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中庸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中庸读书心得 篇1
余潜心研究《易经》和《道德经》之后,再读《中庸》,忽然感到有种居高临下之感,感叹老祖宗的伟大,深深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决不是平庸,这也是缺乏国学教育的世人对中庸的误解。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历代大儒对中庸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人感到还是从孔子的言语来解读,较为中肯,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就是整体全局观念,避免走极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无过无不及,可谓之中。内外平衡、进退自如、刚柔并济、张弛有道,可谓之中。中,就是追求合理化,追求恰到何处。
庸,乃是持之以恒之意。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就是一辈子做好事。苏轼苏轼《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笔者曾立志并养成好的习惯,但并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余之所以是平常人的缘故吧。
余作为一个平常人,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恰恰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只是修心的火候欠缺,没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这也是易经思想的集中体现。
读中庸,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出了人际关系之中的微妙之处,读出了历史兴衰变迁之道,读出了宇宙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庸之道,无处无时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余在慎独反思之时,常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发扬光大而扼腕叹息。封建统治者标榜宣传的孔孟之道,乃是孔孟之道的修正主义,而非原汁原味的。真正的孔孟之道是与易经一脉相承的,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是与道、释相辅相成,教人安身立命的君子之道。
中庸者,余矢志所追求也。
中庸读书心得 篇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中庸读书心得 篇3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中庸读书心得 篇4
从小,就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耳濡目染中开始好奇了,读《三字经》时闹出的笑话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都已经是回忆。现在,我爱看《大学》《中庸》《论语》《诗经》。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我尤其喜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无论于古于今都有其积极意义。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处在下位的.人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
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他先要孝顺父母亲人,不孝顺父母亲人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亲人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自身真诚,自己不诚心就不能孝顺父母亲人﹔使自己真诚是有途径的,他先要明白善道﹔不明白善道就不能使自己真诚。真诚,是天赋的品德﹔使自己真诚,是人为所得的品德。天赋真诚的人,不必勉为其难就能符合善道,不必苦心思虑就能获得善道,从而从容不迫而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
使用自身真诚的人,他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守不渝。诚实,是儒家学说的典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朱熹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应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孔子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即仁、义、礼、智,进而又推导出了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三达道的三达德﹕智、仁、勇。而后又从知行关系的层面,论述了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次等次。
孔子认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才知道了“修身”治人知治理天下。天道就是诚,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励,不用思考就可以从容而达中庸。人道则往往不减,必须经过自反,紧紧抓住一个“善”字,才能达到中庸思想。希望人们能按“诚”来“明善”、“诚身”,坚持儒家思想,恪守中庸之道。
中庸读书心得 篇5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中庸读书心得 篇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