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边城高一读后感800字

2024/09/2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边城高一读后感8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边城高一读后感800字 篇1

天气已经转凉,虽然没看到满地落叶,但是秋天好像已经来了。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欢送。风吹起来确实很舒服,干燥而且温度合适。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点冷了的感觉。再后来,捂着衣服也觉得冷了。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淳朴。在这种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给钱却有人一定好给,而且还扔下就走;摆渡的有人给钱却不收,人家硬给了还不好意思买点茶啊烟啊回馈坐船者。而关于爱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唱两首好听的歌就可以让姑娘跟你远走高飞;水手和__女的约定,居然也比现代的很多爱情可信。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生活在狂热都市中的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接一丝的凉爽。

天保的死当然不应该算是老人的错,只是凑巧老人暗示他应该怎么去求婚,而得不到结果的情况下出船淹死。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寻死。但是中国人对爱情的含蓄,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总是变现出极端的行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个例子,两人相爱了却不敢私奔,最后居然选择殉情,一开始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想想,正是一种极端应对极端的表现。可见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清新单纯的爱情故事,都不是咱过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没有辽阔的大海,明亮晶莹的水珠也很快会干涸;如果没有坚固的巢穴,羽毛再丰满的鸟儿也会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个家,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学语时便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乡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带着一条忠诚的大黄狗相依为命。三年的端午佳节、中秋良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成长着的翠翠,看到了一个告别童年、迈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个从无忧无虑到初涉烦恼的翠翠。在她的身边,生活着一群人们。天保、傩送、老船夫、杨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这是一个边远小镇。似乎与世隔绝,翠翠与老祖父在茶峒,似乎还有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就是茶峒,有着几千家庭成员的茶峒。茶峒人是质朴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在那个民风朴实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几十年来,老船夫默默地为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用一根几十年的光阴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缆,摆渡到溪东,摆渡到溪西,在小溪两岸之间穿梭,在过渡人之间忙碌。这一条潺潺的小溪啊,见证了老船夫几十年来的辛劳。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每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诉人生的烦恼;他们直率、坦诚,会大声地诉说心中的不满,大但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他们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别人也尽力地帮助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助后的报酬或者是一声谢谢,只是在人与人互相帮助之中获得的快乐。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好吗?这样的生活,应该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吧!边城,这茶峒小镇,不正是世外桃源吗?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光阴飞逝,与小说中相比,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桥高速纵横交错。街道繁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酒绿。现在当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夫拉着竹缆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摆渡了,也不用为翻了船,死了牛而伤心了。平心而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仅仅是这些吗?这繁荣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间天堂吗?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质朴的民风,那美好的氛围。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已经没有了那边远小镇中那木质结构房屋的古朴典雅了。

城市里的人们似乎变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变,变得市侩。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挤兑,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秘密。由于繁荣,所以有了利益冲突;由于繁荣,所以有了谄媚溜须。这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带来了飞黄腾达,斩去了质朴和睦。我们在一艘艘疾驰的快艇上看到了锦衣玉食的人们,在一条条渡船上看到了勤劳坦诚的人们,我们更应该上哪一条船呢?其实读到最后,我们不禁会叹息,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纯洁小镇,还是会有无人可救的悲剧发生。

正是这种坦诚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剧的发生。在城里,当两个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他们可以毫不顾忌地采取各种手段,各种策略取胜,结果自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在边城,因为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处处有顾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往往一让再让,一忍再忍,最终都为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恸,则会产生两个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无边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边城,促成了天保、傩送二兄弟的悲剧,促成了翠翠的悲剧,也促成了翠翠妈妈的悲剧。凡事都有两面性。边城,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了。也许,生活中处处存在边城。也许,边城只是一个浮云一般的梦吧。

边城高一读后感800字 篇2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的茶峒县。一位终守渡船的老船夫,两位体力强健的年轻人,在绵延悠长的民歌声中与一位妙龄少女产生难言的情愫。书中巧妙的将时间浓缩,安排各种美丽的“偶然”,牵动读者思绪。

