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日记》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日记》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1
写教学后已经多年了,坚持写教学日志也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系统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志的问题的时候不多,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应名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研日志,随笔,这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必修之课。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2
有些书,一见如故,读之成契。或因青睐某位作者,或因合意某种写作调子,或因邂逅时机特别,书成为一种特别的纪念。丰子恺的书,散淡隽永,在茫茫书海中遗世独立。《教师日记》对我而言,本来只是阅读生活中可预见的普通际遇,殊不料,在断断续续的翻读中,竟觉其日益似旧友——不令人惊诧,那记录平常生活的众短篇也稀疏平淡,但渐渐化为一帧帧清丽的水墨画,印迹脑海,熨帖安适。
说其寻常,实则不寻常。战火四起,居无定所,暂寄桂林,教书为生。字里行间,时常可察觉国难的愤懑、日子的窘迫,但深厚的修养与丰赡的学识,又使他泰然优雅,自俱风流。书封大量留白,仿若作者含纳生活杂迹而依然清和似水的本色,也暗示一颗教人渡人的赤心。“丰氏古诗新画”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近在书脊处,成封面点睛之笔。
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的维度,它往往多方面出击。纷杂的世事,牵引出无数矛盾状态;众多的角色,教人步履匆匆。没有人轻易“独善其身”,丰子恺也不例外,何况战火纷飞,朝不保夕。
“此月余内,桂林被狂炸三四次。所投皆烧夷弹,城中毁屋约有三分之一。”“抗战前常用棕填床,逃难后常用帆布床,前日所用帆布床坍损,不得已用竹榻,遂影响于睡眠。用软床时,半夜一醒,即再睡;用硬床则一醒不能再睡,近来异常早起,即为此故。”“今日上午走五里到校,上国文课二小时,下午代王星贤国文二小时,连讲四小时,再走五里返家,颇感吃力。”诸如此类文字,不绝于目,你能读出衣食住行的低劣对人的逼视,甚至是失去自由的窒息感,但你看不到怨天尤人的神色。他只是在叙述,这样的叙述似乎让他获得一种平静。他在这样的叙述里,放下我执。他大概已经把这些生活的艰辛和多舛想开了,或是他自有一套精神放松体操?“因懊丧与灰心无救于事,反而损失元气,最下策也。”这是他和生活无数次过招后,提炼的最有说服力的警醒词句吗?是他精神获得释然的最重要说辞吗?莫急,还有更精彩的——“多些麻烦,诚不算苦。吾等要自励不屈不挠之精神,以为国民表式。此亦是一种教育,此亦一种抗战。”教育化用于此,有惊艳之感,这是把小我投射到众人的胸襟,有飞凌生活之上的超然,令人激赏。但他也不惯于在高处,他时常能俯下身来,画画小草小花,小猫小狗,淡淡地告诉我们“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但他又非只有水墨性情,在恶劣的环境里,他甚至淘出自在不拘的野趣,且看——“久不用抽水马桶,且常在野外大便。今在乐群社用抽水马桶二天,反觉不及野外之舒畅。”
世间险阻,人事叠沓,但他有平常心,感恩、安命,并推己及人,故能排解。知晓这些后,你见到诸多“无恙”字眼,便知“幸而无恙”已是上等福气;明白“知阿先等皆健好,甚欣慰”里的宽慰和默然;感受“韩文公年未四十,而发苍苍,而视茫茫……吾今四十有二,视始茫茫。较之韩文公,尚不算早衰也”的达观……日记体写作节律松弛,但丝毫不妨碍思想的深阔,更吸引我的是教师二字在渐次铺展开来的生活故事里,越来越体现重量,但又似乎越来越飘渺,这未免有些诡异。
是生活最大,还是教书最大?是教育消融到生活里,还是生活本身是一场更浩大的教育?为什么对教育如此热切,却有着另一副平淡的教书姿态。是两者早已如水乳融,是互相妥协而相安无事,还是最后相忘于江湖?
