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小团圆》读后感(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小团圆》读后感 篇1
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 “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读后感 篇2
这几天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不管书的前言里面怎样引证仅仅是小说,我却看到了张爱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忆,她的欢喜与哀愁,自省,再平常不过的真心,小团圆读后感。因为作家对小说的构思总是会留下过于完美的痕迹,而写自己的经历,却不会去费尽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让那些人物铺叙在纸上,所以结构会不符合常理,所以叙事顺序会颠倒反复,所以感情会时而鲜明时而矛盾。
在张爱玲写的文章里,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小团圆》里亦冷眼旁观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种压抑后习惯性的平静不是人人能体会理解,能拿出来当笑话说给他人听的。张爱玲的人生没有过团圆,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团圆,因为出生以来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亲、破碎的亲戚家族,破碎的亲情友情,破碎的爱恋,甚至谈不上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她一直在乎着却从来不在乎她,母亲,在她不再在乎的时候在乎她起来,没有团圆过。亲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却形同外面的租约关系,经济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声。终于懂得了爱情,在一个视感情为儿戏,时时把其他女人挂在嘴边的汉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盘烟蒂,单张随意写成的约,失去纯真少女全部的梦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声名,读后感《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有过一刻的幸福,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出现在《色戒》中,亦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没有找见那个真爱我的人,却再次被这句话打动了。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并非爱一个人,而是爱被人真诚爱着、真正重视的那种感觉。不曾被重视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张爱玲幼年及至长成,都是大家族里的边角料,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累赘,所以不曾对任何人依赖,总是算计着是自己欠别人多一些,还是别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现代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吧。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学会谨慎生存还来不及,又有什么样的闲情逸致去爱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观家族来来往往的过客,致使笔下的男女亦冷静算计彼此的身价。直到胡兰成的出现,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
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团圆,或许是张爱玲心里将一生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团圆了吧。我没有把它看成是小说,亦没有
看成完全的自传,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还有一句颇为感动的话。“只有白纸上的黑字是真实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小团圆》读后感 篇3
一直很喜欢看张爱玲的书。很深沉。总会触动心灵某一处地方。
在本书中,胡兰成无疑还是以第一男主角身份出现,但无论出场时间及或占的篇幅没有预料中早与多,与胡交往过程跟“今生今世”中所述大致一样,她也毫不掩饰对胡的痴恋,然而对胡的滥情也从始终无恶言相向。
张展示她一贯高超的文字功力,以女性特有的,庶几小心眼的细腻手法和灵敏的视角,通过琐碎细节,把人物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揭发隐私,以及勾心斗角情节刻划得淋漓尽致。但无论内心如何激荡,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平和的.轻轻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在本书中,对她家人包括父母,最亲密的姑姑,以及其他亲戚的很多前不为人知的隐私都被无情的被一一揭露,更令人惊讶的,她对自己的剖白,赤裸裸程度几乎到了自虐的地步,令人心痛不已。
《小团圆》读后感 篇4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舔舐。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小团圆》读后感 篇5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小团圆》读后感 篇6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
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小团圆》读后感 篇7
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每每看到光明却一次次跌入死胡同。在一次次生死轮回中,最美的曙光总被黑色的梦靥吞噬。渴望幸福自由,却总胎死于破茧成蝶的刹那。一次一次,最终毁灭了自我,沉沦,放弃。放弃了梦想,放逐了灵魂。永远都不是大团圆,只能是小团圆。这就是九莉的人生,或者说张爱玲的人生。
她是一只末世的.枯叶蝴蝶,高傲而倔强。秋风瑟瑟中,她毅然逃开大树的依傍,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寻求庇护,卑微却依然高傲。
他幻想这方外的美轮美奂,直到有一天一枚炮弹毁灭了他宝贝的泡沫。他飞到河边,找到了他水中的明月,他翩翩起舞,演绎人生的华彩,直到有一天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她的心碎了。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舞者,一片桃花落入他的心河,激起一片涟漪,而后来,桃花随流水而去,只留她一片空荡的心河。
最终她变成这末世一缕游魂,无爱,无恨,无怨,无悔……
铅华涤尽,往事如烟,谁有记得谁?谁又忘不了谁?谁却会灭了谁?大洋彼岸,那抹孤魂可曾重生?
