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9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学分化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推到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前沿,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也被经常运用,但学分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很多内容来帮助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倾听的习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互相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向往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这种很理想化的学生学习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模仿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习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略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三~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同时小组长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了合作,奠定基石

要让学生对所需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有所准备,在已知的基础上,谋划分工、确定职责。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是我们实施合作教学中常见的通病。分工、职责从更高层面上讲可以解释为规则。规则是我们行事的指南,再进一点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种规范意识。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公约以至法律规章都是规则。学会建立规则、遵守规则以至创新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优点。

三、把握时机,适当引放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而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习中教师不仅只是出示带有启发性的自学思考就完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一句话,就是使学生能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动手操作,联想”等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掌握了新知。总之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习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平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这个问题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是改革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将学生推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是一种创新变革。但教师并不能退居一旁,正如于漪老师说的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那现在我们有义务好好的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形式中获得更多乐趣。以下是我们需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做的:

课堂活动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过程。组别的划分,组员的搭配也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步骤。当然我们可以说一句,让学生自由组合,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或许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知道他们谁更喜欢和谁玩,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所以小组应该是全班学生学习时效果最佳的一个最优化整合。针对每个学生之间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素质的差异,课采用“好+中+差”的搭配模式。这样做到优势互补,三类学生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与反作用。当然老师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具体的情况,灵活的安排。这种编排法定主旨就是:将学生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

1、灵活安排发言人。

在具体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经过一番热列的讨论之后,真正愿意或敢于站起来发言时,相对于讨论时代激烈,则更显冷清。一个学习小组中,发言人往往集中表现为某一个人或某两三个,剩余的两三名便渐渐的变为小组中的听众,一不小心,还有变为小组活动发言时的隐形人的可能。即使被老师强行要求发言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不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算作应付,便是站着一言不发,呆若木鸡,当然,这是有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的。学生不愿发言,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地区观念差异,更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强化不够。对此,我觉得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教师要提前尽快实施“首席”的权利,灵活发言人机制。按时间划分(每周、次或者每天轮换发言人);按性别来划分(男女轮换);按学号划分(单双轮换)等等。总之,在灵活的变换中,督促指挥,养成学生发言的吸干,渐渐化被动为主动,使每个学生都保持一种学习上的适度紧张感:说不定下一个发言人就是我!老师们,充分发挥你们精彩的点子,和学生身上的“惰性”因子斗争到底,努力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在你的课堂上大放光彩。

2、创设场景,变平板为生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利用好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色,想办法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问文字语言的魅力,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那引导之后,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呼吸。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略谈一二,苏教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内容和主题对学生而言不难把握,对于整个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尝试着让学生们按小组分配分角色演绎的方法。毕竟想要把人物演好,首先必须要去了解人物的行为,然后还要揣摩这个人物形象当时的内心以及神情,动作等等。任务布置下去后,各个小组都忙的`热火朝天,连平时被提问到后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也全力以赴,结果当然出人意料到精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演绎,对人物的理解更加的具体深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大增,组员之间增进了友情。当然,通过这次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小组的形式也进一步的巩固了。爱玩是每个学生,或者说每个孩子的天性,“小组合作学习”使玩有趣的同时又有了意义,做到了两全其美。

欣赏的本领,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主题的体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每组组内互相诵读,选出一名代表和其他小组两两PK,得分记为A、B、两等级。然后相同等级的再比赛,最终得A的组别获胜,组内成员都有奖品。由于带有竞争,奖励等因素,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人诵读,其他人都聚精会神的默默关注,内心打分,这种适度的竞赛紧张也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形式更加立体丰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形式,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结合具体地区、学校,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班级之后,这种已经渐渐普及的新教学方法,依然闪耀着它独特而璀璨的光芒。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使它灿烂永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我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不能说全面,只是我漫长教学求索路上的一小步,前面的路途还很长,语文这门学科,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去诠释和丰富,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中国人的语文,为了可爱的学生们,还有让人期待的明天。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三~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同时小组长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了合作,奠定基石

要让学生对所需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有所准备,在已知的基础上,谋划分工、确定职责。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是我们实施合作教学中常见的通病。分工、职责从更高层面上讲可以解释为规则。规则是我们行事的指南,再进一点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种规范意识。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公约以至法律规章都是规则。学会建立规则、遵守规则以至创新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优点。

三、把握时机,适当引放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而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习中教师不仅只是出示带有启发性的自学思考就完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一句话,就是使学生能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动手操作,联想”等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掌握了新知。总之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习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平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这个问题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不同的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三~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同时小组长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了合作,奠定基石

要让学生对所需要解决处理的问题有所准备,在已知的基础上,谋划分工、确定职责。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是我们实施合作教学中常见的通病。分工、职责从更高层面上讲可以解释为规则。规则是我们行事的指南,再进一点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种规范意识。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公约以至法律规章都是规则。学会建立规则、遵守规则以至创新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优点。

三、把握时机,适当引放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而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习中教师不仅只是出示带有启发性的自学思考就完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一句话,就是使学生能学。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画、动手操作,联想”等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掌握了新知。总之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习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平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和操作中,又出现了些许令人担忧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比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这个问题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或者说这样的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吗?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2.教师充当旁观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曾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在这样的课中后进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老师良好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

3.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6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是改革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将学生推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是一种创新变革。但教师并不能退居一旁,正如于漪老师说的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那现在我们有义务好好的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形式中获得更多乐趣。以下是我们需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做的:

