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学习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出国学习心得(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国学习心得 篇1
首先感谢集团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赴俄罗斯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拥有如此不同于别人的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哪怕只是短短一学年,转瞬即逝。从我知道集团公司有派石油工作人员到俄罗斯学习的那天开始,就期待着能够成为其中一员,去体验异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体系。在申报、等待、准备、学习等一系列紧张的准备过程结束之后,我的梦想得以实现了。
20xx年3月集团公司选拔了一批各个石油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北京石油大学培训6个月后到莫斯科和独联体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一学年。由于新疆培训中心急需俄语方面的师资力量,尽管本人年龄不符合出国培训人员的要求,可还是有幸被选中,并顺利完成了为期半年出国前培训,于09年10月14号抵达莫斯科古博金大学,接受了为期两个学期的俄语培训。现将本人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方面
1、 教材
a、 《石油专业俄语》教科书共二十课(从10月中旬上到4月)
b、 节选网上最新有关石油、天然气文章(从4月中旬上到结束)
c、 《伟大的俄罗斯》共十八课(从4月中旬上到结束) 此书主要介绍俄罗斯18世纪至今的杰出人物。
d、 听力
没有教材,主要是在语音室看和听对俄罗斯石油公司领导人的采访、看电影、做语法练习题等。
e、 读报纸写感受
2、教师配备
古博金校方高度重视。入学时,我们“两眼一麻黑”,外办主任嘎琳娜以其干脆利索的方式将我们入学的各道手续一并办完,如学生证、借书证、医疗保险等。第二天就正式上课,由俄语系主任奥利伽和副主任阿拉授课,学习内容是与集团商定的《石油专业俄语》,奥利伽老师身为主任,政务繁忙,但还是兢兢业业地为我们耐心授课,精神着实可嘉;阿拉副主任虽然脾气急,但其幽默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倍感轻松;代课老师伊琳娜毕业于著名学府莫大,性情随和,学识广泛,用词清晰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听到下课的铃声。任课老师层次之高,可管窥学校的重视程度。
学习体会:
1 、我认为极有必要在国内学习和打好俄语基础。由于出国前我的俄语基础就很好,而且又在北京培训半年,所以在国外的课程对我来说进展的很顺利,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顺畅。
2、通过这二个学期的集中俄语培训,我的俄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来龙去脉有了相当的了解,这为我本人对石油工作人员出国前的俄语培训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期间本人的俄语词汇量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尤其
是填补了我的石油专业俄语方面的词汇量、提高了理解能力以及流利程度。
3、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上课时,老师的观点有时对中国不太了解或者是误解,这时我会主动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说中国有太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中国政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在中国政策贯彻起来也非常艰难等等。之后又经过课下的讨论,我与老师达成了共识,获得了老师的赞许。
4、课文要提早预习。我们所学的石油专业文章里的专业新词汇很多,而且对我来说又是新的领域,所以我每次在上课前认真地查词典,把所有新单词及用法写在笔记本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此外我们的《伟大的俄罗斯》这本教材是借来的,大多数同学为了能在上面做笔记,都复印了一份,而我呢,即为了练习打字又为了备份电子教学资料,把整个一本书打了出来并把生词进行标注,这使我既练就了比较快的俄语打字,又学习了课文上的知识,一举两得,这既免去了像有些同学那样临时抱佛脚的苦恼,又省出了时间去理解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知识。
5、杀鸡要用牛刀。我们在学习期间,有过几次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每次这种活动我都是穿戴整齐漂亮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常常用流利的俄文和汉文充当临时翻译。因为我们在国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整个国家和集团公司,所以千万不能邋里邋遢、我行我素。这种活动不仅给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平台,也为老师、导游和学生们解了难。我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那就是——我没有辜负集
团公司破格让我在异国学习的期望并珍惜了这样难得的机会。感觉为祖国和集团公司争得了荣誉!
6、积极地与当地的.朋友交流。出国学习,我认为仅靠课堂上那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和当地的朋友常常交流能获得新的看法。比如,我和我们宿舍周围的邻居们相处的就特别好,在做饭时和他们聊天,还和她们上街购物,一起吃饭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上了级台阶。
7、充分利用电视节目。每天看俄文电视节目对学习俄语的人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项课程。自从来到莫斯科,我坚持每晚做完作业临睡前看2--3小时的电视节目,以前我只能看懂电影,现在我不仅能看懂电影、电视剧,还能看懂新闻报道,笑话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二:异国生活
1、住宿。我们被安排在古博金大学宿舍区的三号楼,我和四川来的女同学住在一起,条件简陋,因生活区与教学区相距较远,每天上下课需要2个多小时。
2 、饮食。没有中餐食堂,只能自己做饭吃,每层楼有一个供学生做饭的厨房。俄罗斯的食品价钱普遍比中国贵很多,蔬菜水果就更贵了,在超市,最便宜的香蕉平均下来也要一根两三块人民币。
3、交通。莫斯科的交通还算是方便,建议办理月票卡会比较省事、省钱,但是交通费比国内基本上贵两到三倍。我们中国学生为了安全期间基本上是坐无规电车上课,很少坐地铁。
三、学校特色及可供中国官方借鉴之处
1、俄罗斯的大学是以教学为主,后勤部门是分开的。学生上课是五分制,听俄罗斯朋友说,对本国学生要求很严。对外国学生入系后相对较松。
2、预科系只有一学年,大部分中国学生预科毕业后几乎什么都不懂,教师们也叫苦连天,要求中国能否派些爱学习的学生过来,多来些中石油老部长王涛似的学生。
3、为了赚钱,只要交钱,学校现在什么样的学生都接受,这使得我们中国学生的质量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我在莫斯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最后,再次感谢集团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
出国学习心得 篇2
曼哈顿、华尔街、时代广场、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与之相媲美的,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曼哈顿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纽约长岛纳苏郡和苏福克郡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的海岸边,散落着十几栋小楼,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正是这样一个至今仍称自己为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却被人们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曾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先后有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有多项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是在冷泉港实验室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现转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詹姆斯沃森曾是实验室的主任。
始建于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冷泉港实验室为何能够始终站在浪尖上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潮流?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冷泉港实验室拥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策略和领先的研究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将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籍此抛砖引玉。
开放精神下的学术交流
冷泉港实验室是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平均每两周就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每次学术会议往往2-3天,大型的学术会议可能持续5-6天。邀请到这些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都是当今最活跃的一流科学家,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半年期间,就先后听到Philip Sharp,David Baltimore, Craig Mello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其中Craig Mello因RNAi研究成果获20xx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获奖消息一周后,Mello博士便应邀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上午为学术报告,下午为学术展板(poster),中间往往有促进交流的酒会。学术报告通常网络直播而在学术展板和酒会期间,可以和感兴趣的'同行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正是依托于频繁的、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关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时需要用到法国Giacomo Cavalli博士研究小组的实验方案,在几次Email邮件交流后,我在冷泉港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见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当面讨论和交流一些具体的细节。
