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 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 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目前,在我们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
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9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平时由于忙于教学,一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看看书,有时间也是做一些绘画之类的练习,自打静下心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才觉得光有实践也不行,还需理论指导,理论很重要,是知道你正确实践的方向标,因为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下面就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收获,因我的水平有限,观点比较肤浅,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1、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美术的教学一直都是临摹、写生创作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而兴趣是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美术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美术,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再谈方法。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为我们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教学途径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不经过美术学习和培养的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媒体因素追星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奇装异服,怪异发型甚至都觉得是美。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将会扭曲向不健康方向去发展。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美术教学既要遵循教学教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喜好来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步骤。首先应加强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外,不要急于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学生会感到很枯燥而不想听,更不想再去审美了,也审不出美了。可以从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编成故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美的方法。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的欣赏,让他们沉浸到欣赏对象中去,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进入到对作品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4、美术教学借助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的出现,使美术教学如鱼得水,从图片,音乐,视频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提升学生的情感升华。运用电脑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求意识和创造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如在八年级上学期上漫画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收集了很多名人的漫画和流行的经典动画,先通过欣赏分析,入手到如何绘制漫画。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欣赏课里,则利用媒体技术,点画成景,有某一幅画扩展到同一系列的,还可以点人出文字介绍,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在总结时,点一下相关的画家或某名画的图片时,其相关的介绍就出来了。比老师单一总结要更形象。还可以利用电脑虚拟出你想象的场景,例如把某画色调变一下,或把画中某物或人去掉后的效果等等,这种富有艺术情趣的客观环境,能全面丰富学生的视觉,更好的去熏陶感染学生。
5、审美视野要拓宽
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的学习逐渐提高对美作品的审美能力,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及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使学生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描绘。
6、美术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那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只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教学的新境界,使美术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 自学 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 国学 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目前, 在我们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热门思想汇报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与孩子们的相处,有时觉得很难走进孩子的心,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会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
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而书中那个“漫长”的第七个故事,却让我的心着实有点戚戚然,这里面讲述的种种冰冷的对待,一如我现在给予我的学生的,让我有一些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很长,仿佛将那位老师长长的耐心铺在我面前,孩子从不堪造就到终得救赎,没有什么太高超的技巧,只是一个人耐心的关怀,时间让孩子感动和相信,原来她真的是来拉自己的那个人,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量化,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越来越浮躁,失去了最开始的那份忍耐和宽容,我想我应该更耐心一些,毕竟种树尚要等待十年,要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可是孩子。从耐心这一个角度带给我的启发衍生开来,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颗心,那就是平常心,其实很早就发现,现在的学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师总是在乎过学生,我们比孩子还紧张成绩、比赛、评比。考试和各种活动从孩子们的力争上游异化为老师简的明争暗斗,仿佛那智商的一个个数字可以完全代表这个老师到底厉不厉害,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种种量化的要求,才让师生之间日渐剑拔弩张,孩子越来越违逆,老是越来越暴躁。这都是因为教师失却了一颗平常心,教育本就不一定有想好要的结果,我们从来都只能尽力而为,看淡一点,看远一点,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已经不算失败。
第三,便是放手和协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必须学会认输和放手,如果永远大包大揽,手下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学会自力更生,只有适时给予他们自由,才可以创造青出于蓝的佳绩。《教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故事讲得是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力,重点在于你有没有给予他发挥这个能力的机会,我教的是低年级,一直以来想当然的觉得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是,偶尔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惊喜的发现,没有我看早读,他们也可以安静读书,没有我帮忙排座位扫地,他们也可以做好值日,看吧,孩子们从来都可以,只是你从来不相信。学会放手,也许使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课题。说到家长,就不得不提到协作这一词。家长和教师,因为学习这一件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绳结,而我们老师需要和家长同舟共济、培养默契。孩子的成长,仰仗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这两者的协作必定能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一书的第五辑便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触,也明白了题量和相互迁就的重要意义。
读了《教育如此美好》,心中五味杂成,难以表达,想说的明明有很多,却又无法一一诉诸于口,这本书中的种种事例都如此柔软,让人动容。是啊,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就是——爱。
这本书就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述的也就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就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持续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最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
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必须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忙,最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忙下,马可尔和妈妈最后重逢了……读到那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就是太不就应了……
“爱”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就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就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必须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忙我、我多幸福呀!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读了《一份个性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证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我和班主任的关系还能够,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我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
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理解教育程度有必须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我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教师就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我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师要注意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职责感。
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心得体会
刚开学,学校发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是张贵勇所做,虽然是第一次读他的著作,但看到题目就知道内容是介绍12位名师的,所以不到一个月。我就一鼓作气把这本书“攻读”下来,但是我读书的目地侧重于笔记,只是快速浏览,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记录,书读完了,我的笔记记得差不多了,把书放在一边。没什么大收获。
闲暇时,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我读书的时间弹性很大,有时间了读,没时间了不读!我读书的内容多以内容精彩,情节感人的故事书为主。当我看到于永正说他自己:“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并没有其他的秘密。我啊,爱极了当一名小学教师,注定了要当一辈子的读书人。”这三句话时,才发现自己跟本不会读书。虽然接下来的日子过得愉快和忙碌,但我还是时时想到这本书。所以最近又把它请出来继续拜读。可是这次的阅读又使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还使我越来越喜欢看了,因为我发现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些乐趣是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有趣和精辟的词和句。例如“振聋发聩、德艺双馨、深智一物,从隐皆变??等等,每次我看到了一些新鲜或者有趣的词我都会用笔圈气啦,特别是一些古文,总是那么深奥,好几次马上上网去搜索那些句子的意思。我觉得很好玩。。 渐渐的,我开始醉心于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 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12位名师,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12位名师的读书历程,是他们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历程,是他们插上理想双翼,在自己喜欢的教育天空执著翱翔的历程!我敬重坚持“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始终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的于永正老师。他痴心语文,卷不离手,读出思考,读教结合,学而致用,修炼自我。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名师”,但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3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 决定 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 文化 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 成功 ,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 雕刻 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4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5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臵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1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6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7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热门思想汇报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