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故事中的数学读后感

2025/04/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故事中的数学读后感(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故事中的数学读后感 篇1

寒假,数学王老师向我们推荐《中国科普名家名作》系列,由于我十分漫不经心,所以大致选了一本就买了。

所谓的《故事中的数学》一书,我觉得应该有很多故事,故事中有或者夹藏着一些数学道理。等书来了,果不其然与我想象不相上下,只是公式一般比较简明易懂。

书中主要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里有很多小部,每个小部的意义各不相同。

我读了此书后十分惊叹,惊叹作者的智谋与创新,此书用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将数学引入,提高了人们看书的兴趣与乐趣。

书中还自编了很多小故事以讲述各种数学定理,例如:本书开头的几篇小故事,故事虽短小但言简意赅,深刻地讲述了很多计算方式与众多题型,真是一举两得呀!

阅读完此书,我不禁感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些烦琐的令人头晕的公式竟然可以用小故事来讲述,即引人入胜又方便人们记忆,可见作者用心良苦。

故事中的数学读后感 篇2

“有种比数学!”这句牛气冲天的话,出自我班曾同学之口。偶尔说说也就罢了,这是他的口头禅。

在我看来,曾同学的数学也不咋样啊?一次测试,选择题全班就一个全对的,不是他。“有种比数学!”这句自信满满的`话,曾同学对很多同学说过,是不是得罪了很多人?不知道,有心人可以调查一下。

12月26日晚修(星期四),也就是毛爷爷诞辰的日子,曾同学第一次对着我咆哮:“有种比数学!”哟呵!好嚣张!我也不是吃素的,回怼道:“哎哟哟!我怎么没种了?我两次数学测试选择题全对,你对了吗?”我知道他选择题没全对,戳到他的痛处,他脸一下就红了。我早就看不惯他了,继续怼:“有种你跟我比政治、比语文啊!”

曾同学是我班公认的小强,不会轻易服输的。他冷笑道:“可是我数学总分就比你高!”他一边说一边自嗨地鼓起了掌。

我毫不留情:“骄兵必败!”

客观来说,开口闭口“有种比数学!”也是一种自信,可我无法接受这种语气。曾同学,“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想必你也懂,我劝你还是谦虚一点的好。

故事中的数学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故事中的数学》,我一听就好奇了,没想到故事中也有数学。就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他是和地球的时间,纬度有关,可有意思了,我来讲给你们听吧。

故事要从小百灵和傻小子读的书开始。小百灵看傻小子那么爱看《80天环游地球》,就考了他一道行程问题。小百灵又问,如果一个人沿着北纬60°绕地球一周,几天可以回来,傻小子脑袋都不动一下脱口而出,80天!小百灵说那可就错了,每个地方相差15°,就相差一小时。傻小子说:在地球上,凡经度相差15°的两个地方,在时间上就要相差一小时,事实上,东经180°和西经180°是重合的,汇合于太平洋的中部,于是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商定了一条“日期变更线”,凡是航海的人,如果从东往西的话,经过这条线时就必须跳过一天;如果是从西往东,就要把一天计算两次。他们从这里想到了《80天环游地球》里的“漏洞”,如果他是从东往西走的,那么他应该是用了81天,从西往东就应该用了79天。

所以,在数学上,也一定要紧贴实际,不可以数学的思想一直想。

故事中的数学读后感 篇4

曾经听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数学如鱼网;解决问题就像捉鱼,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有网一样;所以,“学数学”和“学好数学”的区别在于你是有鱼还是有网。

数学这门课很有思想,很有逻辑,所以总给人错觉。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很有趣,每一个图形都是相互依存的,但也各有千秋。例如一个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比如“一个半径9 cm的披萨和一个半径6 cm的披萨等于一个半径15 cm的披萨”,在命题上,这个题目首先混淆了大家,给人错觉,巧妙地运用了圆的面积公式,给人一个错误的`平衡。

其实9 cm半径6 cm的披萨不等于15 cm半径的披萨,因为9 cm半径6 cm的披萨面积是s=r2=92 62=117,而15 cm半径的披萨面积是s=r2=152=225,所以9 cm半径6 cm的披萨

数学就像一座山峰,直冲云霄。刚开始爬山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放松,但是爬得越高,山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害怕。那时候只有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所以站在数学巅峰的人,从心底热爱数学。

记住,站在山顶脚下的人是看不到山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