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倚栏轩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篇1
金色的九月,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子,照着一本散发墨香的书——《名人传》。《名人传》这本书给我以很大的启迪,异常是《贝多芬传》颇受我的青睐。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耳聋,可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终在欢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当《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奏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向听众,全场突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贝多芬一生能够说是一波三折,可是贝多芬最终获得成功。
贝多芬成功的事迹,或许或已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标,目标必须能实现。自古以来,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在自我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16岁时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周恩来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应当放弃自我心中的目标。而在我们身边缺少的还是这种毅志力,这种不达目的地誓不罢休的精神。
一个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样也挖不到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没有水,而是他没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决心,或许只要再挖一下,就能够见到水了,可他选择了去挖别的地方,这样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劳的。
“为了更美,没有一条规则是不能够打破的。”
音乐应当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
音乐是一种智慧,任何哲学……必须摆脱其他人挣扎其中的苦难。
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人摆脱痛苦,能够让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此刻的一些流行音乐似乎听都听不懂,更别说欣赏了,异常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资料都太——实在难以启齿。哎,可惜了,不明白他们是在创造音乐,还是在糟蹋音乐。
“一个贫困、残废、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以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一样,他以自我的苦难在铸造欢乐。”
贝多芬的精神必将永驻人间,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价值是由自我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篇2
当我看完《贝多芬传》的时候,我已知被贝多芬一种无形的力量震撼了。路德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开始,他的人生是一场残酷而艰苦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都又几乎聋了。但是,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文明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成为了一代音乐家,他最终用痛苦换来快乐。
他,靠着自己不变的信念,完成了人类的梦想,在32岁那年,他甚至把遗嘱都写好了,在看他遗嘱的时候,我发现贝多芬竟有些“如果真的去了,是比现在更快乐些”的念头,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最终还是没有低头。是的,假如他在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仍然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又拒之门外,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的时候,积聚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海而出,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贝多芬,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书的前页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大的诞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他而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贝多芬,他却将这一切给予了世界,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而我了解的是一个伟大的贝多芬。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篇3
从《贝多芬传》中录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已是我第三次阅读这部传记了。较于前两次,这次阅读已滤去了幼稚与好奇的部分,多了一点尊崇——
贝多芬是个忧郁、不漂亮的人,灰蓝的眼睛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1]。是的,那是他成长中的阴霾,在他的心魂中久久不散的痛楚。贝多芬的童年,是一场悲惨而暴烈的斗争——父亲无休止的毒打,他深爱着的母亲的死,以及过早降临的家庭责任……母亲的去世令他悲痛,他无时不刻地感觉到心灵的痛楚——二十岁,带着对故乡温柔而凄凉的回忆远走他乡。
二十六岁,他聋了,听不见了!在他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走向一个高潮的时候!这悲剧式的愁苦,激发了他的一次创作的灵感——《悲怆》诞生了!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贝多芬的命运波澜起伏——有维也纳会议上的无上荣耀,亦有面对病魔的苦苦挣扎,甚至——在一八○二年,贝多芬曾经一度写下了遗嘱[2]——这本是临终时的哀诉,可是贝多芬还活了二十五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说,“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是不会被什么所征服的,除了那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一八○四年他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出于对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敬意,他特地在封面上撰写了题献的词句——但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音乐家愤怒了——他叫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贝多芬撕去了题献的部分,匆匆写下:“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3]他对自由的幻想破灭的——这又一个打击!
