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2024/11/2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艺术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说的“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不管贴着什么标签,永远不要去爱使儿童备受折磨的教育体制。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反复思量,只要稍加观察,我们眼中就会时常含着泪水。”这一段话是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断句一则中的两句话。类似的话语在张先生的这本书里比比皆是。直面教育、直面教育的责任、直面自己内在的责任,似乎是张文质先生在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我很有感触。

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给我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每次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总是不愿放弃他们,虽然有时自己耐心也会耗尽,也会大喊大叫,但不管同事怎样好心提醒,我就是不愿就此放弃。但却不可否认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还是太多。今后真的要肯定孩子们的进步;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自己今后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是需要感悟的。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许多教学经验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真是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教育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如何让孩子明确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走出校园后,还愿努力顽强的活着,甚至让自己更好的活着。这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吧。

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也让孩子慢慢地学会欣赏这种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3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作为班主任,仅仅德才兼备、刚柔并济还不足够,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只有注入了爱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今年是我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我们班有一个家庭情况“特殊”的小朋友,她有一个新妈妈。小朋友面对新妈妈时会显得比较任性。特别表现在早晨迟到这一点上,每天早晨穿衣服都要一件件试,直到满意才肯出门。第一次迟到时,我尽可能地耐心劝阻,对她讲道理。可是小朋友似乎不能听懂我的话,眼睛直直地看前方,问她迟到的原因和以后的想法,一点反应也没有。几次三番下来,我的耐心也渐渐告罄。于是,我便改“利诱”为“威逼”,表情严肃地批评了她,希望她能觉得羞愧而改正过来。哪知,她却像是被我吓到了,隔天早晨又迟到后,她竟站在校门口,怎么也不肯进校门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赶忙来到校门口,叫她赶紧进班级,可是她却一动都不动。我想: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她在这么任性了,一定要“悬崖勒马”,让她养成遵守校纪校规准时到校的好习惯!于是我下课见到她,就更频繁地提醒她。结果却发现她“守门”的次数更多了。我心中越发焦急起来。

正在我纠结该如何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有幸研读了《陶行知教育著作》一书。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读了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于是,我潜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其一,原来我在教育这个小朋友时,总是站在我的角度,过于重视老师的需要,没有真正让她明白她自己守时的需要。其二,发现她“屡教不改”后,我对她总是以批评的方式来教育,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这个孩子个性比较强硬,直接的批评教育让她很难接受,最后导致她和我在心灵上越来越远。其三,我没有及时去了解孩子行为表现出的内心的感受。她守在校门口不肯进来的行为,正是在说明她对我这一教育方式的不认同,相同方式的教育再多,都是起不了作用的。

明白问题所在后,我改变了教育的方法。当这个小朋友再一次在校门口因迟到而不肯进门时,我没有板着脸叫她自己走进来,而是若无其事地走上前,轻轻地牵起她的小手,轻轻松松就把她带进了教室。知道她可能暂时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我,路上我并没有说多余的话。孩子进了教室的表现也镇定多了。回班级后,阅读课上,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一本《迟到大王》的绘本,孩子们都被迟到大王的各种理由逗笑了,她,也笑了。故事的结束后,孩子们对于“守时”有了比原先更丰富的想法。下课以后我留心观察了这个小朋友的反应,欣慰的发现,在开心之余她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懊恼。我想,这一次“讲道理”的教育,可算是成功了吧!中午吃饭时,小朋友吃得特别快也特别干净,我马上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在她高兴时,我有意提了一句大家都很喜欢她,想要早上想早点见到她的想法,她也眼睛亮亮地点头答应了。果真,她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活泼了。

经过这一次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流于表面的教育,也不是“锦上添花”的夸赞,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立场来思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来为孩子选择他能接受的教育方法。

教师给学生的爱,应该像母亲那样细腻而温柔,应该像父亲那样广博而深沉,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沐浴着的都是温暖的阳光。只有不断学习,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才能脚踏实地地当好一名小学老师。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头等任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几条几何原则。

一、“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二、“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图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们常常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分割开来各自为战,必将破坏教育的完整性,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各种教育因素融合渗透进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塑造立体的、完善的个体。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简单说就是在依法治班时要“方”,在处理具体个案、解决棘手问题时要“圆”,在实施教育、制定教育计划、策划教育活动时要“立体”。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我们知道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艺术教育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阅读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后,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张依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倾向,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养成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养成和谐人格。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尝试应用于我们目前的艺术教学,也就是张扬学生个性,发扬教学民主,降低艺术教学的难度等,这对我们艺术教师是个很好的启发。

