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2024/07/2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我是你爸爸》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篇1

我几乎是花了十天的时间才读完了这本书,在这十天里,我不只一次充当了叛徒的角色。我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冲动,不断的在父亲与儿子的立场上移来移去,直到最后那让人潸然泪下近乎童话般的结局才让我松了一口气。

父亲是一个具有年龄和经济双重压力的知识分子,麻木、迷茫、善谈,确切的说应该是侃侃而谈,十足的小市民形象。儿子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却有着与其年龄极为不符的思想,总是拚命反抗一切,揭疤、自渎、特立独行。也许这就是父母离异的孩子特有的性格吧。

“爱”是整本书的灵魂。在字里行间甚至每个字的缝隙里,我都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感情:血浓与水。可遗憾的是父子俩都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爱”字,以至于不懂得怎样去爱对方,怎样相互理解。所以,父子之间就产生了许多误会,而这些误会却都来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以前的中国,父母的权利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晚辈应给予最大的尊重或是绝对的服从,不然,就会受皮肉之苦,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父母专权就像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权一样坚不可摧。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关系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但这个依然把握着专权的父亲却一时很难适应这种对他来说几乎是突然的变化,但父亲终究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懂得前进,懂得父爱应该是宽容的、无私的,于是他就竭尽所能追赶时代的步伐,一路上,坎坷崎岖、跌跌撞撞……

“旧的观念是多么束缚人啊!”父亲看到儿子在自己旧的教育方式下并没有什么变好的迹象,反而让自己在儿子面前变的更加恐惧之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与儿子平起平坐还称兄道弟却是首次听说。就像新生婴儿一样,走路还没学会就想跑,肯定会摔得鼻青脸肿。

这样一来,父亲不再是父亲,儿子也不再是儿子。父亲叫儿子“小马”,儿子就叫父亲“老马”。开始,这种新的方式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父亲也凭此经常在邻居面前炫耀自己的明智之举。之后一连串的碰壁让父亲感觉到要为这一民主姿态付出代价了。儿子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吸烟、喝酒,说话的口吻变的更加成熟化,以至于在一次争吵时父亲被儿子讥讽得不知所云。从那以后父亲感到更加茫然,痛苦得醺了一夜酒,吐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愧疚,但还是无奈地与儿子独立,从此对儿子的事情不管不问,直到儿子被打伤住进医院,父亲真正才感到儿子就是自己的灵魂,没了儿子自己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等到父亲再次赢得儿子的抚养权,把儿子揽入怀中时,他们都懂得了爱,原来,爱是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表面。

感伤的过程,幸福的结局。这似乎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真爱的格式,真爱,往往在经过一段风雨的磨练之后,就会变的更加温暖、光明、坚固和刻骨铭心。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篇2

看这一本书,我一直为马锐的遭遇而感到愤怒,可是马锐告诉我,不必愤天愤地,大人们总是想想装出一副呕心泣血,大公无私的付出的模样,就让他们来好了,他已经识破了大人世界的虚伪,那看似是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可实际上就像腐臭的空气一般,摆脱不掉的,既然拜托不掉,心里明白不就好了吗?

马锐事实上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吧。他指正了老师的错误,可结果是还得继续延续这个错误,唯一能让他再呆在学校的兴趣就是一群一样的伙伴和从父亲书架上偷来的书;父亲想和他做朋友,可是对于父子之间的朋友,哪能真的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呢,在这段关系中,仿佛马锐才是真正的爸爸。最后父亲恼火了,他说马锐不尊重他,他对马锐说你根本不了解我的苦心,你根本不了解这个社会,你什么都还没有经历,我为你遮风挡雨你不领情,我低声下气反倒换来你骑在我头上,既然这样,就算了,我不管就是……表面上看,这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极尽心酸之能事,可是细看一下,他管着马锐,想让马锐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是老师错了指出来就不对的路,是被人打了就自己扛着的路,还是思想稍有成熟了却必须还要装着当孩子的路,难道不管那条路,不都是以爱为名的罪恶假汝之行吗?

