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
捕捉儿童敏感期——尤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旦错失,就不能“亡羊补牢”。当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全力投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了解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了解到孩子是如何顺利通过敏感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开始的敏感期,儿子会对玩具车“情有独钟”,随时手里抱着、口中念着、走在路上看到也要去摸,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其实这是孩子处在建立概念的敏感期,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不惜一切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里渴求。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有时儿子会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我会解读为自私,进而谴责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儿子自我产生的表现而已。最后发现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秩序敏感期会让儿子表现出“固执”,比如玩具车不按从前的位置摆放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出门的时候鞋子没有摆放整齐自己就要给归位,有时觉得不可理喻,其实这正是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为孩子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
最近几天读着网上下载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文中介绍的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确实像一把金钥匙,引领着我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前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不理解或简单的理解为是小孩子的幼稚行为,但看着本书,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去年冬天有段时间佳凝对裙子“情有独钟”,天天要穿裙子去幼儿园,有时还问我她美吗。当时我简单的认为她在“臭美”,现在看来,那是她审美的敏感期在发展。
佳凝在家用各种凳子摆她的家,轻易不允许别人动。前几次奶奶趁她上幼儿园时把凳子收了,惹的佳凝很不高兴。奶奶一次次的收,佳凝一次次的摆,从幼儿园回家佳凝会先检查她的凳子是否被挪动。现在我知道了她的这种行为源于秩序感,她要保持她的那个家的原样。她一次次的摆,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表现。
单身宿舍是公厕,每次去厕所时,佳凝要先看看哪个厕位干净。若达不到她理想的干净程度时,佳凝会转身回家用她的小便盆。以前我只是简单的理解为小孩还挺爱干净呢,原来她是在追求完美。
最近佳凝在家又玩起了泡泡水,瓶瓶罐罐的装满水,还要加上点肥皂或洗衣粉。要按以前我会强烈制止,玩水弄得到处湿乎乎的,还要浪费肥皂。但现在我知道不能过于“干扰”她了,要给她充分的自由。
佳凝喜欢啃指甲,现在我在想,是不是她“口的敏感期”时被打扰,现在正在补课呢。
儿童的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要陪她度过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很遗憾自己是个“粗心”的妈妈,没有更早些了解儿童的敏感期。但庆幸现在我已读着《捕捉儿童敏感期》,且决心要做个细心的妈妈,以后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4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6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7
太懒惰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惭愧!趁劲头足,现在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看完一大半了,这本书比较适合学龄儿童的妈妈,不过提前阅读也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本书,粗略看是浅显易懂,因为全书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组成的,述说者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在这种幼儿园就读的儿童的家长,因此,述说的事件也都是儿童为主角,事件小而简单。细看其实有点难度,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对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敏感期,却是一门大学问,正是由于全书看似缺乏系统,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总结的空间。
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和自由,这是父母和老师应对幼儿(0-6岁)各个时期不同发展特征的方法。曾看过有读者反映,说这本书只给出了案例,却没给出解决应对的方法,我想,给儿童理解,给他爱和自由,这就是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答案。当然,这只是宗旨,如何具体的.应变,还需智慧。
在我家里的老人看来,我对涵涵的种种作为,有溺爱之嫌,随便他去玩什么,随便他翻东西,我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只是负责他的安全,并不制止。但是,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却不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如何来界定二者?在什么时候说不,在什么时候说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在宝宝的种种看似“顽劣”的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宽容,并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顺手就操起手中惩罚的工具?