书中提到艺术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时间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有多种,而首先就是应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是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

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听磁带录音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我还感到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不仅落实在艺术课堂中,还应落实在中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立艺术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艺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是检查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艺术教师是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单一备课、授课方式。其次,艺术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建立个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学生做事,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浓厚学生艺术文化的实践研究不是短期的而应是个长期的过程,潜移默化地陶治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7

为进一步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做到“备”有所依,“教”有所依。5月7日在李英副校长的指导和郭鹏程主任的组织下,音乐组开展了以“精准备课研课标注重落实促高效”为主题的新课标学习解读活动。在深刻把握课程标准核心、本质、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李文玲校长提出“心阳光”教育理念,五育融合,润心成长,使新课程标准落到教学中去。

首先孙璐老师对新旧课标低年级段部分进行解读,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的目标是:

1、“趣味唱游”;

2、“聆听音乐”;

3、“情境表演”;

4、“发现身边的音乐”。

从这一改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旧课标说的比较笼统,而新课标说的非常具体。新课标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对老师的指导性要求更强。

毛尚老师从高年级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细化了新版中6个学习任务:

1、欣赏与评论;

2、独唱与合作表演;

3、独奏与合作演奏;

4、创编与展示;

5、小型歌舞剧表演;

6、探索生活中的音乐,

课标中的六个学习任务还分别配备了完善的学业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孙璐老师和毛尚老师对新课标的对比解读,教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说的“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不管贴着什么标签,永远不要去爱使儿童备受折磨的教育体制。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反复思量,只要稍加观察,我们眼中就会时常含着泪水。”这一段话是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断句一则中的两句话。类似的话语在张先生的这本书里比比皆是。直面教育、直面教育的责任、直面自己内在的责任,似乎是张文质先生在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我很有感触。

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给我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每次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总是不愿放弃他们,虽然有时自己耐心也会耗尽,也会大喊大叫,但不管同事怎样好心提醒,我就是不愿就此放弃。但却不可否认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还是太多。今后真的要肯定孩子们的进步;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自己今后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是需要感悟的。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许多教学经验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真是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教育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如何让孩子明确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走出校园后,还愿努力顽强的活着,甚至让自己更好的活着。这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吧。

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也让孩子慢慢地学会欣赏这种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9

我们知道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艺术教育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阅读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后,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张依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倾向,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养成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养成和谐人格.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尝试应用于我们目前的艺术教学,也就是张扬学生个性,发扬教学民主,降低艺术教学的'难度等,这对我们艺术教师是个很好的启发。

书中提到艺术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时间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有多种,而首先就是应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是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听磁带录音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我还感到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不仅落实在艺术课堂中,还应落实在中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立艺术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艺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是检查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艺术教师是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单一备课、授课方式。其次,艺术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建立个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学生做事,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浓厚学生艺术文化的实践研究不是短期的而应是个长期的过程,潜移默化地陶治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10月10日至10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3天的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视觉艺术教研组的活动。此次培训通过讲座、研讨、采风、听课、评课的形式,使此次活动更加有意义和更有实效。学海无涯,透过参加此次视觉教研组活动的学习,我又一次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遗憾。感到快乐,是因为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感到遗憾,是因为学习时间很有限。通过这次视觉艺术教研组的活动,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一、10日下午2点,讲座,题目:审美时代下美术教育的思考,主讲:丽水市青少宫副主任周巧红,她结合平时的教学和研究,在美术教育上做了很多的思考,我觉得两点可以借鉴。一个是关于美术教学的策略思考,(一)孩子爱上你,才会爱上你的课。(二)家长参与学习。(三)引导观察。美术教育是“想象力——创造力——观察能力——审美认知——美学规律”的过程。所以对于美术教育者们更应该引导孩子们观察,以及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11日上午,活动安排去古堰画乡、大港头采风。下午的活动安排是在莲都区大港头学校,1点钟我们先听了校长关于《借势乡村少年宫,画乡学校人文发展》的讲座。他介绍大港头学校依托大港头这个地方,学校把油画作为自己的一个特色去抓,学校设有油画成立厅,定期向家长、孩子开放。2点半安排我们听了一节大港头学校王伟静老师的美术课,题目是《映日荷花》,听了这节最大的感受觉得这位老师个人素质、教学把控能力、语言组织、课堂的呈现等都很好,值得我学习,反思自己课,要想上好一节课,我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平时个人不断的积累。