十八岁是一个节点,过了十八岁,是继续像他爸爸一样? ?还是就可以走自己的路了呢?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篇3

“你想你能用对付小朋友的办法对待老师吗?老师是什么?不是不能出错的.计算机。她是人,还是个大人。大人和小孩最重要的区别在哪儿?就是小孩可以没脸大人是一定要有面子!小孩嘛无所谓,不管大人怎么呲嗒,二皮脸一挂嘻嘻一笑就过去了。大人呢,你让他去哪儿?如果不想被说成厚颜无耻就只有无地自容了。

什么叫狗急跳墙?你怎么就不能她错就让她错下去?出丑是她出丑,丢份是她丢份,与你何干?尤其是你又知道什么是对,没叫她引入歧途,你替她着什么急?全班四十多个同学未见得都让她蒙在鼓里唯独你跳了出来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你傻就傻在不懂得这条做人的基本规则:当权威仍然是权威时,不管他的错误多么确凿,你尽可以腹诽但一定不要千万不可当面指出。权威出错犹如重载列车脱轨,除了眼睁睁看着它一头栽下悬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都将是螳臂当车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爸爸装病 ?玩扑克 不讲理 拆抽屉 ?以力服我 ?勾结老师 ?回避混混 ?爱幻想 ?假正经。

无一不是所谓的“大人”做出来的事, 并不高明 ?我都看在眼里,“如果你比我高一头你会还手吗”“你打过你爸爸吗”尽管如此 “我”没有走歪。“我和他生活了十几年 ?我也能找出他很多好处和优点”珍惜着那些美好和感动。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篇4

九十年代初期的北京,社会在一片平静的外表之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大多数人们并没有被如此巨大的暗流所牵引,依然平静的生活,平静的工作,他们没有梦想,却不缺乏梦,没有真才实学,却崇尚真理,庸俗的生活却又愤世嫉俗,这就是他们。

马林生便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四十不惑的年纪,国营单位上班,妻离子不散,每天遵循上班,吃饭,睡觉,带孩子,做白日梦的生活轨迹,收入不高心儿气不低,自我归类为知识分子阶级,然而却承受着普通百姓的苦恼。生活的窘迫其实都能扛过,但最大的心病还是自己那打了心疼不打又气的儿子。

由于和妻子离婚,马林生不得已的当起了单亲爸爸,在自己拉扯儿子多年过后,尤其当儿子已渐渐的长大,他才发现,比起像一个母亲一样的照顾儿子的生活,更难的是如何像当一个父亲一样指引他的成长,当他用传统中国式的教育方法时,他感觉威严的表象下却孕育出了一个貌似乖巧听话的儿子,但他发现父子的关系也慢慢地被这种锋利的的威严所斩断。所以情急之下他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又一边倒的学习起西方的教育模式,没长幼没辈分没大没小,结果肯定是矫枉过正,刚开始的良好感觉马上就冷却,又开始愤恨儿子的态度和自己的父亲形象。被不断拉扯的马林生痛苦不已,幻想能够逃离现实梦回青春的他终日买醉放浪形骸,似梦似醒的过着和自己年龄极度不符的生活。

马林生对于家庭对于生活自始至终都走在一个幻想和现实的一个不平衡点。令他魂牵梦绕的少女与单亲妈妈齐怀远,天马行空和梦想与书店售货员。其实这不是马林生,是当时大部分中国不惑之年男人的'缩影,他的种种的悲哀与无奈也许不属于他自己,也许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属于我们的爸爸,属于中国的爸爸。

书的最后,儿子被社会青年打成重伤住院,马林生如梦方醒,他终于知道,其实之前他担心的,悔恨的,无奈的对于他来说都不及父亲这一个简单的称呼重要,都不及儿子的陪伴重要,也许他仍然处理不好生活,处理不好对儿子的教育,但他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篇5

读王朔的小说是第一次,语言俏皮有趣,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乍一看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细细品来确是有味道的。这篇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思想却是很复杂。为人父,为人子应该是以怎样的方式相处这真是门大学问。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文字很简单,甚至有点方言化,具有京味儿。读起来会让人觉得这就是普通生活中的父子,这就是他们简单平常的对话。很多时候,对话的篇幅比较大,但是却毫无枯燥感。给人一种慢慢的推动故事情节的感觉,它们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可以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和个性。在这一方面,我还是挺佩服王朔的,对话很多时候不容易用好,他用得恰到好处。没有生硬和不真实感,相反人物都因为这些对话描写栩栩如生。第二点,思想上的东西。王朔的笔触都是在小处,看似写的父子,其实也会牵扯到一些人生感悟和大道理。偶尔有那么一句,不会让你觉得腻烦的大道理,甚至会让你在粗糙的生活中找到点神圣的意义,感觉这是一种思考。其实这种思考并不那么深刻。道理我都懂,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大有这种意味在里面。

