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2024/05/1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选1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

《我的阿勒泰》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里度过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个普通的从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朴实、真切而不乏动人之处,于浮躁的生活是一缕清新的风。

我是第一次接触作者的文字,一读就有一种回归到小时候的感觉。因为她的描述就是小时候的感觉,对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都这么触感强烈。

这本书里没有变味的心灵鸡汤,也没有如何赚钱的窍门,这里有的是真实。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真正的淳朴的一种味道。

我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很惊讶。真想不到现在这样充满PM2.5的社会里还有人在写、能写那么清澈、纯净的文字。如果让我编教科书,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选入语文教材,从小学到高中都适用。心灵鸡汤太假了,佛经圣经太飘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种自由自在、悠悠荡荡、返璞归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下来,太舒服了。

我喜欢文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有一说一的书,对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书敬而远之。看李娟的书,看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时候,会让你感觉长舒一口气。像是懵懵懂懂从一个遥远的故事,一个遥远的另一个自己中醒来。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2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3

我的阿勒泰,初见这个书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满满的神秘,陌生的地域,辽阔的天空,纯净的蓝天,淳朴的人民,想象中的纯美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这本书,它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我的阿勒泰》是一位罕见文学才女——李娟写的,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里度过的一大段童年。在作者的少女时期,她跟着家人辗转在阿尔泰的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生活那几年发生的点滴故事。清新、明快,质地纯粹的语言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给人一种异域风情。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个满脸笑意的女孩站在那一望无际的荒漠中,望着远方,望着那远方的城市。可是她从来没想过离开,离开这热情的角落,离开那朝夕相处的哈萨克乡亲们。

书中外婆的那只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只猫是外婆在贫穷年岁里唯一的相伴,它伴随外婆走过了黯淡无光的岁月。然而嗜酒好赌的外公总是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挥舞着拳头从外婆那誓死保护的怀抱里抢过那只猫,然后毫不怜惜的塞进满是污秽的袋子里转卖他人。也许是通了人性,在被卖了两次之后,都凭着自己的记忆,在穿过五十多里的夏牧场后回到了外婆的怀抱中。最后一次,那只猫被外公卖掉了,只是这一次,它再也没回来了。外婆依然是天天把喂猫的石钵注满了清水,等它回家。只是,这一次,却再也没等到。这只猫让我感受到了无能为力的伤痛,有些你拼命想要挽留的东西却始终不能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读李娟,常常想起台湾的三毛,她们都以流浪的姿态用女性的视角和情感书写自然和生存,柔情浪漫,细腻灵动,美丽忧伤。不同的是三毛作为一个旅行者,在亦聚亦离的颠簸中抒写更多的是他人的艰辛和蒙蔽,让人感觉更多的也是浪漫和深情,自由和唯美。而李娟作为一个为生计奔忙的小裁缝,记录的是她和家人实实在在的艰难生活,不仅有对大自然神奇浪漫的幻想、对动物们秩趣善良的爱怜、对人情亲情朴实顺遂的情感,还有毫无做作毫无矫情的文字背后充满的弥漫人身心的悲伤和感动。

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她与自然融合汇聚于生命而具有的天才般的心灵感觉。在《森林》一文中她写到:“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巨大的孤独从我们脸膀无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它的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这样迷幻和深邃的思维潜游于李娟的文字中,使我的阅读获得了一种迷恋的快 感,它像灯火一样会闪亮我不断沉落颓废的精神,使我在现实与虚妄中的挣扎拥有了一种精神的品质.

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她们的家搬到沙漠边缘的阿克哈拉,骑摩托车去县城比坐班车方便又省钱。但叔叔没有办执照不敢上公路,于是,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李娟走在离县城200多公里的沙漠荒滩上,一路艰辛一路痛苦的遭罪经历在李娟的笔下生动而鲜活,仿佛这就是她本来的生活。正如同她所写的那样:“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李娟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将辽远的阿勒泰描绘的美不胜收,原来苍凉和辽阔同样让人惊讶于与沉迷。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4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有人说,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说,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着。我认为生活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更是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虽然人生苦短,但是这样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热爱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心灵的眼睛。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多时因患病而失聪、失明。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在老师的帮助和教导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识字,学会了说话,并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她利用自己所学,写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讲做报告。她建立了慈善机构,帮助和她一样的残疾人士。她的`爱心行动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同,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她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还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享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她一心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如何为贫穷的人做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活着。

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热爱故土的真实写照,是用她在新疆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编写了这本书。李娟从小在新疆长大,那时候的新疆非常落后,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公路,出去乘车不方便,用的电话也只有卫星电话,这种电话不但贵,而且语音效果差,一到阴雨刮风天就卡壳。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不下雨时闹旱灾,雨下得多时就闹洪灾。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时闹雪灾,还时常闹蝗灾。可尽管这样,李娟仍然选择生活在这儿,主要是她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活,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时间来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内心宁静,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你既想真正热爱生活,就得参悟出这生活的滋味。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5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6