冷泉港实验室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为了促进实验室内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冷泉港实验室推行In-house seminar的机制,每个研究小组除了自身组内的讨论会外,还必须定期面向整个实验室公开举办讨论会,实验室内所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
通过国际会议、in-house seminar、研究小组内的讨论会,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与外界同行、实验室内同行以及研究小组内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开放的学术精神,他们非常艺术地处理了同行之间学术竞争和学术交流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发挥到了极致。
实质性的学科交叉
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催生大量的源头创新,并可能实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在冷泉港实验室有悠久的历史,曾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与物理学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发现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在以生命科学著称的冷泉港实验室,却有很多具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有些甚至是教授级的重要PI。比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的交叉,为基因与基因组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xx年开始具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这在国内高校中应属领先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PI岗位,主要从事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主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冷泉港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生物学研究小组都与1-2个生物信息学小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长期的合作经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学科交叉催生的许多“利器”,冷泉港实验室都将其应用得恰如其分。
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
虽然“当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理想,但优秀的科研素质和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培训,而且有些是在专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比如,如何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如何很快地熟悉某一研究领域?怎样做好一个学术报告?冷泉港实验室非常重视对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每年实验室都有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培训课程(summer course和autumn course),这些课程都是针对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博士后和研究生能够免费参加这些培训的授课内容。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冷泉港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训的重视。一是研究生具有专门的讨论会,研究生轮值担任讨论会主持人,如同学术会议一样正式地介绍报告人,协调整个讨论会的提问和讨论等。第二个例子更有意思,如果实验室的PI邀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到冷泉港做学术报告,博士后和研究生可以注册申请与这位科学家免费共进午餐。因此,在享受丰盛午餐的同时,博士后和研究生还可以和一流科学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其中不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一流大学的教授等。
积极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这实际上是早被大家熟知的话题,冷泉港实验室将其做得最好,从而确保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繁华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是一片宁静的科学天地,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海边酒吧,每次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酒吧里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实验室有些PI也会把自己领导的小组成员带到酒吧,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品尝美酒,享受海风的吹扶,或许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就在这海边酒吧某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诞生。
出国学习心得 篇3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拥有如此不同于别人的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哪怕只是短短半年,转瞬即逝。
莫斯科国立大学作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两年的学习中,我对此已有了一定了解。20xx年9月1日,我们在莫大国际交流中心办理了报到手续,那里的老师都很热心,感觉很亲切,一切都很顺利。随后老师帮我们安排宿舍,我们住在预科楼6楼,2人一个房间,一个套间由2个房间组成,共用一个浴室和厕所,并且有独立的厨房供学生做饭使用。第二天开始正式上课,代课的是莫大俄语语言文学系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莫大的确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这是我初步感受到的。我们开设的课程不是很多,但都集中在口语实践写作实践等科目,实用性很强,由于俄罗斯人的上班时间不是很长,我们的课时也相对较少。在预科中心的餐厅我算是第一次尝到了俄餐,对于很多刚到俄罗斯的中国人来说,俄餐的确是难以适应,过我倒觉得无所谓,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应该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包括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将所学内容积极应用于实践,充分利用这样有利的语言环境,通过与俄罗斯朋友的交流,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的确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我还结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学习俄语,日本韩国美国等等,对我而言,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初到莫斯科,难免会有好奇和欣喜之情,这座城市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现代化都市风貌,也随处可见历史沧桑的痕迹,当我第一次踏上红场,这个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地方,以及庄严肃穆的教堂,博物馆,充满古典主义气息的建筑,你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莫斯科的城市环境很好,没有太多的高建筑,没有拥挤的街道,空气正如莫斯科河一般纯净,这在国内大城市是很难感受到的。9月6日,我们赶上了莫斯科城市日,这一天是是为了庆祝莫斯科建城日,到处都是盛大的庆祝活动,市中心人流密集,这样的节日场景的确是很难忘的。学习了俄语,通过俄语去了解莫斯科这座城市,感受她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结合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快乐和趣味。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在莫斯科的一学期我们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当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莫斯科的物价很高,自己做饭也是省钱的一种好方式。其实作为一个男生,我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宿舍旁边有大型超市,所以每周末我们都得去超市购买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每天自己做饭,后来便慢慢适应了在国外的生活。莫斯科的气候很寒冷,尤是冬天,天气多变,这点我倒是不太喜欢。和大多数大城市一样,莫斯科人口很多,消费很高,这座城市兼容了其历史的古朴印记和现代化发展的面貌,我经常接触到的俄罗斯人,或许与欧美国家的开放热情不同,这个民族尤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坚毅勇敢,不易屈服,对自我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但他们办事很认真,尽责,这点我从接待我们的当地人和宿舍管理大妈都能感觉得到。在俄罗斯我也接触到了不少中国人,又在莫斯科留学的`,有常年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等等,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不同的人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感受对我来说获益匪浅。当我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国立大学时,我看见了曾经在教科书图片上的莫大主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整体给人一种恢宏庄严的感觉,主楼坐落于列宁山上,从那儿可以俯瞰整个莫斯科,山下宁静清澈的莫斯科河蜿蜒而过,某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漫步在河畔,与河边散步的当地人闲谈随聊,确实一种惬意的享受。