他说“十年不做教师,教师实在做不惯”,坦诚不欺。这般坦诚里有各色情绪,“我初次做国文教师,起初很胆小,怕教不出。现在大失所望,但仍怕教不出”,在乎而急切;“这样的文章要教他通来,我哪里来这股神力”,焦灼而无奈;“诸生闻我此话,默默地作画了。不知他们作何感想”,“我在教室里徘徊了两个小时”,足见彷徨。所有这些焦虑,没有太多个性,皆是每一个用心的教师最正常的心理表情。但不是每个对教育颇感周章的人都能跟他一样,从困顿和不堪里走出,到宽宏的天地里去,去播耘更滋味的日子。他的宝贵在于时时弹触心灵,“有许多人逃他课而来听吾讲。此大可不必。但亦无法阻止。不知彼等何为而来?为好奇乎?为艺术乎?为教育乎?抑另有所为乎”,此话也可视为他对化育生活这个庞大命题的叩问。他的宝贵还在于时刻欲将新鲜的学养哺输与学生的意念,他给桂师谱的校歌里有“普雨悉皆萌”等句,可见一斑,又有证如——“读《乐记》。至“大乐必简,不礼必易”,忆托尔斯泰及尼采。此二人皆反对“曲高和寡”而主张‘曲好和众’者。今世音乐,技术已呈畸形发达,循流而忘源矣。此事明日当为浙大学生述之。” 他的宝贵更在于,惯于将人生的体验提炼结晶,把所有的爱和怕都揉解到修学储能的脚步里。他在观念世界不停泅进,然后在画里字里疏淡行笔,端然自处。听他说“暑假开始矣。才过一早晨,既觉生活冗长散漫,反不如上课时之有节……此心理恐不独我有,乃人类的弱点。莎士比亚言‘人是瞻前顾后之动物’,吾谓‘人是到处寻苦之动物’。吾亦自拔于此恶习,则暑假不必视为乐事。暑假非乐事,则上课亦非苦事。苟能推度此心,则吾之辞典中可无‘苦’字”,十分喜“推度此心”四字;听“周君允来此为诸儿授课。幸有竹林,其下可设教桌。天雨则停课”,又品得其间顺天本分之味。
是的,教育被战乱挤到了角落,但那些与学生共数晨夕的日子,仍在“勉尽人力”。我信赖的永远是这样的个人教育史,虽然细碎、不连贯、没有主题,没有口号,但有着人生诚恳的经验,有着瞬间被击中的状态,也有着不断的自我书写的紧张。真正的写作,是语言和内心的互证。真正的教育,也是不断从内心掏拿感受,与人、生活不断交接对碰的跋涉,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所以,问是生活大,还是教育大,应该说时间最大。书里有“行经宜山之小学校,见无数广西儿童,或奔走,或朗读,遂忆某古人诗,深有感。诗曰:踉跄趋讲席,诵读斗高声,我亦曾如此,而今白发生”一段,不禁令人感慨,生活与教育都逃离不了生命凋落、岁月飞逝,它们最大的共同的敌人其实是时间,所以一切或恐都是“未尽所欲言”。但好在生命和教育被挤到时间最后的角落之后,没有消遁,却绵延……于是,我们今天读“广西桃花异于江南:花瓣之轮廓线率直简单,而见优美。花色亦近于深红,而不鲜丽”,一样的妩媚迷人;读“非为画册,乃欲坚持百折不挠之精神,以明炮火之不足畏”,一样身心激愤。
再看文题,教育边上的生活,或说是生活边上的教育,已发觉讨论谁包揽谁并不重要。生活和教育应互生互济,书里最浅显的例子有“改了两黑板文句,不胜其头痛。快步回家,来看新生的孩子,藉以调剂心情”。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寻自身生命的内在平衡,历练完满的情志,借此温润生活,泽披学生,这也是阅读给人最有意义的启示。读完此书,再读《还我缘缘堂》《护生画集》,你便知那份闲情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份雅致也不是没有缘故,他对人生和教育的态度,他的童心和艺术之梦都是他轻盈动人的原因,而丰子恺对生活与教育的一切领会最后都浓缩在他笔下,慧心和佛意让它们炯炯生辉。
走笔至此,又随意翻看书页,读到一文段,大笑一番——
“(一)以后作文暂时不许用文言,至文法通顺而止。因为他们中有些人用似通非通的文言来掩饰文法的错误。(二)以后作文,先念一遍朋友听。他听得懂,才可交卷。他听不懂的,都要改去。(三)标点不准乱用,字不许潦草。潦草者不给改。”特别是最后一点,今天听起来还是很酷,好个潦草者不给改!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3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这位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极有天赋的人,在抗日逃难途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显示出他可贵的从容与豁达。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时局所迫,丰子恺于当年冬天率领自己的一家老小十余口,风尘万里,历尽劫难,于1939年4月8日抵广西宜山(以下所述均为本年度之事),入当时正在西迁的浙江大学,任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课教师。据丰子恺《教师日记》记载,踏上宜山土地的当天,就遇到空袭警报三次,不得不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而稍前的2月初,宜山更是遭到猛烈轰炸,“城外浙江大学校舍,受弹八十余枚,几乎全毁”。如此之大环境,工作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4月19日,丰子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下午到文庙上艺术欣赏课,教室仅容二三十人,而听者有百余人,皆溢出门外,嗷嗷待坐。……因用饭厅为讲堂。饭厅者,一大茅棚也。吾入门时,众已历乱就坐,而桌凳东坍西倒,横陈地上,状似初迁家者。幸有黑板,可以将就开讲。因念如此讲艺术欣赏,恐为古今所未有。”工作环境如此,居住条件也差。丰子恺自述在宜山乡下居住时情景,“吾卧一帆布床,书桌设床前,晨起即以帆布床为椅而写作。客来即坐对面之板床上。诗云:‘内外都无隔,帷帐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吾今有类于此”,想来是十分简陋了。然而,面对恶劣条件,丰子恺安之若素,不以为苦,相当地平和淡定。