三、11日晚上安排我们书法老师在丽水市青少年宫听课。两节45分钟的课,授课的两位老师都是杭州市青少年宫的,一位视觉教研组组长戴春霞老师,还有一位书法老师叫盛杰。这两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先说下戴老师,为人亲和,语言幽默,富有童趣,孩子么很喜欢。这堂课学习提,我平时生字时就是直接出示几个汉字,但是戴老师先提问在哪里有见过提画的字?让学生举出带有提画的一些字,在同学举出的字中进行教写,在教写“虫”字时,提问字的“提”为什么不用“斜提”,我在教学生写“虫”字就很直接说用“平提”,学生们缺少动脑思考。书写要领会用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盛杰老师的课,教学生写一个笔画,从书法专业术语的角度编要领帮助学生理解笔画。整个课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四、12日上午是宁波青少年宫金巨剑老师的关于《写生漫谈》的`一个讲座。他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写生的作品,作品内容丰富,从教师教法和学生的学习两个角度和我们聊了关于写生的问题,也引起我很多思考,要想出一件好的作品,需要个人深入、细致和对美不断推敲而创造出来。我也拍了一些作品,感兴趣的人可以看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讲话,“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谢谢大家!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来学习艺术的孩子,每学期流动性较大,如果加强社团活动,有些因课业负担和时间缘故不能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定期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艺术社团活动,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听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班主任批评学生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进他们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批评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其积极作用应该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只有适时、适度、有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必须掌握必要的表扬与批评的言语技巧,在批评学生时更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一、批评学生的语言要客观公正,要有所指。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明确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教师不致于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

二、批评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场合与时机。

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同学批评宜单独进行。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批评场合与时机。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办公室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同学,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才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 的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缺点错误的批评应随机进行,不可等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措施,应随时发现,随时批评。

三、语言要和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现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班主任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用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要侧重转化,达到学生积极效果的内化。

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五、多以鼓励代替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例如我班有一名班干部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各项工作做得很好,深得老师赞许和学生认可。但有段时间学习下降,作业也不认真做。同学们也说她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再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多次找她谈话,查找原因,提出奋斗目标。学习上每当有了进步,就特别提出来表扬。使她坚定了学习信心,各方面又像原来一样好了。

六、批评过后要多关心学生。

关注情绪变化,防止过激行为。严厉批评后要关注其情绪变化情况,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同学可能会做出逃学、出走、破坏、报复等过激行为。关注改正错误的情况,防止坐失良机。批评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错误,所以认为批评结束就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注意安抚技巧,批评后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表明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这样批评,以消除感情上的隔膜。

总之,教师在工作中不要过多地使用批评,以免造成学生消极悲观,应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以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性。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好的老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与学生做心灵的沟通,应成为学生心灵可以信赖的港湾;好的.老师应努力自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尤其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后对我的心理启发很多。

1、面对学生,是否做到爱每一个孩子?

教师只有学会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老师,才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教的学科。教师心里有学生,无论是多还是少,总想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即使学生调皮、捣鬼得让你发了疯,最终都能因为他是学生而对他有所原谅。

2、面对学生,是否教会学生做人?

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安全问题、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何做人(要有美好的人性)、如何成功(所做的事对大家有好处)。

3、面对学生,是否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自己必须拥有知识。而知识的拥有,必须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获得新知识。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学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头等任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几条几何原则。

一、“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二、“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图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们常常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分割开来各自为战,必将破坏教育的完整性,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各种教育因素融合渗透进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塑造立体的、完善的个体。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简单说就是在依法治班时要“方”,在处理具体个案、解决棘手问题时要“圆”,在实施教育、制定教育计划、策划教育活动时要“立体”。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

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我们知道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艺术教育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阅读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后,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张依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倾向,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养成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养成和谐人格。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尝试应用于我们目前的艺术教学,也就是张扬学生个性,发扬教学民主,降低艺术教学的难度等,这对我们艺术教师是个很好的启发。

书中提到艺术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时间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有多种,而首先就是应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是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听磁带录音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我还感到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不仅落实在艺术课堂中,还应落实在中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立艺术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艺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是检查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艺术教师是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单一备课、授课方式。其次,艺术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建立个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学生做事,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浓厚学生艺术文化的实践研究不是短期的而应是个长期的过程,潜移默化地陶治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20xx年4月21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