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2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热门思想汇报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4
这次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培训,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深远意义。
听取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一方面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三、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我们只有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化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课改研讨会。通过,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6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7
这次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培训,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深远意义。
听取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一方面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三、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我们只有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化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课改研讨会。通过,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习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
(1)默读和“速读”习惯;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
(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
(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
(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
(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
(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八、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九、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由上可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这次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训,它要求教师全方位地了解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因此,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争取自己在这次学习中取得较大进步。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此次暑期培训,让我对于新课标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课改研讨会。通过,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热门思想汇报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热门思想汇报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有幸于4月13号参加了凤阳县小学新课程培训。短短一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培训会在县教研室的组织下,首先观看了两节分别由凤阳实小王庆江老师和江苏省铜山县驿城小学的李争执教的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两位老师不谋而合同课异构。他们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在听说读写,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色是教师本人专业水平高,对教材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点拨,对思维的训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几乎达到了恰到好处。他们课堂上运筹帷幄,幽默的教学风格,说明教师的功底深厚。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即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课后由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语文特级教师张敬义做了点评,他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就目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诠释了阅读教学要“力求简单,但不能更简单”。
下午是张敬义老师的专题讲座《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对文本细读,优化教学的思考》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生动、感人的讲座。张主任的讲座虽然没能完整地呈现给我们,但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张主任从课前的备课指导到课中的上课指导,讲得都非常详细,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真正学到了原来备课是这样的。尤其是他在如何进行文本细读上所支的招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第一是从宏观上“三问”,(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使文本解读走向全面。第二,从微观上聚焦关键词句,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谈到此处,张老师还特意结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具体课例对大家进行细致地指导。针对文本内容,可以聚焦以下几处关键点,继而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首先,成语背后含故事。对于课后的成语,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出成语的内涵,而后再讲述谈迁的故事;其次,数字背后知艰辛;而后是丢失《国榷》解心痛;再者,从头再写明痴心;最后是作者感言明思想。)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寻觅文本的质性特征。第四,积累迁移,揭示文本的质性规律。可以说,每讲一处,张主任都会列举相关课例,使所讲所说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既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又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想,这也许正是讲座为什么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所在吧。
讲座虽已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却仍需继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新教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具体实施有了一定的思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真的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如何从张主任的讲座中汲取教学的方法,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自从新课标颁布后,几个重要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育人价值概念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二、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
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三层次。这样分用心良苦。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这样来理解比较好。
这几个层次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弱项。这次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及对创新的追求,并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教学。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主义思想,要存精华去糟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项一项完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分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是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意识。
三、学习任务群概念
学习任务群是比较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去落实的概念。小学提出了六个任务群。
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现在所说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六大学习内容,其实和前面版块课程目标是相通、甚至重复的。写出来是为了分出来强调,但我们一线教学要做的是要糅合在一起,要有分有合。
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小学低年段主要是识字性的阅读,思辨能力比较弱。怎么做学习任务群?可以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改变以前那种大量刷题的做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主,实际上就是在落实学习任务群了,只是落实的是任务群中的某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理解它的好处,减少灌输性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具体来说,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要关注每个单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按照提示,强化情境,强化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中还要注意:群文教学不能取替单篇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我们不要理解为就是组织活动,有些课还是需要老师多讲、精讲,先要学生读懂、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不要给老师规定讲的比例,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目标,要有针对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四、整本书阅读概念
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小学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用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
小学里有“快乐读书吧”,也是一本一本给学生推荐,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动作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这几个重要概念,是在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我想,也只有理解透彻了这几个重要概念,才可能真正读懂新课标,才可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习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
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八、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九、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由上可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这次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训,它要求教师全方位地了解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因此,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争取自己在这次学习中取得较大进步。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这次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2015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培训,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深远意义。
听取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一方面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三、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我们只有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化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学生的作文中,能看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写作文,是个别学生最头疼的事,大多数学生感到无处下笔,无材料可写,针对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我近两年尝试把作文教学融入语文课堂中去,经过几学期的实施,效果很不错,学生不怕写作文了,愿意写作文了,作文水平明显的提高了。
在课改的大潮之下,我虽从教二十多年,也不甘落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们遇到了全新的挑战。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尝试了把作文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当中去,语文课堂上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课堂练习本,学到课文的关键地方我就借机会,就让学生写几句话心得感悟,我们学过《七根火柴》和《凡卡》后,王栋同学写了一首小诗:
几根火柴,反映了穷苦儿童的悲惨;几根火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一封信,写出了凡卡的命运;一封信,写出了凡卡的痛苦生活。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园丁教育我们,有慈爱的父母鼓励我们,有知心的朋友陪伴我们。我们何尝曾想到过生活在痛苦中的卖火柴的姐姐和可怜的凡卡弟弟啊!晚上,我希望,梦儿赶快飞进我的被窝,我要把童年的快乐送给他们,我要把幸福送给他们!
学过江口涣的《鹤群》中的一个情节两只大鹤救助伤鹤后,孟凯霞同学写了这样几句话:此时此刻,让人多么潸然泪下啊,为了一只伤鹤,两只大鹤用自己唯一的希望——翅膀来救助伤鹤,然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飞回高空的队列,本来飞上空中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于又增加了一只伤鹤的重量后,飞上去就更加困难了,但是为了同伴,他们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同伴的性命,这正表现了鹤有正义,有感情。无论生命多么渺小,只要有一线希望,在困难的事也可以成功。在生命即将消失的那一刻,是同伴给了自己以希望,从而勇敢的活了下去。不仅让我想到生命因为朋友的帮助而精彩,生命因为小事而感动,生命因为快乐而多姿多彩,在生活中带给自己的往往是感动,往往是那永不忘怀的友谊和亲情。
学过《游恒山记》,张新月写道:北岳恒山,奔腾起伏,莽莽苍苍,横自塞上,巍峨耸峙,气势汹涌,从文中可得,恒山的虎风口是多么险峻,但也写出了作者徐霞客勇于打破传统观念,不安于现状,大胆实践,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勇高峰的精神。
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来关注学生的写作吧!
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最近,在高一年级初试新课改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课上先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然后请同学走上讲台,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勾画,并说明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看书,不勾画知识点,一味的聊天、扯淡,东瞅瞅,西看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就是不学习。等到找同学上去讲的时候就开始嚷嚷还没看完呢,很是头疼!
其次,在台上讲课的同学虽然课前有让他们准备,但可能是紧张的缘故,他们在台上讲的时候不能自由发挥,条理不清,思路不畅,而且和下面的同学交流甚少。有的时候台上同学已经开始讲下一个问题了,可是下面的同学还停留在上一个问题上,不知台上同学到底在讲些什么,真替他们着急!
第三,同学讲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这活跃里面却有很多人是在起哄。庆幸的是,通过这次课,我发现了他们班的问题:帮派现象。大哥级的人物只要说句话,其他人肯定会附和,而且声势不小!以后上课时我就有办法了:只要制服那几个挑头的,课堂秩序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了!
第四,有的同学讲课时声音实在太小了,以致于即使全班没有一个人说话,后面的同学也还是听不清台上的同学在讲什么,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一现象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上课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声音洪亮,要让最后一排的同学听清楚我所讲的每一句话。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我自己一人在讲台上表演,其他人在下面“看戏”。
以上便是我初试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一些感悟、教训。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善,将课讲的越来越生动、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主动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