女主人公翠翠的诞生就是偶然,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和一位军人偶遇并私下有了孩子,在翠翠出生后,便自觉有违道德,双双自尽。一个先天带有悲剧色彩的孩子,却在茶峒青山绿水的氤氲美景里充满对生活的乐观与自然之美。小说的地点背景是一大亮点,作者运用较浓重的笔墨描写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人与自然真可以说是和谐相处。正如翠翠和她的小黄狗,书里没有点明小黄狗从何而来,但它一直伴在翠翠身旁,形影不离。即便如此亲近的伙伴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其实它并不需要名字。两者心灵上的默契业已超出种群的界限,人和自然在此处达到了和谐,达到了统一。在这里,人能和动物一起安详的活着。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欢乐的景象衬托出的是深深的悲凉。

第二个偶然是翠翠与傩送的相见。在端午节的傍晚翠翠独自在河边等待迟迟未来的祖父,正好与刚刚上水的二老碰个正着。翠翠的童真羞涩与傩送的粗犷能干强烈碰撞。两人各说各话,但都认为对方正回答自己的话,更是都曲解了对方的意思。这样一来并没有疏远他们的距离,反而还萌生了爱情的冲动。傩送喜欢上了翠翠!这是小说最奇妙又最甜蜜的一幕,现在看似老套的剧情,仍焕发独有的魅力。美好的背后是其带来的青春期的烦恼。翠翠进入青春期的表现被真实充分的展现,心中的秘密开始不和亲近的祖父诉说,在渡船上望着新娘发呆,脑子里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念头……为后文的发展添上一分神秘气息。

第三个偶然是祖父的错认,我认为这是全书最精妙耐人寻味的转折,它直接导致了一个个悲剧接连爆发。祖父暗示翠翠的爱情由她自己决定,大老和二老只能通过自己努力争取。而茶峒县最传统的提亲方式是通过山歌。兄弟俩决定轮流唱,公平竞争,看谁能真正令翠翠动心。为了爱情,不善于歌唱的大老也决定放手一搏,当然,必败无疑。二老动人的歌声飘进了翠翠的梦乡,也飘进老头的心房。祖父对这一晚的山歌甚是欣喜,但却误认为是大老的嗓音。翌日,祖父便亲自去恭喜天保,得到这个消息,他没有告诉弟弟,而是死心放手,独出外做生意了。而后不幸遭难,不明不白的死在外地。傩送以为是因为祖父,哥哥才会出意外的,就渐渐疏远了渡船人一家。这就直接演化为最后翠翠独守空房的悲剧。

几个偶然环环相扣,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清晰而自然。照常理,两情相悦,终成眷属应该才是他们的结局。茶峒县环境优美,渡船人朴实善良,不曾收别人一分钱入自己口袋,除了文末的大雨,县城中又没有大的变故像是天灾或是战乱。有喜到悲这种对立面的转变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又出在了哪里呢?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沈从文先生对环境的描写把握细致:山里的日夜春秋,从万里晴空到星汉灿烂,都不感奢华。而是让人觉得书中的景物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他们不是为了要博人眼球而故意待在那个地方,他们只是为了生存,为了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我们很容易的就会把景物和人结合在一起,茶峒县的县民们也如山水般不慕求荣华富贵,善良朴实地生活着。就像在上文提到过,天人合一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自然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不失真实的世外桃源,可我认为最妙的,是身处这桃源中的翠翠竟落的如此下场。

我利用倒推故事分析一下结局。离结局最近的是祖父的死,但老人去世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他们只是执行了自然规则的最后一环。要说祖父去世直接导致了结局难免过于迁强。再往前看,是天保的死,傩送的心态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天保是在外出做生意时遇险,做生意也难免会出一些意外,船总顺顺一家应该是很清楚的。二老对渡船人的心态不应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而彻底转变。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还要把故事继续往前看。书中的一个细节十分微妙,老人在错认歌唱者为天保后,私下里告诉他“成功”的喜讯。他知道老人是错认弟弟为自己时,并没有告诉弟弟。这是人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封闭自我常见的表现。正是这种普通而又自然的性情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悲剧的伊始浮出水面。

但悲剧的造成并无孰是孰非。茶峒人淳朴忠厚的性格终导致了桃源里的悲剧。它是深沉的,更是无解的!旁人无力改变,唯有叹息、叹息。作者很巧妙地利用这个矛盾,构建出茶峒县清纯的故事。田园牧歌的笔法令人向往,结局又令人痛心。无解的矛盾,无解的故事,留下了我无解的思考: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高一读后感800字 篇3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的茶峒县。一位终守渡船的老船夫,两位体力强健的年轻人,在绵延悠长的民歌声中与一位妙龄少女产生难言的情愫。书中巧妙的将时间浓缩,安排各种美丽的“偶然”,牵动读者思绪。

