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2024/06/1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1

20xx年暑假前参加了校本培训,内容为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学做人、诚实、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责任心、积极心态、坚强、乐观、耐心、谦虚、独立、勇气、幽默、感恩、勤俭节约、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学习篇包括:方法、习惯、自学能力、兴趣、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探究力、勤奋、问题意识、活学活用、合理安排时间、整体规划、休闲;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标、使命感、有计划、毅力、挫折、面对失败、行动、自我激励、做喜欢做的事情、劳动、选择、踏实、自我保护;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爱心、倾听、语言表述、友谊、距离、合作意识、孝、师恩难忘、处理冲突和分享快乐。其中每一篇的第一个教育细节都是这一部分的总论,即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个分别的总论。然后各篇的分论点各自独立成篇。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本书序言做了探讨,教育要像杜甫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在通读全书之后,还是觉得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可以构建的更加完善。当然有可能因为成书出自多人手笔,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个人觉得本书四个大的方面: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统摄全书、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将学习篇中关于人格养成部分归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学习篇中重点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这样本书的结构更加合理,重叠部分可以避免。还有就是可以考虑将做事篇编排在做人篇之后,因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涵盖了学习,而学习篇放在最后,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础,做事的锤炼,学习应该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见,遗笑大方。可能由于出书的快速,书内有不少错别字未能校对出来,不过这对于全书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这样挑剔,是因为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不仅老师来看这本书,让孩子们即学生们还有家长们都来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沟通认识,达成共识。而如果要让孩子们来读此书,就应该校对更为精良。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2

《什么是教育》确实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而我也很庆幸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虽然这本书的名称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书看下来,它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反,通过看完这本书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反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书中谈及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看到这一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从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愿去学习的`呢?自我懂事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给留下的影像就是我们小时候总是乖乖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则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了全盘计划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危害。但是,在分数代表一切的今天,这两种教育方式却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心目中,在他们看来,只有孩子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才会考得越高分,分数的高低就决定着一切。所以,家长们拼命地帮孩子报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周末游乐的时间,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代的教师们则一味叫学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的只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我不禁为现在的孩子而感到同情。如今的教育者总是打着 “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也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难道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吗?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我们重视的不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直观的照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够再继承那种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因为那是教育的大忌,是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抹杀。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给予死的知识以生机,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学习变苦为乐,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层次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事先就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教育应该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书上所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能改变人的一生,能塑造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而绝不能只为了谋生计而肤浅了事,那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坚持到底,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要用一生去探讨的字眼。我很希望,在未来,我能用一己之力启蒙别人的人生,因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3

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

这句话是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的办学理念,最初听到这句话只能想到是要孩子们爱学习,没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周水子小学学习一天,又读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之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乐学教育,其意义就在于如何成就学生向学的生命,让学生爱学、会学,并且享受学习,也就是乐学。而周水子小学教师用行动说:做教育,勤于踏实,敢于创新,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上个学期的一天,我有幸到周水子小学参观学习。当我走进会议厅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的几个大字,当时看到几个字,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学校的校训,但是经历了一天的学习之后,我渐渐感觉到这句话不是齐声呼喊的口号,而是周水子小学教师用踏踏实实、努力创新的工作作风来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一天的学习之后,我相信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一定会因乐学教育而影响孩子一生。而这一天的学习经历,也着实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着实上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六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至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为六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流畅,有思维,有逻辑,让我着实感叹。课堂中,老师和孩子们很自然的沟通交流,每个孩子认真参与积极表达的状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因着乐学之心,把学习变成了内在需求。看到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刚上了六年级就已经能有如此高的表达能力,那积极的向学之心,我很钦佩也很上火;看到老师在课堂中那踏实的教风,教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又让我很羡慕。这把火也让我知道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要走得更踏实,用心培养孩子学习的内在需求,专心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第二把火”:是五年级的一堂英语课,课堂上,老师带了一个小礼帽,用“我是图书管理员”为情境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充满惊喜,甚至让我放下了听课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了课堂中,四十分钟结束的时候,我内心是激动却又遗憾的,激动是因为这堂课太有意思,我也乐在其中,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遗憾是因为这四十分钟匆匆结束,可我还没学够,同时还遗憾的是,自己在儿时的时候没有遇到这样一位英语老师,愿意用心思考每个课堂环节,竭尽全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后反思,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还远远不够,课堂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跟不上老师思维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教师自身,有没有用心备好课的同时也备好学生,明确学生此时的状态,明确会用什么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把火”:是二年级的全脑思维训练课,课堂中展示了用平板电脑进行的各种脑力训练,孩子们在课堂中娴熟的操控电脑,跟随老师一步步训练,在其中一个快速找数的环节,我也参与了和孩子们一起的比赛,很多孩子比我都快,足见这样的课堂对孩子们的能力提升帮助有多大。孩子们在一个个比赛,一个个故事情境中,积极参与,能力逐步提升。而此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对周水子小学的老师和同学充满了敬佩之情,但同时也憋着一股劲,我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努力,争取追赶上,甚至超越。