我们到莫斯科后,好天气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在十月中旬天气便是断断续续的阴雨,雨雪,气温也降得厉害,正如卢布的汇率一样变化太大,呵呵……。说起汇率,有段时间卢布的汇率的确是大起大落,不过这并未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依旧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超市供应充足,井然有序,或许从这之中也能看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特点。俄罗斯也是艺术的国度,芭蕾便是俄罗斯的国粹,提起芭蕾舞不能不说说大剧院,它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最大最古老的演出剧院。莫斯科的大剧院里面是金色和红色为主调,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尤其是它的水晶大吊灯更显的雍容华贵。在舞台正对面有一个非常豪华的包厢,那是过去给沙皇的专用包厢,过去芭蕾舞只有贵族和少数有钱人才能欣赏的节目,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但能到大剧院看演出的必竟还是少数,在这里看演出不仅对观众而言是一种享受,对于能在大剧院表演的芭蕾舞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对她们艺术上的肯定,换句话说能在这里表演的演员都是俄罗斯最高水平的芭蕾舞演员。芭蕾舞是俄罗斯的国宝,所以慕名而来的观众就特别多。全世界的观众都想能在莫斯科大剧院欣赏一场表演,因而这的芭蕾票就特别紧张,往往提前数月就被抢购一空。没点关系根本买不上票。莫斯科除了大剧院,小剧院,克里姆林宫剧院,讽刺剧院等等许多有名剧院,只要是芭蕾舞团水平够高,在一般的剧院里一样可以看的很好。
出国学习心得 篇4
20xx年,我还在申请国家公派留学的资格,而现在已经在美国度过了半年的时间。在曾经拥有菲茨杰拉德、约翰纳什、阿兰图灵、冯诺依曼等巨匠的普林斯顿大学里,感受着一股纯粹与优雅氛围,一种对科学的向往。
在出国之前,我无意中看到了沈诞琦的一本书《自由的老虎》,作者从菲茨杰拉德说起,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关于普林斯顿大学校友的精彩故事,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自由的老虎的故事(普林斯顿大学的吉祥物是老虎)。这座古老的大学一直在用其自由、包容的态度鼓励着一代一代的普林人奔跑在追求真理的路上。
我这里的导师是建筑学院的Forrest教授,他年轻、幽默,有时会邀请我们去他家里,但是对于科学问题则极其严苛。目前,在Forrest课题组中研究辐射传感器的主要负责人并不是他的博士生,而是一名从哥伦比亚大学过来访问的本科生,而且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位说着一口纯正伦敦口音的学生叫做Nicholas。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来到这,从计算机专业跳到建筑学院,追求一切让他感兴趣的事情。
我刚进入Forrest课题组的时候有一种茫然,“我在哪,我是谁,我要做什么”,Forrest说要我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专长的课题。随后,我进入地热换热器的研究,虽然在国内没有涉及过这方面,但是在传热学方面的研究经验帮助我很快找到了切入点。随后3个月时间,我不断推进研究工作,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模型进行详细推导与计算,最终在课题组另一位博士的协助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当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导师的许可将论文进行投稿的时候,Forrest告诉我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这时我才发现,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除了内容本身以外,也要注重逻辑表达与连接,以及文章结构清晰度,在细节处更要注重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在我来普林斯顿之前我以为我的课余活动会被这里的中国学生联合会承包,但是来了之后,普林斯顿大学的戴维斯国际中心却吸引了我。每周三在刘易斯楼举行的TeaTalk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国际中心免费提供的午餐,一边讨论着很多有意思的话题,这一次一次的互动中感受着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在这里文化的多元性被充分发挥。而当夜幕降临,宁静的普林斯顿校园里,也许在某个实验室,正在进行着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
出国学习心得 篇5
英国的硕士分两种,一种是以教学为主的一年制硕士(taught),一种是一年半或两年的研究型硕士(research)。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选择的读1年的硕士,这种硕士共分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为授课,考试学期,第三个学期为毕业设计。很多人大概都会问,1年的硕士能学到什么?其实,自己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现在两个学期已经结束,谈谈个人感受。
先说下教学内容。没有课本,不像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课本每年都换版,学生都必须买,光书费就花好几千。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发讲义。比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内的课程更理论化,与实际应用联系太少;英国的课程相对要更着重实际应用方面。因为英语水平不是很好,上课的时候我基本都不听。其实,有的课程确实不需要听,因为老师就是在念讲义,课后自己就可以看明白,再加上图书馆借的相关书籍,这种课基本就没问题了。有的课最好还是听听,因为老师不发讲义,或者讲义很简单,那么就要上课的时候仔细记录了。不然课后会很累的,尤其是连参考书都没有的课,或者参考书都被借走了,自己没借到,考试又很紧,那就完蛋了。
再说下作业。课程分考试课和考察课。所谓考试课,就是期末的时候要考试,这里又分为100%考试课,和作业考试结合课。考察课就是100%作业课。作业基本上都是布置3~4周后才交。看起来时间很长,好像不着急,其实你要是想得个好的分数,作业就要充分准备,早下手,早解决。因为写作业的过程中,你才能发现这门课你有哪些不明白,作业中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老师,一般老师都会很痛快的回答你,碰到和蔼点的,连你做的对不对,整个过程怎么做都会告诉你。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为最后该门总成绩有个好结果打个基础。同时也是为你能够最后毕业时候得到distinction(卓越)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考试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拿高分有点难。如果是distinction毕业,那么找工作会容易的多。
接下来说下考试。考试一般是5选3,或者是4选3。就是试卷总共4或5道题,任选3道回答。根据学分不同,考试时间也不同,有两个小时的,有三个小时的。每道题又分为多个小题,也许各个小题之间有联系,也许根本就是为了凑试题而被拼在一起的毫无联系的几道题。这样是最讨厌的,一个题里面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要得分,就要知识全面。我比较喜欢有联系的题目,因为在复习的时候我就自己取舍了一些章节的内容,万一碰到我不会的章节和会的章节出了一道题,那就不爽了。考试可以带计算器,不过是学校指定的。我花了8镑(合¥120),结果一看made in China的夏普计算器。又不爽了一下。
再说下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同,个性也不同,所以方法并不通用。但是如果你想学习相对轻松点,或者说想学习好,那么最主要的'是头脑要聪明(我想没人承认自己智力有问题),勤快。就算再聪明,临时抱佛脚也不会拿到什么好成绩的。最好能够把当天的课程内容及时消化掉,这样就避免最后考试之前的突击。我说的是最好,但是我也做不到,一个字,懒。太多单词,懒得查;太多内容,懒得看;太深奥的理论,懒得思考。闹得个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突击,内容攒的太多,没法全看,只好取舍。考场上,看到没有复习的内容跃然纸上,才后悔为什么没有提前学习。
最后说下学习态度。要想学习好,除了头脑和勤奋之外,你的同学和朋友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惰性,必须要一个力去推动才能持续前进。这个力从何而来,内在?外在?都有。自己要自律,这也就是勤奋了。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碰到的同学中有敏而好学的,对自己的帮助将是莫大的。如果碰到的都是吃喝玩乐的主,那你也就很难自持了;即使能够自律,当碰到问题的时候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学习会很累。
很多留学的人是国内刚刚本科毕业,或者在英国本科毕业的。这些人大多厌倦了读书(想起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加上家里有些钱,出来不过是镀镀金,享受一下挥霍的生活。所以不要抱太多希望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大多不会主动学习,不会去考虑拿高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希望想学点东西朋友能碰到好的学伴。
