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2024/12/09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学业智力发展时,成功智力的发展却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学生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这个试验也告诉我们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和发展多元化评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阅读这本书丝毫没有觉得心理学是那样的严肃、学术,反而感觉到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一篇篇文章读下来,不仅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还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却与我们日常的工作联系得是那么紧密。

以上只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在这里,我再次推荐同行们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因为教育,应该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只有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老师和学生出现的“病因”才会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而下班时她故意晚回家一会儿,并给丈夫打电话“我现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到家后热烈的拥抱了丈夫,并对他的行为大加夸赞。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进电饭煲,要求丈夫放进电饭煲并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以前麻烦多少,于是每天还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饭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会因为丈夫小小的进步大加夸赞。于是丈夫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对做家务的态度,每天主动地承担了许多家务。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学上就叫“连锁塑造效应”。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训练之前我们首先要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被训练对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们都要及时对其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过奖励促使其最终完成大目标。

这一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学生贪玩,不能安静坐下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不妨利用连锁塑造。开始时,只让他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他做15分钟他喜欢的事情作奖励。经过一段时间,他已经能够坚持10分钟学习之后,就要求他连续学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让他自由活动10分钟或者其他奖励。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认真学习的时间,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认真学习。适当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当老师觉得学生的.某个习惯很不好需要纠正时,或者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某一个好习惯,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的一个个小目标,这样逐渐进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学生都想达到的那个大目标。一个人的习惯行为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对学生进行长期连锁塑造的观念,有意识地一步步的培养与巩固孩学生的行为习惯,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浏览这本书时无意看到书中书签上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师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这本书无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在这本书的伴随与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由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是我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点!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踏走了工作岗位,来到学校,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们身上那独有的特点!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但是充满着天笑脸的孩子们的脸,让我有一股莫名的、向上冲的冲劲!但是,老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为达到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这时,我阅读了刘儒德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它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教会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每讲到一个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规划时着先讲一则寓言或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对这一原理,规则的'讲解,每读毕一节,有一种令人振奋、心悦神怡之感,这将在我今后教学中有很大帮助,我主要以教师地位的转换角度来浅谈我的感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因此,学生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追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扰的排忧者。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状态、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热情、聪明才智和人格魁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而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参与创造。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师生交往的学习是一种民主性学习,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新生彼此的个性,自由交换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是迷茫,无所适从。这就是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所以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爱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

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是倾听的艺术。这种倾听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可以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成长。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适时调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真正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植根于生命的活力,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教学相长,教师也是一名学习者。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习者。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扩大、流行、社会文化层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知识却是教师行使权力的基础、依据。因而,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者,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完善自我,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的话。他将是一名完美的教师”。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促进教学,教育的成功源自于对学生最大的热情。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利用课余的点滴的时间,我接着阅读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在刘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页的规律和效应,主要体现为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头脑风暴效应、鸡尾酒会效应……其中不少效应令我触动,让我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它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又是违背教育心理学的。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告诉我怎样做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充满关爱的;我感觉它是神奇的魔术棒,总是带给我无限的惊喜和期待,那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马克原理就是对我们教师和家长有实效的一个心理效应。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长的接触较多。经常听到家长的诉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总是玩电脑、看手机”、“做作业草草了事,应付工事完后就跑出去了”、“让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气死人了”……当时我只是粗暴的建议:“你也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或是适当地惩罚一下孩子,比如拒绝给他感兴趣的东西或是必须完成这件事,不然就怎么样!现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普雷马克原理告诉我,别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转,用高频活动奖励低频活动。所以,在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会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作一张“行为矫正表”,让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权利之前或同时你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否则一切免谈。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学生们约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须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错。选用学生的最爱作为奖励的方法可以让家长和老师省去较多的烦恼呢!

当然,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普雷马克原理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学生一下子接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就将难以接受的大目标或是知识体系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小目标去要求学生,并用普雷马克原理去恰到好处地激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识记生字、背诵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识记少量的生字,读熟课文,再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增加一定数量或难度,并适时给以合理的激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学习的效果比我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高目标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在课堂上,我时不时普雷马克原理拿来用一下,结果总是有着巨大的收获。在这一系列豁然开朗后,我更加跃跃欲试,迫切地继续探究我还不了解的规律和效应。我体会到只有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教育的芳草地里才有花红柳绿,才焕发春天的盎然。我解读着这部“教育字典”,从这位良师益友身上,我汲取着智慧的营养、教育的技巧,我不断进步着,走向超越的高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继续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上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跟大家一起从头学习,我本是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项任务,而当我打开了书才发现很多的例子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发生在我的课堂,很多心理教学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却用的并不恰当,在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教育方法,为我解决了上课中遇到的难题。比如:依恋心理。

依恋心理: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他们通过小猴子对铁丝妈妈和布妈妈以及奶瓶位置的改变了解到,小猴对母猴的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通过依恋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看出爱和自尊的满足对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历史课中,我对历史成绩好的学生会格外偏爱,而通过布妈妈的启示,我试着对后进生“开小灶”背题的时候给他画出最经常考的题,减轻压力,对历史检测有进步的学生,在班上大加表扬,当有别的学生起哄质疑时,我会在提问前告诉他一会儿提问他哪个题,这样在提问的时候这位同学会很自信的站起来回答,通过这个方法帮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学对他的看法慢慢改变,经过了三轮历史检测,这位同学的成绩由原来的历史十几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后会考他一定可以达到及格的水平。