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阿勒泰,它除了拥有让人沉醉的冰雪美景还有一本属于它自己的书——《我的阿勒泰》。

她在一个被规则缠绕的地方中浇灌出了属于大西北的戈壁和草原。

她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虽然她用微暖的笔触只是描绘了一个渺小的人在阿勒泰的生活,但是这却引起了人们不需要共通的语言的共鸣。

在她的笔下,哪怕是一棵在草原上的无名野草也会拥有人的视觉与感受。她通过它来叙述了一个茫茫天地间被藏起来的“角落”,一群寂寞却温暖的人,一个在慢慢同融于自然的自己。而他们正在生根,发芽,就如春雨般逐渐的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丝丝暖意,孕育出一个城市中的“大西北的美景”。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李娟。

她在一座座冰冷的城市中建造了一个个有“它”的村落。

它匿藏在阿勒泰的牧场、牛羊、河岸和阳光中,它游荡在宴席、舞会和村民的笑声中。它无处不在。

“它”就是“温暖”。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种“温暖”到底是什么?

“温暖”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在散文里新疆这片土地散发出沉静安然的美,既有大西北的广袤粗野又有细腻缱绻的乡愁滋味。大自然以它缕缕的芳香氤氲出了狂野的戈壁与缄默的草原,它用它的全部来陪伴着人类一生的日升日落。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最温暖的眷顾吗?

“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李娟很懂得如何把单调的生活写得趣味无比。在她居住的村落中都是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人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样会有荒诞的思想,一样会有匪夷所思的举动,一样存在着善意与恶念。但是在文中她却是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用转换视角来解读他人眼中的生活,用最真实的文笔透过表面看到人心灵处的美好,从而集聚出人与人之间最平凡却又难以让人难以忽视的温情。这不禁让人感叹,人存活于世界上不是只有寂寞与孤独,还有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能够让人笑中带泪,心生温暖。

“温暖”是李娟对于阿勒泰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意。她笔下的生灵,无论是刚出生不久的雏鸟还是翱翔于天际的雄鹰,无论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还是年近花甲的老人都具有他们自身的光彩。她把他们身上的亮点糅合了自己的情感排布在夜空,连成了一条漂浮在阿勒泰大地上空的星河。待我们细细地聆听,都能听到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星星都有着它们的心跳。

听到了吗?这就是阿勒泰!

我止不住的好奇着李娟是如何写出这般具有影响力的文章的?她是本着怎样的心态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她是如何跳跃空间把阿勒泰的魅力撒在各地?她又是如何在这个被规则和冰冷包裹的城市中用文字为其注入温暖?

它是大自然的阿勒泰,它是温暖的阿勒泰,它更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

在她的《自序》中有那么一句话:多么好啊,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7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8

我的阿勒泰,初见这个书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满满的神秘,陌生的地域,辽阔的天空,纯净的蓝天,淳朴的人民,想象中的纯美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这本书,它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我的阿勒泰》是一位罕见文学才女——李娟写的,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里度过的一大段童年。在作者的少女时期,她跟着家人辗转在阿尔泰的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生活那几年发生的点滴故事。清新、明快,质地纯粹的语言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给人一种异域风情。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个满脸笑意的女孩站在那一望无际的荒漠中,望着远方,望着那远方的城市。可是她从来没想过离开,离开这热情的角落,离开那朝夕相处的`哈萨克乡亲们。

书中外婆的那只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只猫是外婆在贫穷年岁里唯一的相伴,它伴随外婆走过了黯淡无光的岁月。然而嗜酒好赌的外公总是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挥舞着拳头从外婆那誓死保护的怀抱里抢过那只猫,然后毫不怜惜的塞进满是污秽的袋子里转卖他人。也许是通了人性,在被卖了两次之后,都凭着自己的记忆,在穿过五十多里的夏牧场后回到了外婆的怀抱中。最后一次,那只猫被外公卖掉了,只是这一次,它再也没回来了。外婆依然是天天把喂猫的石钵注满了清水,等它回家。只是,这一次,却再也没等到。这只猫让我感受到了无能为力的伤痛,有些你拼命想要挽留的东西却始终不能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读李娟,常常想起台湾的三毛,她们都以流浪的姿态用女性的视角和情感书写自然和生存,柔情浪漫,细腻灵动,美丽忧伤。不同的是三毛作为一个旅行者,在亦聚亦离的颠簸中抒写更多的是他人的艰辛和蒙蔽,让人感觉更多的也是浪漫和深情,自由和唯美。而李娟作为一个为生计奔忙的小裁缝,记录的是她和家人实实在在的艰难生活,不仅有对大自然神奇浪漫的幻想、对动物们秩趣善良的爱怜、对人情亲情朴实顺遂的情感,还有毫无做作毫无矫情的文字背后充满的弥漫人身心的悲伤和感动。

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她与自然融合汇聚于生命而具有的天才般的心灵感觉。在《森林》一文中她写到:“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巨大的孤独从我们脸膀无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它的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这样迷幻和深邃的思维潜游于李娟的文字中,使我的阅读获得了一种迷恋的快 感,它像灯火一样会闪亮我不断沉落颓废的精神,使我在现实与虚妄中的挣扎拥有了一种精神的品质.