出国学习心得 篇6
很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这次机会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拥有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虽然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却是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我对这个充满古朴书卷气息的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天穿梭于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中间,同他们一同上课做实验,他们的聪明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让我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好奇心,并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在学习、生活情况做以下汇报。
在上课方面我仅以这几门课程作为代表,进行简述我的学习经历与体会。同时通过这些课程我也总结一些个人学习方面的见解:第一,出国要有一定的俄语基础,最起码要有口语基础,我本身从初中开始就学习俄语,一直到大学都是以俄语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且之前在北京培训过半年之后才出国的,所以沟通交流几乎没遇到太大的问题;第二,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循规蹈矩的一味的去听老师的讲解,在自己理解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之后才能证明自己完全明白了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第三,要多与当地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了解到我们想要知道的知识,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学习到很多他们口语当中的俚语;第四,要借助电视网络等工具进行外语听力的学习,例如电视机里的广告新闻,收音机,歌曲等等,这样可以使自己很快的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去,更深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文化;第五,在国门之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走到另一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就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出门了,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说是中国人,而不是我们在国内的某某某,举手投足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所以要给中国人民的形象做代言;第六,课前一定要预习,并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上我们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老师经行沟通。
再看一下他们的实验室建设,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门实验室,实验室的摆设也很陈旧,看似很普通,但是很实用,每门课程的讨论课都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手触碰到各种岩石实体,各种绘图需要注意的东西都会在实验室里面找到模型。成本不高,但是非常实用是他们实验室的突出特点。
教具都很古老,但是特别完整,看上去很有历史年代感,但是通过这些教具能够让学生明白最原始理论,那么以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去探究新型的各种教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除此之外,这个学校在教辅方面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学校想到了学生所需要的一切,例如在教学楼里有多个买食品的地方,满足学生长时间上课,课间休息时吃面包喝咖啡的愿望。整个教学楼里面都是无线wifi覆盖,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一些资讯。图书馆每天还会清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是比较旧的,有些事阅读量大以至于磨损的,有些是鲜少有人阅读的,管理员会把这些书籍放到图书馆门口的书架上,当做礼物送给全校喜欢书籍的师生,如果这些书当中有自己喜欢的,那就可以拿走,是免费的,这可以提现出这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出它为了学生很舍得;再有就是这个学校学生不购买教材,每学期的教材都可以到图书馆去借,没有教材也没有关系,老师一样可以给同学们讲的懂,这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体现了资源的再利用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再有就是这个学校随处可以看到由各个系部logo的图案,每个系部都有自己的logo,类似于我们的知名品牌一样,于中国不同的是这个学校是由各个出名的系部将学校的排名提升到国家排名前列的位置,然后这个学校是依属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成立的,所以在这里上学的学生,每到假期的时候就可以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到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进行系统的实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每当有一位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要退休的时候都会到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一次演讲,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学生们及老师们分享,并且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及要解决的问题经行讨论,提出他的意见留给未来的从业者进行分析研究,这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未来需要靠他们。
对于那个城市来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在看电影,就是所谓的外国大片中的情节,大面积的农场,有收割机在工作。之后到城市里面发现了另一番景象,到处充满了文化气息,他们建筑风格,各种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很浓,城市里有很多剧院,每个剧院都会在每周的不同时段放映各种芭蕾舞、歌剧、现代舞、马戏等剧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最吃惊的
是在那个国家的,小孩子很小就被抱到剧院去观看民族的剧种,从小就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并且他们的音像店里买不到剧院上映的剧目,这一点说明他们对传统剧种的保护非常好,也是我们以后在培养未来接班人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学习培训来说似乎足够长了,但是对于这种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个人感觉时间还是有些局促。短时间内既要突破自己的外语口语关,还要将专业课的词汇与外语亲密结合到一起进行理解。同样,这种方式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多加努力去完成任务,对我们自身的提高是很可观的,三个月的异国学习生活经历将是我有史以来的财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当中,并加以突破。
出国学习心得 篇7
9月25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对于我市20名英语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难忘的日子,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赴英学习TKT课程即将出行。
怀着激动而新奇的心情,我与其他19位教师步入香港国际机场停机坪,踏上了国泰公司的班机,我们的目的地是英国爱丁堡斯蒂文森(Stevenson)学院,我们的任务是进行为期六周的英语TKT培训学习。
巨大的宽体客机呼啸着腾空而起,一个在英语里早就熟悉的异国他乡,一个在梦幻中早就神往的海外世界,就要展现在的眼前。此时此刻,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我们感谢英语的桥梁作用,因为是做英语教师,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接触世界。
城堡、尖塔、大钟、花坛。十来个小时之后,飞机降落在英国首都伦敦,我们马不停蹄地转道我们学习的目的地爱丁堡。
一、感受英国人
英国曾经的辉煌历史以及当今的发达,也造就了英国人独有的品性。其有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文明礼貌,风度翩翩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自傲,冷漠,不愿闲聊,不套近乎,处事彬彬有礼,这种风度与礼貌是一种屏障,使你近而远之,但其自傲,使其办事自信、自重、认真。英国人矜持,个性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但讲究诚实,讨厌说谎,如购物明码标价,不讨价还价。英国人深沉、稳重、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讲规矩、守原则,崇尚公平竞争,如讲究排队的习惯,有纪律,英国人善于创新,但也非常守旧,如行车靠左,货币找零。英国人以风度翩翩的绅士风度闻名于世,但其足球流氓也声名狼籍,英国人谦虚幽默,不喜欢夸夸其谈,但谈论天气是永恒的话题。英国人不喜欢大声喧哗,也忌讳众人面前相互耳语,不喜欢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与人接触总保持一定距离。
