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 性的时候,当“肉”即兽 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 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经历饥荒,抗战,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2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平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3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 ,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想必平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这也是作家。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 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我们牺牲了所有生活的乐趣,牺牲了年轻,去追求那一个个理想。我们有太多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长相不满意,时间流失就不再来,我们全耽误在奋斗途中了。我们被理想所诱惑,嫌自己不够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对草的香味、云彩流动速度无感。』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4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半,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很多的书是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否则你读不懂。我在书屋值班的时候,就在书屋里面朗读这本书,读完了我才稍微懂一点点这其中包含的意义。她分析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也论神与鬼的问题。在一个无所牵挂的老人心中,会想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读完一个人一辈子的思想,只是这其中的感悟,就像劳神父给杨绛的那盒巧克力,她九岁听到的话,一直到九十岁才恍然大悟。你说孔子到底有没有女儿呢?如果有他对他女儿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气有点冷,让我读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显赫之人。你我不过皆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即使后人记不住你。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身后名而劳神呢?大抵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5
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边界,向后是这一生的酸甜苦辣,书中所写的关于肉身与灵魂的看法,关于人间百态的点滴感悟,凡此道来的娓娓话语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于生命的思考,杨绛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寻,肉身在不断衰老,而灵魂却在不断升华,当身体走向尽头的时候,灵魂又该如何安放?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无止境的。
关于教育,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长历程及女儿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印证。关于婚姻,杨绛先生认为无论何时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应该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会久伴。
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一程都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我来说,二十多岁的年纪,谈一辈子太长,谈人生阅历太浅,能做好的只是坚定脚下的路,无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边上,启迪心灵,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6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平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7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还真让我有点小吃惊。开篇就有说道杨绛先生怕“鬼”,“鬼”其实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书中也确实记载了好几个关于别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么“鬼打墙”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并且明明白白的说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东西,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存在。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在我们大学教室里,我们可爱的日语老师还真的跟我们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经历,以及后续诡异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还记得,那次事件后,有同学短信给她,说她给同学们留下了阴影,该老师还当纵在课堂上给我们道歉了。 所以,我也觉得,世界上某些东西我们虽然不相信,但是确实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还有所谓的“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当“灵”即理性一面占据上风,便是显示了我们作为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战胜兽 性的时候,当“肉”即兽 欲占据上风之时,便是显示我们也是动物中的一员的本性。当然,“灵”也是说,我们作为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层次的一面,“肉”即使作为动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也是时刻处在矛盾与斗争之中的啊。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兽 欲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当然,这个有点跑题之说,不过,也是我突然联想到到一个趣事。
文中还主要讲述了为人一生的修养与锻炼,即是“灵”的锻炼,也是”肉“的锻炼。”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面,老先生还收录了一些注释。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记录。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北京给夫人做帮佣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惨一生。经历饥荒,抗战,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小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大后辛苦劳作,外出务工养家,结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无情被勾引,身体背叛,随后默认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还一直坚持在外赚钱养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话:"一辈子只知道劳作,赚钱,存钱,省钱。年轻的时候为了赚25块养家的钱,后来失去了家。”女人啊,这是为什么啊。不过,也有个体会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样还是要在一起的,长期分离总会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当我说出这番感慨时,连在一边玩网游的蒋公子都马上附和道:“对,没错!!”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8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9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到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到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0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点评: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点收获,足矣。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1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注释和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正文是杨绛先生对于人生一些问题的思考(自问自答),注释是用散文的形式记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正文部分形成了对照,也就是感悟与实例的结合,第三部分是就着杨绛先生百岁生日,文汇报记者代表光大读者与其展开的一次真诚问答。
读这本书是因为杨绛先生思考的这些人生问题恰好是我感兴趣的,而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总是令人好奇又无从解答,杨绛先生也一样,她总是想着想着就在某个地方堵住了,她也似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百岁的她回顾一生对这些问题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而尚处青年阶段的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有了一点思路和新的视角,但是还不足以形成一套自己成熟的看法,所以我就在此把我觉得有启发的杨绛先生的回答做简要的整理摘录。
1.神和鬼的问题,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科学和迷信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过于科学也是一种迷信。很多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信与不信,都不必绝对。
2.有关人的问题,人是有灵魂的(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存在)。人有个性(体质不同,性情各别,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人有本性(一“食色性也”,一灵性良心,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我们的一生总是处在这两种的斗争之中,其中任何一方都是时而占下风时而占上风,最后总有一天会统一,斗争的结果就是我们最后的样子,比如有的人的私欲占了灵性良心的上风就走上歪路成了“坏人”)
3.人类的文明,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他创造的文明可能会走向灭亡,他创造的伟大文明可能是牺牲人自身换来的,并且他置身的文明还可能会对他自身有伤害(比如大气污染)。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修身,自我完善,让灵性良心战胜私欲。当然,人皆有私欲,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修身需要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4.人生实苦,要认清这一点,接受这一点,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持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是肯吃苦。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有了这一些成绩也就不虚生此世了。
整理下来发现,这几个问题和答案其实都是互相联系的,围绕人一生最根本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问题(好像哲学上的人生的基本问题),可是人们总也想不通,总得自己亲身经历了碰壁了才能有所体悟,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九岁就听到的话,到九十岁才明白。”
其实相比于前面的部分,我对第三部分的百岁问答更有感触,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一直传为佳话,看了她真实直白的回答,更是顿生羡慕和感慨,找不到那么喜欢的人,至少要和互相欣赏理解的人在一起吧,像他们两个这样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结合简直只应天上有。而他们对文学的博学和热爱,以及做人处事方面有原则能吃苦,谦逊低调等优秀品格更是感染了我,钱钟书先生和女儿圆圆先后离开了杨绛先生,她非但没有倒下,而是在通过翻译经典著作缓解悲痛,她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她老年完成的,百岁之际,她依然热爱生活,每天看书写字,每天都有新的期待,而她这种沉稳向上的心态,正是通过人生的历练和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锻炼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爱读书的,读书多的人大都像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这样豁达通透,沉静内敛,既有大格局的心态和视野,也有自己充实有趣的小世界,希望我也能朝这个方向发展呐。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3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4
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边界,向后是这一生的酸甜苦辣,书中所写的关于肉身与灵魂的看法,关于人间百态的点滴感悟,凡此道来的娓娓话语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于生命的思考,杨绛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寻,肉身在不断衰老,而灵魂却在不断升华,当身体走向尽头的时候,灵魂又该如何安放?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无止境的。
关于教育,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长历程及女儿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印证。关于婚姻,杨绛先生认为无论何时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应该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会久伴。
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一程都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我来说,二十多岁的年纪,谈一辈子太长,谈人生阅历太浅,能做好的只是坚定脚下的路,无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边上,启迪心灵,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5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6
今天下午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次阅读。读完整本书,我在书上划下了认为对杨先生见解非常认同的地方。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