一天的学习之后,我再回头看看“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这几个大字的时候,多了点更深刻的思考,他们真的做到了。用自己踏实认真的教学态度去用心备好每一节课,同时又有大胆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对教学改革的勇气和韧劲,因为这些努力,让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乐学的教育,也真正会在未来感受到,这乐学向学之心可以浸润自己的一生。这“三把火”也会转化为我今后工作中的动力,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因为我成为乐学的孩子,因为向学之心,影响孩子们一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4

《什么是教育》确实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而我也很庆幸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虽然这本书的名称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书看下来,它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反,通过看完这本书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反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书中谈及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看到这一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从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愿去学习的呢?自我懂事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给留下的影像就是我们小时候总是乖乖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则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了全盘计划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危害。但是,在分数代表一切的今天,这两种教育方式却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心目中,在他们看来,只有孩子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才会考得越高分,分数的高低就决定着一切。所以,家长们拼命地帮孩子报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周末游乐的时间,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代的教师们则一味叫学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的只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我不禁为现在的孩子而感到同情。如今的教育者总是打着 “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也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难道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吗?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我们重视的不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直观的照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够再继承那种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因为那是教育的大忌,是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抹杀。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给予死的知识以生机,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学习变苦为乐,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层次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事先就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教育应该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书上所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能改变人的一生,能塑造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而绝不能只为了谋生计而肤浅了事,那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坚持到底,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要用一生去探讨的字眼。我很希望,在未来,我能用一己之力启蒙别人的人生,因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5

坦白地说,没读这本书以前,我还不了解什么是教育;当认真读完后,我很羞愧,现在才对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则是我对这本书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这本书试图通过选择当代各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头等重要的问题,介绍了有关教育的种种。这本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为了达到这种教育,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谈谈学生,学生本人必须有为自己而学的意识,尤其是大学,它要求具有无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认知才成为可能。可如今,“人们习惯快速地浏览,喜欢看简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沉思和反省的对象,而是那些人们即刻知道转背又忘的东西”。学习是自己的,我们大学生学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谁要是只知道结果,而不知推导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堆死知识。”

接着谈谈教师,作者认为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最受欢迎。小学教育则要求基础教育,我们教育者要重视基础教育,树立百年树人的观念。教育与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随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明确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区别。对待学生,则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动机。

还有就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人不经推敲,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各学校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展开激战,为追求升学率而采用应试教育,嘴上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有权威,而当权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会好,只有当权威和自由完美统一时才可以,而这只出现在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倾向于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要知道“并不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学到教育的真正内涵,许多人浅尝辄止,仅仅是学到了肤浅、皮毛的东西”。是的,这一点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我也只是浅尝辄止,为此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想我应该重视学习,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记硬学了。