英国人注意礼节,Please,thank you,sorry常挂嘴上,Ladyfirst是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英国人讲究仪表整洁,注重形象及风度,但生活勤俭节约。英国人尊老爱幼,总给别人以信任和尊重,不论是家人还是他人。英国人务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喜欢空谈、假设和自诩,英国人喜爱宠物,常常与宠物一起外出放风,给其穿衣,放在车上与其同行。英国人喜欢收藏,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英国人懂生活,会享受,按时上下班,保证自己充裕的时间享受生活。英国人喜欢体育、驾车旅游,泡酒吧。英国人聪明、机灵但算术计算比较糟糕,英国人对友好,乐于助人,经常主动来帮助你。英国人幽默、风趣、活跃,不算计他人,不用好奇地目光去凝视和打量他人,工作时不多事、不闲聊,不受来访人的任何影响而专心工作。
二、感受爱丁堡
爱丁堡,十五世纪初成为苏格兰王国的首都,1707年与英格兰合并统一后,为苏格兰的省会,也是苏格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苏格兰最大的城市。爱丁堡是一座山城,王子街是城市的中心大道,大道的北侧布满了商店,大道的南侧是一条河谷,河谷中建成了漂亮的王子街心公园(Princes Steet Gardens),市中心区内最大的公园。公园内草木葱葱,鲜花盛开。公园的斜坡上有一座建于1903年的花坛钟,它以鲜花构成钟面,时针和分针在盘面走动。王子街的南侧高耸着一座哥特式建筑纪念塔,到达塔顶有287个台阶,是爱丁堡的著名标志。
爱丁堡不像广州般繁华热闹,但也决不是想象中的冷清幽静!可以说这儿是个学习和生活最佳选择,闹中有静,生活设施齐备,给人一种很亲切、很舒服的感觉!这里的人们特别淳朴、友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与互助。他们有着英国人特有的温文尔雅,十分注重礼节。
陌生人也好、熟人也好,见了面总会打声招呼点点头、微微笑;假如一不小心稍碰了你一下,他们总会主动地道歉;在等车人多的时候,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排队。这一制度没有写在纸上,却写在他们的脑子里面。没有人提出要这样做,但好像这已经成了一种无形的不成文的制度了。英国的公共汽车上,是十分的安静的,下车时人们总是非常有礼貌地对司机说Thank you!
三、感受英国家庭
在当地人家里,接受海外留学生住在家里是很流行的一种做法,而且乐此不疲,一做就是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有些人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有些人是为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或找个人陪伴。正因为如此,我们被分到不同的家庭里,我的房东是一位五十开外的女士,房东包除午餐外的起居饮食,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征求房东的意见,得到允许后才敢动手。为了减轻房东的负担,每天我都帮房东洗刷碗筷,打扫卫生,使她非常的开心。晚上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我们坐在一起聊孩子,聊两国的不同风俗习惯,聊白天的所见所闻,从房东身上我学到了不少。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学校较远,每天光乘公交车上下学就要花将近两个小时。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发言,认真学习,很珍惜每一个练习的机会。课余,大家便走进图书馆或者自习中心,查阅所需资料。在饮食方面虽然很不习惯,但是我们仍然尽量去适应。
四、感受英国教师
爱丁堡大学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一,位于爱丁堡城堡的西南侧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校学生一万多人。我们就在爱丁堡大学的斯蒂文森学院学习,斯蒂文森学院是整个苏格兰排名在前三位的学院。
我们就读的斯蒂文森学院地方不大,但在城中远近闻名,尤其对于外国教师的培训更具有丰富的经验。它每年都为欧洲、亚洲、中东等地区培训大量的.英语教师。这次赴英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TKT(Teaching Knowledge Test)课程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六周的课程中,除了有课堂教学内容,更有社会实践及活动安排,内容充实丰富。我们作为学生亲自感受到西方教师们灵活多变、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学习的欢娱!从她们那里我们学到了不少生动常用的语言。为我们授课的三位教师Sarah Woolard,Sarah Donnoand Susan Wren都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我们都很喜欢上她们的课,她们经常采用一些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方法来教学。从她们那里学到了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一名好老师:耐心、热心、爱心、关心俱全,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只要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管结果如何,她们都会说:Good!Well ’sa good question。等等,令人很受鼓舞的话。而且最重要的是英国的课堂教学使我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们总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亲身去探讨;所以我们在堂上讲英语的机会是比较多的,而且我们每天进行的游戏、活动方式都不同。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老师们自始至终都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我们体会这些理论是如何运用、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的。如:老师让每一位同学抽一张纸条,同学之间不可以看纸条的内容,只可以说给对方听。然后大家相互之间找与自己纸条上内容、相关的搭档。每一对搭档的内容都是一个笑话或一个双关语。第二步老师将答案口头讲解给我们听,然后要大家根据记忆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第三步老师要求每一对搭档将这些笑话、双关语的含义再讲解一遍,这样大家就能较快得掌握所学的内容。
她们会给时间我们上网阅读,分组讨论,介绍一系列有关教学的网站或者教学用书;在这些相当有益有效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不仅了解了现今国外关于教学方法的先进流派,掌握了其中的语言文化精髓,更记录了相当一部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有效的利用电脑和书籍等教学资源,收获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她们的特别的教学方法,她们对学生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你坐着跟她们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她肯定会蹲下来跟你讲,使你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上课回答问题时,就算学生答错了,我们也从来没听过导师说一句NO,而是说ITSOUNDSGOOD,BUTIT’SBETTERTOSAY在老师这种话语的鼓励下,学生永远也不会觉得胆怯。
在这短短的44天中,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里,接触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人,我们沉浸在纯英语的氛围之中,耳朵听的,眼睛看的,口里说的,脑子里想的,都是英语。虽说学习的时间只有六周,但我感觉到自己在外语教学理论、外语语言基本功、外语教学技巧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最后我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组织的本次学习活动,领我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地道而先进的英国教学法,同时也使我有机会体验英国的本土文化。爱丁堡的幽雅,伦敦的典雅,苏格兰风笛的悠扬将一直飘荡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醇厚的回忆。
出国学习心得 篇8
20xx年秋季学期是我大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在大学的一切回忆都要定格的大四,我做出了不一样的尝试,而这一切与其说是结束,倒不如说更像是生命新篇章的开始。
在学校、学院老师的多方争取和支持下,我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赴香港大学交换一学期的机会。在我看来,在大四年级参加交换项目的优势如下:首先,我选修的课程均为高年级的课程,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很好的体现一所大学教育灵活性和独特性,对我感受香港大学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利;其次,没有面临考研的压力,我可以更加专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同时我还有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社交活动,有利于全方位的体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肩负着老师们、同学们的期许,我踏上了去香港的征途。
在出行之前,我参加了行前会议,同时也对香港的衣食住行略有了解,因此,在初到香港之时,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我住的学生宿舍为白文信楼,位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校区,距我上课的主校区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往返于主校区和宿舍之间有收费低廉的校车,因此每天的交通也十分方便。此外,在我的宿舍周围尽管没有大型的生活超市可以购买生活用品,但是有两个小型便利商店和湾景、玛丽医院两个餐厅,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很方便的'满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住的宿舍楼距李嘉诚医学院图书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自习环境和海湾风光。
