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总体而言,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名过其实的所谓“经典”。
首先,书中大多是作者自己独断的结论,而很少给出自己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这使得本书更像是一篇宗教典籍,而不像是一本社科经典。且章节的安排和叙述亦稍显杂乱,给人的感觉是一篇随笔散文;其次,可能是囿于时代偏见,书中随处可见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神秘主义倾向,使得本书有那么一些政治不正确;最后,书中很多作者的论断到现在已经不觉得有多新鲜,从读书应该获得新知识或者新鲜感而言,本书并没有给我想象之中的震撼。(当然,也可能很多论断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到现在都成了常识了)
当然,本书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书中对群体心理的一些论断还是颇有称道之处的。
一何谓群体
何谓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这是本书应当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群体并非是简单的个人的集聚,作者这样解释:“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有一个相同的指向,而且,处于群体中,他们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
可见,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并不强调个人在空间上的集聚,而是强调在感觉和思想上的某种一致性。比如有着共同风俗习惯的种族,有着共同信仰的信徒等。实际上,与许多其他人文社科的概念一样,妄图为它下一个十分精确的定义,是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的。本书也说到,它只能专注于研究那些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程度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二乌合之众的表现
为何说群体大都是乌合之众?或者说乌合之众的表现有哪些?这是本书应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作者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不妨将其概括为群体的感性思维。首先,群体的情感特征表现为急躁、冲动和易变,如往往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正如孔子所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其次,群体的情绪往往夸张且单纯,完全不知道怀疑和不确定是什么事物,这就是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所以会导致盲目的自信与自大);最后,群体往往是偏执、专横和保守的。我们看到,这里的偏执又与前面的易变有矛盾。实际上,群体的情绪确实是如此的不可捉摸,甚至有时前后矛盾。
第二,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这已经涉及到思维层面,不妨概括为群体的理性思维。首先,群体只能够接受简单明了、毫不妥协的绝对观念。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像小孩子看电影总是先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样,在群体的脑袋里对观念也是如此的泾渭分明的。其次,群体的推理能力低下,几乎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往往将表面的相似性作为根本性的规律,即无法通过表面看实质。最后,群体由于缺乏理性,作为补偿,他们的想象力极其强大且异常活跃,即我们通常所言的善于脑补。
第三,群体的宗教信仰的形式和特点。由以上的两点,很容易推出这一点。为何宗教的.生命力日久弥新?正是因为宗教理念的简单明了、毫不妥协。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会给你许诺彼岸幸福,且会树立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上帝、安拉、佛陀)。所有的这些都极其的迎合群体的心理特征。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宗教创立者都是群体心理学的大师,无论他们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运用这些知识。
三缘何乌合之众
那么,群体的心理为何呈现出这些特点?即乌合之众如何可能?这是本书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书中的第二篇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在这一篇章中,作者主要从直接成因和间接成因两个方面来概括。间接成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与社会制度以及教育;直接成因包括形象、幻觉、经验和理性等。
本书的大致内容如此,书中常常金句频出,倒也会令人眼前一亮。
四超越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又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呢?我想起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当然是努力开发和运用你的理性。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就无比的强调和重视这一点,但时至今日人对理性的运用也没有比我们的先辈强到哪里去。其实运用理性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子弹飞一会,不那么的急躁、冲动即可。
第二是应当努力的学习和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求知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是开发和运用理性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知识的理性,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镜中月水中花,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第三是要能做到不随波逐流,做到我心有主。我心有主不是让你自命清高,不是让你孤芳自赏,而是要保持自己的底线和风骨。历史上,有很多人并非不是不分是非对错,只不过是碍于利益算计,害怕个人得失,从而屈服于强权和谬误。
唯有人人行动起来,运用你的理智,吸收各种知识,并保有一定的底线和风骨,或许能够摆脱乌合之众的宿命。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横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书的理论性内容太多,列举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大革命,议会,教会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识体系,一边揪着字,一边还要查书中所将事件帮助理解作者要论证的主题,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艰难,所以我心里的`预期时间以为有二十几个小时,结果看完之后数据显示是8小时56分,惊!
