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2024/08/16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课改的幸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新鲜与激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很荣幸参加了几次新教材的培训,在06年的新学期,我又教上了新课改的数学教材,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从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来说,有以下几点:

(1)新旧课本内容上,新教材较以往更广泛,它涉及到了概率,视图与投影,专门增设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从内容体系上来看,编排顺序与以往也有较大差别,比如在几何证明中,把学生学会证明书写格式及要求放在全等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学习。

(2)新旧课本在知识深度上相比,新教材有一定程度下降,例如删掉繁杂的分母有理化运算,立方差,立方和公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进行因式分解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在初二上学期前对几何证明基本上不作要求,对数学用表的要求取消,删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

(3)新课本较旧课本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进一步加强.例如:课本中专门设计了100万有多大,公园有多长、多宽(即估算面积有多大),多边形外角和的理解等以往的学生来不及或几乎从未思考过的深度.比如:学生体会百万分之一有多大本教材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述,学生就会对百万分之一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材也更贴近生活。例如课本设计了图形的密铺,以及各种各样图案设计,利用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等进行图案设计的作业共有六套.学生对此能有许多创意进而激发出其学习热情。

(4)新教材更注重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及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例如课本在设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时,注重了从几何图形方面对公式的理解,利用面积相等的原理进行拼图。学习勾股定理时,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关系来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用拼图来引导学生证明勾股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证明勾股定理的多种方式,使认知更符合学生实际.又比如在无理数教材编排中,先通过学生认识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及非整数又非分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后通过该对角线究竟有多长,利用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来理解有多大,并最后引入无理数的概念。

(5)新教材的练习量较以往大幅减少。阅读材料更丰富,涵盖数学趣题,例如柳卡趣题.博奕问题,数学史,数学方法,计算机解方程组的原理,WORD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诸多方面。

(二)教师教法的转变: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从一个条件(即已知一角或一边)能否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并由学生回答哪些肯定不可以,哪些暂时无法确定,在此应到学生适当的分类,再进行讲解。在学生探索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很难举出反例,此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出示反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在探索《轴对称》中角的对称轴时注意纠正学生对称轴是直线等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该去做的。在《镜子改变了什么》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教师只需适时纠正就可以了!

(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②零的绝对值是零 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①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②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③若a>0,则a =________; 若a=0, 则 a =________; 若a<0, 则 a =________ ④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①我喜欢的数学图形②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③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三)学生学法的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等诸多方面。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3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这样,能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双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双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

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5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6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7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8

我在这次国培中学习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虽只有短短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过程、分析过程,体现了活动主题。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3、铺垫导入恰当,让预设与生成合情合理。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数学陷阱的设置。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9

数学是一们基础学科,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到它。初中数学对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数学成绩总是不如人意。其实,学习是一个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正是由于你在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影响,才会成绩不理想。那么,究竟该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呢?下面我谈谈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一、认清学习的能力状态。

1、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能力状态关键因素之一,心理素质的良与差也就是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办法。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不产生畏惧感,面对失败时不灰心丧气,而是寻找原因,作出总结。

2、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1)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主动预习,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主动复习。(2)学习的条理性。对老师所讲课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这样有助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3)打好学习的“基础”。常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能牢牢地抓住课本,而是偏重于对难题的攻解,好高骛远,重“量”而轻“质”,陷入题海,往往在考试中不是演算错误就是中途“卡壳”。(4)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卷面书写不工整,格式不规范,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解说的心理,做作业不讲究效率,心思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抓要点提高学习效率。(1)抓教材处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要知道,教材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学是活的,思维也是活的,学习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同时形成的。我们要通过老师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并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性。(2)抓问题暴露。对于那些典型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而要对遗留的问题及时、有针对地起来,注重实效。(3)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要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运算过程,抓住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抓思维训练。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一个思维的过程,学习能力是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5)抓45分钟课堂效率。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时间,而寄希望于课下去补,则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2、加强平时的训练强度。在平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度,适量地做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题目,弄懂吃透。

3、及时的巩固、复习。在每学完一课内容时,可抽出5—10分钟在课后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细划分类,抓住概念及其注释,串联前后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最后我对学习如何数学提出几点建议:

1、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2、学习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如华罗庚提倡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行加强,从长远出发,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收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每次培训都感慨很多,收获很多。但都如刘老师所讲的,只是当时一热,一耽搁就什么都忘了。

昨天讲的人很多,讲的也很好,觉得自己要说的别人基本都讲到了,所以也就一直没说话。现在把昨天听课后的感受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

听了两位韩老师的课后,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觉如进了幸福中学校园的感觉,清爽、自然、流畅,总之很舒服。我个人认为这种上课节奏学生可能更能够消化得了,吃得透。我们课堂的高效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题,而是学生真正消化了几道题。既要照顾个体又要顾及全面,我觉得乐安学校在谈经验时这方面的做法就很好。

