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七擒孟获读后感

2024/09/1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1

在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二十八章节《七擒孟获》读完以后我深深地佩服诸葛亮那种宽容的胸怀、聪明的`头脑。故事主要讲诸葛亮在成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南方蛮王跟雍闿等,起兵谋反。而诸葛亮就第六次放了他。孟获已经加破兵败,就只好从邻国借来三万腾甲兵攻打诸葛亮。诸葛亮没动一枪一刀就一场火把腾甲兵烧了精光,然后七次擒住他,这时孟获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跪地投降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谋反。

其实我觉得故事中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能七次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并跪地投降。而书中的孟获非常蛮横用十万蛮兵横冲直撞攻城可太轻敌结果被诸葛亮偷袭。途中逃跑又被拦冰杀个光最后想抓诸葛亮结果中了陷阱又被活捉。我在生活中有时也像孟获一样只会用蛮力解决问题。上次,下课了因为唐明轩没事找事把我说成“萝卜丝”,然后用手做成“猜到”在我身上狂切。我怒火中烧,随手抓起唐明轩的水壶丢了。然后他又挤水放我身上。我抓住他得衣领,就把他压在地上,抡起铁一般大小的拳头使出平生吃奶的劲往他身上疯打。最后我还是被老是罚了,要是当时我有诸葛亮那样宽容的胸怀、冷静思考,就不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给老是添麻烦。

此次我从书本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不能蛮横不讲理,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里面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了,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七擒孟获》,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要解决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就要运用智慧!这是我从《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的威望很高,就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一共擒了孟获七次,也放了孟获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他不服,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却是用草木植物做的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七战七败,孟获输得可是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仅战术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孟获,孟获诚恳地说道:“您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于是,“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传为了千古美谈。

历史从未走远,反而历久弥新,在今天也能引人深思。诸葛亮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孟获虽是粗鲁之人,但也被这种宽容大量的情怀感动了,由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就会多个朋友,少个敌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3

《弟子规》有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是也。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期,南王孟获起兵十万造反,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去征讨。军队前进时,马谡来慰劳军队,对诸葛亮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愿丞相这次南征真正的战略目标,在于使他们内心归顺。”

诸葛亮派魏延、赵子龙,第一次生擒孟获。诸葛亮设宴款待他,接着审问孟获:“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狭窄,一举把我擒获,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决雌雄!”孟获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回答。于是诸葛亮放孟获于山中。

第二、三次,诸葛亮生擒孟获,孟获皆不服。

第四次,诸葛亮当作大发雷霆的样子,命手下人道:“给我拖出去斩了!”

孟获脸上毫无惧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报四纵之雪恨也!”诸葛亮见他还是不服,又放了孟获。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杨锋擒获,但他依旧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头:“这是被自家洞主擒获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诸葛亮在盘蛇谷内用大火烧死了兀突骨与三万藤甲军,孟获以为诸葛亮必死无疑。道盘蛇谷,火光四起,臭气熏天,方知中计,被诸葛亮满门擒获。诸葛亮派使臣于孟获帐中:“我们丞相还想放你回去,特派我来告知你。”

孟获滚下热泪:“七擒七纵,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获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诸葛亮脚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诸葛亮问:“你真的服了吗?”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获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诸葛亮封孟获永为南人洞主,直到诸葛亮道沪水时孟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武力压服别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诚意打动别人,让别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举。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七擒孟获》,我特别崇拜诸葛亮,他是这么的聪明和有能耐。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起兵征讨蛮王孟获。蜀将王平去迎战,佯装败阵,把孟获引入了深山峡谷,埋伏在山谷的士兵把孟获擒住。孟获不服,要整顿人马再战,诸葛亮放走了他。第二次因失粮草,孟获自家人闹矛盾,把他捉来献给诸葛亮,他同样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了他。第三次因孟获弟贪酒误事,让诸葛亮反计捉获孟获,他同样不服,是天败不是无能,诸葛亮同样放了他。第四次孟获借兵冲来,诸葛亮出奇兵,孟获大败并踏入陷阱,他不服诸葛亮出计谋,诸葛亮同样笑着放走了他。后来虽然也有捉获孟获,但因是外在原因并不是孟获无能,均不服,第六次的擒获孟获,他对诸葛亮说若能擒他七次,他必服。在第七次诸葛亮不用一枪一箭,只用了一场火攻,就把孟获借来的三十多万藤甲兵得精光。这次孟获羞惭不已,心服口服,永不叛诸葛亮。

