彻底!
叶一生相对于叶知秋,是个看似较为安分而静默的女子,但她在作品中的多次自我剖析,却像我们明示了自己并非一个甘于平庸,满足于接近静止的生命状态中的人。叶一生其实与叶知秋命运的来路与去向如出一辙,她们同样有着一个不幸的至少是不能令初生人世的自己得到圆满安抚的童年,只是知秋的苦难显得具体易感,而一生的伤与憾则较为抽象难言。但缺憾是共同的。因家的完整与幸福感于她们是那么缘浅。康以明是叶知秋宿命般的依恋,何耀辉是叶一生原想托付终身的真命之人,她们都曾以为能与他们挥着“至死不渝”的旗帜打赢这一场绝世的爱情战役,只可惜最后都以悲剧告终,无一幸免。以致到最后,这一生到底缺少了什么,自身需要的是什么也已经说不清、算不完,只剩一份异常清晰的“有缺感”与过于长久的漂泊令灵魂显得过分空旷。而这般空旷的灵魂,拥挤琐碎的人世间根本没有收容之处。因此无论是知秋所选择的放纵轰烈与一生看似平静俗常的度日方式,实际上都是一种虚无,只有死亡才能令灵魂真正得到安歇。是的,死亡并不算作一种归宿,只不过是所有生命最后都必须的一场终结,但却是一种最为真实有效的告退与解脱。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实质上都身处同一个垃圾场”。
那么在这片巨大的废墟当中,生命的真相早已遁逃无迹无从追究,不管你的人生正处于高潮或低谷,看似美满风光还是狼狈潦倒,到底不过如变幻莫测的月亮,时隐时现时盈时缺,盈盈缺缺皆是幻觉一场。
但是带着沉痛难平的心情合上书本后,我想跟作者说的是,我们都相信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但更加相信也有许多人在这个“垃圾场”中好好地生活着。灾难也许无处不在,生命之河也已被投入了过多的欲望以及罪恶,早已粘稠肮脏,腐臭难当。但亦如你所说的,“幻灭之间的空白是如风中残烛一般洁净的希望”。只要希望不死,灵魂便不会失敏,感知与记忆也永远不会消亡。即使有人已经绝望而撤离,但还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继续负重前行,生命之河因此生生不息,永不停滞。所以,请让我们在这片浩瀚无垠的虚无之境,依旧虔诚地握紧心中那一份生之期盼,珍而重之地对待“人生于世”这件万分平常也盛重无比的事情吧!
愿我们都好好地生活着,不管是身处巨大的“垃圾场”之中还是站在人间乐土之上。
《澜本嫁衣》读后感 篇2
“人间是一艘浮在欲望之河上的船——河流因为混杂过多新旧杂陈,良莠不齐的人性欲念而散发着微微腐臭——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是人的全部欲望承载了整个人间。从善的欲望。作恶的欲望。生的欲望。死的欲望……混合并汇成一股黏稠而沉缓的当下发生,最终化为历史,静静流向虚无之境。”这是七堇年在《澜本嫁衣》自序中的一段话。看完整本书,我由衷地觉得这本书写得太辛辣。或许可以用“还没有来得及悲伤就已经哭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这本书。
《澜本嫁衣》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个远在天边而却又近在眼前的世界,现在的我们在这样一个肮脏至极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为了我们的欲望,所有沉重的、黏稠的、繁杂的以及冗长肮脏的欲望混合在一起而散发出腐肉一样的恶心味道,像是黑色的潮汐湮没身体上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毛孔,而后是窒息一般的长声叹气,仿佛被隔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知秋,知秋。看完书后,我反复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呼唤着她的名字,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存在呢?我们曾经深深地记住那么多的人,记住那么多的事情,记住那么多美好的景象,但我们所忽略的永远都是那些不想在将来记起来的许多事情。正如知秋,多少人在合上书的时候想要忘记这个“叶知秋”,他们都认为知秋的一生龌龊极致,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其实那一刻,他们是可怜的。
不只是知秋,还有一生、一生的母亲、以明,还有好多人……
我觉得知秋她一点也不脏,她经历了那么多,可是她的心却一直没有放弃过追求最平凡的生活,依旧一直心存希望。她虽然没有好的品德,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值得赞扬的青春热血.但我还是挺喜欢与钦佩她的。如果一切在她还未定型的时候就已走上正轨,所有的事情就不会像登天那般艰难.她是沦陷在了社会的旋涡里,堕落在了尘世的嘈杂喧嚣中,然后亲手埋葬了自己.