最后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感到有趣又无奈的感觉,自以为当上了一个开明的好爸爸的马林生和儿子马锐最后似乎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既可以说是相互联系,又可以说是相互独立。在离异的父母面前,孩子一视同仁。不会介意你因为和他住的久就会对你偏袒,也不会因为许久和妈妈没见面就断了联系,不偏向她那一边。人无完人,更重要的是矛盾,当你要他选择,他只能说都想要。选谁一起生活都行,但是另一个也不是完全放弃。

唯有感情,是斩不断的精神纽带。就经历来说,我对于这本书没有那么大的体会,我没有经历过父母离异,我也没有经历过叛逆的想要平等,但是却有一些为人子女的困惑引起了共鸣。比如你想要从父母手中获得的自由,比如面对父母的权威必须要低头,比如面对父母的打骂的痛心疾首,这一些都是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有时候换个角度,这种事情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可能打你一顿还自己开心的父母,只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没有那种强迫使你屈服后胜利的哈哈大笑的父母。没有不准你出去玩之后你丧着脸但是他们喜笑颜开的父母。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一个时期走到另一个时期,那些不理解那些隔阂,那些超过的架耍过的小性子,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抚平痕迹。你会笑着和他们和解,你也会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

我喜欢王朔的这种文风,简单粗暴,话粗理不粗。有一颗明镜般的心。他不会把世界描绘得很美好,不会把父子关系写得很浓烈,不会把男女情爱和婚姻讲得很神圣。他只是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写一种平淡甚至有点残酷的现实,而恰恰是这种现实投射出了你的影子。所以我很羡慕一个人可以活得如此明白,不去用想象来添加美好在里面,让你明白现实的千疮百孔。然而你还是爱。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 篇6

王朔花了那么多功夫写马林生的“白日梦”,让他成为一个神叨叨的让人讨厌的喋喋不休的京片子,我想并不是为了让人认为——为人父首先为人,所以应该得到被人换位理解的资格。

马林生是一个渣渣,在文学创造上他沾了一点特立独行的天赋,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普通人体会不到的耐人寻味的东西,但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整的创作出来,像便秘到一半又缩回去。一个只有一半天才的人比天生庸才的人更可悲。这样一个自恋自卑都强烈的刻了他身上而没落于琐碎生活中的男人,和世上千千万万的男人一样,根本没有当好一个父亲的能力。

事实是,不是每一个男孩随着身体发育成熟心理也能成长为一个具有父亲资格的男人,一个男人不管他是否达到了做父亲的标准,都会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而然的结婚生子成为一个有孩子的父亲。

马林生对马锐,大部分是以着讨好的态度。{文学创作上我整不出个名堂,那我使点劲在生活里好了?反正我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就算当爸爸,我也是通情达理的那种。}他不是为了健康的父子关系而活络,而是为自己尚未达到的青涩理想找一个出口。

一个一直需要依赖着别人的认可而得到自我舒适的人,他自身人格就是一个空壳,马锐也觉得父亲过于“无聊”。人们对犯错的容忍度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而他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仍需要犯错的空间,老子花钱养了你,儿子理所当然的'成为他精神上索求的对象。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也厌恶自己平庸的父母。我青春期时,父母的形象在我眼里矮到无以复加。他们的无缘无故的暴躁,绕着圈子避开真正的道理而和你讲社会习惯规则,他们耍无赖、不冷静、不公正,让我觉得难以忍受,我曾大声指着我妈骂她是精神病(每个人都有极端的精神倾向是正常的)。可能是每个孩子都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认为父母就是应该完全理性的。

想什么就说什么,我从来不憋着,耐性着跟他们分析他们哪些错了。我常常觉得:“他们怎么还要我去教怎么做父母啊??”

马锐也是一样,他不仅要一直陪着马林生推太极,还需要不停的原谅马林生的暴力和时好时坏恩赐的民主,还要应付马林生信手拈来的撒娇。最后竟然在调查员面前为马林生的一切行为做出真善美的解释,他完全懂得马林生的欢乐与苦楚,这yy的程度简直不能忍。我就不能做到,you can?嘁~~( ﹁ ﹁ ) ~~~

其实在和齐怀远勾搭上时,整日浑浑噩噩的状态,不难看出马林生的一半灵魂气儿已经被抽走了。而且正是带着天赋的那一部分灵魂。

最后马林生和马锐(其实就是一个人)决定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别的什么也别想了”。

这意味着,马林生最终放弃了证明自己“有点特别”的愿望,流俗于众生相中。

他不再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