而要做到这点,按书上所说,我们应该去学习历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给了我们参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能寻求答案。“割断历史,从一个空洞的人的观念里是不可能产出新的人道主义的。”作者就主张把中国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义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发展成为带有各种不同历史背景的一种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义。缺少历史,人无异于野蛮人。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教育人。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记得有一位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给孩子们倾听音乐,让他们安静下来,心静了学习就容易了。我们也需要时常净化自己的灵魂。

作者提到,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当下我们的教育也在经历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这个原因罢!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质,渐渐的为技能训练占优势,为实用占优势,到最后我们得到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怜的发达的专业技巧。教育的不成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会在以后的几十年显现并一直要影响很久,等到那时候我们才有所行动则太迟了!

但我们必须清楚教育并非万能,也并非无用。我们要正确对待教育,我们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对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想,我知道关于教育,不是仅看一本书就能通透理解这个名词的,作为一个未来的可能教育者,更应该多涉猎此方面的书籍,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6

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

这句话是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的办学理念,最初听到这句话只能想到是要孩子们爱学习,没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周水子小学学习一天,又读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之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乐学教育,其意义就在于如何成就学生向学的生命,让学生爱学、会学,并且享受学习,也就是乐学。而周水子小学教师用行动说:做教育,勤于踏实,敢于创新,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上个学期的一天,我有幸到周水子小学参观学习。当我走进会议厅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的几个大字,当时看到几个字,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学校的校训,但是经历了一天的学习之后,我渐渐感觉到这句话不是齐声呼喊的口号,而是周水子小学教师用踏踏实实、努力创新的工作作风来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一天的学习之后,我相信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一定会因乐学教育而影响孩子一生。而这一天的学习经历,也着实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着实上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六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至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为六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流畅,有思维,有逻辑,让我着实感叹。课堂中,老师和孩子们很自然的沟通交流,每个孩子认真参与积极表达的状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因着乐学之心,把学习变成了内在需求。看到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刚上了六年级就已经能有如此高的表达能力,那积极的向学之心,我很钦佩也很上火;看到老师在课堂中那踏实的教风,教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又让我很羡慕。这把火也让我知道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要走得更踏实,用心培养孩子学习的内在需求,专心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第二把火”:是五年级的一堂英语课,课堂上,老师带了一个小礼帽,用“我是图书管理员”为情境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充满惊喜,甚至让我放下了听课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了课堂中,四十分钟结束的时候,我内心是激动却又遗憾的,激动是因为这堂课太有意思,我也乐在其中,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遗憾是因为这四十分钟匆匆结束,可我还没学够,同时还遗憾的是,自己在儿时的时候没有遇到这样一位英语老师,愿意用心思考每个课堂环节,竭尽全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后反思,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还远远不够,课堂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跟不上老师思维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教师自身,有没有用心备好课的.同时也备好学生,明确学生此时的状态,明确会用什么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把火”:是二年级的全脑思维训练课,课堂中展示了用平板电脑进行的各种脑力训练,孩子们在课堂中娴熟的操控电脑,跟随老师一步步训练,在其中一个快速找数的环节,我也参与了和孩子们一起的比赛,很多孩子比我都快,足见这样的课堂对孩子们的能力提升帮助有多大。孩子们在一个个比赛,一个个故事情境中,积极参与,能力逐步提升。而此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对周水子小学的老师和同学充满了敬佩之情,但同时也憋着一股劲,我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努力,争取追赶上,甚至超越。

一天的学习之后,我再回头看看“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这几个大字的时候,多了点更深刻的思考,他们真的做到了。用自己踏实认真的教学态度去用心备好每一节课,同时又有大胆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对教学改革的勇气和韧劲,因为这些努力,让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乐学的教育,也真正会在未来感受到,这乐学向学之心可以浸润自己的一生。这“三把火”也会转化为我今后工作中的动力,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因为我成为乐学的孩子,因为向学之心,影响孩子们一生。