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春节习俗心得体会(精选1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
一年一度的春节临近了,让很多身在异乡打拼的人们回家有了和亲人们短暂的相聚。现在过春节,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期盼反而多了一些惆怅。到了中年这个年龄段的人说实话,真不愿意过春节,虽说不过春节生命的时光也照样流失,可是受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传统的影响,好像只有春节过了,才算新一年的开始,旧一年的结束。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源源不断的开进了平常百姓家,节前购物似乎成了众所周知的习惯。不管你身处何处是否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出门车多人多,到处堵。用车流人海形容一点也不过份,谁也不让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你挤我挤,你急我急,很快就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这又是何苦呢?大家都彼此谦让一点点儿,就都会相安无事,想想忙碌一年了。也该在这属于自己的这几天小假期内图个顺顺当当、平平安安的吧!
随着汽车的增多,空气的质量也越来越差,没有了儿时湛蓝湛蓝的天空和几乎看不见的蓝天白云,反而多的是充满有毒、有异味的'雾霾天气。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少放烟花爆竹,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忙忙碌碌的、不分日夜的、昼夜颠倒的把春节过去了。
总结出春节是什么?
一个字:累。
二个字:消费。
三个字:大聚会。
四个字:胡吃海睡。
五个字:短信满天飞。
六个字:大家拜年贺岁。
七个字:鞭炮声震天欲碎。
八个字:探亲旅游纯粹受罪。
九个字:酗酒深醉伤身又伤胃。
十个字:长假放纵后还是回单位。
十一个字:春节就是全民折腾运动会!
十二个字:最麻烦的是从此还得长一岁!
十三个字:愿天下的朋友全都能长命百岁!
好了,什么也不说了,在此预祝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马上发财、马上有钱、马年工作愉快,全家幸福,事事顺心!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2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3
新年开始了,我们用希望擦亮天空,天空上飘过朵朵云彩,那是前进的旗帜挥舞的情景。我们用力量横扫大地,大地上吹过清新之风,那是前进的步伐展现的热切情怀。
推开窗门,偶然发现墙角已有一点绿色,这绿是那么的耀眼,照亮了我的双眼,直冲我的心灵。在这个严寒的日子里,小草都开始新一年的奋斗,努力。
想想自己过去的一年,却发现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过去的日子,我过的毫无意义,以至连一点值得回忆的事情都没有。而我,却还是一如既往的悠闲。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使我顿然醒悟:新的一年,新的起跑线,新的出发点。是要继续过去的毫无意义的日子,还是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未来,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或许,这个答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更无法预料。但是,我所能掌握的,就是从现在开始行动。不管以后自己的道路将会是怎样,但至少我努力过,我不曾放弃过,我用行动改变了一点点的人生的道路。
人们都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计划,现在的我认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与其被那些计划定格自己的人生,不如抛弃他们,只要你的心中时时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那么你的人生或许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发展道路。
若把成功比作一条道路,那么努力便是这条路的泥土,无尽的泥土堆砌在一起,才能让你一步步的前进,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也许,这个过程是苦的,是累的,可当你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便会觉得曾经的付出,是那么的值得,因为有了曾经的努力,才换的了如今自己的成功。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4
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放鞭炮、布置房间,等待着这新的一年。而我也不例外,就在网上了解了解春节的习俗……
春节农历初一,又叫阴历年,春节是我国最最隆重的日子,每年都贴对联、放鞭炮……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就慢慢的掌握了“年”的出现时间,原来它每年春节都来,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的时候,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还必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夜。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挡着饥饿。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返回树林。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就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和邻居、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年,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再也没有来了。
通过网络,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春节风俗的知识,以后要经常上网,了解了解大事和有趣的事。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5
在儿时的记忆里,只要季节的脚步一跨进腊月门槛,古老而新鲜的年味就日渐浓烈起来。孩子们总以过年为乐事,老早就掰着指头算计开来,巴望着春节早些到来。因为在春节期间,可以把平时背不完的草背篼、做不完的家务事全都抛在一边,轻轻松松玩耍几天;平时在吃、穿方面的奢望,春节里也会得到一次小小的满足。如果能讨得长辈们的喜欢,说不定还能得到几个少得可怜又弥足珍贵的压岁钱。因此,大人们都说:过年,实际上都是为娃娃们过的。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论吃,大鱼大肉并非节日才吃得上;说穿,新衣靓衫并非节日的盛妆;年龄如我辈者,也决不会再在乎那几个压岁钱了。此外,原有的一些过节的好风俗,譬如腊月二十四(传说中灶王菩萨升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打扫“阳尘”的习俗,也因为如今家居装饰如宫殿一般的豪华而无尘可扫,连最重要的过节仪式———吃年饭,也被贪图便宜的人们简化成到酒馆饭店里撮一顿了事。“忙年忙年,过年就得忙。”其实,忙也是一种心气,一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的心气。忙才有味,忙才有趣。但如今这年月,你所需要的一切商家都为你准备好了,不需你操心,不要你费神。即便你想忙,恐怕也忙不起来了。“忙年”变成了“闲年”,年味就更加淡化了,以前那种过年的感觉,怕是要成为一份永久的追忆了!