香港大学的选课系统与工大的略有不同,沿袭英制教育体系,在学生修满相应学位要求的各项学分后即可毕业。而课程的选择方面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非常灵活。每学期正常的选课容量为5门课,每门学分均为6分,共30学分。其中至少一半,即至少3门课,由相应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其余2门可凭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但是为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每门课在介绍之中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还有很多先修课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提前规划好每个学期选课的安排,同时也有专门的教学人员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时间内,课程虽已全部开始,但学生可以试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和教授和授课风格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继续学习该课程。最终,在第二周结束的时候,确定本学期选修的5门课,非特殊原因就不能再变更了。当然,如果学生的精力足以应对,想增加课程容量,在获得相关学院的批准后可以多选择一门课程。
在课程的考核方面,满分为100分,一般由作业、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报告、随堂小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部分构成,每个组分所占百分比由授课教师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港大要求学生在每个项目上均得到及格的成绩,而及格线的划定视当前所有学生的表现而定,这样才算在这个科目上获得及格。在综合各项,得到百分制成绩之后,再将其转化为四分制成绩。然而优秀率是严格控制的,因此,想得到高的总体学分绩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成为班上的第一、第二是必不可少的。
从20xx年起,香港大学开始实行四年制大学教育。在此之前,香港的高中为四年制,因此大学为3年。课程等级也相应分为三级,第三级为最高。低年级的课程多为大班级授课,在阶梯教室中进行,有时热门的公共核心课程有二三百人选修。而高年级的课程,因其专业性的提升,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教授对每个学生的单独辅导与关注,班级的规模均在二三十人左右,更有小班控制在15人之内。以我选修的数字图像处理一课为例,班上仅有23人,在课堂练习时,授课教师可以有时间走到每个学生桌前,看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问题给予帮助和解答。对于当今快节奏的教育来讲,这样小规模班级的人才培养的效率无疑是非常不占优势的,但是,这样专注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对于个人的成材是有很大的帮助和决定性的作用的。因此,从整体上来讲,香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扎根于香港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于大学的名誉和声望,它所发展的优质校友资源网络对其日后的发展和社会互动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学校对学生全方位的支持上来讲,或许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香港大学聘请了很多外籍教授,人数达全体教职人员总数的一半,而这些大多分布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其次,所有的教授均有程度不等的海外背景,均能用英语为媒介有效的传递知识和进行科研活动,在专业上有广泛的联系和背景,拥有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而这些优点不仅体现在授课时的视野和高度,使学生对其专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理解,更能转化为无数的实习、学术交流、国际会议、项目推荐、工作机会等切实有力的支持。
在校园设施和硬件方面,因为香港岛的地势多山而狭窄,港大的校园规划则是在现有的面积上,通过巧妙的设计最大化了有效的空间。在迷宫一般的校园里,起初很难有谁是不迷路的,但是渐渐熟悉之后,发现校园的其实很小很简单。但是花园一般的环境,称其移步换景,毫不为过。现代化的教学楼、古香古色的主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多功能的文娱中心足以满足学习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求。此外,还有各种风味的餐厅和咖啡厅,适合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美食享受。
在国际化和社交方面,住学校的宿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香港大学由于宿舍楼数目有限,因此本科生多为2—4人间。在分配宿舍时,还可与不同国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成为室友,不仅扩宽了自己的朋友圈,使自己更加容易融入任何一个团体,还可以在彼此的专业上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用互补的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兴趣。比如我的两位室友,一位是来自挪威奥斯陆的计算机专业的交换生,另一位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这样一来,我不仅可以在编程方面请教我的挪威室友,还可以在数学方面帮助一下我的美国学妹。此外,我们都热爱美食和运动,因此经常相约去吃饭和去超市,还按照我们三个的课程表安排了每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时间。挪威室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习中文非常感兴趣,我们还经常分享各自文化中的节日风俗。她们的陪伴让我的生活更加温馨和充实,让这一学期的交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留下了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香港归来后,我的收获颇多,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慢慢的改变。而这一切,都源自老师们给我的这次交换学习的宝贵机会。在香港大学OISE组织的交换学生经验介绍会上,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那就是,我们要勇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尝试一些对自己的挑战和改变,也许只有这样,在我们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后,站在远处回顾自己原来的生活,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出国学习心得 篇9
20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学习氛围。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学习心得 篇10
20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学习氛围。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学习心得 篇11
很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这次机会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拥有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虽然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却是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我对这个充满古朴书卷气息的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天穿梭于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中间,同他们一同上课做实验,他们的聪明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让我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好奇心,并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在学习、生活情况做以下汇报。
在上课方面我仅以这几门课程作为代表,进行简述我的学习经历与体会。同时通过这些课程我也总结一些个人学习方面的见解:
第一,出国要有一定的俄语基础,最起码要有口语基础,我本身从初中开始就学习俄语,一直到大学都是以俄语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且之前在北京培训过半年之后才出国的,所以沟通交流几乎没遇到太大的问题;
第二,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循规蹈矩的一味的去听老师的讲解,在自己理解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之后才能证明自己完全明白了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第三,要多与当地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了解到我们想要知道的知识,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学习到很多他们口语当中的俚语;
第四,要借助电视网络等工具进行外语听力的学习,例如电视机里的广告新闻,收音机,歌曲等等,这样可以使自己很快的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去,更深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文化;
第五,在国门之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走到另一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就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出门了,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说是中国人,而不是我们在国内的某某某,举手投足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所以要给中国人民的形象做代言;