另外,我想就韩翠华老师的课,提几点自己的看法。韩老师在一开始,展现了班级成绩统计图,但一闪而过,我觉得不妥,既然花时间和精力做了,就应该让他发挥其作用,比如作为激励学生的依据,及时鼓励表扬优秀,鞭策后进生。有必要可以做成复式统计图将平行班级成绩展现给大家,激励效果会更好。恕我直言,我估计可能韩老师的统计图不真实,才这样做的吧。这也是一种技巧啊。

另外一点就是韩老师在每道题结束时,少了教师的点拨或者说是必要的总结,老师虽尽可能少说,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生做第3题时,没有注意到通过图像可以得出b的值为1,老师就应该启发或点出,这样再判断就简单多了。

对于韩冰老师选的滨州中考题,我个人感觉很有刘老师出题思路。所以在这里冒然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那道命题选粹的第(3)问可否再增加一个难度,根据以上两问试得出求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距离公式呢?

由于时间关系,先谈到这里吧,望刘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数学是一们基础学科,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到它。初中数学对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数学成绩总是不如人意。其实,学习是一个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正是由于你在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影响,才会成绩不理想。那么,究竟该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呢?下面我谈谈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一、认清学习的能力状态。

1、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能力状态关键因素之一,心理素质的良与差也就是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办法。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不产生畏惧感,面对失败时不灰心丧气,而是寻找原因,作出总结。

2、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主动预习,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主动复习。

(2)学习的条理性。对老师所讲课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这样有助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3)打好学习的“基础”。常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能牢牢地抓住课本,而是偏重于对难题的攻解,好高骛远,重“量”而轻“质”,陷入题海,往往在考试中不是演算错误就是中途“卡壳”。

(4)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卷面书写不工整,格式不规范,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解说的心理,做作业不讲究效率,心思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抓要点提高学习效率。

(1)抓教材处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要知道,教材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学是活的,思维也是活的,学习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同时形成的。我们要通过老师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并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2)抓问题暴露。对于那些典型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而要对遗留的问题及时、有针对地起来,注重实效。

(3)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要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运算过程,抓住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抓思维训练。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一个思维的过程,学习能力是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

(5)抓45分钟课堂效率。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时间,而寄希望于课下去补,则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2、加强平时的训练强度。在平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度,适量地做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题目,弄懂吃透。

3、及时的巩固、复习。在每学完一课内容时,可抽出5-10分钟在课后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细划分类,抓住概念及其注释,串联前后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最后我对学习如何数学提出几点建议:

1、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2、学习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提倡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行加强,从长远出发,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收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课改的幸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新鲜与激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很荣幸参加了几次新教材的培训,在06年的新学期,我又教上了新课改的数学教材,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从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来说,有以下几点:

(1)新旧课本内容上,新教材较以往更广泛,它涉及到了概率,视图与投影,专门增设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从内容体系上来看,编排顺序与以往也有较大差别,比如在几何证明中,把学生学会证明书写格式及要求放在全等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学习。

(2)新旧课本在知识深度上相比,新教材有一定程度下降,例如删掉繁杂的分母有理化运算,立方差,立方和公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进行因式分解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在初二上学期前对几何证明基本上不作要求,对数学用表的要求取消,删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

(3)新课本较旧课本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进一步加强.例如:课本中专门设计了100万有多大,公园有多长、多宽(即估算面积有多大),多边形外角和的理解等以往的学生来不及或几乎从未思考过的深度.比如:学生体会百万分之一有多大本教材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述,学生就会对百万分之一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材也更贴近生活。例如课本设计了图形的密铺,以及各种各样图案设计,利用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等进行图案设计的作业共有六套.学生对此能有许多创意进而激发出其学习热情。

(4)新教材更注重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及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例如课本在设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时,注重了从几何图形方面对公式的理解,利用面积相等的原理进行拼图。学习勾股定理时,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关系来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用拼图来引导学生证明勾股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证明勾股定理的多种方式,使认知更符合学生实际.又比如在无理数教材编排中,先通过学生认识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及非整数又非分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后通过该对角线究竟有多长,利用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来理解有多大,并最后引入无理数的概念。

(5)新教材的练习量较以往大幅减少。阅读材料更丰富,涵盖数学趣题,例如柳卡趣题.博奕问题,数学史,数学方法,计算机解方程组的原理,WORD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诸多方面。

(二)教师教法的转变: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从一个条件(即已知一角或一边)能否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并由学生回答哪些肯定不可以,哪些暂时无法确定,在此应到学生适当的分类,再进行讲解。在学生探索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很难举出反例,此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出示反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在探索《轴对称》中角的对称轴时注意纠正学生对称轴是直线等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该去做的。在《镜子改变了什么》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教师只需适时纠正就可以了!