女主人公翠翠的诞生就是偶然,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和一位军人偶遇并私下有了孩子,在翠翠出生后,便自觉有违道德,双双自尽。一个先天带有悲剧色彩的孩子,却在茶峒青山绿水的氤氲美景里充满对生活的乐观与自然之美。小说的地点背景是一大亮点,作者运用较浓重的笔墨描写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人与自然真可以说是和谐相处。正如翠翠和她的小黄狗,书里没有点明小黄狗从何而来,但它一直伴在翠翠身旁,形影不离。即便如此亲近的伙伴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其实它并不需要名字。两者心灵上的默契业已超出种群的界限,人和自然在此处达到了和谐,达到了统一。在这里,人能和动物一起安详的活着。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欢乐的景象衬托出的是深深的悲凉。

第二个偶然是翠翠与傩送的相见。在端午节的傍晚翠翠独自在河边等待迟迟未来的祖父,正好与刚刚上水的二老碰个正着。翠翠的童真羞涩与傩送的粗犷能干强烈碰撞。两人各说各话,但都认为对方正回答自己的话,更是都曲解了对方的意思。这样一来并没有疏远他们的距离,反而还萌生了爱情的冲动。傩送喜欢上了翠翠!这是小说最奇妙又最甜蜜的一幕,现在看似老套的剧情,仍焕发独有的魅力。美好的背后是其带来的青春期的烦恼。翠翠进入青春期的表现被真实充分的展现,心中的秘密开始不和亲近的祖父诉说,在渡船上望着新娘发呆,脑子里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念头……为后文的发展添上一分神秘气息。

第三个偶然是祖父的错认,我认为这是全书最精妙耐人寻味的转折,它直接导致了一个个悲剧接连爆发。祖父暗示翠翠的爱情由她自己决定,大老和二老只能通过自己努力争取。而茶峒县最传统的提亲方式是通过山歌。兄弟俩决定轮流唱,公平竞争,看谁能真正令翠翠动心。为了爱情,不善于歌唱的大老也决定放手一搏,当然,必败无疑。二老动人的歌声飘进了翠翠的梦乡,也飘进老头的心房。祖父对这一晚的山歌甚是欣喜,但却误认为是大老的嗓音。翌日,祖父便亲自去恭喜天保,得到这个消息,他没有告诉弟弟,而是死心放手,独出外做生意了。而后不幸遭难,不明不白的死在外地。傩送以为是因为祖父,哥哥才会出意外的,就渐渐疏远了渡船人一家。这就直接演化为最后翠翠独守空房的悲剧。

几个偶然环环相扣,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清晰而自然。照常理,两情相悦,终成眷属应该才是他们的结局。茶峒县环境优美,渡船人朴实善良,不曾收别人一分钱入自己口袋,除了文末的大雨,县城中又没有大的变故像是天灾或是战乱。有喜到悲这种对立面的转变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又出在了哪里呢?

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沈从文先生对环境的描写把握细致:山里的日夜春秋,从万里晴空到星汉灿烂,都不感奢华。而是让人觉得书中的景物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他们不是为了要博人眼球而故意待在那个地方,他们只是为了生存,为了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我们很容易的就会把景物和人结合在一起,茶峒县的县民们也如山水般不慕求荣华富贵,善良朴实地生活着。就像在上文提到过,天人合一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自然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不失真实的世外桃源,可我认为最妙的,是身处这桃源中的翠翠竟落的如此下场。

我利用倒推故事分析一下结局。离结局最近的是祖父的死,但老人去世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他们只是执行了自然规则的最后一环。要说祖父去世直接导致了结局难免过于迁强。再往前看,是天保的死,傩送的心态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天保是在外出做生意时遇险,做生意也难免会出一些意外,船总顺顺一家应该是很清楚的。二老对渡船人的心态不应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而彻底转变。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还要把故事继续往前看。书中的一个细节十分微妙,老人在错认歌唱者为天保后,私下里告诉他“成功”的喜讯。他知道老人是错认弟弟为自己时,并没有告诉弟弟。这是人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封闭自我常见的表现。正是这种普通而又自然的性情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悲剧的伊始浮出水面。