看了这段,很是感动,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丰子恺竟能安然无恙地给学生上课,可见其风格是多么的高尚。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套最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要认真努力地去工作。
从今往后,我要做像丰子恺这样一个有毅力、坚强认真的人,有爱心的人,细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一个孩子的恐惧、悲哀、激动与欢乐。其次还要尊重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再者还要信任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成绩,他会成长的更快。
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创造者,用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4
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做到从事教育的一辈子都在坚持记日记。他重视对学生最初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最生动的教育对象,每天都会有一些生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随手记录下来,是一笔丰厚的教育素材,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当心灵再一次被拨动,回想当时无论是在师范或是在实习的时候,无数的老教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踏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勤于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进行审视、分析,观照今后的教育活动,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学会创新。
一个人有了思想,你才有了自己,有了自己才有风格。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这样你的进步才会很快,当时我一口应允,因为我觉得这太容易了,但是事实决非是这样的,等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发现根本就不能坚持,刚开始几个星期,还会零零碎碎地记一些,但是到后来,就连零碎都不记了,人往往就是有惰性的,虽然想得很好,但是做到却很难,因为一天下来后,非常疲惫,虽然有时间写,但是自己对自己说,明天再写吧,明天总还能记住的,但是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到一段时间后,想要来记,抽出时间来记得时候,却不知要记什么了,回首以往教育经历,孩子之间的一次争吵,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一次失败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当时火花闪烁、激动人心却疏于记录整理,等到再想找的时候,它稍纵即逝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如果当时及时记录,翻开尘封的日记,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故事又会扑面而来。
人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早已把以前的事都忘记了,每每这样都非常后悔,告诉自己以后要及时记,但易说难做到。教师这个职业跟其他职业有所不同,教师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可塑性,因为他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人,人不是一尘不变的,你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对待他们。
我总觉得自己教了快四年了,为什么没多大进步,我想就是我不懂得记教学日记,不懂得反思,一直重复着错误,所以没有成长。作为年轻教师,我想以后我要不断反思,不断思考,使自己快快成长。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5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这位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极有天赋的人,在抗日逃难途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显示出他可贵的从容与豁达。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时局所迫,丰子恺于当年冬天率领自己的一家老小十余口,风尘万里,历尽劫难,于1939年4月8日抵广西宜山(以下所述均为本年度之事),入当时正在西迁的浙江大学,任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课教师。
