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2024/06/26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前面部分章节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在探讨学习问题。早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如孔子、荀子等就探讨过学与教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人为对象,探讨学习过程,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上述是一个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它不完全相同。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它是按照教育目标来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

1、物理知识的学习: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并了解其实际应用。

2、物理技能的学习:主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

3、能力发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4、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美学方法等。

5、科学态度的学习:主要指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学习。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学原理。故此,书中接着介绍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学习理论。中国可以说是学习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远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有:“志”和“信”的学习信念、动机;“好”与“乐”的学习兴趣、爱好;“学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总结的学习方法有:以学为主,学、思、习、行相结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多问、多见、多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

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纳。从学习理论来讲,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可以说,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来源,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所谓感知,在心理学上是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感觉活动。知觉是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知能力。首先从被感知的物理现象来说,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度律)。如演示实验中采用大型演示电流计,某些演示实验采用投影仪投影,讲解重点语句时提高声音等。第二,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越易感知(差异律)。如采用试管盛水做有关的实验时,试管内的水一般染成红色,以区别试管的玻璃。第三,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观察对象呈现着运动的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活动律)。

第四,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对比律)。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等。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学生清晰感知(组合律)。第六,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变换物理现象呈现的形式(变化律)。第七,多种感官同时参加的感知活动的效果好(协同律)。那么根据感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在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那里受阻之后,想找本轻松点的书看看,当当网一搜,科普类的热门书就这本,于是找来一看。

作者神秘,据称现居香港。

全书用80后、非常网络化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20xx年来的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使我这个门外汉读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罢不能,坚持到今天凌晨读完全书。尤其是在读到薛定谔的猫,读到量子自杀的章节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来。也了解了为什么二战德国不能先于盟军制造出原子弹,难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发展到现在,许多东西竟然都是假说,那个该死的讨厌的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折腾了物理学家320xx年,没办法,因为没搞清楚的话,那么你和我是粒子还是波、这个世界是粒子还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后来的结论竟然是:那个客观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还是波,反正是一团迷雾,当观测者用各种手段去观测时,它就随机地现出原形(塌陷)了,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天啦,这跟幽灵差不多,后来,物理学家确实一路追踪到了幽灵——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测量并解读时,影响了客观的东西。人类意识里面都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无法获得真实的客观。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讲法(书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唉,还是没逃过他),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所以这个结论也只是用来证伪的。——太TMD唯心了,马克思肯定会说只是科学还没发展到人类搞清本质而已,本质或科学客观是真实存在的`,可认知的。

可就是这个唯心的量子论,竟然想进一步发展,以超弦的名义,让不确定性充斥世界,占领引力领域,搞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统宇宙。爱因斯坦生前就对量子论进行了几番攻击,都被量子论的掌门人玻尔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经典物理一方的爱因斯坦郁闷地向玻尔发问:你真的认为因果论不存在,老头子(上帝)也掷骰子吗?

是的,现在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测不准、不确定、随机的世界!

物理是什么,物理就是假想,做实验,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一切所谓科学、客观都是用来证伪的!

呵呵,转回来,一定要转回来,否则要神经病了,我认为,不确定性确实难解,满世界的人们错把主观当客观,但我还是装糊涂吧,中庸一点吧,中庸,这是我最后的哲学堡垒了。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在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那里受阻之后,想找本轻松点的书看看,当当网一搜,科普类的热门书就这本,于是找来一看。

作者神秘,据称现居香港。

全书用80后、非常网络化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来的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使我这个门外汉读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罢不能,坚持到今天凌晨读完全书。尤其是在读到薛定谔的猫,读到量子自杀的章节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来。也了解了为什么二战德国不能先于盟军制造出原子弹,难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发展到现在,许多东西竟然都是假说,那个该死的讨厌的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折腾了物理学家300年,没办法,因为没搞清楚的话,那么你和我是粒子还是波、这个世界是粒子还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后来的结论竟然是:那个客观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还是波,反正是一团迷雾,当观测者用各种手段去观测时,它就随机地现出原形(塌陷)了,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天啦,这跟幽灵差不多,后来,物理学家确实一路追踪到了幽灵——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测量并解读时,影响了客观的东西。人类意识里面都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无法获得真实的客观。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讲法(书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唉,还是没逃过他),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所以这个结论也只是用来证伪的。——太TMD唯心了,马克思肯定会说只是科学还没发展到人类搞清本质而已,本质或科学客观是真实存在的,可认知的。

可就是这个唯心的量子论,竟然想进一步发展,以超弦的名义,让不确定性充斥世界,占领引力领域,搞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统宇宙。爱因斯坦生前就对量子论进行了几番攻击,都被量子论的掌门人玻尔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经典物理一方的爱因斯坦郁闷地向玻尔发问:你真的认为因果论不存在,老头子(上帝)也掷骰子吗?