第六,课前一定要预习,并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上我们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老师经行沟通。
再看一下他们的实验室建设,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门实验室,实验室的摆设也很陈旧,看似很普通,但是很实用,每门课程的讨论课都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手触碰到各种岩石实体,各种绘图需要注意的东西都会在实验室里面找到模型。成本不高,但是非常实用是他们实验室的突出特点。
教具都很古老,但是特别完整,看上去很有历史年代感,但是通过这些教具能够让学生明白最原始理论,那么以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去探究新型的各种教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除此之外,这个学校在教辅方面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学校想到了学生所需要的一切,例如在教学楼里有多个买食品的`地方,满足学生长时间上课,课间休息时吃面包喝咖啡的愿望。整个教学楼里面都是无线wifi覆盖,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一些资讯。图书馆每天还会清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是比较旧的,有些事阅读量大以至于磨损的,有些是鲜少有人阅读的,管理员会把这些书籍放到图书馆门口的书架上,当做礼物送给全校喜欢书籍的师生,如果这些书当中有自己喜欢的,那就可以拿走,是免费的,这可以提现出这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出它为了学生很舍得;再有就是这个学校学生不购买教材,每学期的教材都可以到图书馆去借,没有教材也没有关系,老师一样可以给同学们讲的懂,这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体现了资源的再利用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再有就是这个学校随处可以看到由各个系部logo的图案,每个系部都有自己的logo,类似于我们的知名品牌一样,于中国不同的是这个学校是由各个出名的系部将学校的排名提升到国家排名前列的位置,然后这个学校是依属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成立的,所以在这里上学的学生,每到假期的时候就可以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到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进行系统的实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每当有一位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要退休的时候都会到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一次演讲,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学生们及老师们分享,并且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及要解决的问题经行讨论,提出他的意见留给未来的从业者进行分析研究,这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未来需要靠他们。
对于那个城市来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在看电影,就是所谓的外国大片中的情节,大面积的农场,有收割机在工作。之后到城市里面发现了另一番景象,到处充满了文化气息,他们建筑风格,各种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很浓,城市里有很多剧院,每个剧院都会在每周的不同时段放映各种芭蕾舞、歌剧、现代舞、马戏等剧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最吃惊的
是在那个国家的,小孩子很小就被抱到剧院去观看民族的剧种,从小就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并且他们的音像店里买不到剧院上映的剧目,这一点说明他们对传统剧种的保护非常好,也是我们以后在培养未来接班人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学习培训来说似乎足够长了,但是对于这种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个人感觉时间还是有些局促。短时间内既要突破自己的外语口语关,还要将专业课的词汇与外语亲密结合到一起进行理解。同样,这种方式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多加努力去完成任务,对我们自身的提高是很可观的,三个月的异国学习生活经历将是我有史以来的财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当中,并加以突破。
出国学习心得 篇12
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五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想这五个月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
来丹麦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申请学校时的忐忑、办理签证时的繁琐,也体会到了得到奖学金的惊喜。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却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有生活方式、饮食、气候等诸多问题。大概一个月左右我们终于慢慢地适应了丹麦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探索欧洲不一样的文化。
我在奥胡斯选修了三门课程,其中的《公司估值》已经在国内上过两次,虽然内容大体上大同小异,但在学习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的教学差异。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学更加细致到位,例如,老师在讲授资本成本计算时,会讨论快速发展的国家和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取值应该如何调整,多市场多币种的公司应选择哪一区域的无风险利率。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习惯,我们只会关注模型的用途,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和细节。这门课期末要求以小组形式选择公司进行估值,在小组合作中,明显地能感受到外国学生的态度更加认真和积极,他们会把教材看上五遍十遍,甚至能熟知某句话出自那一页;他们研究课件查阅文献,虽然他们没有免费的投行分析报告,但却会自己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公司年报、网页新闻等多个渠道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对于例如预测等较难的环节,中国学生往往会含糊混过去,但是他们却会特别较真地认真研究、分析、辩论、咨询、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另一门是供应链的相关课程,收入管理。我在国内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专业,对于供应链的课程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为了未来进入企业从事财务的职业规划,还是特别有必要了解一下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的。这门课授课老师是中国人,讲课明显有中国老师的特点,即强制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不够自主,但班内的丹麦同学还是特别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几乎处于跟老师争锋相对进行辩论的状态,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由于从未接触过供应链的课程,因而这门课对我来说,相对较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地准备这门课,虽然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做得不好,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
另一门是文化与国际商务,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想了解一下国际文化。但是,课程内容却跟我的预期差别很大。教授是一个中国迷,每次课都拿中国举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对中
国的一些偏见,例如:中国人盲目喜欢吃KFC,甚至会在KFC结婚。对于这种偏见,让我很是气愤,时常会与他辩驳。就课程内容来讲,老师确实没有给我关于国际文化的更多的括展,但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属的中国文化,让我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中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不可改变的。这门课的期末以一篇论文结束,我写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后来收到老师深入讨论的邀请,很受感动。
在学习之余,我也在丹麦及周边国家进行了一些旅游。在丹麦和挪威感受到了北欧风景的亮丽,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了二战的残酷,在德国感受到了教堂的华丽和大国气派,在法国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的璀璨,在奥地利和瑞士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看到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特色,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颇多。
这半年的时间,没有了急匆匆地实习和找工作,除了享受上课和旅游,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庸庸碌碌地去追随别人,更没必要为别人乱了自己的脚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to be yourself.
