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
近期,我捧起《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是怎样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呀!
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留守学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留守学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正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我们总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3
寒假中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4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5
《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内心以极大的震动,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不能把错误、罪责一股脑地都扣到学生的头上,我们要常常自我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守好脚下这块净土,让学生在这里自由茁壮成长。
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教师带到了他所描绘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书中所描绘的李教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表达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绘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分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教师是抱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淘气捣蛋的幼儿、自理才能差的`幼儿、动手才能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拟,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教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响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假设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么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关心,更适宜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教师来说好似应对的如此顺利。
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假设我是他的教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教师总会有方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承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教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时机……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教师。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6
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遇问题时要多想“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与后进生们一起编织“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学李镇西,但不做李镇西,因为我和学生在编属于我们的故事。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7
在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李镇西老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翻开书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李镇西其人。始知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亦是他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于是,怀揣敬畏与期待,我开始了拜读之路。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可能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所以对李老师的这句话我感悟尤其深刻。
看着我班的孩子,我总能想起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徘徊在老师与妈妈之间,所以我总能原谅他们偶尔的懒散与顽劣,经常的调皮与失误,两年相处下来,孩子们下课总会围到我的讲桌周围,叽叽喳喳的讲一些同学之间的趣事、故作神秘的给我爆料一些小秘密,更有甚者,打听我的一些生活琐事。每每这时,我总是额外开心,觉得和一些隔着差不多七八个代沟的小屁孩聊天,自己的皱纹都舒展了,何乐而不为呢?又放松心情了,又打探了班里的内幕。
课堂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温柔、时而严肃,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換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跳皮筋,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滅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会递一杯热水,做错的时候我会耐心教导,伤心的时候,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取得好成绩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偶尔,讲桌上会有一小包零吃,一个苹果;偶尔,办公桌上会有一张小小的`卡片;偶尔,烦闷时,会收到他们关心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敬畏我的,因为爱我,所以敬畏。我也爱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是干净的、纯洁的,值得我去爱他们。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他们的童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涤荡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8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9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0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1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好季节。做为学校,正是学生们学习的黄金时代,天气微有一丝凉意,没有蚊虫叮咬,没有严寒酷暑,学生们一个个抓紧时间进行紧张的复习。作为老师的我,有兴拿一本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随手翻翻,看着看着就舍不得放下了,用了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就看完了整本书,细细品味,看到动情处有时禁不处感到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同样作为一位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有很多东西还要认真地学习。
李镇西写的这本书中用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当一个好班主任的基本条件: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与童心是班主任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比如:
他以随笔形式记录下了与同学们的交往,与同学们的通信都保管得很完好。正因为做到了这点积少成多,也就使他自然而然地出版了像《爱心与教育》这样的许多书。我们实际在生活中也做了许多,但都没有像他一样积累起来;正于我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好记忆不如乱笔头。同样他也和我们一样,他的班级中也有“后进生”,他的例子中万同同学的原型不是一模一样的吗?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却完全没有像他一样的爱心与兴趣。为了帮助万同同学,他组织同桌给万同写家校联系本,使家长掌握其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手抄《烈火金刚》这本书,转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他走出朦胧的恋爱情节,给他的女同学回绝一封情书;树立他的自信心,按他当纠察队队长;他完全是与顽童在打交道啊,交朋友,当这样的孩子是自己的小孩。最感人的是:特意弯道到李镇西学习的地方去会面。实际中,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学校里像万同这样的学生真不少啊,这也是老师们,班主任最最头痛的问题,往往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中没有耐心像李老师那样去一直坚持关心爱护万同同学。我们关心这些同学了吗?关心了;我们爱护这些同学了吗?爱护了;我们在这些同学在某些、或者某点上有进步或者有成绩时我们表扬了吗?表扬了;但我们没有像李老师那样能长期坚持,永远相信这些学生会改变坏习惯,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的。这正是我们与李老师的区别和差距,而导致有不同的结果。通过阅读他的手记,我清楚地认识到了,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我还是要好好学习李老师这种精神,把李老师这种作法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
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我看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后,真是感动万分。他与同学们的坦诚相待可以用写信的形式来表现,太好了,也值得我学习。比如:与宁玮同学的交往算是一个老师最成功的地方了。宁玮虽然来自农村,但也正是农村使她没有能力与条件能过“委培”或“自费”或其它途径踏进大学校门,使她高考真正的落榜了。虽然没有进入大学,但今后的人生境界却是一般人所难达到的。她长期保持着与李老师的通信,这相互信任到什么话都可以聊的境界不正是作为老师应该俱备的吗?我们在平时与同学长期说,要相互理解,平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们老师来问或谈,但有几个学生首先找过我们聊过什么的,说过知心话,好像你老师与他学生永远是矛盾的,对立的,他们总有一种抵抗情绪。李老师他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并真正与他的学生交上了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在培养后进生和优生这些鲜活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争取把李老师的教人方法与我的工作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效地运用,把我的学生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2
