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让他们的大脑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让他们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重视模块学习、夯实各种能力基础,养成学生语文素养。模块学习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怎么教,怎么做”,在新课程下模块学习与考试一定会一直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总之,前几天的学习让我感觉很充实,解决了很多我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更加相信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课程条件下,学习和成长的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到实践中去寻求最佳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20xx年进行了重新改版和编排,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教材编写实质就是一种国家行为。新教材更注重"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
有感一:本次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各县市使用人教版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一线教师可以亲自现场聆听专家教授对于新课程的解读,也不用出任何费用,这是一次多么好的机会。主讲老师从下午1:30分开始一直讲到4:30分,中间没有休息,而且是一直站着。可是几百人的会场里,时不时有手机铃声想起的音乐声,甚至还可听到个别大声接听电话的声音。我坐在第一排,我身边的一位老师毫无回避的接听了铃声响过后的电话,我扭头狠狠的看了她一眼,心里对这种行为和素质充满了鄙夷。
因为没有课间休息,不断有老师出出进进去洗手间,这倒可以理解,在大约四点钟的时候,出现了部分老师提包离开现场的现象,无疑是中途早走,接着,不断地有老师提包提前退场。讲课老师幽默的说,没关系,如果有老师有事可以离开,我受得了。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但讲课毕竟有它枯燥的成分,可以说这位老师,讲得惟妙惟肖,很有低年级的童趣,而且幽默感十足,我听得似乎不愿意错过他的'任何一句话。
有感二:在我中途去洗手间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个老师在学区上班,不用任课。我问,你们怎么也来听?原来,他是替身,一年级老师没来,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那里老师紧缺,都走不开。我不禁发问,你们来听有意义吗?这么好的机会浪费掉,该听得不来,来的跑到外边玩手机。临近结束了,仍然有老师大摇大摆的结伴离开会场。我想或许是边远山区急着赶车吧!或者想尽快回家赶着家人的晚餐吧!但不管什么理由,哪怕是出于礼貌都不应该这样做的。
我不禁为我们的孩子堪忧,这等素质的教师,如何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也为我们的教育堪忧,还有多少人去潜心研究教育的本质呢!讲课老师并没有因为会场的秩序而影响讲座,他依然从容淡定,激情满满,我在心里默默为老师点赞,更加专注的沉浸在他每一个悉心的讲解。我想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审视自己,管理好自己,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恰好可以正自己的衣冠。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20xx年进行了重新改版和编排,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教材编写实质就是一种国家行为。新教材更注重"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
有感一:本次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各县市使用人教版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一线教师可以亲自现场聆听专家教授对于新课程的解读,也不用出任何费用,这是一次多么好的机会。主讲老师从下午1:30分开始一直讲到4:30分,中间没有休息,而且是一直站着。可是几百人的会场里,时不时有手机铃声想起的音乐声,甚至还可听到个别大声接听电话的声音。我坐在第一排,我身边的一位老师毫无回避的接听了铃声响过后的电话,我扭头狠狠的看了她一眼,心里对这种行为和素质充满了鄙夷。
因为没有课间休息,不断有老师出出进进去洗手间,这倒可以理解,在大约四点钟的时候,出现了部分老师提包离开现场的现象,无疑是中途早走,接着,不断地有老师提包提前退场。讲课老师幽默的说,没关系,如果有老师有事可以离开,我受得了。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但讲课毕竟有它枯燥的成分,可以说这位老师,讲得惟妙惟肖,很有低年级的童趣,而且幽默感十足,我听得似乎不愿意错过他的任何一句话。
有感二:在我中途去洗手间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个老师在学区上班,不用任课。我问,你们怎么也来听?原来,他是替身,一年级老师没来,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那里老师紧缺,都走不开。我不禁发问,你们来听有意义吗?这么好的机会浪费掉,该听得不来,来的跑到外边玩手机。临近结束了,仍然有老师大摇大摆的结伴离开会场。我想或许是边远山区急着赶车吧!或者想尽快回家赶着家人的晚餐吧!但不管什么理由,哪怕是出于礼貌都不应该这样做的。
我不禁为我们的孩子堪忧,这等素质的教师,如何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也为我们的教育堪忧,还有多少人去潜心研究教育的本质呢!讲课老师并没有因为会场的秩序而影响讲座,他依然从容淡定,激情满满,我在心里默默为老师点赞,更加专注的沉浸在他每一个悉心的讲解。我想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审视自己,管理好自己,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恰好可以正自己的衣冠。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