据丰子恺《教师日记》记载,踏上宜山土地的当天,就遇到空袭警报三次,不得不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而稍前的2月初,宜山更是遭到猛烈轰炸,“城外浙江大学校舍,受弹八十余枚,几乎全毁”。如此之大环境,工作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4月19日,丰子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下午到文庙上艺术欣赏课,教室仅容二三十人,而听者有百余人,皆溢出门外,嗷嗷待坐。因用饭厅为讲堂。饭厅者,一大茅棚也。吾入门时,众已历乱就坐,而桌凳东坍西倒,横陈地上,状似初迁家者。幸有黑板,可以将就开讲。因念如此讲艺术欣赏,恐为古今所未有。”工作环境如此,居住条件也差。丰子恺自述在宜山乡下居住时情景,“吾卧一帆布床,书桌设床前,晨起即以帆布床为椅而写作。客来即坐对面之板床上。诗云:‘内外都无隔,帷帐不复张。夜眠兼客坐,同在火炉床。’吾今有类于此”,想来是十分简陋了。然而,面对恶劣条件,丰子恺安之若素,不以为苦,相当地平和淡定。
看了这段,很是感动,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丰子恺竟能安然无恙地给学生上课,可见其风格是多么的高尚。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套最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要认真努力地去工作。
从今往后,我要做像丰子恺这样一个有毅力、坚强认真的人,有爱心的人,细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一个孩子的恐惧、悲哀、激动与欢乐。其次还要尊重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再者还要信任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成绩,他会成长的更快。
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创造者,用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教师日记》读后感 篇6
有些书,一见如故,读之成契。或因青睐某位作者,或因合意某种写作调子,或因邂逅时机特别,书成为一种特别的纪念。丰子恺的书,散淡隽永,在茫茫书海中遗世独立。《教师日记》对我而言,本来只是阅读生活中可预见的普通际遇,殊不料,在断断续续的翻读中,竟觉其日益似旧友——不令人惊诧,那记录平常生活的众短篇也稀疏平淡,但渐渐化为一帧帧清丽的水墨画,印迹脑海,熨帖安适。
说其寻常,实则不寻常。战火四起,居无定所,暂寄桂林,教书为生。字里行间,时常可察觉国难的愤懑、日子的窘迫,但深厚的修养与丰赡的学识,又使他泰然优雅,自俱风流。书封大量留白,仿若作者含纳生活杂迹而依然清和似水的本色,也暗示一颗教人渡人的赤心。“丰氏古诗新画”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近在书脊处,成封面点睛之笔。
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的维度,它往往多方面出击。纷杂的世事,牵引出无数矛盾状态;众多的角色,教人步履匆匆。没有人轻易“独善其身”,丰子恺也不例外,何况战火纷飞,朝不保夕。
“此月余内,桂林被狂炸三四次。所投皆烧夷弹,城中毁屋约有三分之一。”“抗战前常用棕填床,逃难后常用帆布床,前日所用帆布床坍损,不得已用竹榻,遂影响于睡眠。用软床时,半夜一醒,即再睡;用硬床则一醒不能再睡,近来异常早起,即为此故。”“今日上午走五里到校,上国文课二小时,下午代王星贤国文二小时,连讲四小时,再走五里返家,颇感吃力。”诸如此类文字,不绝于目,你能读出衣食住行的低劣对人的逼视,甚至是失去自由的窒息感,但你看不到怨天尤人的神色。他只是在叙述,这样的叙述似乎让他获得一种平静。他在这样的叙述里,放下我执。他大概已经把这些生活的艰辛和多舛想开了,或是他自有一套精神放松体操?“因懊丧与灰心无救于事,反而损失元气,最下策也。”这是他和生活无数次过招后,提炼的最有说服力的警醒词句吗?是他精神获得释然的最重要说辞吗?莫急,还有更精彩的——“多些麻烦,诚不算苦。吾等要自励不屈不挠之精神,以为国民表式。此亦是一种教育,此亦一种抗战。”教育化用于此,有惊艳之感,这是把小我投射到众人的胸襟,有飞凌生活之上的超然,令人激赏。但他也不惯于在高处,他时常能俯下身来,画画小草小花,小猫小狗,淡淡地告诉我们“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但他又非只有水墨性情,在恶劣的.环境里,他甚至淘出自在不拘的野趣,且看——“久不用抽水马桶,且常在野外大便。今在乐群社用抽水马桶二天,反觉不及野外之舒畅。”
世间险阻,人事叠沓,但他有平常心,感恩、安命,并推己及人,故能排解。知晓这些后,你见到诸多“无恙”字眼,便知“幸而无恙”已是上等福气;明白“知阿先等皆健好,甚欣慰”里的宽慰和默然;感受“韩文公年未四十,而发苍苍,而视茫茫……吾今四十有二,视始茫茫。较之韩文公,尚不算早衰也”的达观……日记体写作节律松弛,但丝毫不妨碍思想的深阔,更吸引我的是教师二字在渐次铺展开来的生活故事里,越来越体现重量,但又似乎越来越飘渺,这未免有些诡异。
是生活最大,还是教书最大?是教育消融到生活里,还是生活本身是一场更浩大的教育?为什么对教育如此热切,却有着另一副平淡的教书姿态。是两者早已如水乳融,是互相妥协而相安无事,还是最后相忘于江湖?