生命依旧是晦涩的。叶一生说她是苏打水。本来是无色无味,单独出现,的确看不出有什么特点,甚至会让人觉得单薄无聊,令人兴趣索然,却可以搭配各种饮料,吸取它们的气味与颜色,从而斑斓。叶一生是,她的一生都是,生命本身更是这样的。
在我们极力的想要忘记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不得不去想起它。对于这个龌龊至极的世界,它并不是永远都不存在,我们也不是离它很远,只是我们根本没有去认清它,或者说根本没有打算想要去认清它。
七堇年的《澜本嫁衣》中真正揭开这个世界巨大的面罩是我们看到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你或许会失望,你或许会憎恶,你或许也会选择逃避,但是你却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着那些情况。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光明世界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这般浩瀚后的阴影。
一叶一生。一叶知秋。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般苍白的一生,既然我们无法抵御这些莫名的伤痛,那么就请爱吧!坚持去爱这个世界,用力地爱这个世界。即使未来有一天它那庞大的身躯会在我们面前轰然倒塌。
《澜本嫁衣》读后感 篇3
人世是一艘浮在愿望之河上的船——河道由于稠浊过多新旧杂陈,良莠不齐的人性欲念而散发着微微腐烂——但即使如此,也不得不认可是人的全部愿望承载了人间。从善的愿望。作歹的愿望。生的愿望。死的愿望……混淆并汇成一股黏稠而沉缓确当下产生,终极化为历史,悄然默默流向虚无之境。
买来《澜本嫁衣》是书上市不久的一个深秋或者是初冬。我想如许的一个季节看如许的一本书的确再适合不外了。
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面前目今的世界,我们在这一个肮脏的世界里苟延残喘。为了我们的愿望。所有极重繁重的、黏稠的、冗杂的、冗长的愿望混淆在一同散发出腐肉一样平常的味道,像是玄色的潮汐笼罩过身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而后是窒息一样平常的长叹,如同隔过了另外的一个世纪
看完《澜本嫁衣》刚好是下了第一节晚自习,我下楼到操场漫步,看到人山人海的男生女生们有说有笑的闹成一团,忽然以为很孤独,那天晚上月色很洁白,铺洒在大地上如同银霜一样平常的灿烂。我想,还有一年我就要毕业了,那个时候我是会自豪的对着初中、高一、高二的学弟们说:“我高三了哦。照旧会伤心的对着他们说:“我快滚开了。”
大概外貌的优美纯真仅仅是一种假象,那是我们在自以为幼年时努力装出来的外表,撕上面具,我们会从魂魄深处发明,本身早已在光阴的漂洗下变了模样,过往的优美宛如从来没有在本身身上停留过.凡间的恶毒与肮脏正一点一滴在我们心田铺睁开来.我们在努力维持善良面目标同时,又不得不在演戏中骗取本身身边的人的信任.矛盾与放纵中,我们在变老,过后,我们照旧刻舟求剑的走向另一个火坑,面对勾引,我们都无可奈何.无论怎样,这便是凡间的路,都要走下去,不转头.