但悲剧的造成并无孰是孰非。茶峒人淳朴忠厚的性格终导致了桃源里的悲剧。它是深沉的,更是无解的!旁人无力改变,唯有叹息、叹息。作者很巧妙地利用这个矛盾,构建出茶峒县清纯的故事。田园牧歌的笔法令人向往,结局又令人痛心。无解的矛盾,无解的故事,留下了我无解的思考: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高一读后感800字 篇4

天气已经转凉,虽然没看到满地落叶,但是秋天好像已经来了。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欢送。风吹起来确实很舒服,干燥而且温度合适。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点冷了的感觉。再后来,捂着衣服也觉得冷了。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淳朴。在这种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给钱却有人一定好给,而且还扔下就走;摆渡的有人给钱却不收,人家硬给了还不好意思买点茶啊烟啊回馈坐船者。而关于爱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唱两首好听的歌就可以让姑娘跟你远走高飞;水手和__女的约定,居然也比现代的很多爱情可信。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生活在狂热都市中的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接一丝的凉爽。

天保的死当然不应该算是老人的错,只是凑巧老人暗示他应该怎么去求婚,而得不到结果的情况下出船淹死。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寻死。但是中国人对爱情的含蓄,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总是变现出极端的行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个例子,两人相爱了却不敢私奔,最后居然选择殉情,一开始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想想,正是一种极端应对极端的表现。可见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清新单纯的爱情故事,都不是咱过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没有辽阔的大海,明亮晶莹的水珠也很快会干涸;如果没有坚固的巢穴,羽毛再丰满的鸟儿也会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个家,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学语时便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乡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带着一条忠诚的大黄狗相依为命。三年的端午佳节、中秋良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成长着的翠翠,看到了一个告别童年、迈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个从无忧无虑到初涉烦恼的翠翠。在她的身边,生活着一群人们。天保、傩送、老船夫、杨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这是一个边远小镇。似乎与世隔绝,翠翠与老祖父在茶峒,似乎还有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就是茶峒,有着几千家庭成员的茶峒。茶峒人是质朴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在那个民风朴实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几十年来,老船夫默默地为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用一根几十年的光阴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缆,摆渡到溪东,摆渡到溪西,在小溪两岸之间穿梭,在过渡人之间忙碌。这一条潺潺的小溪啊,见证了老船夫几十年来的辛劳。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每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诉人生的烦恼;他们直率、坦诚,会大声地诉说心中的不满,大但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他们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别人也尽力地帮助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助后的报酬或者是一声谢谢,只是在人与人互相帮助之中获得的快乐。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好吗?这样的生活,应该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吧!边城,这茶峒小镇,不正是世外桃源吗?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光阴飞逝,与小说中相比,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桥高速纵横交错。街道繁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酒绿。现在当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夫拉着竹缆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摆渡了,也不用为翻了船,死了牛而伤心了。平心而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仅仅是这些吗?这繁荣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间天堂吗?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质朴的民风,那美好的氛围。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已经没有了那边远小镇中那木质结构房屋的古朴典雅了。

城市里的人们似乎变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变,变得市侩。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挤兑,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秘密。由于繁荣,所以有了利益冲突;由于繁荣,所以有了谄媚溜须。这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带来了飞黄腾达,斩去了质朴和睦。我们在一艘艘疾驰的快艇上看到了锦衣玉食的人们,在一条条渡船上看到了勤劳坦诚的人们,我们更应该上哪一条船呢?其实读到最后,我们不禁会叹息,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纯洁小镇,还是会有无人可救的悲剧发生。

正是这种坦诚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剧的发生。在城里,当两个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他们可以毫不顾忌地采取各种手段,各种策略取胜,结果自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在边城,因为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处处有顾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往往一让再让,一忍再忍,最终都为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恸,则会产生两个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无边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边城,促成了天保、傩送二兄弟的悲剧,促成了翠翠的悲剧,也促成了翠翠妈妈的悲剧。凡事都有两面性。边城,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了。也许,生活中处处存在边城。也许,边城只是一个浮云一般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