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她们的家搬到沙漠边缘的阿克哈拉,骑摩托车去县城比坐班车方便又省钱。但叔叔没有办执照不敢上公路,于是,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李娟走在离县城200多公里的沙漠荒滩上,一路艰辛一路痛苦的遭罪经历在李娟的笔下生动而鲜活,仿佛这就是她本来的生活。正如同她所写的那样:“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李娟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将辽远的阿勒泰描绘的美不胜收,原来苍凉和辽阔同样让人惊讶于与沉迷。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9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0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1

阳光透过窗,照射在桌子上,一切静谧又安详,最好的能在这时看一本书,来一场仿佛早已准备的美丽邂逅。

夏天,我来到了新疆阿勒泰,这边风景不似内地的单色,就连天空都有四五种颜色。这边有许多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但都和谐共处,在路上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呼,遇到困难都会互相帮忙。

这本书描绘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故事。李娟不是一位专业的作家,只是一名杂货铺的女孩,但写出的文章又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引诱人看下去。她笔下鲜活的文字,透露出朴实与爽朗。

在她的书里,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诉说了自然的危险与人心险恶,使人了解到了人性与性情,如何相处的方法。还有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一些民族的特色。

著名主持人柴静点评到:“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的出来这样的文字。”

是啊,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的出来这样鲜活的文字!仿佛像一股清香动心恍悟。

李娟写的诗,虽然感觉通俗易懂但又代入了许多许多。

“有一块苹果永远噎在喉咙,”

“有一个人一生都想要吐出它。”

“谁都知道苹果红的那面有毒,”

“却不知青的那面难吃。”

这本书不值得错过。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2

阿勒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边缘。阿勒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娟一个戴眼镜的女孩,还有她的妈妈,外婆一家三口住在新疆阿勒泰牧区以开商店为生活。而她用她那细腻的文笔,写下了她在阿勒泰一天一天的.生活——《我的阿勒泰》。

在《我的阿勒泰》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辑《阿勒泰的文字》中的《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最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外婆已经九十多岁了,可她对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吐吐自己的舌头,然后笑眯眯地坦白。

“‘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的,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收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是啊,不要娇气软弱,也不要心胸狭窄,更不要在困难面前放弃,才能成功! “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是啊,人只有经过了安静与孤独的考验,才能懂得一切。而如果失败了,吐吐舌头而已……

千万要记得,当你做错了事情,或是收到了挫折,就会想起这句话:“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3

这个星期我接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一共有三辑,其中我最喜欢的时第一辑中的《属于我的马》,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钱,但这个人却死了,只能由此人的亲人来替他还钱,但他的家人实在在拿不出钱来偿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作者的妈妈,要求抵债。然后作者的妈妈打电话给作者告诉了作者这件事,这让作者想起了两年前自己家里还想买一匹马,因为那时候作者的家里还没有挖井,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面冻成了厚厚的坚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头一天破开的冰窟窿一夜之间重新冻得结结实实。作者的妈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赞了不少干草,打碎后装了好几麻袋。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盖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一大片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还得嫁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许多养马的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能拥有一匹马。

读了这一片文章之后我又很多感想:我觉得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作者家里想买一匹马都那么难,而我们现在呢,要车买车,要房子买房子,我们还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马之前还会计划好有了马之后要干嘛干嘛,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这种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计划的习惯。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书。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4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再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收录《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在内的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别提当时我多高兴了!哈!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5

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阿勒泰,它除了拥有让人沉醉的冰雪美景还有一本属于它自己的书——《我的阿勒泰》。

她在一个被规则缠绕的地方中浇灌出了属于大西北的戈壁和草原。

她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虽然她用微暖的笔触只是描绘了一个渺小的人在阿勒泰的生活,但是这却引起了人们不需要共通的语言的共鸣。

在她的笔下,哪怕是一棵在草原上的无名野草也会拥有人的视觉与感受。她通过它来叙述了一个茫茫天地间被藏起来的“角落”,一群寂寞却温暖的人,一个在慢慢同融于自然的自己。而他们正在生根,发芽,就如春雨般逐渐的'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丝丝暖意,孕育出一个城市中的“大西北的美景”。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李娟。

她在一座座冰冷的城市中建造了一个个有“它”的村落。

它匿藏在阿勒泰的牧场、牛羊、河岸和阳光中,它游荡在宴席、舞会和村民的笑声中。它无处不在。

“它”就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