(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②零的绝对值是零 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①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②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③若a>0,则a =________; 若a=0, 则 a =________; 若a<0, 则 a =________ ④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①我喜欢的数学图形②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③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三)学生学法的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等诸多方面。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每次培训都感慨很多,收获很多。但都如刘老师所讲的,只是当时一热,一耽搁就什么都忘了。

昨天讲的人很多,讲的也很好,觉得自己要说的别人基本都讲到了,所以也就一直没说话。现在把昨天听课后的感受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

听了两位韩老师的课后,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觉如进了幸福中学校园的感觉,清爽、自然、流畅,总之很舒服。我个人认为这种上课节奏学生可能更能够消化得了,吃得透。我们课堂的高效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题,而是学生真正消化了几道题。既要照顾个体又要顾及全面,我觉得乐安学校在谈经验时这方面的做法就很好。

另外,我想就韩翠华老师的课,提几点自己的看法。韩老师在一开始,展现了班级成绩统计图,但一闪而过,我觉得不妥,既然花时间和精力做了,就应该让他发挥其作用,比如作为激励学生的依据,及时鼓励表扬优秀,鞭策后进生。有必要可以做成复式统计图将平行班级成绩展现给大家,激励效果会更好。恕我直言,我估计可能韩老师的统计图不真实,才这样做的吧。这也是一种技巧啊。

另外一点就是韩老师在每道题结束时,少了教师的点拨或者说是必要的总结,老师虽尽可能少说,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生做第3题时,没有注意到通过图像可以得出b的值为1,老师就应该启发或点出,这样再判断就简单多了。

对于韩冰老师选的滨州中考题,我个人感觉很有刘老师出题思路。所以在这里冒然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那道命题选粹的第(3)问可否再增加一个难度,根据以上两问试得出求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距离公式呢?

由于时间关系,先谈到这里吧,望刘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每次培训都感慨很多,收获很多。但都如刘老师所讲的,只是当时一热,一耽搁就什么都忘了。

昨天讲的人很多,讲的也很好,觉得自己要说的别人基本都讲到了,所以也就一直没说话。现在把昨天听课后的感受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

听了两位韩老师的课后,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觉如进了幸福中学校园的感觉,清爽、自然、流畅,总之很舒服。我个人认为这种上课节奏学生可能更能够消化得了,吃得透。我们课堂的高效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题,而是学生真正消化了几道题。既要照顾个体又要顾及全面,我觉得乐安学校在谈经验时这方面的做法就很好。

另外,我想就韩翠华老师的课,提几点自己的看法。韩老师在一开始,展现了班级成绩统计图,但一闪而过,我觉得不妥,既然花时间和精力做了,就应该让他发挥其作用,比如作为激励学生的依据,及时鼓励表扬优秀,鞭策后进生。有必要可以做成复式统计图将平行班级成绩展现给大家,激励效果会更好。恕我直言,我估计可能韩老师的统计图不真实,才这样做的吧。这也是一种技巧啊。

另外一点就是韩老师在每道题结束时,少了教师的点拨或者说是必要的总结,老师虽尽可能少说,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生做第3题时,没有注意到通过图像可以得出b的值为1,老师就应该启发或点出,这样再判断就简单多了。

对于韩冰老师选的滨州中考题,我个人感觉很有刘老师出题思路。所以在这里冒然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那道命题选粹的第(3)问可否再增加一个难度,根据以上两问试得出求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距离公式呢?

由于时间关系,先谈到这里吧,望刘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初中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数学是一们基础学科,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到它。初中数学对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数学成绩总是不如人意。其实,学习是一个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正是由于你在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影响,才会成绩不理想。那么,究竟该如何学好初中数学呢?下面我谈谈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一、认清学习的能力状态。

1、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能力状态关键因素之一,心理素质的良与差也就是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办法。当学生面对困难时不产生畏惧感,面对失败时不灰心丧气,而是寻找原因,作出总结。

2、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性,主动预习,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主动复习。

(2)学习的条理性。对老师所讲课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这样有助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3)打好学习的“基础”。常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能牢牢地抓住课本,而是偏重于对难题的攻解,好高骛远,重“量”而轻“质”,陷入题海,往往在考试中不是演算错误就是中途“卡壳”。

(4)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卷面书写不工整,格式不规范,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解说的心理,做作业不讲究效率,心思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抓要点提高学习效率。

(1)抓教材处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要知道,教材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学是活的,思维也是活的,学习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同时形成的。我们要通过老师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并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2)抓问题暴露。对于那些典型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而要对遗留的问题及时、有针对地起来,注重实效。

(3)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要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运算过程,抓住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抓思维训练。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一个思维的过程,学习能力是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

(5)抓45分钟课堂效率。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时间,而寄希望于课下去补,则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2、加强平时的训练强度。在平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度,适量地做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题目,弄懂吃透。

3、及时的巩固、复习。在每学完一课内容时,可抽出5—10分钟在课后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细划分类,抓住概念及其注释,串联前后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最后我对学习如何数学提出几点建议:

1、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2、学习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提倡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行加强,从长远出发,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收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