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答李翊书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1
《答李翊书》是韩愈创作的一篇书言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读完之后我深感万分,一直以来我不是很会写文章。在此,我可以说我领教了不少,所谓“气盛则言宜”,韩愈把写文章的气势比作水势,只要水势大,任何大小的东西都会漂浮起来,好比语言,气势起来了,语言也自然涌现出来。
第一段开头就赞扬了李翊谦虚的精神,说道仁义之道必归属于李翊。其实活在当代的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请教别人,还是别人来请教自己,都不能太高傲,所谓不耻下问。他还说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是我最看重的一句话,做事情不要太急,一件一件慢慢来,积累够了自然就会有成果。更别说写文章,只要我日常中慢慢积累一些知识,在写文章时,必然会涌现自己的才华,韩愈说李翊也是一样,仁义之人写的文章必然和蔼可亲,正是因为李翊在日常中讲究礼道,为人谦虚,那写出的文章必然不会是什么坏文章,所谓见字如人。
第三段中写的内容正是我写文章时所遇到的问题,心里想的用手写出来时,总会忘不掉那些旧词。当给别人看自己所写的文章时候,总会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修改。韩愈做的最好的就是并没有去改掉自己的主张,坚持自己。我读懂之后,我也决定了自己以后也会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在自己的主张不够完善的时候,我也必然会去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去完善。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自己就是自己,自己行事需有一定的规范,不好好规范自己,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自己才是真正的决定者,别人只是决定了他们自己,而要是我们一直被别人所取决,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我从中也算是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我也会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迷失道路,做仁义之人,做“行己有方”之人。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确实是一篇值得学习的文章,我们在生活做事须从根本做起,我们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仁义之人。写文章时,也需要我们在生活积累一些有价值的事物和知识,只有这样,语言才会漂浮起来。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建议大家可多看几遍,对自己以后该怎样去端正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2
贞元年间,李翊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写此文作答。韩愈态度谦和,如此说到,“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即使如此,却也乐意教授“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在此文中,韩愈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同时他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指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树立“立言”的志向。
韩愈在回答对方问题时称赞李翊“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自己也很愿意将“立言”之道告诉他,却疑问李翊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由于当时道德被忽视,韩愈深沉感慨,希望李翊树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志向。使成为“仁义之士”,能够“共言蔼和”,并提出,“将蕲至于古人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看出,在当时,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在如今,有太多写作的人被浮躁的风气所影响,被利益所引诱,无法安心积累沉淀,潜心创作。最后,韩愈称不敢“自谓几于成。”表明为古之难,但也坚定了自己,并对李翊进行劝勉。
从事写作的人需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力求其文思想内容丰富,表达新鲜有力。突破陈旧言词的束缚,去除不正确和不完善的内容,就能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道德修养和内容的充实需从经典中汲取营养。韩愈谈及自身时说到:“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他将古文作为一生的追求,并力争创新。给当代的写作之人以启发,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就应当坚持,并不断求新,才会有成长有作为。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各方面都加速发展,而文学却是独独不能求快的。许多所谓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外界的诱惑下,忘了初心。以至于现在作品的创作抄袭虚构现象严重,量多质低。这个时代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依然是经典文化,是唱响社会主旋律的文化。所以,简单的写作也好,文学创作也罢,其主体要端正态度,树立志向,投身于社会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3
李翊曾就如何作文章向韩愈请教,其实这大概是每个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有的疑问,写作的技巧是什么?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在读退之的《答李翊书》之前这也是一个非常困扰我的问题。尝试过词藻华丽的风格,但却总是空有其表,空洞浅泛;尝试过刻意的加深文章的深度,却又总是生硬晦涩;尝试过口语式的简单的风格,却会显得幼稚简陋。而《答李翊书》在关于写作的问题上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书生以笔杀人,一个文人手上的笔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这把剑是会指向奸邪还是会指向良善之人就取决于这个文人是怎样的人。道德修养高的人自是心怀正义之人,手中的剑也定会指向这世间的一切不公不平;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自是自私无耻,手中的`剑也许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指向无辜的人。退之也在文首即言到:”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因为李翊书信所表现出来的谦虚恭敬的修养让退之欣赏,所以才愿意将自己在写作上的心得技巧授予李翊。可见道德修养是一个文人写出好的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高的文人写出的文章也定是或能带给人正能量活能披露不公之事的。所以要写好的文章就要先提升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应该要有艺术价值,更应该起到一定教育引导作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明确文章所应该含有的能量;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敢于理性的揭露批判不公平不正确的事,像我们的先辈一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都知道六朝以来,骁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地堆砌典故,讲求对偶声韵和华丽的词句,虽然也产生一些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但是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到了中唐仍流行不衰,这严重影响了文章的价值,让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的现象一直隐秘的存在着。个人认为这甚至是间接影响大唐盛世拉下帷幕的原因之一。正因为社会普遍不重视文章的思想教育作用,让社会的腐败一直慢慢的积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气盛则言宜,写文章的技巧就来源于良好内涵,有良好的内涵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充满正能量的,才能是适宜的文字。
评判文章的好坏也不应该只看它的艺术价值,更应该看它的社会价值,是否起到文章该承担的作用,是否传达出了文章该传达的能量。
气盛测言宜,步入大学之后更是我们提高自己涵养的重要阶段,一定要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4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时正是韩愈考取进士未能经由吏部考核,胸怀用世之志而无从施展的时期,韩愈在当时已三十四岁,而李翊的仕途却才刚刚开始,这正是韩愈为了让李翊未来之路走得更加清明而写的一封书信。
韩愈一生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性,此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于李翊这个学生,韩愈倾囊相授,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并给予称赞其文词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感叹世人久已不谈道德,道德之外的文更无人问津,于是他寄希望于李翊,认为李翊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树立志向,不要为一般文章所满足,指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再又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说明好的古文得来不易,需有思想内容,也得表达新鲜有力,再次督促李翊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最后韩愈将气和言的心得具以告之,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全文行文严谨,虽是古文却齐具自然与人工美,表明了韩愈从事文学的根本态度。
韩愈一生不得志,却还如此重视道德问题,认为道德和好的文笔息息相关,而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却极少有人关注,道德问题好似永远都只是那些文人墨客,政治大腕挂在嘴边的词,实际上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是与每一个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和膏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实和光就是人的文学成果,假若没有根和膏,也就得不到实和光,这道理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假若没有每一个个人的素质提升,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影响的不仅仅是行文写作和思想水平,还在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韩愈说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从古便有,至今仍需坚持。
上到国家的核心成员,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需坚持这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的作风做派,日行一善,赠人玫瑰,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像韩愈对李翊所说的那样,个人有了根和膏,才能汇聚成实和光,最终用丰富的果实和璀璨的光芒充实照亮国家,使国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