是的,现在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测不准、不确定、随机的世界!

物理是什么,物理就是假想,做实验,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一切所谓科学、客观都是用来证伪的!

呵呵,转回来,一定要转回来,否则要神经病了,我认为,不确定性确实难解,满世界的人们错把主观当客观,但我还是装糊涂吧,中庸一点吧,中庸,这是我最后的哲学堡垒了。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花了整整1个半月的时间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如果真要细细地品味和解读每一段的收获可能写上几万字也写不完。以下仅围绕与我们自身教学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谈自己的收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够有幸读到李老师这本书,无疑是雪中送炭,从教5年来,坎坎坷坷,遇到的许多问题能够在李老师的文字中得到解读。

一、树立威信,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威信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年轻教师,因为初上岗位,学识和内涵都欠稳重,又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不完善,加上浅薄的教学经验,年轻教师都很容易走上一个误区——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感,只有娱乐感。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保持一贯的认真态度。学生天真烂漫,当他们把讲台上的老师完全当做一个同辈分的玩伴时,老师的话和引导就会慢慢失去权威性,从而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这里引用自己3年前的一个教学实例:罗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天资聪明,反应灵敏,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一般,上课基本不听课,各科成绩在班上中下水平,该生上课影响其他同学,不服老师管教。一开始接触该生,他会讨好老师,和老师保持亲密关系,可是上课老师的话一个字都不愿意听。原本这个学生可以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却因为教师对学生失去威信,而导致了教育的失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一开始就树立起教师的威信,而又能和孩子们保持和谐关系,平等沟通?如何让学生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又能够信服老师?成为我一直以来潜藏在心中的困惑。

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后,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答案和今后的自我成长道路:锻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提升教师的威信度。当代的学生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更新,他们心目中理想教师绝不仅仅是只会教给他们课本知识的教师,而是能让他们感到快乐,感到追求,感到幸福的教师。一个教师应该在精神上征服学生,首先必须让自己的人格魅力足够强大。李老师的这个观点阐述得很好:“那种人格魅力绝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诚的心让学生佩服。”一个具备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甚至感动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教师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不仅教师自己对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同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会影响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积极,阳光,上进。

曾经有一位学生对某老师说道:“老师,为什么你每天上完课就在办公室淘宝呢?你没有别的爱好吗?”这位老师真实地告诉孩子:“因为老师可以在淘宝购物中寻找到生活的期盼。”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教师也是人,只是面对着一群群还没有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身上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在学生面前,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展现自己积极向上,对社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的一面,而消极的行动和言论都应该避开这些单纯、洁白的孩子。

还记得以前共事过的一位计算机教师,学生都非常喜欢他,只要这位老师一经过走廊就会有很多学生随行,我一直在思考,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真的如此大吗?然后我好奇的问了几个特别喜欢他的学生:你为什么喜欢这位老师?他们的回答是:他经常给我们自由时间在计算机课上玩游戏,上网;他的网络游戏打的真是太好了;他上课很幽默,都是用的网络上的一些有趣词汇,比如“我日”“你是个极品”……,三年过去了,那些追随着这位老师的学生们都有了网瘾,一到放假就成天泡在电脑上。这确实是很多老师在提升人格魅力的误区,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听自己的话,而利用学生一些不良爱好讨好学生,无形中连自己自身的优秀品格都失掉了。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其次,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后进生也有明天,也许他们的未来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在我们这样的私立学校,后进生的培养无疑是我们所有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后进生们虽然没有优秀生的光辉和光彩,但是老师陪伴最多的一定是后进生。从书上,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心得总结如下:

1,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自身的行为不正,父母离异丢孩子产生的心理想法。

2,教师的歧视;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多次失败后而产生的自卑感。

3,不良朋友的结交;身体状况的原因;智力天生方面的问题。

从事工作这么多年,遇到的后进生很多,却从没认真去了解过后进生学习能力差的原因,读完李老师的书后,对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确实不了解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对阵下药,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因材施教。还记得自己曾经教过的一位李同学,他沉默寡言,上课不举手,课后作业错误率很高,为此我一直利用课余时间给这位后进生补课,帮助他完成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但是一到期末检测,这位同学成绩依然不理想。教师的时间花了,在教课的过程中该孩子似乎都懂,可是一到考试知识却无法应用,说明孩子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是无效的。经过和该孩子奶奶的一次沟通,认真地了解了李同学父母的情况后,每次下课我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心,让李同学正确和理性地认识父母离异的事实,然后在生活中、学习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也引导其他孩子来帮助他,鼓励他。没想到,李同学的学习成绩和性格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并且成为了班上比较优秀的代表。从这个事例中,我也能深感李老师对于后进生产生原因分析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同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平时上课老是坐不住的周同学,每天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其他同学对他都冷眼相看,而越是这种偏见,他越是反感周围的孩子,长期这样的恶性循环,根源都在于周同学内心的精神世界出现了极端。我们作为教师,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站出来,我让周同学每天很早来到教室,陪他一起打扫教室,并且告诉全体同学,周同学每天在帮助大家打扫教室,大家的掌声给了周同学无限的支持和动力,他也从内心里转变了对同学的态度。后进生的转变更多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的可能不是课本知识主体,而是后进生精神世界的疗伤和修正。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前面部分章节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在探讨学习问题。早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如孔子、荀子等就探讨过学与教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人为对象,探讨学习过程,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上述是一个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它不完全相同。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它是按照教育目标来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知识的学习: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并了解其实际应用。2。物理技能的学习:主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3。能力发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4。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美学方法等。5。科学态度的学习:主要指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学习。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学原理。故此,书中接着介绍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学习理论。中国可以说是学习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远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有:“志”和“信”的学习信念、动机;“好”与“乐”的学习兴趣、爱好;“学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总结的学习方法有:以学为主,学、思、习、行相结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多问、多见、多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

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纳。从学习理论来讲,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可以说,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来源,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所谓感知,在心理学上是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感觉活动。知觉是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知能力。首先从被感知的物理现象来说,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度律)。如演示实验中采用大型演示电流计,某些演示实验采用投影仪投影,讲解重点语句时提高声音等。第二,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越易感知(差异律)。如采用试管盛水做有关的实验时,试管内的水一般染成红色,以区别试管的玻璃。第三,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观察对象呈现着运动的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活动律)。

第四,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对比律)。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等。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学生清晰感知(组合律)。第六,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变换物理现象呈现的形式(变化律)。第七,多种感官同时参加的感知活动的效果好(协同律)。那么根据感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在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那里受阻之后,想找本轻松点的书看看,当当网一搜,科普类的热门书就这本,于是找来一看。

作者神秘,据称现居香港。

全书用80后、非常网络化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来的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使我这个门外汉读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罢不能,坚持到今天凌晨读完全书。尤其是在读到薛定谔的猫,读到量子自杀的章节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来。也了解了为什么二战德国不能先于盟军制造出原子弹,难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发展到现在,许多东西竟然都是假说,那个该死的讨厌的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折腾了物理学家300年,没办法,因为没搞清楚的话,那么你和我是粒子还是波、这个世界是粒子还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后来的结论竟然是:那个客观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还是波,反正是一团迷雾,当观测者用各种手段去观测时,它就随机地现出原形(塌陷)了,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天啦,这跟幽灵差不多,后来,物理学家确实一路追踪到了幽灵——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测量并解读时,影响了客观的.东西。人类意识里面都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无法获得真实的客观。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讲法(书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唉,还是没逃过他),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所以这个结论也只是用来证伪的。——太唯心了,马克思肯定会说只是科学还没发展到人类搞清本质而已,本质或科学客观是真实存在的,可认知的。

可就是这个唯心的量子论,竟然想进一步发展,以超弦的名义,让不确定性充斥世界,占领引力领域,搞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统宇宙。爱因斯坦生前就对量子论进行了几番攻击,都被量子论的掌门人玻尔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经典物理一方的爱因斯坦郁闷地向玻尔发问:你真的认为因果论不存在,老头子(上帝)也掷骰子吗?

是的,现在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测不准、不确定、随机的世界!

物理是什么,物理就是假想,做实验,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一切所谓科学、客观都是用来证伪的!

呵呵,转回来,一定要转回来,否则要神经病了,我认为,不确定性确实难解,满世界的人们错把主观当客观,但我还是装糊涂吧,中庸一点吧,中庸,这是我最后的哲学堡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