看完之后,对我原本的一些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之前一直以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书中说道“群体的无意识,群体的易感染,群体无认证推理能力,群体多变,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这些概念,例证群体智商并非个体智商之和,因为群体属性,群体智商可能低于组成个体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网络水军,网络暴力,意见领袖对事件分析及风向的影响,远一点点,文格时期暴民跟风站队这些不就是乌合之众的行为吗?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书,看此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个明白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群体,有时候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有时候会疑惑,我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我又为什么被群体那样对待。也许是受“乌合之众”的影响,无意识的按照群体的意识去行为。
第1章中说,作为群体一员后,智力会被拉低,情绪会被群体左右。举两个例子:第1次爬山时,在驴友的暗示传染下,我穿着长靴长羽绒服,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竟然走完全程。培训现场,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机,我也会刷手机。
中篇第一章中说,“在间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体所有信仰和观念的底层深处,这其中包括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个因素,在长久的历史中,基本已经根深蒂固,我体会不了。最后一个教育,则深有体会啊。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国家怎样,但经历几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现在是啥面貌。
如书中所批判的,“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出去。工人不想再当工人,农民不想再做农民,下层资产阶级除让子女从事政府公职外从不考虑其他可能的职业。”
学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张黑板,连续两小时学习各种科目,他们俨然已经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
毕业后,“他们安顿下来,结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着同一个圈子,囿于狭隘的个人职场;他们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现在的面貌。
虽然国家在教育改革,但群体的观点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样深陷教育泥坑而无能为力啊。
我们怎样免于群体的裹挟呢?
我觉得,有时候就算自认为是一个人,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刷手机,若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想法行为都是身处群体的反应,即时刻被群体裹挟着,如何保持清醒、独立判断么?
在群体的专有特征当中,比如冲动、急躁、毫无推理能力、缺乏判断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张等,听上去都不是好词儿,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
我觉得看书,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认知,知道的多了,总会有点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时间多看书。看书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懒得思考,看书也需要动脑,所以执行看书这个动作有时候就挺难的,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思绪去看书,我之前看一本书中说练习冥想可以帮助我们驯服胡乱奔腾的思绪,但冥想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会,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气、屏气、呼气、屏气,一直循环,不知道有没有用啊,因为我也没实践几天,书里说有用,哈哈。
愿我们都是明白人,不随便跟着群体随波逐流。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9世纪末期,结合19世纪的时代特点来看,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是十分新颖且具有震慑力的。即使是现在,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也会被作者深刻的观点所吸引。但是,由于本书的出版时间,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作者重新界定了群体的含义。他指出,并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便可以被称作为群体,而是有共同的目标的心理群体,为自己的论述划分了明确的界限。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的观点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群体进行分类,对其的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一,群体具有无意识、缺乏推理能力、感情至上、缺少责任感、易受到暗示、易被催眠和控制、易出现传染现象、推理能力不足、想象能力泛滥等特点。第二,群体的感情具有冲动、夸张、轻信、单纯、保守、偏执、专横等特点。第三,在群体中,道德观既有放纵个人本能的作用,又有树立行为道德模范的作用。
其次,对领袖的'特点及经常采用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一,领袖是某种观念的忠实执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名望,经常采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说服群体。第二,领袖在群体中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多数群体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做决策的人往往是少数几位领导人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书中,作者虽然对群众为什么形成这种心理特点做出了简单的解释,但是,往往出现逻辑不通顺的现象。由此可见,作者的观点十分简单,采用的是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来说服读者。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5
《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国内翻译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xx-2013年,目前豆瓣上书评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读的国内翻译版本是20xx年1月出版本的,翻译人员是:董强,这个人曾在法国游学12年,是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强翻译的这版书,从出版后,到现在凭借着口碑,获得不少网友的一致好评,由于我本人在阅读此版本之前,并未阅读过其他译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对其它版本的书进行评论,但是,从豆瓣的评分上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实力如何的。这个版本的《乌合之众》从出版到现在在豆瓣中的评分为8.5分,可以想像书友们对这个版本的'肯定。