《小团圆》读后感 篇8
说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读后感 篇9
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读后感 篇10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舔舐。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小团圆》读后感 篇11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小团圆》读后感 篇12
学生有自己的天地。放假了,很多时候要学习,让小朋友烦恼,讨厌假期。
《半个暑假》里说,自己的期末成绩考砸了,暑假就被爸爸没收了。一天,机会来了,原来自己的作文模板《我的“牛牛号”》在报纸上发表了,就要求还半个暑假。爸爸一听,就答应了,还了我半个暑假。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很气愤,原来我们也有很多烦恼。期末考试考完了,一考砸就要失去开心的假期了。文中的“我”碰上了机会,因为获了什么奖,爸爸应该会奖励自己,没想到还了半个暑假。我想:小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天地,不应该被大人夺走。这样,他们就会坐在烦闷的家里,整天看书、写字、下棋,偶尔也带自己的孩子玩玩,可就不许乱动、乱说、乱坐、乱叫……那么这多苦!玩不像玩,就像在遥控机器人,这让他们多没劲儿!从此对学习没信心,再怎么认真学也没用。所以,大人要记住,不要让小孩子天天坐在家里,要多给放松、自由的天地。如果孩子玩得太多了,就一定要让他们回来学习。
读完了《半个暑假》,我知道:我们应该要自由,要拥有自己的天地,玩要玩得痛快,不要总是愁眉苦脸的。所以,你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家长,给你自己的孩子多一点玩,不让孩子成天闷闷不乐,要每天开开心心,因为“常开笑口”啊!
《小团圆》读后感 篇13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小团圆》读后感 篇14
铁飞你好:
人生无处不重逢,在茫茫网海中,可以或许熟悉你潇洒仁慈的南国帅哥是何其光彩。往往回想起来,我就被这份来自虚拟世界的姐弟之情冲动不已,感慨万分,对你充斥了钦佩和不雅赏。为你的为人鼓掌。
你从不做作,从你的言谈,我看到了一个有教化的小伙,一声老姐像清泉流淌在心间,你常说不克不及太随便,一日为姐,毕生为姐。你朝气蓬勃,爱活动爱登山,从你传过来的那些图片,我不雅赏了你们浙江的秀丽山川;你心灵聪慧,手艺工巧,一把大年夜大年夜勺在你的手里高低轮回,烹调出一道道厚味好菜,让吃的人口喷喷鼻留齿,啧啧称赞。你仁慈大年夜大年夜度,赞助哥哥经商从不懈怠,老婆常年在外埠工作,你既要工作还得带孩子,不只带自家的,还有姐姐家的,小俊俊在你的调教下,聪慧可爱,让人爱好。你极尽孝道,客岁伯父生病时代,你彻夜难眠,守候在床前,给白叟家捶背揉肩,你爱你的父亲,固然为了父亲的病家里已经花尽所有蓄积,可你仍然孜孜不倦 ,你说即使把家里的器械都卖光,也得给父亲活下去的欲望,昔时夜夫通知父亲已没有救治的欲望,你是那么无助,那天你说:真的害怕父亲在病院里再也醒不来,你是好样的,让本身的父亲在微笑中没有遗憾的走完了本身的人生过程。
人人都说大年夜大好人有好报,可是命运之神却总爱跟你开打趣,似乎有意要考验你的耐烦和爱心。爷爷去后不久,你在悲哀中送走了父亲。当你沉浸在掉落去亲人的伤痛中难以自拔的时刻,却又迎来了更大年夜大年夜的不幸,在给俊俊过完诞辰回家的路上,爱人被一个外埠打工的人开车撞伤住进了病院。令人沮丧的是那是个外埠人根本拿不出医药费,这又给你出了个难题,不过我们大年夜胆的铁飞照样倔强的挺了过来,你为了不让本身母亲受累,你说老婆已经没有了自理才能,连厕所也不克不及上,白叟家经不起折腾,你毅然辞去工作在家里照顾爱人,端吃端喝,无微不至,这一照顾就是几个月,那天你高兴的告诉我:老姐,我老婆终于可以坐上轮椅出去活动了,也可以本身上厕所了,那种喜悦之情让人冲动,我很替你高兴,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患难与共,风雨与共,爱妻爱家的好男儿。
阴历三月十四日是你的诞辰,我在遥远的古都洛阳,给你奉上我默默的祝福,并为你点燃一缕烛光,愿我的祝福飞越关山给你带来幸福,带来好运,愿这细微的烛光照亮你进步的偏向。让你的前程光亮一片,安然然安。
风雨过后是绚丽的彩虹。在经历这一切人生的考验后,你终于苦尽甘来,老婆的腿在你的悉心呵护下痊愈了,没有留下后遗症,并且意气风发的去上班了;于此同时你也又从新踮起了本身心爱的厨刀,开端了本身的厨师生活,这是多么可喜可贺的工作,老姐替你高兴,都说大年夜大好人生平安然,这句话说的多好啊,它道出了若干人的心声。
铁飞,在这个阳光亮媚的日子,老姐真诚地对你说一声“诞辰快活!”愿你将来的日子天天快活,愿你和爱人琴瑟调和,永远相亲相爱;愿可爱的小俊俊茁长成长,越来越可爱;愿你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之,我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送给你,真心的在心里为你唱上一首诞辰快活歌!
老姐聪慧树敬祝
《小团圆》读后感 篇15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
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小团圆》读后感 篇16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