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2024/09/2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三字经》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篇1

《三字经》的著作年代虽然离我非常遥远,但是直到今天,这本书对我们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对我们讲述了各式各样的道理;他劝导大家,要做一亇诚实的.人、健康的人、勤劳的人、有知识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人物都具备上述品质。

当然,让自己造就一亇有用的人,不但要有决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义”!

今天我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又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着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篇2

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普通人眼里和散落在各处的小石子是没有区别的。

“玉不琢,不成器。”我对《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印象最深,因为我的名字里也有“玉”字。和氏天下璧,举世无双。雄心万丈的秦始皇曾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它。可想而知和氏璧的价值有多么高。在这之前,楚人卞和因为把未曾雕琢的璞玉献给楚王而被砍去了自己的两只脚。如果卞和将璞玉雕琢成美玉再献给楚王,我想他不仅不会受到伤害,或许会得到楚王的赏赐。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人们眼里只不过是块石头,只有经过精心的雕琢,人们才能认识到它的美丽和价值。孟母三迁及断机杼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雕琢”,如果不是孟母的精心雕琢,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多一位巨商大贾或风水大师;而将失去一位与孔子齐名的圣人,那我们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中的璞玉,每一位老师都是技艺高超的玉雕大师。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篇3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话出自于《三字经》,我反复诵读着这两句话。妈妈笑着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听了妈妈的`话,再读着《三字经》,我感悟越来越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一次,妈妈给我两个梨,让我挑一个吃,另一个给奶奶吃。我想都没想,就把大的那个给奶奶,小的那个留给自己。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家小雨真懂事儿!”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九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好,我还要向他学习呢!”妈妈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篇4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天天教我们唱读,读起来真的是琅琅上口。自从学校下发三字经那天起,我都在认真的读,理解其中的意思,三字经不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后人继续传承的。

《三字经》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讲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短短的36个子字,概括了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我想只有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和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和孩子的2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孟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搬了三次家,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孟子逃课,被孟母用断机杼的方法来教育他。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很重要,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天生调皮,活泼,好动,往往会犯下一些小错误,这时家长们就会打骂孩子,以至于孩子的心灵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和父母在心灵上产生沟通阻碍,孩子就会不想学习,厌学、怕学、慢慢的放弃自己。所以作为家长,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如此。现在很多家庭条件都很优越,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认为是老师,学校的事,家长们都忙着去娱乐。不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不能体罚他的孩子,只要稍有体罚,动不动就对学校、老师兴师问罪。

不管怎样,我们只能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改进。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懒惰,要创新教法,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麻烦的精神,我觉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是为人师表,为人父母,应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才会增加一些说服力,只有这样,才会向真正的教育目标靠拢,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篇5

在我学习的“经典”中,让我感到最亲切、最受益的,莫过于《三字经》了。我喜欢它,不在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也不在于它高深的理论,而在于它给了我稚嫩的心灵以启迪和引导。很早时候,它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我虽然是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它朗朗上口的词句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每每回到家里,我总要在家人面前好好的“谝一谝”。回想那段“呀呀学语”的美好日子,还真有意思哩!

如今,我戴上了“红领巾”,对《三字经》有了“浅薄”的理解,我依然是它忠实的小读者。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读上几遍,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我曾一度厌倦了学习,认为每天都在反复循环着“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感觉太枯燥、太无聊。多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唤醒了我。是的,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在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我这才领悟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我迅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要不然,将来真的会落个“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每每在我任性偷懒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给了我力量,使我恍然大悟。是呀,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就不能成才。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原意了。从此,我再也不任性偷懒了。

学习分心、马虎是我的“臭毛病”,在每次的考试中都吃了“大亏”。可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惊醒了我,改掉了我的坏习惯。文意是说,汉朝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地勤奋苦读。幸亏《三字经》及时让我清醒过来,否则,我的“小马虎”头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卸掉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听信《三字经》的教诲,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经典的语句,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三字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了,它将一直不停地警醒我,鼓励我,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行。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篇6

成功多半在于勤奋。凡是勤奋好学的人,学问都会与日俱增:如若懒惰嬉戏,则一事无成。这是我读完《三字经》中“勤有功,戏无益” 后明白的道理。

开始我还疑惑,何绍基为什么会得到“大书法家”的称号呢?原来何绍基立下誓言,坚持“百字练”。他每天都会坚持练一百个字。这需要大的毅力和志向啊!当我读到“它描了又写,写了又摩。玉版纸屑了一刀有一刀,松香墨溶了一块有一块”时,我惊叹了,何绍基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呀!

何绍基的认真勤奋让我惭愧。我一点也不勤奋,一遇到难题就置之不理。从此,我决心向何绍基一样,勤奋学习,去收获自己的未来。

老师说“勤奋是智慧的朋友”,因为好多名人靠的勤奋得以成功。妈妈说“勤奋是致富的根源”,因为我家靠的勤劳得以致富。我也想说“勤奋是学习的助手”。

“勤有功,戏无益”。我现在要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它会激励着我一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