尽管如此,春节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细想起来,春节并非光阴流逝所带来的一种必然,而是人们本身的一种需求:千篇一律的日子难免会让人生厌,日复一日的奔波与劳作免不了让人生出一种不堪重负的疲惫,如果能够换一种方式来充实一下生活,找一个理由来松驰一下神经,让热热闹闹的气氛给平淡的生活营造一份别样的滋味和美丽,岂不很好么?于是,便有了春节,有了像老人一样慈祥、满含着温馨和抚慰的春节。
春节是一种凝聚,凝聚着祥和安泰,凝聚着欢乐喜庆。
春节是一汪净化灵魂的清泉。那四处绽放的礼花和急促欢欣的鼓点,振奋起人性向善的'共鸣,平时深陷在世俗纷扰中难以脱身的人们,在流光溢彩的年节里都露出了孩子一般纯真的笑脸。
春节到了!春节到了!在辞旧迎新的更替中,我们的生命之舟拥有了一个小小的港湾。醉卧在年节的怀里,让我们尽情地欢歌尽兴地享乐吧。短暂的栖息之后,必定是又一次艰辛而又辉煌壮丽的扬帆!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6
年味淡了,还是年俗新了?
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红包、寄予祝福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今年的春节长假,这一习俗却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着变化——手机上“抢红包”的热潮席卷了全国。这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红包暴雨”让传统红包黯然失色,也让春节年俗开始散发日渐浓郁的现代气息。长辈赠红包、领导发福利、朋友送祝福、同事抢红包……今年过年期间,不少市民的手机微信群里可谓热闹非凡,“红包雨”下得格外猛烈。
“手机红包”掀起的新风潮在社会各界引发争论不断:有人觉得它给春节增添了趣味,有人却认为它冲淡了年味,扭曲了年俗的本来面貌。
“大多数抢到的红包都是几元、几角,大家就是过年图个开心热闹, 家人、单位同事、朋友都建了群,边抢红包边聊天,也增进了感情。”记者发现,微信群中派发的红包比现实中收到的要“薄”不少,而参与抢红包的人却较多。“经常有朋友拿出一元几角钱分成几个红包,大家抢得热火朝天。”对许多人来说,红包金额多少并不是重点,主要是通过红包金额背后的寓意来传达欢乐、送去祝福、表达心意。
然而,“抢红包”这种形式在许多人看来却不欣赏。家长们在看到自家孩子春节这几天整天抱着手机“抢红包”,完全不顾其他,心里会是既失落又无奈。“好不容易盼个过年团聚,孩子们却只顾着在手机上抢红包,把家里人冷落在旁边。”今年62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以往过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说说话、串串门的氛围令人怀念,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
而“抢红包”正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曲”。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除夕当晚,网络支付宝“咻一咻”网友互动共计3245亿次;微信红包除夕全天收发量达80.8亿个,是羊年除夕10.1亿个的8倍。游子千里归家,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好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有媒体评论,“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噼啪作响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饺子、热火朝天的民俗表演,都难以“叫醒”一些埋头于虚拟世界的人。
难怪有人质疑,“抢红包”是淡了年味,还是新了年俗。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把它当成春节小插曲,没事抢个红包增添过年气氛,是好事,但如果为了区区几个红包,忽略父母或长辈期盼交流的眼神,未免得不偿失。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7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我调查了春节的民风民俗,内容如下:
了解民风习俗,首先要弄清春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春节的民风民俗: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会倡导身边的人保护和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8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
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玩彩船,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儿便成人经事了,才觉得日子地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觉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到希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学校,明年望后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谈对象不走麦城,再望头儿器重有所升迁,再望职称评定不挤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余”,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们境地依然,却仍在生活的罅隙间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宽松与自在。看着年华的不再、双鬓渐灰,终于不得不和“子”一样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日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河,我们伫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们身边流过,任我们悲喜交集逢灾遭难,而时间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实时间并不是我们身边流走的一种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们看着流走的河水,