也许,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静,这门功课真是太难修了。昨晚,只不过少给涵涵冲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来的时间从4点提前到了1点,害的我差点冲他发脾气,恶狠狠的坐起来,看着他任他在那里趴在那里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没理他,最后才无奈的给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里,小家伙看不清我的脸色,否则肯定会吓坏,呵呵。
修炼,修炼,继续,继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8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9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0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1
这本书我很喜欢,之前看过电子版,但觉得看电子版书没有买书回来看感觉好,买书回来读不仅家人可以共读而且想拿到那里读都可以,不用总盯着电脑眼睛也会觉得舒服很多。
燃宝真的长大了,自可以一个人玩,发现一样东西就可以反复玩很久,晚上他做在椅子上画画,我就坐在一边看这本书,喜欢读这么书,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最可爱的孩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燃宝的身影,在这里可以找到乐趣,尤其谈到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的时候,孩子会反复应用、不分场合的应用学来的语汇,而且说的都很雷人,很有趣,也很真实,孩子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敏感期,只是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到来的都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当读到孩子秩序感敏感期的时候,我和作者有同样的体会,家里谁的东西就是谁的,爸爸的手机只能爸爸拿,妈妈的枕头只能妈妈枕,妈妈的鞋只可以妈妈穿,有朋友来家里穿了我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都会不悦并要求换过来,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儿童敏感期,并且在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给他提供帮助。
以前曾和朋友们狂言说自己不会结婚不会要孩子,结果在朋友圈里我是结婚较早的,有了孩子之后是最喜欢孩子的,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我真的特别感恩上天赐给我这样一个可爱的燃宝,有了燃宝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偶尔会写写日志写写博客,现在的我会常常写,记录自己和燃宝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自己积累财富,也是为燃燃积累财富。我特别感谢新浪育儿圈和新浪亲子圈的每一位圈友,感谢妈眯沙龙,感谢这些育儿专家写的这么多这么好的书,让我一个从不了解孩子不喜欢孩子不知道如何带孩子的人变成了喜欢孩子开始了解孩子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带孩子,当然,有时也会茫然,有时也会失控,我们大家常聚在一起谈自己的育儿经,谈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过程和交流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为自己展开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如何给孩子“爱和自由”,如何做好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我还需要学习和努力。
在这里推荐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读这本书,还有该作者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谈到李跃儿,她是北京效区巴学园(幼儿园的名字)的园长,导演张同道在该园秘呆三年拍摄的纪录片《小人国》,真实的反映了2至6岁孩子的生活并透过孩子的视角,展现成人的世界,小人国这部电影一直很想看,可惜只看过北京教育台的对话节目放过片花,很感人很真实,仅看了片花我哭了,看到园里的孩子有的打人有的被打的时候触动了我的心,是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小的社会,这里有强弱之分,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进了园之后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的,这里有用武力处理的也有用智谋去处理的,远不差与成人世界。该片今年十月份在北京上映的,但在网上都找不到,这里的电影院没有买这部片子,咳,挺遗憾的,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好啊,可以最早最快的分享各种资讯,真幸福。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2
太懒惰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惭愧!趁劲头足,现在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看完一大半了,这本书比较适合学龄儿童的妈妈,不过提前阅读也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本书,粗略看是浅显易懂,因为全书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组成的,述说者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在这种幼儿园就读的儿童的家长,因此,述说的事件也都是儿童为主角,事件小而简单。细看其实有点难度,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对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敏感期,却是一门大学问,正是由于全书看似缺乏系统,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总结的空间。
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和自由,这是父母和老师应对幼儿(0-6岁)各个时期不同发展特征的方法。曾看过有读者反映,说这本书只给出了案例,却没给出解决应对的方法,我想,给儿童理解,给他爱和自由,这就是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答案。当然,这只是宗旨,如何具体的应变,还需智慧。
在我家里的老人看来,我对涵涵的种种作为,有溺爱之嫌,随便他去玩什么,随便他翻东西,我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只是负责他的安全,并不制止。但是,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却不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如何来界定二者?在什么时候说不,在什么时候说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在宝宝的种种看似“顽劣”的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宽容,并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顺手就操起手中惩罚的工具?
也许,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静,这门功课真是太难修了。昨晚,只不过少给涵涵冲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来的时间从4点提前到了1点,害的我差点冲他发脾气,恶狠狠的坐起来,看着他任他在那里趴在那里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没理他,最后才无奈的给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里,小家伙看不清我的脸色,否则肯定会吓坏,呵呵。
修炼,修炼,继续,继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3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4
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宾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本学期构建区角,小朋友带了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老师通知家长多次,但都没有把玩具带来,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孩子坚决不让带。每次妈妈想偷偷带来,孩子发现后都会大哭大闹一场,妈妈还说孩子很小气,怕东西带来后别的小朋友玩,他从不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欢的也不行,真拿他没办法,也许是独生子吧,特自私。”我认同了孩子妈妈的话,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说法。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而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应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拾地上的小东西,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被我发现后,告诉孩子们不许捡地上的东西,它不卫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着孩子们扔东西时依依不舍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
婴儿从一出生进入了第一个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现在我明白了婴儿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唤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们专心反复地做他喜欢的事时是他的某个敏感期到来了。自从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特别喜欢去捕捉班上幼儿的敏感期和书中对照深刻体会一下。
一天,孩子们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摆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边看边说。原来杯架上的数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几天她总是喜欢问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认识数字的敏感期到了。她边读边问:“老师,这是‘8’吗?那是‘19’吗?这是什么?”我依次告诉她,并一一读给她听,她边听边小声跟读,我放慢速度把每个数字读清,生怕她听不清楚读错了。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成人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为幼儿的敏感期多做准备。班上已经有明显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门窗都贴着相应的词语,还有识字家园。也可以在发作业时让识字敏感期中的幼儿对应着小朋友的名字去识字。让儿童把文字和语言与它对应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记住并理解地识字。成人要多给幼儿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我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5
在黄晓晴园长的推荐下,我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忽有一种幡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将自己的记忆一点一滴的打开,经历的种种便都有了答案。