看完这本书后,我第一反应是,不得不佩服国外专家的学术研究精神,他们能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逻辑推测下去,最后,再给你得出个结论。这就像是,中国古人所提出的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录也不少,网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这里本人就不一一列举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
首先,作者对“群体”的研究、思考可谓是相当深厚。群体,是毫无逻辑可言的,群体,又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旦被群体的思绪所左右,群体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其次,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个人一旦入了群体之中,他就会丧失他自己原有的个性以及逻辑判断力,接管他个人思维的就是群体的思想。
再者,群体又需要引领者,引领者需要个人威望,而威望又来源于成功。所以,你会发现凡是比较牛的成功者,TA所说的很多话,都会有N多人相信,会有N多人愿意追随TA。这就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的粉丝经济,粉丝可以为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这就是群体思维的体现。所以,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刷屏的营销案例,背后能够火的本质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个“群体”的人群,而这个“群体”就会按着“设计者”之初的剧本走下去。
最后,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对于西方社会普选的观点,这里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选的缺陷自然是太明显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级精英构建起来的,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顶尖。金字塔随着价值的递减而向下扩展,每一层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阶层。一种文明的伟大,自然不能取决于低级成员的普选,因为他们代表的只是数量。而且,群体的普选可能还是危险的。他们已经给我们招来了好几次入侵”
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同时,自己也有感而发,做了一次读书笔记:“本书首版是1895年,这段话,在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西欧国家慢慢得到验证了,看看现在的西欧国家被所谓的“政治正确”的“难民”移民搞成什么样了?巴黎圣母院就这么一把火给烧了。同样的,美国的民粹主义正在吹起,后面的路,可想而知。”
这本书,可以给自己时刻地提醒,不要被“群体”思想所左右,要时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时刻反思,多问自己为什么?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6
《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集体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 18 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新兴的大量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乌合之众”?
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群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四处滋生,群体跟风的大量转发使得各种网络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处于群体中的人更难以辨别各种信息。如20xx 年 3 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风波”透过微博、短信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网络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仔细揣度,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辐射;有的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无法提炼盐;有的是看到微博这么传、别人这么抢生怕落后而跟着抢。如此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
网络平台的各种网红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了广大粉丝们的“领袖”。勒庞认为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他认为:“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这些领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们一味追求私利,善于用取悦于无耻的本能来说服众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台,网红会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传各种产品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粉丝往往会盲目跟风,使得现在的网络风气十分浮躁。
网络平台中“乌合之众”的行为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情绪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体的暗示常常会轻易地“征服群体的理解力,并窒息一切的判断力”从而使得群体产生集体幻觉。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之敏感”。群体的智力并不见得就比个体的智力高明,相反,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词语、事物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热点来巧妙地引导群体的想象力,从而制造出集体的幻觉。网络上无数个体组成的网络群体,他们所向披靡,所到之处不能听到任何反对意见和质疑,他们的感情激烈丰富,遇到逆他们者道德不再是束缚他们的工具,轻者围攻言语攻击,重者人肉搜索祖宗八代骂尽,群体里的个体享受到了群体的巨大影响力,正因人多势众,最后的结局就是反对者被骂的落荒而逃,而他们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沾沾自喜最后能够一泄私愤痛痛快快的发泄了。在中国这种网络愤青网络暴民甚至是现实中的愤青,也正因如勒庞所说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动性质的观点而自觉地走到一齐,从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到勒庞的这本名著的强大的现实好处。勒庞认为:同理性相比,是幻觉引发的激情和疯狂刺激着人们走向礼貌之路。尽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动一切礼貌进步的却不是理性。倒不如说,推动礼貌进步的依然还是各种情感诸如尊严、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向往。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网络自媒体时代,各种声音、观点、思潮,如井喷般涌现,让人目不暇接。由各种网络平台而聚拢起的群众在瞬时间构成了所谓的“乌合之众”,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导言中所说:“群众尽管有诸多在外人看起来很值得鄙夷和恐惧,但仍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谁冒犯了群体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崩溃。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