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2024/10/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1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共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和传统教学论的一些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因为我新学期要接手低年级,因此我也非常关注初入小学的孩子,教师到底该注意些什么?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挣脱传统教学的消极影响,探索新教学。

在书中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自己在以往教学经验中总困扰着一个问题,发现一些孩子总是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又将我拉回了最初的思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而是确实需要我们斟酌的和想方设法做到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是不可取的,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即将教学一年级的我,通过再次学习这本书,帮助我回忆起很多教学案例,启发了我很多共鸣,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2

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我会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3

这学期,我拿到了一本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赞科夫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教育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他对教育下的定义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理论界;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她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原则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被广大教师所运用;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实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还有像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们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开书来,刚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类似。书中有人认为像是在作文里描写儿童观察到的东西就是联系生活,或学语文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联系生活。依我的理解,这确实是联系生活。也有人认为:

——儿童是那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物,如果学校不能给以响应,那将会对他们欠下一笔多么大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记忆犹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孩子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在课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谈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一带而过,而孩子们很想倾吐自己的满腔热情,并且希望对不懂的问题得到解答。

因为是谈话,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我本以为既然孩子们从自己家里的人那里,从电视里已经听到或者看到了,课堂上又何必重复讲解呢?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儿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

是呀,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读到这里,我感觉到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来就有困难。首先,在上课时哪里有时间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其次,怎样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

——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后面以语文课的讲读课时的做法为例。比如说,我们一般会这样上课:把课文初读之后进行分段阅读和分析,然后把全文重读一遍,再把全文来个表情朗读。还不算完结,还要进行分角色朗读。

—-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的气氛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师竭力想把课上的活跃一些,向儿童提出几个引起注意的问题,说几句有特色的话,但是仍然达不到目的。看得出来,儿童眼光里刚刚露出一点火花来,可是刹那之间就熄灭了。有时候,眼看着儿童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按照教学法的规定,这时候却要转到重复朗读课文的阶段去了。

我想,这些话触及了一个怎样上课的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那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扩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观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

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六个阶段,才开始阐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起初呢,我还觉得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严整,很有逻辑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授的,而且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现在读了专家的谈话,我也开始怀疑它的优点究竟在哪里了。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4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觉这书太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说的热情。

对于教育专著,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看了,丢了,也就什么都没了。想想这样的读书习惯很不好,所以在没有彻底遗忘之前,赶忙写点什么。不管是否有可取之处,多思考总归是好的。

在专著的第二章,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呵呵,可能说得严重了,或许自己早已成为了这样的凶手……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5

这学期,我拿到了一本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赞科夫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教育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他对教育下的定义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理论界;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她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原则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被广大教师所运用;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实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还有像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们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开书来,刚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类似。书中有人认为像是在作文里描写儿童观察到的东西就是联系生活,或学语文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联系生活。依我的理解,这确实是联系生活。也有人认为:

——儿童是那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物,如果学校不能给以响应,那将会对他们欠下一笔多么大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记忆犹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孩子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在课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谈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一带而过,而孩子们很想倾吐自己的满腔热情,并且希望对不懂的问题得到解答。

因为是谈话,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我本以为既然孩子们从自己家里的人那里,从电视里已经听到或者看到了,课堂上又何必重复讲解呢?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儿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

是呀,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读到这里,我感觉到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来就有困难。首先,在上课时哪里有时间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其次,怎样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

——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后面以语文课的讲读课时的做法为例。比如说,我们一般会这样上课:把课文初读之后进行分段阅读和分析,然后把全文重读一遍,再把全文来个表情朗读。还不算完结,还要进行分角色朗读。

—-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的气氛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师竭力想把课上的活跃一些,向儿童提出几个引起注意的问题,说几句有特色的话,但是仍然达不到目的。看得出来,儿童眼光里刚刚露出一点火花来,可是刹那之间就熄灭了。有时候,眼看着儿童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按照教学法的规定,这时候却要转到重复朗读课文的阶段去了。

我想,这些话触及了一个怎样上课的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那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扩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观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

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六个阶段,才开始阐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起初呢,我还觉得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严整,很有逻辑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授的,而且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现在读了专家的谈话,我也开始怀疑它的优点究竟在哪里了。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6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7

忙里偷闲,今天坐下来欣赏了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触颇深。

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之前我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极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8

我一向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这种理论化的书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作者阐明的观点以及他的论述。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兴致盎然。书中提到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书中提到波。 勃。 叶希波夫主编的《教学论原理》中提到一位女教师,她认为教师的艺术就在于要学会迫使全班好好地学习,作者感到十分的震惊。难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吗?这可以称的上是一种“艺术”吗。就好像电视中上演严刑逼供某爱国人士的一幕,一定要早其嘴里掏出一丝消息出来。教师采取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和完成作业,从特定时间内来说不过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行性。这样的威信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只能暂时得到某种效果。作者在这里阐述的十分正确,“然而实际对学生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为此,我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活动能力”我觉得如果每个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树立这样的威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威信,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打压和威胁以达到自己自认为的课堂预期效果。

要学生爱你,首先你要爱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如果认为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作者阐述的这观点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觉不是空谈,以前自私的认为要对某个学生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要对他进行个别的工作就能做好,正如作者在谈话中着重提出这是一个误区。他在这里提到自己的学生鲍里亚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应当培养他对生活、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兴趣。在上一年的工作中我感到自己像个老太唠唠絮絮的,自己都十分讨厌自己怎么这么啰嗦这样那样的教育学生,把各种活动强加给学生,这是应该改进的,像作者那样就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使教师对学生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技能形成集体,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太婆式的唠叨!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9