《澜本嫁衣》读后感 篇4
读七堇年的《澜本嫁衣》,从自序开始,便给人一种实幻不定的感觉。连那家引发作者创作动机的名为“澜本嫁衣”的店子,也在两个月后,作者再次抵达津城时,无迹可寻。这场幻觉一般的“邂逅”是不是隐喻了《澜本嫁衣》所书写的亦是一个幻觉一般的世间?真幻难定,因此令人难以把持脚下的方向。
叶知秋和叶一生,这两个看似有着完全不同生活轨迹的女子,却同样为求得一个所谓的归宿而心血耗尽,身心俱惫。她们如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地奔赴这样一场在劫难逃的宿命,大概正源于成长过程中的那一份“缺失”。所以无论今后的人生如何发展,总被一种不可知也不可控的力引入一条凹凸迂回、布满荆棘的路,仿佛偏执成了一种习惯,而受挫也成了一种必然。
看叶知秋,总容易令人想起《悲伤逆流成河》的主人公易遥,那个同样因为生长于失温的家庭而在一连串的噩梦中不断挣扎,最后死于梦魇中的可怜女孩。“一个人若生性不被人喜爱,得不到怜惜和帮助,就注定要为同一个结果付出更多代价。”知秋如此,易遥亦同,她们那被扭曲的人格与阴冷沉郁的个性注定了自己不可能被“灼灼艳阳”下的“盛世”所收容与认同,因此她们挣扎、跌撞,别人唾手可得的幸福她们却要头破血流地去争取那么一丝一毫,最后却依然沦陷于泥沼之中。不同的是易遥面对不公的世道依然选择隐忍,即使被三番四次地误解乃至虐待,却一再退让和求全。而叶知秋则铁下心背离至亲,并将自己狠狠放逐,她对于自我,对于世俗的叛逃,比任何人都彻底!
叶一生相对于叶知秋,是个看似较为安分而静默的女子,但她在作品中的多次自我剖析,却像我们明示了自己并非一个甘于平庸,满足于接近静止的生命状态中的人。叶一生其实与叶知秋命运的来路与去向如出一辙,她们同样有着一个不幸的至少是不能令初生人世的自己得到圆满安抚的童年,只是知秋的苦难显得具体易感,而一生的伤与憾则较为抽象难言。但缺憾是共同的。因家的完整与幸福感于她们是那么缘浅。康以明是叶知秋宿命般的依恋,何耀辉是叶一生原想托付终身的真命之人,她们都曾以为能与他们挥着“至死不渝”的旗帜打赢这一场绝世的爱情战役,只可惜最后都以悲剧告终,无一幸免。以致到最后,这一生到底缺少了什么,自身需要的是什么也已经说不清、算不完,只剩一份异常清晰的“有缺感”与过于长久的漂泊令灵魂显得过分空旷。而这般空旷的灵魂,拥挤琐碎的人世间根本没有收容之处。因此无论是知秋所选择的放纵轰烈与一生看似平静俗常的度日方式,实际上都是一种虚无,只有死亡才能令灵魂真正得到安歇。是的,死亡并不算作一种归宿,只不过是所有生命最后都必须的一场终结,但却是一种最为真实有效的告退与解脱。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实质上都身处同一个垃圾场”。
那么在这片巨大的废墟当中,生命的真相早已遁逃无迹无从追究,不管你的人生正处于高潮或低谷,看似美满风光还是狼狈潦倒,到底不过如变幻莫测的月亮,时隐时现时盈时缺,盈盈缺缺皆是幻觉一场。
但是带着沉痛难平的心情合上书本后,我想跟作者说的是,我们都相信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但更加相信也有许多人在这个“垃圾场”中好好地生活着。灾难也许无处不在,生命之河也已被投入了过多的欲望以及罪恶,早已粘稠肮脏,腐臭难当。但亦如你所说的,“幻灭之间的空白是如风中残烛一般洁净的希望”。只要希望不死,灵魂便不会失敏,感知与记忆也永远不会消亡。即使有人已经绝望而撤离,但还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继续负重前行,生命之河因此生生不息,永不停滞。所以,请让我们在这片浩瀚无垠的虚无之境,依旧虔诚地握紧心中那一份生之期盼,珍而重之地对待“人生于世”这件万分平常也盛重无比的事情吧!
愿我们都好好地生活着,不管是身处巨大的“垃圾场”之中还是站在人间乐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