我们随手撕去的`日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们的岁月,而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华,而且连从前的我也都无影无踪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门,哐当哐当地在你身后紧关闭,任你哀求,嘶叫,拍打,岁月之门过去了就不会再开启。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
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面对这个节日,我们不妨让灵魂、让思维再这里驻足一会,对生命来番清点。面对那些还没有拉开序幕的崭新未来,多些设计,多些幻想,让希望实在些,让幻想向现实靠拢。给父母多些孝心,多些体贴,让她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给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爱如初;给孩子多些鼓励,多讲些做人的道理,别盼成龙成凤,但求做个好人;给朋友多些祝愿,大家年年有余,和气生财。
春节是喜气的年,总给人们一种十全十美的契机,一边从从容容“临渊羡鱼”,一边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结网”。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9
春节马上就要来了,大家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街上到处卖着对联、鞭炮,菜市场也挤满了人。处处都弥漫至一股年味儿。我的心情也兴奋激动起来。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外出工作的游子们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吃团圆饭。这一天里,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向长辈拜年,这样,就可以获得长辈准备的压岁钱。
春节差不多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这几天里,爸爸妈妈已经忙着准备过年了,买好了要换的新对联,要放的红鞭炮,要吃的鱼和肉,还有要发的压岁钱。
”妈妈,准备好了吗?“我做好了准备,问正在打扫卫生的妈妈。”我要把家打扫干净再走呀!这可是习俗!“妈妈扫着地,头也不抬地回答道。等了很长时间,妈妈才扔完了最后一袋垃圾,将买来的鱼和肉装在一个袋子里。一家人坐车来到奶奶家。
除夕到了,我高高兴兴地换上新衣服,和亲戚们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饭后,我满脸微笑地走到奶奶面前,祝贺道:”奶奶,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奶奶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塞给了我一个红包。拜过年后,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将新对联贴在大门口上,又放了几串鞭炮。
除夕的晚上,我让爷爷帮我把小木床搬到电视机前,舒舒服服地看着有趣精彩的春节晚会,直到十二点,我才抵不住瞌睡虫的诱惑,进入了梦乡。而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们却很早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将我叫醒时,亲戚们已经在外面放鞭炮了,我高兴地冲出去,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之中……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0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我调查了春节的民风民俗,内容如下:
了解民风习俗,首先要弄清春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春节的民风民俗: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
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会倡导身边的人保护和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1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2
在儿时的记忆里,只要季节的脚步一跨进腊月门槛,古老而新鲜的年味就日渐浓烈起来。孩子们总以过年为乐事,老早就掰着指头算计开来,巴望着春节早些到来。因为在春节期间,可以把平时背不完的草背篼、做不完的家务事全都抛在一边,轻轻松松玩耍几天;平时在吃、穿方面的奢望,春节里也会得到一次小小的满足。如果能讨得长辈们的喜欢,说不定还能得到几个少得可怜又弥足珍贵的压岁钱。因此,大人们都说:过年,实际上都是为娃娃们过的。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论吃,大鱼大肉并非节日才吃得上;说穿,新衣靓衫并非节日的盛妆;年龄如我辈者,也决不会再在乎那几个压岁钱了。此外,原有的一些过节的好风俗,譬如腊月二十四(传说中灶王菩萨升天的日子)家家户户打扫“阳尘”的习俗,也因为如今家居装饰如宫殿一般的豪华而无尘可扫,连最重要的过节仪式———吃年饭,也被贪图便宜的人们简化成到酒馆饭店里撮一顿了事。“忙年忙年,过年就得忙。”其实,忙也是一种心气,一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的心气。忙才有味,忙才有趣。但如今这年月,你所需要的一切商家都为你准备好了,不需你操心,不要你费神。即便你想忙,恐怕也忙不起来了。“忙年”变成了“闲年”,年味就更加淡化了,以前那种过年的感觉,怕是要成为一份永久的追忆了!