仔细想来,本学期的各项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爱的主题开展的,比如“如何做一个有爱的老师”“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等等。那么,什么是爱呢?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要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放弃,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了,而“教育又不是万能的”……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吧。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好老师。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孩子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所以,我将重拾热情,在余下的工作里,因人施教,给不同孩子不同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3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4
在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李镇西老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翻开书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李镇西其人。始知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亦是他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于是,怀揣敬畏与期待,我开始了拜读之路。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可能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所以对李老师的这句话我感悟尤其深刻。
看着我班的孩子,我总能想起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徘徊在老师与妈妈之间,所以我总能原谅他们偶尔的懒散与顽劣,经常的调皮与失误,两年相处下来,孩子们下课总会围到我的讲桌周围,叽叽喳喳的讲一些同学之间的趣事、故作神秘的给我爆料一些小秘密,更有甚者,打听我的一些生活琐事。每每这时,我总是额外开心,觉得和一些隔着差不多七八个代沟的小屁孩聊天,自己的皱纹都舒展了,何乐而不为呢?又放松心情了,又打探了班里的内幕。
课堂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温柔、时而严肃,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換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跳皮筋,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滅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会递一杯热水,做错的时候我会耐心教导,伤心的时候,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取得好成绩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偶尔,讲桌上会有一小包零吃,一个苹果;偶尔,办公桌上会有一张小小的卡片;偶尔,烦闷时,会收到他们关心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敬畏我的,因为爱我,所以敬畏。我也爱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是干净的、纯洁的,值得我去爱他们。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他们的童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涤荡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5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6
读完《爱心与教育》后,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他与学生交流总是充满无限深情的。最终,他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们都很爱他。
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爱孩子的,我会因为他们生病了,抱他们去医务室,我会因为下雨了送他们回家,他们没钱吃饭了,我就掏出钱来。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并叮嘱他们路上小心车辆……但是,由于我为了抓教学进度和效果,常常出现发火的时候。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幼苗。他的执着震撼着我,渐渐让我心平气和起来。
现在新的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我想我应该学习李老师,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学他们所学,与孩子们共享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7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8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映入眼帘,让人感动。默默的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彩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解红梅)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9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0
近期,我捧起《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是怎样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呀!
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留守学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留守学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正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我们总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1
在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李镇西老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翻开书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李镇西其人。始知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亦是他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于是,怀揣敬畏与期待,我开始了拜读之路。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可能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所以对李老师的这句话我感悟尤其深刻。
看着我班的孩子,我总能想起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徘徊在老师与妈妈之间,所以我总能原谅他们偶尔的懒散与顽劣,经常的调皮与失误,两年相处下来,孩子们下课总会围到我的讲桌周围,叽叽喳喳的讲一些同学之间的趣事、故作神秘的给我爆料一些小秘密,更有甚者,打听我的一些生活琐事。每每这时,我总是额外开心,觉得和一些隔着差不多七八个代沟的小屁孩聊天,自己的皱纹都舒展了,何乐而不为呢?又放松心情了,又打探了班里的内幕。
课堂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温柔、时而严肃,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換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跳皮筋,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滅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会递一杯热水,做错的时候我会耐心教导,伤心的时候,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取得好成绩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偶尔,讲桌上会有一小包零吃,一个苹果;偶尔,办公桌上会有一张小小的卡片;偶尔,烦闷时,会收到他们关心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敬畏我的,因为爱我,所以敬畏。我也爱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是干净的、纯洁的,值得我去爱他们。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他们的童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涤荡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2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利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班主任引导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而现在起应该多一份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的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实践活动,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收搓心理
不可让优生在班上特殊化,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优生担任班干部不宜搞终身制,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对优生犯错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3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4
读完《爱心与教育》后,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他与学生交流总是充满无限深情的。最终,他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们都很爱他。
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爱孩子的,我会因为他们生病了,抱他们去医务室,我会因为下雨了送他们回家,他们没钱吃饭了,我就掏出钱来。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并叮嘱他们路上小心车辆……但是,由于我为了抓教学进度和效果,常常出现发火的`时候。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幼苗。他的执着震撼着我,渐渐让我心平气和起来。
现在新的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我想我应该学习李老师,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学他们所学,与孩子们共享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5
久闻李镇西老师的大名,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着《爱心与教育》犹如品尝一份美味大餐。此书以手记的形式,通过大量故事性很强的案例描述,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理论点缀,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司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上部为“…’,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 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 些美好品质,妇正直、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一”,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 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我相信,当学生围聚在李老师的病床前,当学生突然出现在李老师的出差地时,李老师一定倍感幸福。老师们,你是否已经久违了这种幸福呢?那就从现在开始,用你的爱去寻找这份幸福吧!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6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