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1
暑假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这是从教50多年的总结经验,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然而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探索。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喜欢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对我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这些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我都很感兴趣而且能学得好。
我小学经历过两位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而且教学风格都一样,特别严厉,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小的时候就对老师有着崇拜心里,所以这两位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我当时也是语文学得特别好的尖子生,经常受到奖励。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是两位年轻的男老师,特别青春帅气,讲课丰富多彩特别有活力,当时也是吸引了众多的女学生"粉丝",当然包括正值青春期的我,所以当时我的物理和化学基本都是满分,再难的物理题我都能花费时间一步步解答出来。大学的时候思修课王老师博学广识,和蔼可亲,非常温柔耐心,大家都喜欢听她的课,我也饶有兴趣,现在还是对她充满崇敬的心理,把她当成我的榜样。对看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确实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之一旦学生对老师有了厌恶心理,那自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的作者于老师也是这样深受学生爱戴,总结以下几条书中描绘的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童心不泯,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标志二就是"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外观。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然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无言之教"影响深远。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于老师已经将 知识、理论融入肌肤与灵魂,并能转化成行动。他的文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和对语文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我们各位老师所要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也要向于老师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关爱孩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1、不背手;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3、课间和学生一起玩;4、到学生家里走走;5、经常讲故事和笑话;6、幽默;7、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8、做值日;9、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10、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3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4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5
于永正老师不仅是他的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大师。今年暑期中,读他的《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师在文中说,他的为师之道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自强,就是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多方面修养。为人之师,必须有大智慧,即平时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意和尊重。二是自律,就是战胜自身消极、负面的东西。用爱心支撑起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的责任感。当要“怒发冲冠”训斥学生的时候,要冷静,冷静了,事情就会处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个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三要自省。要善于在思考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在思考中把失误转化为收获。要写日记,写反思,使自己变得深刻完善。
我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细细反思,但自我修炼的还差的较多。尊重学生也做得不够,偶尔也克制不住会“怒发冲冠”地责罚学生。最大问题是懒惰、消极的思想总是难以克服,反思了,想了,就是懒得怕写,怕总结。
于老师说:“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从这些名家的话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有一颗童心,因为有了一颗童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搞活动,不想做太多的作业。所以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让作业把孩子的空间填满。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息,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要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于老师平时就这样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觉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要以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
1、不背手;
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3、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4、到学生家里走走;
5、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6、幽默;
7、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8、做值日;
9、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10、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7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秘诀一: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经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样子,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三: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无论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读,老师都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做拓展的启发;复习过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导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习惯。
秘诀四: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习效率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高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之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篇8
最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1、不背手;2、主动和学生打招呼;3、课间和学生一起玩;4、到学生家里走走;5、经常讲故事和笑话;6、幽默;7、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8、做值日;9、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10、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