他说“十年不做教师,教师实在做不惯”,坦诚不欺。这般坦诚里有各色情绪,“我初次做国文教师,起初很胆小,怕教不出。现在大失所望,但仍怕教不出”,在乎而急切;“这样的文章要教他通来,我哪里来这股神力”,焦灼而无奈;“诸生闻我此话,默默地作画了。不知他们作何感想”,“我在教室里徘徊了两个小时”,足见彷徨。所有这些焦虑,没有太多个性,皆是每一个用心的教师最正常的心理表情。但不是每个对教育颇感周章的人都能跟他一样,从困顿和不堪里走出,到宽宏的天地里去,去播耘更滋味的日子。他的宝贵在于时时弹触心灵,“有许多人逃他课而来听吾讲。此大可不必。但亦无法阻止。不知彼等何为而来?为好奇乎?为艺术乎?为教育乎?抑另有所为乎”,此话也可视为他对化育生活这个庞大命题的叩问。他的宝贵还在于时刻欲将新鲜的学养哺输与学生的意念,他给桂师谱的校歌里有“普雨悉皆萌”等句,可见一斑,又有证如——“读《乐记》。至“大乐必简,不礼必易”,忆托尔斯泰及尼采。此二人皆反对“曲高和寡”而主张‘曲好和众’者。今世音乐,技术已呈畸形发达,循流而忘源矣。此事明日当为浙大学生述之。”他的宝贵更在于,惯于将人生的体验提炼结晶,把所有的爱和怕都揉解到修学储能的脚步里。他在观念世界不停泅进,然后在画里字里疏淡行笔,端然自处。听他说“暑假开始矣。才过一早晨,既觉生活冗长散漫,反不如上课时之有节……此心理恐不独我有,乃人类的弱点。莎士比亚言‘人是瞻前顾后之动物’,吾谓‘人是到处寻苦之动物’。吾亦自拔于此恶习,则暑假不必视为乐事。暑假非乐事,则上课亦非苦事。苟能推度此心,则吾之辞典中可无‘苦’字”,十分喜“推度此心”四字;听“周君允来此为诸儿授课。幸有竹林,其下可设教桌。天雨则停课”,又品得其间顺天本分之味。
是的,教育被战乱挤到了角落,但那些与学生共数晨夕的日子,仍在“勉尽人力”。我信赖的永远是这样的个人教育史,虽然细碎、不连贯、没有主题,没有口号,但有着人生诚恳的经验,有着瞬间被击中的状态,也有着不断的自我书写的紧张。真正的写作,是语言和内心的互证。真正的教育,也是不断从内心掏拿感受,与人、生活不断交接对碰的跋涉,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所以,问是生活大,还是教育大,应该说时间最大。书里有“行经宜山之小学校,见无数广西儿童,或奔走,或朗读,遂忆某古人诗,深有感。诗曰:踉跄趋讲席,诵读斗高声,我亦曾如此,而今白发生”一段,不禁令人感慨,生活与教育都逃离不了生命凋落、岁月飞逝,它们最大的共同的敌人其实是时间,所以一切或恐都是“未尽所欲言”。但好在生命和教育被挤到时间最后的角落之后,没有消遁,却绵延……于是,我们今天读“广西桃花异于江南:花瓣之轮廓线率直简单,而见优美。花色亦近于深红,而不鲜丽”,一样的妩媚迷人;读“非为画册,乃欲坚持百折不挠之精神,以明炮火之不足畏”,一样身心激愤。
再看文题,教育边上的生活,或说是生活边上的教育,已发觉讨论谁包揽谁并不重要。生活和教育应互生互济,书里最浅显的例子有“改了两黑板文句,不胜其头痛。快步回家,来看新生的孩子,藉以调剂心情”。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寻自身生命的内在平衡,历练完满的情志,借此温润生活,泽披学生,这也是阅读给人最有意义的启示。读完此书,再读《还我缘缘堂》《护生画集》,你便知那份闲情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份雅致也不是没有缘故,他对人生和教育的态度,他的童心和艺术之梦都是他轻盈动人的原因,而丰子恺对生活与教育的一切领会最后都浓缩在他笔下,慧心和佛意让它们炯炯生辉。
走笔至此,又随意翻看书页,读到一文段,大笑一番。
以后作文暂时不许用文言,至文法通顺而止。因为他们中有些人用似通非通的文言来掩饰文法的错误。以后作文,先念一遍朋友听。他听得懂,才可交卷。他听不懂的,都要改去。标点不准乱用,字不许潦草。潦草者不给改。”特别是最后一点,今天听起来还是很酷,好个潦草者不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