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目送心得体会

2025/01/24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目送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目送心得体会 篇1

《目送》是一本琐事记录本,作者在其中以简洁的方式叙述了许多通常被忽略的琐事。有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触动我的是《胭脂》。内容是你回屏东看他,先打个电话,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等等。描述的很详细。但是后来的分别更让人感动。那种善意的劝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首先给个提示,然后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味道。帮妈妈化妆打扮。全文充满了母女之间的爱,以及分开时的失望。还有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达的细腻,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和担心。作者的感情,字里行间处处都有体现。特别是带妈妈去邓师傅那里做足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描述很详细,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晰,去的地方也很多,说明作者对母亲的重视。再比如后来的她,曾经是一个沉迷于美的女人,夸大母亲对美的热爱,与自己的衰老相提并论,表现出母亲无法守时的无奈和悲伤。

《如果》和这个抒情手法是一样的。也是全文叙述,抒情。在飞机机舱里,作者遇到了一位回到家乡的老人,想起了他失去的父亲。他认为如果能回到过去,再陪他回到家乡,他会做什么,都会写得很详细,每一个动作都会在脑海里的`每一个地方闪现,也凸显了作者的遗憾、羞愧、悲伤的复杂心情。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故事,是因为作者真正理解了生活,如实写出了生活的写照,这说明作者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每一点点滴滴。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即使是最普通的事情,也可以有神秘的原因。我们应该用美丽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好。

目送心得体会 篇2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目送心得体会 篇3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一样,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那里都能找到自我的影子,那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我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此刻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明白那份能够依靠的爱一向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以往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此刻的付出是为了更完美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明白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目送心得体会 篇4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心得体会 篇5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心得体会 篇6

这个暑假,我在龙应台读了《目送》。《目送》的73篇随笔,写的是父亲的死,母亲的老,儿子的分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牵手,失败与脆弱,失去与放手,缠绵与彻底的虚无。她写下了所有的微妙之处,就像山墙上闪烁的烛光。看了这本书,感触很深,尤其是那两篇《目送》、《母亲节》,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之情,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一辈子看着他背对着我。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而且,他背着你说,你不用追。”“我一直在等,等他消失前回头看一眼。但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这些话来自《目送》,让人心酸又无奈。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长大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惯坏了母亲,总是问为什么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了,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自己做出选择。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着父母的不情愿和焦虑。但是从小到大,我们就一心一意的'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头。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道,“在他们庞大的全球约会网络中,‘母亲’被归类为垃圾或‘回收站’。”安德烈送给母亲一份“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礼物。看完之后,我深深的责怪安德烈,我怎么能这样伤妈妈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了。有时候我很烦妈妈的照顾和唠叨。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很讨厌。我感觉我总是说同样的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会有和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是想了想,是为了我们好!

14岁的我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这本书,但我知道我会一直体验下去。随着我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和成长,我会逐渐明白父母的难处和亲人的‘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