看了这故事我的感想挺多,诸葛亮成为了我学习上的楷模,他的聪明机智,他的宽宏大量的心胸,都是我要学习的东西。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可以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勇于接受挑战。我在暑假里去参加了跆拳道,它的.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挫。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看了这个故事,我要向诸葛亮学习,一点点的说服自己和努力,克服学习中的辛苦,坚持下来,我从白带升级到黄带了,实现了我的目标。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5

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刚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竟颇有些不解:诸葛亮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只要有赢的机会就不会放过,那他又为何一次又一次的释放孟获给他战胜自己的机会?他是不是头发昏了?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其实答案已经蕴含在故事中了,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应该是高瞻远瞩之举。孟获是南蛮的杰出首领,在众部落中威望很高,感动了孟获,就能感动他的族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南方少数民族真心臣服于蜀汉,才能永久平定南方。因为当时蜀国离这个地方很远,再加上还有魏国、吴国要对付,难得分身,只有安抚住少数民族地区,减轻纷扰。一劳永逸的事情,诸葛亮何乐而不为呢?再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就给刘备制定的`治国方针,他怎么会忘记呢?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非同凡响,七擒七纵已成为一个历史典故,也是一个成语,并常为后人所沿用。其实,这当中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让别人对你心悦诚服,才是真正的战胜了别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里面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了,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七擒孟获》,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要解决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就要运用智慧!这是我从《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的`威望很高,就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一共擒了孟获七次,也放了孟获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他不服,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却是用草木植物做的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七战七败,孟获输得可是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仅战术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孟获,孟获诚恳地说道:“您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于是,“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传为了千古美谈。

历史从未走远,反而历久弥新,在今天也能引人深思。诸葛亮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孟获虽是粗鲁之人,但也被这种宽容大量的情怀感动了,由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就会多个朋友,少个敌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7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别人,有时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获得他们的心……这是我对《七擒孟获》的感悟。

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便点兵南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蛮王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还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获他感动了,便归顺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便平定了南蛮。三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诸葛亮一次又一次放了南蛮王孟获,如此这般七次,诸葛亮有着么笨吗?其实诸葛亮擒到的并不是人,而是心。从表面上看来这招并不强大,但为什么却成了三国演义里最让人称道的一段佳话?

其实,诸葛亮最厉害的并不是他的兵法而是他那一颗能包容万物的心,让大家都臣服于他的麾下,怪不得大家都佩服他!!

读了《七擒孟获》之后,我非常佩服诸葛亮,我以后要向他多多学习,他的智慧能让我在生活中受到更多启发!!

七擒孟获读后感 篇8

纵观巜三国演义》里面内容精彩不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巜空城计》等,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南方蛮王,孟获经常带兵侵入诸葛亮的南部边界,于是诸葛亮就带兵去讨伐孟获。诸葛亮见孟获有勇无谋,决定生擒感化他,让他心服口服投降。诸葛亮七擒又七放孟获,最后孟获真心投降蜀国。诸葛亮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感化了孟获。就连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对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都非常推崇。

在古代社会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当今社会仍是这样。这使我想起最近新型肺炎病毒的事情,病毒刚在中国蔓延时,中国政府号召国人不聚会,少出门,每天量体温,出门要戴口罩的,把病毒闷死在家里,并且很快控制了病情的'蔓延。可欧美诸国对中国政府的观点指指点点说我们限制人们自由,违法人权,并对中国政府横加指责。当病毒刚开始在欧美蔓延时,他们的民众不戴口罩,出门也不戴口罩。当病情大面积蔓延时,他们这才慌了,才想起中国抗疫宝贵的经验,并要求中国分享抗疫经验。可我们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大度对他们进行口罩,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援助。当其他国家得到援助时,就对中国充满了感激之心,并表示与中国建立友好互助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们出现矛盾时,往往都以谁力气大,谁朋友多来解决问,如果我们多学习诸葛亮化敌为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那岂不是更加美哉?

通过《七擒孟获》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动脑,不能用武力去解决,只有用智取胜,以德服人,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生活中与同学或朋友发生问题冲突时更是要这样,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