尽管如此,春节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细想起来,春节并非光阴流逝所带来的一种必然,而是人们本身的一种需求:千篇一律的日子难免会让人生厌,日复一日的`奔波与劳作免不了让人生出一种不堪重负的疲惫,如果能够换一种方式来充实一下生活,找一个理由来松驰一下神经,让热热闹闹的气氛给平淡的生活营造一份别样的滋味和美丽,岂不很好么?于是,便有了春节,有了像老人一样慈祥、满含着温馨和抚慰的春节。
春节是一种凝聚,凝聚着祥和安泰,凝聚着欢乐喜庆。
春节是一汪净化灵魂的清泉。那四处绽放的礼花和急促欢欣的鼓点,振奋起人性向善的共鸣,平时深陷在世俗纷扰中难以脱身的人们,在流光溢彩的年节里都露出了孩子一般纯真的笑脸。
春节到了!春节到了!在辞旧迎新的更替中,我们的生命之舟拥有了一个小小的港湾。醉卧在年节的怀里,让我们尽情地欢歌尽兴地享乐吧。短暂的栖息之后,必定是又一次艰辛而又辉煌壮丽的扬帆!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3
我的家乡在涡阳,都说:“老子故里,道德之乡。”假如你来到这里,也会觉得名副其实。家乡春节的风俗也是特别丰富多彩的。
我家乡的大年三十别有一番幽默。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一家是特别悠闲的,妈妈就去菜市场选购年货,我呢也是在家里待着。等了许久后,妈妈回来了,买了那么多东西。晚上,开头包饺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洗了手,然后就帮妈妈包饺子了,包好饺子后,我们便把包好的饺子先拿出一局部吃,再把那一大局部放进冰箱里。
吃过饭后,妈妈带我去紫光公园看灯展了。我也特别的兴奋。到了紫光公园,我看到那里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花灯使我眼花缭乱。它们的颜色也是五彩缤纷。每一个花灯的'样子都是栩栩如生,在那里玩了一会就要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和那美丽的花灯告了别。
大年初一时,我很早起了床,吃过早饭后,就可以要压岁钱了。妈妈坐在凳子上,我给妈妈磕了头拿到了压岁钱。妈妈乐呵呵的,我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由于我家亲戚许多,所以到了亲戚家里又拿到了很多压岁钱,我也很快乐,有那么多压岁钱,我可以成为一个“小富翁”了。
正月十五时,是要吃元宵的,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旁,吃着元宵看着元宵晚会,全家人团团聚圆的,我也特殊快乐的。过了元宵节,春节才完毕。
家乡的春节可真喧闹,习俗也特别特别好玩丰富。由于现在的民俗、风俗渐渐被忘却,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记忆和传承,不能让民风习俗失传。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4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
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玩彩船,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儿便成人经事了,才觉得日子地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觉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到希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学校,明年望后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谈对象不走麦城,再望头儿器重有所升迁,再望职称评定不挤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余”,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们境地依然,却仍在生活的罅隙间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宽松与自在。看着年华的不再、双鬓渐灰,终于不得不和“子”一样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日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河,我们伫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们身边流过,任我们悲喜交集逢灾遭难,而时间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实时间并不是我们身边流走的一种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们看着流走的河水,
我们随手撕去的日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们的岁月,而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华,而且连从前的我也都无影无踪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门,哐当哐当地在你身后紧关闭,任你哀求,嘶叫,拍打,岁月之门过去了就不会再开启。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
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面对这个节日,我们不妨让灵魂、让思维再这里驻足一会,对生命来番清点。面对那些还没有拉开序幕的崭新未来,多些设计,多些幻想,让希望实在些,让幻想向现实靠拢。给父母多些孝心,多些体贴,让她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给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爱如初;给孩子多些鼓励,多讲些做人的道理,别盼成龙成凤,但求做个好人;给朋友多些祝愿,大家年年有余,和气生财。
春节是喜气的年,总给人们一种十全十美的契机,一边从从容容“临渊羡鱼”,一边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结网”。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5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我调查了春节的民风民俗,内容如下:
了解民风习俗,首先要弄清春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春节的民风民俗: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
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会倡导身边的人保护和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6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
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小时侯,最盼的节日便是春节了。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狮玩彩船,颇是新鲜热闹且实惠,于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儿便成人经事了,才觉得日子地艰难和不易,于是也就知晓了年并不好过却不得不过,开始感觉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到希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学校,明年望后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谈对象不走麦城,再望头儿器重有所升迁,再望职称评定不挤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余”,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们境地依然,却仍在生活的罅隙间努力给自己营造一种宽松与自在。看着年华的不再、双鬓渐灰,终于不得不和“子”一样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日子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河,我们伫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们身边流过,任我们悲喜交集逢灾遭难,而时间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实时间并不是我们身边流走的一种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们看着流走的河水,
我们随手撕去的日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不仅仅是我们的岁月,而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华,而且连从前的我也都无影无踪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门,哐当哐当地在你身后紧关闭,任你哀求,嘶叫,拍打,岁月之门过去了就不会再开启。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
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面对这个节日,我们不妨让灵魂、让思维再这里驻足一会,对生命来番清点。面对那些还没有拉开序幕的崭新未来,多些设计,多些幻想,让希望实在些,让幻想向现实靠拢。给父母多些孝心,多些体贴,让她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给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爱如初;给孩子多些鼓励,多讲些做人的道理,别盼成龙成凤,但求做个好人;给朋友多些祝愿,大家年年有余,和气生财。
春节是喜气的年,总给人们一种十全十美的契机,一边从从容容“临渊羡鱼”,一边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结网”。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17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特别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预备也是必不行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法规”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观察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当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旧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法规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急躁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处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逐走“年兽”,这才得以安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制止燃放烟花,所以我们就不再进展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预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喧闹开心的时候。大年夜.丰富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聚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欢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终一道甜食,祝愿往后的日子甜甜美蜜。
今日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许多过年习俗的学问,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欢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行信其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