我认真学习书本中有效教育方法并在课堂中加以实施,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德西效应运用过度自己还浑然不知。

德西效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我觉得书中的这段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曾经为了让学生背下历史知识,我也采取过这样的措施,只要你背下来我就给你这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历史检测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学生虽然背下来了,可是到做题的`时候好像没背过一样,通过德西效应的学习,我想我应该学着书中的王老师一样,巧妙运用德西效应,培养学生对学习真正的热爱,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在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并且有了进步,得到了认可,这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真正有效的动力来源。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表扬学生时,要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平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良好行为,给预表扬。引导他们自主的良好行为,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方向发展。

已是教学的第五个年头,在教学的路上摸索了些教学方法,曾经以为那是经验的积累,而通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自己的很多教学方法并不是那么恰当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书中的心理教育法,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前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继续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上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跟大家一起从头学习,我本是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项任务,而当我打开了书才发现很多的例子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发生在我的课堂,很多心理教学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却用的并不恰当,在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教育方法,为我解决了上课中遇到的难题。比如:依恋心理。

依恋心理: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他们通过小猴子对铁丝妈妈和布妈妈以及奶瓶位置的改变了解到,小猴对母猴的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通过依恋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看出爱和自尊的满足对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历史课中,我对历史成绩好的学生会格外偏爱,而通过布妈妈的启示,我试着对后进生“开小灶”背题的时候给他画出最经常考的题,减轻压力,对历史检测有进步的学生,在班上大加表扬,当有别的学生起哄质疑时,我会在提问前告诉他一会儿提问他哪个题,这样在提问的时候这位同学会很自信的站起来回答,通过这个方法帮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学对他的看法慢慢改变,经过了三轮历史检测,这位同学的'成绩由原来的历史十几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后会考他一定可以达到及格的水平。

我认真学习书本中有效教育方法并在课堂中加以实施,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德西效应运用过度自己还浑然不知。

德西效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我觉得书中的这段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曾经为了让学生背下历史知识,我也采取过这样的措施,只要你背下来我就给你这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历史检测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学生虽然背下来了,可是到做题的时候好像没背过一样,通过德西效应的学习,我想我应该学着书中的王老师一样,巧妙运用德西效应,培养学生对学习真正的热爱,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在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并且有了进步,得到了认可,这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真正有效的动力来源。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表扬学生时,要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平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良好行为,给预表扬。引导他们自主的良好行为,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方向发展。

已是教学的第五个年头,在教学的路上摸索了些教学方法,曾经以为那是经验的积累,而通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自己的很多教学方法并不是那么恰当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书中的心理教育法,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前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在其学业智力发展时,成功智力的发展却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学生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这个试验也告诉我们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和发展多元化评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阅读这本书丝毫没有觉得心理学是那样的严肃、学术,反而感觉到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一篇篇文章读下来,不仅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还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却与我们日常的工作联系得是那么紧密。

以上只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在这里,我再次推荐同行们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因为教育,应该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只有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老师和学生出现的“病因”才会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链接,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成长。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利用课余的点滴的时间,我接着阅读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在刘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页的规律和效应,主要体现为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头脑风暴效应、鸡尾酒会效应……其中不少效应令我触动,让我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它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又是违背教育心理学的。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告诉我怎样做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充满关爱的;我感觉它是神奇的魔术棒,总是带给我无限的惊喜和期待,那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马克原理就是对我们教师和家长有实效的一个心理效应。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长的接触较多。经常听到家长的诉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总是玩电脑、看手机”、“做作业草草了事,应付工事完后就跑出去了”、“让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气死人了”……当时我只是粗暴的建议:“你也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或是适当地惩罚一下孩子,比如拒绝给他感兴趣的东西或是必须完成这件事,不然就怎么样!现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普雷马克原理告诉我,别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转,用高频活动奖励低频活动。所以,在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会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作一张“行为矫正表”,让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权利之前或同时你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否则一切免谈。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学生们约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须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错。选用学生的最爱作为奖励的方法可以让家长和老师省去较多的烦恼呢!

当然,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普雷马克原理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学生一下子接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就将难以接受的大目标或是知识体系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小目标去要求学生,并用普雷马克原理去恰到好处地激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识记生字、背诵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识记少量的生字,读熟课文,再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增加一定数量或难度,并适时给以合理的激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学习的效果比我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高目标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在课堂上,我时不时普雷马克原理拿来用一下,结果总是有着巨大的收获。在这一系列豁然开朗后,我更加跃跃欲试,迫切地继续探究我还不了解的规律和效应。我体会到只有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教育的芳草地里才有花红柳绿,才焕发春天的盎然。我解读着这部“教育字典”,从这位良师益友身上,我汲取着智慧的营养、教育的技巧,我不断进步着,走向超越的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