在如此悲哀的深渊里,贝多芬依然讴歌着似乎从未降临过的快乐——《第九交响曲》中,他与席勒合作完成了优美而壮丽的《欢乐颂》,堪称轰动一时的美谈。那是因为——爱与自由从未在他的灵魂中泯灭过——它们永远占据着贝多芬的思想,引领着他走向真理的世界。
贝多芬于一八二七年谢世。也许,他是不幸的,贫穷、残疾、孤独和痛苦不断地盘旋在他命运的上空,然而,他依然看得见曙光——世界并未给他快乐,他却是快乐与力量的源泉!他为这个世界上所有英勇的心灵写下了最好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4]这是贝多芬的另一条人生哲学。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读《贝多芬传》时,不禁感叹:“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的确,他坚定着我们的意志,抚慰的我灵魂的创伤——这天籁般的灵魂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生命所走过心灵轨迹。苏轼曰:“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是生命崛起的背影,他因心灵而伟大。[5]
爱与泪的交织,自由与束缚的抗争,以及对人生苦乐的认识,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地高大的贝多芬,站在我的心灵之巅,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篇4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贝多芬这句话出自贝多芬在法国大革命时所写的随笔,由此,我们不难看清一个热爱真理和自由,藐视一切的史诗人物。
以上出自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书中写道,小时候,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绑在钢琴前面,为了防止他偷懒,父亲就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盘算着如何挣出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担。“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能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喊叫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却愿和我的生命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么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这是贝多芬耳聋之后,写给朋友信中的一段话。
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已经完全聋了。他指挥的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听不到,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直到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然醒过来,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忠告,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面部表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大家的耳朵!仔细想想,有时人生注定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和挑战,即使今天安逸,明天的痛苦也会接踵而至。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海伦。凯勒失去了光明,可她用一颗追求爱与光明的心照亮了无数黑暗中跋涉的心灵;霍金失去了身体的自由,但他热爱生活、向往真理的伟大情怀和杰出贡献却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精神上的自由!他们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一生都取之不尽的,让我们为这些人类杰出的楷模深深地鞠一躬吧!从伟人们的身上,我们懂得了,面对困难,如果一味逃避,自然就得不到其中隐藏的好运和福气。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但是更多的人被绊脚石绊倒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时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将生命中的泥沙抖落掉,然后站上去,化不利为有利,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安然脱困。贝多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的一生充满着不幸,但他的艰辛和努力却赢得了世人永久的敬仰与怀念。上帝是公平的,只要你勇于付出,终将有所回报。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篇5
看完《贝多芬传》的那一霎那,只觉脑间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世间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有时觉得南子给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贝多芬身上也适用。但却找不出为什么。《贝多芬传》带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却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
许多艺术家是没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别的孩子吸允着棒棒糖,在秋千上摇荡时,迈克 杰克逊的童年在哪里?是在录音棚里,还是在父亲的鞭挞下?就连贝多芬也不例外。四岁,本该是一个童真玩耍的时期,但他却被整日钉在琴键上。而且对于他来说,他父亲是为了金钱与荣耀来逼迫他,并不是为了他的未来。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对于当时的贝多芬来说,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键。-------至少那时他是这么想的。
先恨,后爱。对于许多琴童而言,他们对钢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乐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如此吧。童年时期的他,或许对音乐充满着无限的怨恨。但也正是这门艺术决定了他的人生,伴随着他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让他爱得无法自拔。
除了他那让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与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也令我惊奇。
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这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在《悲怆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淋尽致。看似平静、起伏微小的乐曲中,隐藏着无尽绵长的悲伤。是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因为失聪,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喜、或悲、或绝望、或激动-------
上帝关闭一扇窗时,却为贝多芬打开了另一扇窗---------
对贝多芬的探秘,我不会随着合上《贝多芬传》而终止。这本书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吸引人的开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会不断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
《贝多芬传》读后感800字 篇6
当我看完《贝多芬传》时,我震撼不已,我已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文字来表达贝多芬对我的影响!
《贝多芬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路德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开始,他的人生是一场残酷而艰苦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都又几乎聋了。但是,他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文明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成为了一代音乐家,他最终用痛苦换来快乐。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以前我曾学过钢琴,一开始我觉得好玩,兴致勃勃地学了几个星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不耐烦了一天比一天不想学。于是最终我放弃了,我觉得这是最困难的事情,但自从我看了《贝多芬传》后,我才知道我的困难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的坚持又是多么的可笑。我明白了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同时,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