这个暑假过得非常有意义。百年一遇的奥运会恰逢暑假在我国召开,中国运动健儿披荆斩棘,勇夺奖牌,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不用上班的我着实享受了丰盛的体育大餐,看着金牌不断地被我运动员夺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敬佩。但想起诺贝尔奖至今仍与中国人无缘,甚是伤心。一个竞技体育强国,但最根本的科学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人埋怨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总感到教师的责任非常的艰巨,这也迫使我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我想:学习不能放假,因为教师需不断携取源头活水,需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工作锦上添花。

怀着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念头,我拜读了学校发给我的前苏联教育经典要要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和之前读过的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方方的《托起明天的太阳》相比,不易读懂,读起来感觉也不够畅快。我并没有贬低此书的意思,只不过是我的心理话,这也许是国情之差异,抑或是理论水平过于肤浅,一时不能领会深奥的理论知识。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学习的诱因的表述。

赞科夫认为,学习的诱因如果来自分数和赞扬,这只是学习的外部诱因,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习的内在诱因,即发自内心需要的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分数比较重视,常会比一比作业中得了几个5分,他们会为了分数而努力学习,认真细心完成作业,为获得好分数有时也会出现抄袭现象。他们期望得到一个好分数博得长辈的表扬和奖励。实际上这种为追求好分数而学习,搞考前突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这样学到的知识会出现考试一结束知识也忘得很快。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教师为提高成绩常搞期末突击的现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尤其对个性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就拿这次奥运会来说吧!同学们肯定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连我亲戚4岁的女儿到街上发现和奥运会相关的东西比大人要敏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以及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再通过引申讨论,使生明白: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就能对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好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结合奥运会中的系列金牌数,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来反映我国运动员的优异成绩。这种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和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的内部诱因,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对求知的渴望会不断地产生和增长起来。

学习要永无止境 观念要要与时俱进

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与学生共成长!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10

初看《和老师的交谈》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无味,没兴趣没什么仔细看一看。可是以便写读书心得,因此耐着脾气认真地看过一遍,想不到还一些获得和启迪。

作者最先回忆了教师这个词,不容置疑,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社会发展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饰演一定的人物角色,即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处于一定的影响力,具备非常的真实身份。而从古至今有众多学者对于此事作过精辟的的阐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因此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者也。

作者还觉得,在教育工作上的缺陷之一,就取决于教师尽管不否定自身拥有教育学生的每日任务,可是经常把他们当做主次的每日任务。我很赞成作者的见解:一、作者仅仅觉得教育工作中沒有和教学有机化学的融合起來,但我觉得教师有是平常人,也是凡胎肉身,也是有自身的家中和工作不太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心力和精力都资金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上来。二、我本人觉得教师便是理应在教学時间内极好自身的课,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一惦记着干那个,由于毕业论文及其别的主题活动危害自身,非常是新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提升。三、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期盼获得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不是一味塑造自身较为垂青、注重的人,假如长期下来,必定会比较严重危害教师的`教学上进心。

那麼,究竟教哪些?怎样教?教师在学生眼前怎样塑造自身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怎样用恰当的爱去教育学生?如今的小孩大多数是独生子,她们由于害怕害怕跟爸爸妈妈倾吐烦恼,积少成多,小朋友们欠缺真诚,没有安全感。因此,我一直觉得,教书虽然关键,可是教书育人更关键。让小朋友们产生身心健康的人格,对小孩终生发展趋势而言,一直有利的。而根据多方式掌握小孩,掌握她们的喜好和才可以,掌握她们的内心世界,掌握她们的快乐和忧虑,也许沒有比这一点更关键的事儿了。

学生优良人格的产生,针对学生的学习培训也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每日,大家都是有义务让学生在开心中学习培训,在开心中玩乐,他们的世界应当有蓝蓝的天空,璀璨的阳光,轻快的欢笑声。学生的许多运势,实际上把握在教师的手上,因此,要是熟记这话,你一定会勤奋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对那样有与众不同性命的小精灵,大家无须去清理她们,可是又不可以逃避她们校园内日常生活的诸多分歧,只是要包容豁达大度,尊重她们。可是我自始至终确信那样一句话用阳光的微笑看待阳光的学生,大家的教育一定会填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11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觉这书太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说的热情。

对于教育专著,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看了,丢一了,也就什么都没了。想想这样的读书习惯很不好,所以在没有彻底遗忘之前,赶忙写点什么。不管是否有可取之处,多思考总归是好的。

在专著的第二章,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一爱一学生?如何用正确的一爱一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一爱一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一精一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呵呵,可能说得严重了,或许自己早已成为了这样的凶手……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一陽一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12

暑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引述的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书中大师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国家重大事件,他说:“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就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这些文字,我很赞同赞科夫的建议,课堂是一个愉快交流、多向互动的地方,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成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是一个老师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13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共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和传统教学论的一些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因为我新学期要接手低年级,因此我也非常关注初入小学的孩子,教师到底该注意些什么?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挣脱传统教学的消极影响,探索新教学。

在书中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自己在以往教学经验中总困扰着一个问题,发现一些孩子总是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又将我拉回了最初的思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而是确实需要我们斟酌的和想方设法做到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是不可取的,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即将教学一年级的我,通过再次学习这本书,帮助我回忆起很多教学案例,启发了我很多共鸣,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14

我继续耐心地坐下来读这本书,发现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等,与赞科夫早先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

书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呵呵,可能说得严重了,或许自己早已成为了这样的凶手……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习,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