课堂活动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过程。组别的划分,组员的搭配也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步骤。当然我们可以说一句,让学生自由组合,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或许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知道他们谁更喜欢和谁玩,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所以小组应该是全班学生学习时效果最佳的一个最优化整合。针对每个学生之间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素质的差异,课采用“好+中+差”的搭配模式。这样做到优势互补,三类学生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与反作用。当然老师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具体的情况,灵活的安排。这种编排法定主旨就是:将学生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

1、灵活安排发言人。

在具体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经过一番热列的讨论之后,真正愿意或敢于站起来发言时,相对于讨论时代激烈,则更显冷清。一个学习小组中,发言人往往集中表现为某一个人或某两三个,剩余的两三名便渐渐的变为小组中的听众,一不小心,还有变为小组活动发言时的隐形人的可能。即使被老师强行要求发言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不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算作应付,便是站着一言不发,呆若木鸡,当然,这是有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的。学生不愿发言,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地区观念差异,更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强化不够。对此,我觉得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教师要提前尽快实施“首席”的权利,灵活发言人机制。按时间划分(每周、次或者每天轮换发言人);按性别来划分(男女轮换);按学号划分(单双轮换)等等。总之,在灵活的变换中,督促指挥,养成学生发言的吸干,渐渐化被动为主动,使每个学生都保持一种学习上的适度紧张感:说不定下一个发言人就是我!老师们,充分发挥你们精彩的点子,和学生身上的“惰性”因子斗争到底,努力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在你的课堂上大放光彩。

2、创设场景,变平板为生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利用好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色,想办法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问文字语言的魅力,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那引导之后,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呼吸。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略谈一二,苏教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内容和主题对学生而言不难把握,对于整个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尝试着让学生们按小组分配分角色演绎的方法。毕竟想要把人物演好,首先必须要去了解人物的行为,然后还要揣摩这个人物形象当时的内心以及神情,动作等等。任务布置下去后,各个小组都忙的热火朝天,连平时被提问到后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也全力以赴,结果当然出人意料到精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演绎,对人物的理解更加的具体深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大增,组员之间增进了友情。当然,通过这次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小组的形式也进一步的巩固了。爱玩是每个学生,或者说每个孩子的天性,“小组合作学习”使玩有趣的同时又有了意义,做到了两全其美。

3、为小组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

将时尚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更体现了教学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不妨将这种理念二次利用,将PK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赋予“小组合作学习”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力争上游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课堂问答氛围。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诵读欣赏,我一直坚持用小组PK的形式去教学。诵读欣赏旨在锻炼学生朗读欣赏的本领,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主题的体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每组组内互相诵读,选出一名代表和其他小组两两PK,得分记为A、B、两等级。然后相同等级的再比赛,最终得A的组别获胜,组内成员都有奖品。由于带有竞争,奖励等因素,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人诵读,其他人都聚精会神的默默关注,内心打分,这种适度的竞赛紧张也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形式更加立体丰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形式,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结合具体地区、学校,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班级之后,这种已经渐渐普及的新教学方法,依然闪耀着它独特而璀璨的光芒。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使它灿烂永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我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不能说全面,只是我漫长教学求索路上的一小步,前面的路途还很长,语文这门学科,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去诠释和丰富,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中国人的语文,为了可爱的学生们,还有让人期待的明天。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8

课改以来,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老师们都能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挺好!在听课中我始终在关注一件事,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所有的老师在所有的课里都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用这种学习方式时,没有考虑它的必要性,也没有具体的指导。通常运用的提示就是:“自己学习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你乍一看,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讨论的气氛很热烈!然而,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我发现,只是我们的尖子生在“唱独角戏”,其他学生有的在默默的听,有的小声嬉闹,有的随声应和……过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都安静下来。然后就是一些“外交部发言人”开始向全班“正式表明态度”…… 写到这里,我想起有一位老师说的话“小组学习将优秀的学生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学困生避风的港湾”那么,这样的“合作”有必要吗?如果取消,课堂中的一些所谓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吗?“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应怎样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呢?满脑子的问题和困惑。

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无谓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问题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学优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综上所述,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内容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活动。但这还只是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调控: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在编组时采取“同组异质”分组法,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我采取的是固定分组法,每小组四人。小组内的搭配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固定是相对的,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学生的差异变化情况随时调整

(二)、精选内容,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学习虽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并不是说整节课全部都采用合作学习,一篇课文的所有知识点都得用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应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将合作的内容选“准”选“精”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尊重已有模式。即在以前教师的训练下已对学习某方面知识形成了较固定的模式,学生能按此模式逐一解决。如:识字教学的那几个环节,学生已较熟悉,就认真有序地合作完成每一步骤。

2.注意水平相当。教学中需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的疑问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

3.蕴涵协作因素。即教学中的有些问题本来就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如:分角色表演、朗读、词语接龙等。

(三)组织分工,明确职责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比如,教师检查学生读课文时,不用再逐一叫学生名字,可以直接说:“请每个小组的4号来读。”教师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四)、有序学习,合作提高

1.学前提要求教学中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4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4号质疑,3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学时会倾听因为是按序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倾听。比如,4号提出一个问题,3号如果没有注意听,就解答不了;2号要是走神了,又怎么能对3号的解答进行及时补充呢?所以,有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每个学生都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3.学后再质疑小组交流完毕后,副组长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就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时效性。

(五)人人努力,共同进步

1.序号调换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了组长:即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2、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上课纪律,单元测试,作业上交等纳入到小组考评之中,给各小组打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