特别感谢交大安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去感受新的世界,这半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大,生命很短,让我们放开眼界,活在当下,享受青春吧。
出国学习心得 篇13
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五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想这五个月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
来丹麦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申请学校时的忐忑、办理签证时的繁琐,也体会到了得到奖学金的惊喜。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却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有生活方式、饮食、气候等诸多问题。大概一个月左右我们终于慢慢地适应了丹麦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探索欧洲不一样的文化。
我在奥胡斯选修了三门课程,其中的《公司估值》已经在国内上过两次,虽然内容大体上大同小异,但在学习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的教学差异。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学更加细致到位,例如,老师在讲授资本成本计算时,会讨论快速发展的国家和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取值应该如何调整,多市场多币种的公司应选择哪一区域的无风险利率。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习惯,我们只会关注模型的用途,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和细节。这门课期末要求以小组形式选择公司进行估值,在小组合作中,明显地能感受到外国学生的态度更加认真和积极,他们会把教材看上五遍十遍,甚至能熟知某句话出自那一页;他们研究课件查阅文献,虽然他们没有免费的投行分析报告,但却会自己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公司年报、网页新闻等多个渠道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对于例如预测等较难的环节,中国学生往往会含糊混过去,但是他们却会特别较真地认真研究、分析、辩论、咨询、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另一门是供应链的'相关课程,收入管理。我在国内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专业,对于供应链的课程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为了未来进入企业从事财务的职业规划,还是特别有必要了解一下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的。这门课授课老师是中国人,讲课明显有中国老师的特点,即强制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不够自主,但班内的丹麦同学还是特别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几乎处于跟老师争锋相对进行辩论的状态,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由于从未接触过供应链的课程,因而这门课对我来说,相对较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地准备这门课,虽然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做得不好,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
另一门是文化与国际商务,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想了解一下国际文化。但是,课程内容却跟我的预期差别很大。教授是一个中国迷,每次课都拿中国举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对中
国的一些偏见,例如:中国人盲目喜欢吃KFC,甚至会在KFC结婚。对于这种偏见,让我很是气愤,时常会与他辩驳。就课程内容来讲,老师确实没有给我关于国际文化的更多的括展,但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属的中国文化,让我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中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不可改变的。这门课的期末以一篇论文结束,我写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后来收到老师深入讨论的邀请,很受感动。
在学习之余,我也在丹麦及周边国家进行了一些旅游。在丹麦和挪威感受到了北欧风景的亮丽,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了二战的残酷,在德国感受到了教堂的华丽和大国气派,在法国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的璀璨,在奥地利和瑞士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看到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特色,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颇多。
这半年的时间,没有了急匆匆地实习和找工作,除了享受上课和旅游,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庸庸碌碌地去追随别人,更没必要为别人乱了自己的脚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to be yourself.
特别感谢交大安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去感受新的世界,这半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大,生命很短,让我们放开眼界,活在当下,享受青春吧。
出国学习心得 篇14
很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这次机会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拥有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虽然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却是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我对这个充满古朴书卷气息的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天穿梭于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中间,同他们一同上课做实验,他们的聪明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让我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好奇心,并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在学习、生活情况做以下汇报。
在上课方面我仅以这几门课程作为代表,进行简述我的学习经历与体会。同时通过这些课程我也总结一些个人学习方面的见解:第一,出国要有一定的俄语基础,最起码要有口语基础,我本身从初中开始就学习俄语,一直到大学都是以俄语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且之前在北京培训过半年之后才出国的,所以沟通交流几乎没遇到太大的问题;第二,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循规蹈矩的一味的去听老师的讲解,在自己理解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之后才能证明自己完全明白了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第三,要多与当地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了解到我们想要知道的知识,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学习到很多他们口语当中的俚语;第四,要借助电视网络等工具进行外语听力的学习,例如电视机里的广告新闻,收音机,歌曲等等,这样可以使自己很快的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去,更深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文化;第五,在国门之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走到另一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就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出门了,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说是中国人,而不是我们在国内的某某某,举手投足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所以要给中国人民的形象做代言;第六,课前一定要预习,并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上我们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老师经行沟通。
再看一下他们的实验室建设,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门实验室,实验室的摆设也很陈旧,看似很普通,但是很实用,每门课程的讨论课都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手触碰到各种岩石实体,各种绘图需要注意的东西都会在实验室里面找到模型。成本不高,但是非常实用是他们实验室的突出特点。
教具都很古老,但是特别完整,看上去很有历史年代感,但是通过这些教具能够让学生明白最原始理论,那么以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去探究新型的各种教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除此之外,这个学校在教辅方面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学校想到了学生所需要的一切,例如在教学楼里有多个买食品的'地方,满足学生长时间上课,课间休息时吃面包喝咖啡的愿望。整个教学楼里面都是无线wifi覆盖,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一些资讯。图书馆每天还会清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是比较旧的,有些事阅读量大以至于磨损的,有些是鲜少有人阅读的,管理员会把这些书籍放到图书馆门口的书架上,当做礼物送给全校喜欢书籍的师生,如果这些书当中有自己喜欢的,那就可以拿走,是免费的,这可以提现出这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出它为了学生很舍得;再有就是这个学校学生不购买教材,每学期的教材都可以到图书馆去借,没有教材也没有关系,老师一样可以给同学们讲的懂,这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体现了资源的再利用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再有就是这个学校随处可以看到由各个系部logo的图案,每个系部都有自己的logo,类似于我们的知名品牌一样,于中国不同的是这个学校是由各个出名的系部将学校的排名提升到国家排名前列的位置,然后这个学校是依属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成立的,所以在这里上学的学生,每到假期的时候就可以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到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进行系统的实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每当有一位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要退休的时候都会到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一次演讲,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学生们及老师们分享,并且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及要解决的问题经行讨论,提出他的意见留给未来的从业者进行分析研究,这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未来需要靠他们。
对于那个城市来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在看电影,就是所谓的外国大片中的情节,大面积的农场,有收割机在工作。之后到城市里面发现了另一番景象,到处充满了文化气息,他们建筑风格,各种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很浓,城市里有很多剧院,每个剧院都会在每周的不同时段放映各种芭蕾舞、歌剧、现代舞、马戏等剧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最吃惊的
是在那个国家的,小孩子很小就被抱到剧院去观看民族的剧种,从小就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并且他们的音像店里买不到剧院上映的剧目,这一点说明他们对传统剧种的保护非常好,也是我们以后在培养未来接班人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般的学习培训来说似乎足够长了,但是对于这种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个人感觉时间还是有些局促。短时间内既要突破自己的外语口语关,还要将专业课的词汇与外语亲密结合到一起进行理解。同样,这种方式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多加努力去完成任务,对我们自身的提高是很可观的,三个月的异国学习生活经历将是我有史以来的财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当中,并加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