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幼儿园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工作与育儿中经历孩子的种种表现,也有很多的困惑难以去解决。这些困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孩子所经历的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都知道“小婴儿喜欢吃手”,而且非常的享受,这是婴儿的“口腔敏感期”。婴儿通过口来认识世界,但是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啃手,很不卫生,更不用说啃其他的东西了,这样过度的保护和限制,使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得不到满足,会大大推迟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如:抢别人的食物、捡地上的食物,注意力无法集中,只对食物感兴趣,口型咀嚼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啃衣角、被角,甚至“咬人”等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我的儿子在小的时候,家里人觉得吃手脏,竟然把手包起来不让他啃,导致上小学后仍然在不知不觉偷偷啃手。
我所带的班级是大班,我跟班级的孩子约定了周五可以带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孩子们非常的期待周五的到来,跟好朋友约定带什么玩具。每到周五,孩子们非常的兴奋,炫耀自己的玩具,跟别人交换玩具。孩子们的情绪体验丰富起来,骄傲自己拥有的玩具、羡慕别人的玩具、想玩一玩别人的玩具……如何让别人把玩具给自己玩呢?小朋友的处理方式自然不同,有哀求的、有允诺的、有交换的,也有直接抢的!在这些具体的交往中,学会了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了等待,建立是非观,知道怎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从而养成规则意识。这是儿童处在“人际交往敏感期”,人际交往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作为成人,需要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处理,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自己的经验,完成自己的发展周期。事实上,很多成人过多去干预儿童的纠纷,导致孩子缺少经验,不会交往。
每一个敏感期都如此重要!有的错过了还能补偿,有了错过了,就只有遗憾。
书中列举的'一个个案例描述,科学解析背后的原因,这一个个敏感期的出现以及如何的处理,书中都有系统、具体的做法指导,让我们理解孩子行为出现背后的原因,作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去处理?这本书让我从中受益,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避免了弯路。
无疑,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的到来的处理,需要父母、老师有科学的方法,有足够的耐心,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最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爱与自由的环境,去学习爱、实践爱!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6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7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8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关注地越来越多了。那天在看杂志《时尚育儿》时,发现了这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作为家长,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书中写到4——5岁的敏感期“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5——6岁的敏感期“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6岁以上的敏感期“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还有我觉得家园共教非常重要,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从中也了解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些敏感期,健康在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9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0
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在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女儿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女儿一直是小手离嘴巴远远地,受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女儿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骂,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女儿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阻止,不知给女儿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中班的一名男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1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家长,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2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3
捕捉儿童敏感期——尤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旦错失,就不能“亡羊补牢”。当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全力投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了解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了解到孩子是如何顺利通过敏感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开始的敏感期,儿子会对玩具车“情有独钟”,随时手里抱着、口中念着、走在路上看到也要去摸,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其实这是孩子处在建立概念的敏感期,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不惜一切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里渴求。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有时儿子会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我会解读为自私,进而谴责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儿子自我产生的表现而已。最后发现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秩序敏感期会让儿子表现出“固执”,比如玩具车不按从前的位置摆放他就会发脾气、哭闹,出门的时候鞋子没有摆放整齐自己就要给归位,有时觉得不可理喻,其实这正是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为孩子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4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5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6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
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
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7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8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9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0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1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2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3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4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5
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他们总会有一些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让家长们为此懊恼,比如爬楼梯时专门走一些不平坦的地方、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或是开始崇拜偶像并内化喜欢的角色等等。而作为家长,也许我们会习惯用成人的视野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殊不知孩子们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正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避免不了的敏感期。我一直对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倍感困惑,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当敏感期发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孩子的某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或是性格缺陷。比如我家孩子在某段时间内非常注重秩序感,家里的鞋子一定要摆放整齐,如果阻止他这种行为,他会表现地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过了那一段时间,这样强烈的秩序感就慢慢变弱消失了。因此,在我们观察到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要留意是不是某个敏感期到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行为。书中提到,如果孩子的许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到成年甚至老年。孩子就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人。
那么我们要怎么来面对孩子们敏感期出现的这些行为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1、我们要尽可能的陪伴和观察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2、给孩子自由。比如给孩子买回家的玩具,我不会因为玩具被弄坏而批评他,会给予孩子拆玩具的自由,培养他自由探索并研究的精神。孩子有了自由,他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会产生专注,这样他才能把那项东西发展成他的天赋。
懂得孩子心理固然好,但家长们也可能疲于工作不能很好地去学习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我想有一个秘诀和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好地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并和他们共同成长,那就是给予孩子宽厚和淳朴的爱,以及当困惑出现时,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一起去为难孩子。我想家长们做好了这两点,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孩子快乐就会健康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6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